圣旨出现我眼前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之前我还是小小地做了下功课,得知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展品相当丰富,以至于分设了三个展馆:历史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和妇女文化馆。书画艺术馆是在学校图书馆收藏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藏品主要是宋代至现代的名家字画,一共有1200余幅。
  参观当天我九点半到书画艺术馆时,艺术馆才刚开门没多久,里面只有一个讲解员。由于其他讲解员还没到,她让我先参观,稍后给我讲解感兴趣和有疑惑的展品。这样正合我心意,只有一个人静静地参观,才能有更多的思考,找到自己认为最好、最感兴趣的展品,而不是被人冠之最具收藏价值、最具观赏价值名头的展品。
  也许是早上没多少人参观的原因,书画艺术馆并没有灯火通明地迎接我,但幽暗的灯光反倒平添了浓郁的青灯黄卷般的古典气息。每每走到一幅字画前,顶上的感应灯就会变亮,这给我带来无数美的享受。特别是当我走到一幅明代文征明的《深山松壑图》面前,灯光倾泻下来的那一刹那,让我仿佛置身“月落松窗烟雾湿”的漆园中。
  明代不能造出白色的纸?
  一圈参观下来,心中的疑惑不少,讲解员也得空来到我身边,我赶忙把第一个问题抛给她:“我发现明代的书画作品纸张的颜色明显要比清代和近现代的作品要黄,难道仅仅是因为时间长吗?”讲解员说:“这不仅仅是时间的原因,还跟明代的用纸有关,明代的造纸术还不能造出那种特别白的纸。”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回去后又翻阅了大量资料,发现书画艺术馆里明代用的棕黄色的纸并不是讲解员所说的明代造不出特别白的纸,而是因为这些书画用的不是纸,是绢!也并非是清代才能造出白色的纸,明代也有。据《大百科全书》记载:“在宋元时,麻纺出现了半浸半晒,日晒夜收的漂麻纤维的方法。这种天然氧漂法,在宋末元初也为安徽徽州府歙纸所采用。”《学海类编》第102册还记载:“宋代有歙纸,今徽州府歙县,地名龙须者,纸出其间,光滑莹白可爱”。再从画史考证,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载:“北宋米芾作画,纸不用胶矾,又不肯在绢上作一笔。”这就说明生纸的外观已达到绢帛的白色质量,而其书画性能、韵墨性能,生纸又超过了绢帛,笔墨可以放纵,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这些史料也就佐证了早在宋代就已经有白纸用于书画,所以师大博物馆内那棕黄色的明代画作并不是因为明代不能产白纸导致的,而是因为这些画作所用的材料是绢纸。
  由于明代绢的质量总体来讲次于宋代,绢较松垮,为了利于作画,画家大都会将绢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此外,区分书画使用的材料是绢纸还是纸的办法还有一个,那就是看书画的变色。当用纸作的画老化变黄时,偏青灰色,并且不会像绢的材质那样黄得均匀,因为明代这种用来作画的绢底本来就是这种黄色。
  我们被电视剧骗了
  本是奔着清代的圣旨来的,但参观完后并没有发现传说中的圣旨,于是我忍不住问讲解员圣旨是否可以观看。她把我带到大厅中间那三个分别被朱红色绫幔盖住的玻璃展柜旁边,圣旨就在最里面的那个展柜。当绫幔揭开的时候,一个五彩的圣旨赫然出现在我面前。
  正中间是黄色为底的绸缎,盖有玉玺和圣旨颁发的日期,这个圣旨颁发的时间是“嘉庆三年十二月十二日”。黄色绸缎的左边是白色的绸缎,写的是满文,由于这个玻璃展柜的长度有限,圣旨没有完全展示完,所以满文后面是什么就看不见了。黄色的右边红色的绸缎,写的是黑色汉文,内容大致是册封了一个三品的诰命官员和册封他的夫人为诰命夫人。在红色绸缎的右边则是黑色的绸缎,上面绣着两条相对而拥的银龙,讲解员告诉我这两条银龙可谓是清代圣旨的防伪标志。
  我还注意到这张圣旨上错落有致地分布有卷云纹,讲解员说这些卷云纹都是织上去的。我好奇圣旨的来历,讲解员说它相当于是一位收藏家赠送的,因为这个收藏家与陕师大交好,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四十四元,因为那天是四月四日。
  令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个圣旨跟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圣旨差别很大,首先电视上都是黄色的,这个是五彩的,其次这个圣旨的长度明显比电视上的要长很多。于是我去查找了很多有关圣旨的资料,才发现原来圣旨远远没有我们想得那样简单。
  圣旨,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布告臣民、委任官吏、册封宗室、表彰功德、告谕外邦等一种专用的文书形式,亦是帝王权利的载体和象征。既然圣旨是帝王的文书,那么它的历史绝对不短,毕竟我国帝王制度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圣旨可谓具有大成色彩。明清两朝圣旨的质地等级极为严格,清朝的圣旨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各种体制及文书格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清朝的圣旨必定是满文与汉文都要书写于圣旨上,但宣读圣旨时只宣读汉文部分。
  一般的国书与诏书多为纸质,而加官封爵的圣旨均为丝制而多彩。这些丝制多彩的圣旨除了显示等级森严,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受封人在接受册封时,不但要行跪拜礼,同时还要准备一个以名贵木材精雕细刻的匣子珍存圣旨,这些都是朝制规定的。但是这个加官封爵的圣旨并不是所有品阶的圣旨都是多彩的,五品官员以下受封的圣旨颜色都只是单一的纯白绫,多彩的圣旨也分有三彩、五彩和七彩,官员的等级越高颜色越多。圣旨的底纹除了有祥云底纹外,还有仙鹤底纹。仙鹤底纹只用于册封一品高官,二至五品的官员的册封则都是用祥云底纹。官员的等级区别除了圣旨的颜色多少外,它还包括圣旨两头轴头材质的区别,如:一品官员用玉轴 ,二品用黑犀牛角轴,三品用贴金轴,四、五品官为黑牛角轴,六至九品官则用木质轴头。
  圣旨,作为王权的象征,少不了仿制圣旨进行招摇撞骗的人,为了打击假传圣旨的做法,乾隆时期对圣旨进行了改变。首先,在用墨上,乾隆以前的圣旨都是用墨汁写的,而乾隆之后则是用朱砂赤、胆石绿、孔雀兰、松墨黑和褚石褐等五种颜色搭配书写圣旨。同时圣旨必须由两个人书写,写满文的不得写汉文,写汉文的不得写满文,起到相互监督作用。皇帝除了会封赐活人,还会追封已故的人。因此圣旨有诰命和诰封之分,诰命是给在世人的一种荣誉,按官级高低又分为诰命和敕命,诰封是追加给已故的人的一种荣誉。经过多方资料的查找后,我知道我们都被电视剧骗了,圣旨并不是电视里展现的那样:一尺黄绫,后面书有“圣旨”两个字。实际上清朝圣旨的实物宽度都在30—40厘米之间,长度随圣旨具体内容而定。
  书法课培养出来的艺术直觉
  参观完圣旨后,我问道:“圣旨是不是书画艺术馆的镇馆之宝呀?”讲解员告诉我,书画艺术馆不存在镇馆之宝这种讲法,因为每一件展品都具有欣赏价值。她的这句话让我想起刚刚一个人观赏时特别喜欢的一副对联:奇书古画不论价,红叶青山应有诗。于是我把她拉到这副对联的面前,让她讲解下这副对联是何人所作。她说:“你的眼光很好,这是近代书法家何绍基先生的作品。”这让我觉得文学院开设书法课的决策是多么英明,虽说没有把我们培养成书法家,但最起码培养了一点能够与书画艺术稍稍对话的直觉。
  在何绍基的对联里我看到了一点欧阳洵书法中险峻的影子,整副对联透露出一股飘逸与秀气的笔意,很是老成,这应该是何绍基老年所作,小年轻写不出这样的笔力。讲解员把我拉到何绍基书法对面的那幅字旁说:“既然你喜欢何绍基的字,那你来看看这幅字怎么样?”她给我指的那幅字上就写了两个字“松涛”,这写的是大字,很是雄浑但又不凌厉,给人一种雍容华贵又带几分慵懒的感觉。但是这幅字的天头和地脚没有留好,地脚留得太少,给人很局促的感觉。讲解员解释:“这幅字出自我国现代书法家舒同之手,他独创了七分半体,也就是舒同体。他的七分半体在结构上吸取了楷、行、草、篆、隶书五体各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他的这幅字之所以会出现地脚留的不足的情况,是因为这是在学校五十校庆时举办的翰林笔会的现场所作,有可能是当时的人裁纸裁的太小或者是老先生没有把握好。但是这幅字从整体来讲笔力很是浑厚,而且跟何绍基的字一样,都带有飘逸感。”
  没有拥挤的人流,没有嘈杂的人声,有的是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与书画神交,还有一个与我讨论书画观点的讲解员,这无疑是我在西安最开心的博物馆之旅。
  责任编辑:徐玲玲
其他文献
陈艳涛解读《红楼梦》的方式并不陌生,和近年来一些从现代职场和生活角度来做的“新红学”是一路,像《职场红楼》《误读红楼》等,她和其中一些作者还是朋友。不光是《红楼梦》,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如此的解读也已是一股潮流。  虽然主流的红学家们没有把这种“研究”引为同类,还称这一“研究”的代表人物刘心武为“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暗讽他不着边际,不过作者仍写得淋漓尽致,大家看得有
2012年,郭念琦在一位学长提出帮扶农民工子女的想法的影响下,在吉林大学成立“吉禾志愿者组织”(以下简称吉禾),参与发起公益项目“周末圆梦大学”,这个项目旨在让农民工子女接触新世界,开阔眼界。  每周末在吉大校园里,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带领几十名农民工子女参与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大学体验活动,比如参观在校本科生都很难见到的理科实验室等。2014年3月,虽然此时“周末圆梦大学”已经获得了一定关注,吸
这个转变可以说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到我们实现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时才修得正果。转变中间还屡屡被外国入侵和自己的内战内乱打断,最近的一次就是“文革”的10年内乱了,没有进步还退步了,千万下乡知青拿的还是祖先几千年前发明的耕地工具。真正发展快速的黄金时期就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了,有学者评价我们用30多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过程。  30多年走了几百年的路,速度如此之快,转变如此之大,几代人的命运发
拉什海在云南丽江西北边一个山脚下,沿着海子有很多纳西族村庄。像中国很多地方一样,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所有人都回家过节。然而,这里还保留着其他地方不一定还有的传统,比如杀猪仪式,种当地自有的蔬菜,做腊肉,腌酸菜。当然,拉什海的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像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每天都有变化,丽江城北扩,现在高速公路都通到了拉什海门口,年轻一代到城里打工或读书更加方便了。当在昆明上大学的几个大学生坐着火车回到村
本期关键词:校园餐饮  校园周边,有无数好吃好喝又好便宜的外卖店和小馆子,这给学生们放松身心、大快朵颐提供了方便,也是学生们最先想到的创业项目,送外卖、开小馆这看似简单的事情,真正做起来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们怎样解决?  巧开店巧走红  吴桔吉喜欢用“巧”这个字来形容当时与罗杰、金雪涛共同创办餐厅的经历。相识于网络群聊,三人不约而同都是美食爱好者,在一次次活动中相互熟悉起来。当时正值《舌尖
缘起:不拼爹找份好工作  刘玉创办“点团队”,源于两次感悟。  十多年前的一个暑假,刘玉在电信系“小红帽”三机修理队活动室见到了两位赤膊修理电视机、录音机的学生。直觉告诉刘玉,他们是贫困生。她心想,两个月都不回家,他们是不是没有路费,便主动提出帮助寻找勤工俭学的岗位。不料,一位大一学生感谢她之后说,暑假他将参加一个创新基地的学习,“他还对我说:要想荷包满,先要脑袋满;脑袋满了荷包就自然满了。”  
如此西餐厅  今天遇到我初中同学小张,他热情邀请我去他学校的西餐厅吃饭。我心想:“瞧瞧人家学校,真高大上,还有西餐厅!”到了餐厅,接过菜单,我就愣住了,菜单上写着“土豆丝”、“宫保鸡丁”什么的。“怎么西餐厅里全是家常菜啊?”带着一肚子疑惑,我吃完了这顿饭,出了餐厅,赫然看到对面还有一家“东餐厅”!  点名  冬天晚上,一百多个人挤在一间教室里上公选课。课上完后,老师说:“我们今天点名,点一个走一个
4月,他便拜到安德义门下,参加第一届“公益国学特训营”。为期3个月的暑期特训结束后,蒋强觉得不过瘾,请求安德义给自己开小灶。大四上学期结束时,蒋强背诵了4万多字的国学,成为安德义300多个弟子中,背完整部《论语》第一人,被华中农业大学师生们称为“论语哥”。现在,蒋强已经能背诵12万多字国学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弟子规》、《学记》等。  “我没有其他优势,只有股子蛮劲。”回想国学
玩过Flappy Bird吗?几朵白云,类似超级玛丽中的粗管子,一只肥肥呆呆的“笨鸟”,玩法似乎不复杂,你需要做的是在手机屏幕上控制这只小鸟,不让它撞到管子就可以了。就是这款简单的游戏,今年引发了游戏界的一场“地震”。这款下载量超过5000万,每天的广告收入可达5万美元的火爆游戏,竟被它的开发者——越南小伙阮哈东(Nguyen Ha Dong),在苹果和安卓的商店撤下。一时间,流言四起。有人说某些
第一回合:朴素长袍/西装革履  自古中国有文人相轻之俗。北大和清华之间的竞争,除了知识的副产品——狂傲之气之外,大抵还始于两校学生心中强烈的归属感。  旧时清华学生多说英语,西装革履,周身散发着西方绅士沉稳持重的气息。北大学生则多喜长袍,不拘小节的短发经常会有几枝斜逸旁出,颇有慷慨激昂而又清贫质朴的文人之气。1916~1920年,朱自清先生在北大读书期间,曾看到过清华和北大的一次英语辩论,他印象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