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联合阴囊小切口治疗儿童交通性鞘膜积液142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1995~2006年2月收治诊断明确的儿童交通性鞘膜积液142例,年龄2~12岁,其中2~6岁106例,7~12岁36例,左侧21例,右侧121例,阴囊肿物体积均与体位变化有关,全组无病因可查。
  手术方法:先行患侧阴囊皮肤切口1.2~1.5cm,分离显露出睾丸鞘膜囊,缝2针牵引线后于其间切开鞘膜囊壁层,吸去积液,用一较大血管钳入鞘膜腔向上探入腹股沟皮肤横纹处(相当于内环),钳尖端向前顶起切开皮肤0.8~1.0cm,切开腹外斜肌腱膜0.6~0.8cm,以血管钳尖端作引导分离鞘突管道前壁及侧壁,于鞘突前壁上下各缝1针牵引线,于其间纵行切开管道前壁约0.5cm,退出大血管钳,用蚊式血管钳自此切口向上探入与腹腔相通而证实,并明确无网膜降入及粘连,提起牵引线,直视下分离出鞘管后壁(不易分离时可注射盐水剥离),辨认无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即可穿过4号丝线缝扎管道近端(应高位)后切断,远端敞开可不予处理。腹外斜肌腱膜、皮下层各缝1针,皮肤切口用创可贴剪成蝶形带张力粘贴。睾丸鞘膜壁层大部分切除后翻转缝合于睾丸后方,下端与阴囊底部固定1针(因未游离精索也可不予固定)。若鞘膜壁层较薄,也可仅行部分切除,切缘止血后不需行翻转缝合。阴囊底部放引流皮片,肉膜缝合1针,皮肤切口创可贴拉拢粘贴。
  
  结 果
  142例患儿手术时间平均22分钟,术后6小时进食。全部病例术后第1天拔除引流,第3天换药。3例阴囊轻度肿胀,2天后消失,无1例出现阴囊血肿。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天出院者125例,5天后出院者17例(要求观察)。随访138例,术后2~11年,无1例复发及发生腹股沟疝。
  
  讨 论
  交通性鞘膜积液可见于各年龄段,但多见于儿童,为鞘突未闭遗留一小管道与腹腔相通,只能液体流通,若此管道较大,则网膜肠管进入阴囊,形成先天性腹股沟疝,故二者形成的病理基础相似。我们认为交通性鞘膜积液病变基础是鞘突未闭,而不是睾丸鞘膜囊病理异常致积液,于内环处关闭腹腔通道是手术关键,而阴囊内鞘膜囊及腹股沟区不需过多分离处理,这是我们采用腹股沟联合阴囊小切口(以下简称“小切口法”)手术的依据。基层医院采用微小创伤技术开展部分外科手术已日臻成熟。
  选择2~12岁儿童,是因为此年龄段腹股沟区尚处于发育阶段,小的薄弱有自行修復可能(如小切口法于内环处关闭切断鞘突通道所遗留的较小薄弱区),故采用小切口法较适宜。中青年者,因劳动强度及运动量不断加大,小的薄弱区不易自行修复,加之受腹内容物不断冲击,腹腔通道逐渐扩大演变为腹股沟疝可能性增大;而中年以上,因其他疾病致腹内压增高,腹壁肌肉退化薄弱,加之腹壁多肥胖,小切口不易显露,故仍宜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并修补腹股沟管。
  采用联合小切口的优点:①血管钳自阴囊内鞘膜切口向上探入能清楚地引导显示鞘突管道及内环位置。避免了传统手术向腹股沟切口推挤提出睾丸鞘膜囊,游离提起精索,再盲目寻找细小鞘突而较费时间的不足。②阴囊水肿轻微,无血肿形成。小切口法无需向上挤压睾丸鞘膜囊于切口外,无需游离精索,组织损伤小,避免了传统手术后常见的阴囊并发症。③切口小,损伤轻,恢复快,瘢痕小。传统手术腹股沟切口长4~5cm,需各层较大范围解剖分离,易误伤神经,损伤血管。而小切口分离少,损伤轻,较好地保持了腹股沟区结构的完整性,对以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手术简单,费用低,易在基层医院实施。
  手术应注意:①小儿输精管纤细,术中应直视下仔细分离出输精管,以防切断或误扎。②术后3天托起阴囊,尽可少下床活动,避免哭闹、咳嗽、用力排便,以减少阴囊水肿及血肿形成,利于切口愈合。
其他文献
随着药物流产在临床的普遍应用,其并发症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往认为药物流产对再次妊娠无明显影响,随着药物流产使用时间的增多,对药物流产后继发不孕近年就有报道。现就我站不孕症门诊因药流后继发不孕5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我站1999~2006年就诊药物流产继发不孕患者56例,对其进行病史采集、全身检查、妇科检查、输卵管通液及碘油造影、B超等检查确诊,年龄22~36岁。  药物流产
期刊
摘 要 目的:評价宫颈封闭治疗分娩期宫颈水肿的效果。方法:对分娩时发生宫颈水肿且无头盆不称的140例产妇,用1%普鲁卡因10~15ml+阿托品0.5~1mg或1%利多卡因10~15ml+阿托品0.5~1mg行宫颈封闭。结果:封闭后30~60分钟行阴道检查,宫颈水肿消退122例,明显减轻14例,无效4例。结论: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可改善水肿部位的神经营养,阿托品可解除血管痉挛,宫颈封闭后可使宫颈水肿迅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0~2005年确诊的功能性腹泻患者30例,均符合罗马Ⅲ标准,排除肠易激综合征,通过粪隐血检查、全消化道钡透及结肠镜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呈明显的年龄分段现象,15~25岁16例,35~45岁7例,其余各年龄段5例。病史0.5~3年。排便情况也有区别,多者3~6次/日,少者2~3次/日,均为稀便,不伴腹痛,排便前有紧迫感,无肛周疼痛。其中22例消瘦,3例出现程度不等的贫血表现,消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分娩产妇4650例,其中胎头位置异常743例,约占16%。除胎儿偏大及经交待病情后要求剖宫产215例外,对528例头位难产均经阴道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其中初产妇386例,经产妇142例;枕横位136例,枕后位320例,高直72例。均必须在下列条件下进行旋转:①首先排除严重头盆不称,如骨盆狭窄、畸形、颜面位等;②宫颈扩张已进入活跃期出现延缓或停滞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引产的方法。方法:将2000~2008年2000例妊娠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直接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观察组行人工破膜+静滴缩宫素引产的临床资料進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引产成功45.9%,观察组引产成功89.2%。结论:人工破膜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未破膜引产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妊娠晚期 引产 人工破膜+缩宫素    资料与方法  2000~2008年在妊娠晚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腹壁及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EM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8 例腹壁切口内异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结果:腹壁内异症40 例,均有剖宫产手术史。会阴内异症8例,其中6例有会阴侧切史,均有肿块,除另2例外,均有典型周期性肿块胀痛。手术切除均取得良好效果,未有复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结合B 超可正确诊断。彻底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krukenberg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2004年收治的24例krukenberg瘤的临床资料。结果:krukenberg瘤在中青年女性中多见,多为双侧性(18/24),原发灶多为低分化腺癌或黏液腺癌。临床分期多为中晚期,恶性度高,易漏诊,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不超过2年。结论: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应首先排除转移可能,发现卵巢转移肿瘤者,应常规行胃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新生儿HIE9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治疗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此基础上应用纳洛酮治疗。结果:在意识障碍、原始反射、呼吸节律恢复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7~9天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两组入院后均给予镇定、降颅压、支持疗法及胞二磷胆碱、高压氧治疗等常规综合治疗。
期刊
摘 要 目的:进一步评价改良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3年12月共施行该手术40例,其中Ⅰ期16例,Ⅱ期22例,Ⅲ期2例。结果:40例病人中,术后发生切口部分表皮坏死1例,1个月后皮肤痂下愈合;皮下积液6例,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很快愈合,33例切口甲级愈合,顺利出院。术后40例随访,1例III期乳腺癌术后18个月复发,其余39例5年内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改良根治术
期刊
关键词 人工流产 药物疗法 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院门诊施行药流的200例早孕者,年龄19~37岁。均为临床确诊宫内妊娠,停经≤49天,未放置宫内节育器,自愿要求药物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  用药方法:选用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米非司酮,25mg/片,第1天、第2天、第3天早晨各空腹服50mg,2小时后进食,第4天早晨空腹服米索前列醇1次600mg或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