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个故事,读给哈尼孩子听……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e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待著、盼望着……大奖在漫漫等待中悄悄来了!
  4月8日,红河县边远的垤玛乡河玛小学教师李艳丽,像往常一样上完下午最后一节课,疲惫地回到自己10余平方米的单身宿舍,习惯地拿起手机连上网,这可是她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山顶上的村小,保持与村外世界联通的重要方式。
  今天的QQ群、微信群里怎么会如此热闹? 李艳丽定睛一看,“好多写儿童文学的作家、编辑在联系我,向我表示祝贺,说我获了大奖”。
  原来,当天是一年一届的儿童文学界权威奖项——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2017年)公布的日子。据北京评委会的专家说,以严格、公正和权威著称的冰心奖,是我国唯一的国际华人儿童文学艺术大奖,分为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冰心艺术奖、冰心作文奖、冰心摄影文学奖5个奖项。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分小说、散文、童话、幼儿文学等类别,并设置新作奖和大奖两个等级,大奖为最高奖,一般每届每个类别只评选出一篇大奖作品。2017年大赛共收到985篇参评稿件,评委会经过几轮的审慎评选,最终确定37篇获奖作品。其中大奖只有3篇。而李艳丽以自己在乡村教育的工作、生活为背景,以自己的学生为原型创作的散文《玛布的心愿》,荣登获奖名单榜首(散文类大奖)。
  这确实是个意外的惊喜。“之前觉得自己能获奖,但没想过会获大奖,有点意外,后来有老师说,冰心奖设立28年以来,我是云南第二位获散文大奖的人。”
  获奖的消息似汹涌的波涛,在偏僻的垤玛乡村激荡起朵朵浪花。李艳丽的生活不再那么平静了。
  获奖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获奖后的一周,是李艳丽参加工作以来“最忙最累”的日子。
  她除了上完学校安排的20余节课外,绝大多数课外时间,都“耗”在与一群“陌生人”打交道。
  来自全国各地大报大刊的编辑、记者纷纷向她抛来“橄榄枝”。约稿的、采访的,赶着趟来;县里州里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把对她的宣传提上重要日程;还有一些和她一样的乡村教师把目光投向她,与她网聊、通话,并发来稿子,希望得到他们身边这位儿童文学作家的指点、修改。更有甚者,还“放心地、态度特别诚恳地”请她代笔写稿、投稿,在大报大刊上把稿件刊发出来。这样的“求助者”,着实让这位“刚出道”的作家哭笑不得。“我希望我送出的是白菜籽,而不是一棵种好的白菜,这是我们都学过的课文故事。”面对请教者,李艳丽帮忙修改文章,提出改进意见,根据文章的特点,推荐给杂志编辑,把编辑的联系方式分享出来,或者推荐进全国少儿群,让作者直接与编辑沟通,这样进步更大。
  李艳丽不得不停下读书和写作,慢慢处理这些“温度高”人气旺旺的“琐事”。她把这些突如其来的新鲜事,看作是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一段插曲,虽然应接不暇,可内心依旧对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刊编辑、记者、老师们的殷殷美意留存感激。
  夜深人静,一切归于沉寂,白天与班上的哈尼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互动的情景,不断地在李艳丽脑海中浮现。
  3年前,她“被迫”中途接手现在的这个班级,原来的老师休产假去了。她一来就担起了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任。刚接手时,她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是对之前任教班级学生的不舍,另一方面是对这个特殊的新班级有所担忧和缺乏自信,这个班可是“差”得全乡出了名,谁也怕接这烫手的山芋:2名智障,1名患小儿麻痹,4名孤儿,5名单亲,36名留守儿童,语文教学成绩已经连续两年全乡倒数第一。可是她接过了这个担子,一挑就是三年,孩子们的成绩,在她和科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进步很大,特别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老师、家长很欣慰。
  初夏夜,山顶上村小宿舍很凉爽,除了村寨深处时不时传来的几声狗吠,四周都静谧。此时学生已睡熟。宿舍玻璃窗前,三五只飞蛾飞舞着,向着屋内明亮的灯光,不停地扇动着小小的翅膀,飞蛾也是有梦想的。虽然梦想和现实之间,可能永远有一道透明的、摸得着、看不清的屏障,可谁又能为这些小小的梦开一扇窗呢?
  李艳丽觉得:获奖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与更多的编辑交流学习,哈尼孩子们写的作文,不就有了更高更多的展示平台了吗?于是,她专门找来一个蓝色的笔记本,在扉页上给它想了个诗意的名字——“梦的眼睛”。她拿出手机,把这几天每一个来找她约稿的报刊及编辑的通信信息记录下来。特别是那些能采用学生习作的刊物,能刊发老师各种稿件的刊物,她都会在后面作批注。
  翻开“梦的眼睛”,李艳丽在第一页上清晰地记下这样一段文字:
  《学生新报》(小学生周刊):云南本土学生报,编排精美,可读性强,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特别是“学生习作”专栏,刊发小学生日常的优秀习作,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班里哈尼族的孩子们一定会喜欢这些栏目的。可以指导修改学生的优秀作文投稿,借此来开启学生的写作梦。
  《云南教育》(视界):我省教育权威期刊,对教育工作很有指导作用,个人喜欢“师路心语”“工作研究”栏目,正适合学校的老师阅读和发表稿子,可推荐给同事投稿。
  ……
  有了名气自然会招来多方关注,短短几天下来,“梦的眼睛”就记了满满十多页。
  “一粒稻谷,融入泥土,长成层层梯田,一滴露珠,沾湿草芽,汇成奔腾的红河,一望无际的云海升起,我踏上这片金红的土地。野果、松针、吟唱的昆虫、山林间自由奔跑的孩子……都是我的朋友。布谷鸟向我讲述春耕的故事,高山向我展示哈尼的勤劳,而我,只是忠诚的记录者,这个奖,应属于我的朋友,属于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万物。”手捧沉甸甸的获奖证书,乡村教师李艳丽内心是平静的。
  她告诉记者,获奖的事先告一段落,将要更加努力阅读和写作,为哈尼孩子们写出更好的作品。
  让阅读陪伴师生成长
  位于红河州红河县垤玛乡河玛村的河玛小学,距离县城迤萨109千米。
  这个偏远的哈尼族村寨小学,平时显得有点冷清。李艳丽的学习、工作、生活也和其他乡村教师一样平淡如水,不紧不慢地流着。如今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个“不起眼”的村小,知道这里出了一位年轻的“大作家”。   可是誰又曾想到5年前,李艳丽刚来到这个村小时的迷茫与无奈呢?
  2012年9月,李艳丽以全县岗位综合成绩第一,通过特岗教师选拔考试,在被录取后的县教育局分配岗位大会上,领导在台上讲了一句:你们都是未来的骨干教师。大家听了相视一笑。这是一间在山顶的阶梯教室,实际上,好像所有的房子,都在山顶上,四周是磅礴险峻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山脊轮廓分明,植被极少,露出红色的土壤,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金红。“教师梦”,变成一枚小小的种子,在晴好的阳光里,悄悄种进了李艳丽的心田。
  第一年李艳丽被分配到偏远的阿扎河乡洛孟小学,第二年到了河玛小学,看着孩子们坐在破旧、拥挤的教室里上课,她心情十分沉重!三四个孩子挤着共用一张课桌,连写字都很困难。而且,就是这样挤也容纳不了全部学生,学校只好简单地搭建了一间临时教室,十分简陋!教室外面基本没有学生娱乐活动的设施,孩子们只能趴在满是泥土和石头的地上玩玻璃球……看着眼前的一切,李艳丽特别心酸!
  初为人师的兴奋与激情,抵不过现实的洗礼,周围有在乡村学校扎根近40年的老教师,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讲台上,重复着乡村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一个“外乡人”,要经历多少艰苦岁月的历练,才能成为骨干教师?要怎样用心,才能为山区哈尼族孩子做更多的事呢?和其他的一些乡村教师一样,李艳丽心里渐渐变得很迷茫。
  “我渴望改变自己、改变这些山区孩子的命运、我渴望知识和进步。”李艳丽认为,在基层、在最艰苦的地方,在迫切需要知识改变命运的地方,乡村教师,特别是乡村青年教师,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朝气、积极乐观的人。她下定决心,要改变自我,“我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光彩,至少,不负时光” 。
  这是一个与命运抗争的决定……
  身处如与世隔绝般信息闭塞的环境,唯一能做的只有静下心来看书,阅读成为一种充实而幸福的事。李艳丽抓住一分一秒的时间看书,每天给自己制订阅读计划,并记录下来,自己为自己打卡,比如:读《千字文》,一开始读,艰涩难懂,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勉强读1遍,而且内心极其煎熬和痛苦,味同嚼蜡,但坚持下来了,在读到第100遍的时候,她惊喜地发现,她居然能背诵了。在她的带动下,学生中也有许多人能背诵了,更多人能自觉地捧起书本,虽然他们还不能理解这其中的道理,但她觉得,使孩子们能静下心来读诵,培养出好的阅读和背诵习惯,这样就足够了。
  一开始开展阅读活动比较难,一方面是学生课外书籍匮乏,阅读量少,在开展读书活动时,大部分孩子都不愿意开口向同学们朗诵一段话,更不愿意站到讲台上朗读。她及时了解原因,比如:大部分孩子感到害羞、不自信,她采取鼓励、分小组朗读、再鼓励的方式来解决。另外,一些男生语文基础弱,生字学习不扎实,导致读一段话读不通顺,她采取的办法是:朗读可以自由组合,一个或几个人约成一个组,到讲台上一起朗读,朗读内容自己选,朗读结束后由学生点评、鼓励。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每次开展阅读活动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上简洁、美丽的画,每期取一个名字,如秋天、芦苇花读书会等。
  李艳丽想方设法地开展阅读教学,为的是让哈尼孩子能感受到阅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2016下半年,在学校订阅的《云南教育》杂志封面上,李艳丽看到刊物的微信二维码,关注后她惊喜地发现一个有趣的栏目——主持人张齐开通的“一齐讲故事”,她一听就停不下来。于是,听故事,成了她每晚最期待的事情。可是山顶上的学校,周围大部分地方没有围墙,学校的厕所,齐腰高的矮墙下,是一大片芭蕉地,在凄冷的月光下,显得阴森恐怖。“我一直害怕晚上去厕所,冬夜,寒风刺骨,没办法,我只能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听着故事、走进漆黑的夜里。经常信号不好,听着听着,故事就中断了,我只能爬上矮墙,努力接收信号重新听,一遍、两遍……入了迷,张齐老师声音柔和,那声音,似充满了花香与阳光,并在我的心中,变幻出一片片洁白的、甜蜜的、棉花糖般的田地,并在这土地上,开满了勇敢、乐观、积极向上的艳丽花朵。”
  她头天晚上听故事,第二天,就把听到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还把原著买来,摘取精彩的段落给学生读,慢慢地,哈尼孩子们和李艳丽都养成了听故事、讲故事的习惯。“我觉得自己和孩子们像一块极度干涸的海绵,想要吸收每一滴知识之水。”
  “过去很长时间,我没有看过一次电影,没有刷过朋友圈小视频,不与朋友进行无意义的闲聊,我把能用的时间,都放在了阅读上,阅读改变了我,也在改变哈尼孩子的成长。美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在偏僻的山村小学更需要奋斗,至少不负自己的青春。”李艳丽通过阅读,正在悄悄地蜕变;通过自创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哈尼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有了足够的能量和光明。
  写个故事读给学生听
  2018年5月10日上午,阳光依旧灿烂,空气依旧清新的河玛小学六年级教室里,一个年轻的戴着眼镜、眉目清秀的乡村女教师手捧一本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正声情并茂地朗诵着一篇名叫《玛布的心愿》的获奖散文。教室里的56名学生,身体坐得笔直,面带微笑聆听着,沉浸在老师的朗诵当中。为何会如痴如醉倾听呢?因为班里的每个学生都知道,他们听到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身边的故事,这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是来自老师那份埋藏在心底的爱的倾诉。
  李艳丽在给学生朗读讲解的这篇文章名叫《玛布的心愿》,正是她获得2017年冰心儿童文学奖散文大奖的那篇散文。它讲述的是读三年级的哈尼族女孩玛布的故事,她的爸爸死后,过了两年,妈妈就离开家,留下玛布和她的弟弟、妹妹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虽然爷爷很严肃,却很疼爱她,奶奶慈祥又善良,一家人在贫苦的生活中,坚韧乐观、无时无刻都能找到美好生活的希望。玛布内心有些自卑,却对身边万物,怀有浓浓的爱意。开学第一天,一只大猫从宿舍的窗子逃走,留下一只小猫。回到家,半夜里醒来,担心小猫第二天被扔出去,玛布决定连夜去救小猫,来到宿舍,发现小猫被猫妈妈带走了,玛布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爱心,是这个时代,每个孩子应有的高贵品质,是留在心间的情意。   这也许是这群哈尼族孩子们一生听到的最美妙的声音,这也是记者多少年来看到过的最独特、最美的乡村教育风景……
  在民族聚居的偏远山区学校任教,面临着许多困难。
  许多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而且大部分家庭有3个以上的孩子,甚至更多。还有很多单亲孩子、事实孤儿,父母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我与学生一起阅读,开展读书活动,读什么内容不指定,只要是学生觉得写得好的,能给别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样积极向上的内容都可以,但起初学生课外书匮乏,我萌发了为学生写故事的想法,一开始写童话,后来,许多编辑老师建议我写学生的成长故事,我静下心,认真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与学生促膝交谈,我不但找到了写作素材,还与学生的心靠得更近了。”大胆的决定,大胆的创新与尝试,就在无数个安静的夜晚,在山顶上的单身宿舍“悄悄地”开始。
  也是在《云南教育》杂志的投稿邮箱,李艳丽发现编辑的QQ号,咨询了相关的投稿事宜,还加进了“《云南教育》(小学教师群)”,在群里,在这个“充满温暖的群”里,不少省内外的优秀作者不断地鼓励她写作,红河弥勒的段永祥就是其中一位。“段永祥老师内敛谦逊、有爱心,他经常在QQ空间发表童话作品,我看后,也萌發了写儿童文学的念头,可是,怎么写?写什么?到哪投稿?怎么联系编辑?我迷茫了,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通了段老师的电话,没想到电话那头的段老师非常热情,推荐我加了一个群,2017年1月,我顺利地进群了,这是一个2000人的儿童文学作家编辑群,我像一条久久地搁浅在海滩上的鱼,回到海里,获得新生。为这些哈尼族孩子写故事,写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我带着这样的念头,开始了儿童文学创作,2月份正式写,让我意外的是,写出来的每一篇都发表了,也得到了国家级刊物(儿童文学类杂志)编辑的认可和鼓励,我还大胆地投了两篇参加比赛,皆获奖。”
  李艳丽就这样开始了为学生写故事,每一篇都是她对哈尼孩子学习生活的解读,对山里娃的童趣世界的发现与诠释。她一边观察,一边构思,一边创作,一边投稿发表,一边把自己印成铅字的文字读给学生听……学生就是她作品的第一位读者,第一位获益者。
  又一个下午放学后,李艳丽与学生一起走出校门,在学生放学回家的路两旁,黄泡金灿灿、结成团、密密麻麻,站树下吃了个够,野果酸多依沾盐巴、辣椒面吃得酸爽,一路上,笑着、跑着,学生教李艳丽说哈尼话,给她讲他们的故事和小秘密。“我写的儿童故事,就是来源于这些哈尼族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是他们给了我创作素材,是他们让我学会了阳光向上。”
  采访结束时,李艳丽说:“自己只是乡村教师中很微小、很普通的一员,在我身边,有更多的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边疆少数民族山区,默默地耕耘与付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平凡做事的力量。而我自己,只是简简单单地,为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世间的一切,的的确确都是遇见。就像《朗读者》里的经典语录说的那样: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而李艳丽在遥远的山村河玛小学“遇见”了她教过的160多个哈尼孩子,就有了无声的文字,有了有声的倾诉,有了一花一叶,就有了一个乡村教师一片广阔的乡村教育的缤纷世界。
  人物简介:李艳丽,红河县垤玛乡河玛小学教师。2012年通过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到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的偏远村寨里,成为一名乡村特岗教师,3年服务期满,她怀揣着教师梦,继续留在当地任教。山里书籍匮乏,她试着给孩子们写故事,并真诚地记录孩子们的生活。
其他文献
2008年到2017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凌旻华对上海60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了跟踪研究,记录他们求学时经历的制度歧视、地区发展和社会文化差异等困境。  他们在上海长大,大多就读打工子弟学校,从未获得在上海中高考的资格,要么留下读职校,要么独自回乡上学,只有极个别人能最终考上大学。然而不管经历过什么,他们去了又回,仿佛这个自己没有户籍的城市,才是家的所在。  轨道交通10号线的
期刊
“我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吗?”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自己的“饭碗”。而随着人工智能进军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开始忧虑起来:“机器人会让我失业吗?”  实际上,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2016年5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艾休克·戈尔,在自己的网络课程中,将一款聊天机器人安排为自己的助教。这一聊天机器人在后台回答问题的功能非常强大,学生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聊天对象是机器人
期刊
近期,一段采访河北衡水中学学生与家长的视频流传于网络。有学生表示,高考结束后最大的心愿,是能慢慢地“啃下骨头吃条鱼”。  用“争分夺秒”来形容衡水中学的学习节奏,一点也不夸张。视频里,一位学生看了眼手表,说自己从教室跑出来到吃完饭只花了8分钟。在如此紧张的氛围中,“啃下骨头吃条鱼”的确堪称奢侈。  近年来,在高考前后,河北衡水中学、安徽六安市毛坦厂中学等“高考工厂”被媒体集中关注,几乎已成惯例。这
期刊
韩国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被人工智能打败后,很多人开始担心,人类如何抗衡人工智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回答高中生的提问“人工智能对世界的影响”时,幽默地说:“你们要好好学习,未来还是你们的,不是机器人的。”  “学习”的确是人们面对人工智能首先要采取的姿态。  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重塑人脑  “在计算机擅长的领域中,人类绞尽脑汁来战胜人工智能是不明智的。与其在这个领域中和机器较劲,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
期刊
近日,在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要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笔者认为,再次明确将禁止宣传状元、升学率纳入高考总体安全框架,有着重要意义。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十项禁令,就包括“严禁初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
期刊
“未来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课堂,可能是‘双师型’的课堂,人机交互、人机结合将成为主要形态。一堂课可能由一名教师和一个机器人共同来上,布置和批改作业、知识点训练、监督学习、学习情况的分析等工作可能由机器人来完成。”在日前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数据驱动教育改进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这样描述人工智能时代的课堂。  人工智能不能代替学习  面对席卷而来、被称为人类“第二次零点革命”的人
期刊
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发展,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师培训必须跟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但现实中一些教师不愿意参与培训,存在教师培训机构“抢教师培训”的问题。近日,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创新教师专业成长”论坛上,专家呼吁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方法,以支撑未来课堂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教师培训经费增加、
期刊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又联合发布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近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教育竞争的着力点放在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上,频频出台新政与举措,力促教师资质与能力提升,为打造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所需的创新型师资而奠基。  赋予公务员法
期刊
据报道,近日,浙江大学一门具有时空穿越感的“手工课”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人们的关注,这门课程便是古典文献学的专业必修课——版本学。2015年,冯国栋教授开始讲授这门课时,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课程要求:学生们自己动手装帧古籍。  我国的书籍装帧发展有着千年的历史传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我国曾广泛流行过多种装帧方式,比如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古籍装帧技
期刊
从2月下旬,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开始,减负战役就吹响了第一声号角。3个月过去了,减负成效如何?5月2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各地进展,记者也实地走访了广东省的一些中小学校、培训机构,采访老师、学生、家长、培训机构负责人,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整改校外培训机构12 251所,培训热还未真正降温  “你可以不来培训,但是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