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mei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是一类比较独特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学生需要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繁体字、各种语言表达结构等内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特征。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对文言文的字词、语句、段落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学环节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因此,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在新时期,教师要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必须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
  一、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主题
  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情境,然后再让学生主动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种教学方法与之前的提问式教学有一定的区别。首先这种教学方法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往往都是通过创设一连串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联想,然后再带着这种联想去阅读课文,并寻求自我思考的过程。
  比如在讲授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时,教师在讲课前向学生这样说道:“孟子是中国古代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说到思想家,他确实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学者,他天生善于与人争辩,且能陈述很多事实,让人心服口服。他与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一边讲学一边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一次他与梁惠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两人探讨了一个大问题,孟子通过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梁惠王,让梁惠王懂得了民本的重要作用。大家想知道孟子是采用什么方式与梁惠王进行探讨的吗?”学生纷纷表示想知道。
  随后教师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梁惠王给孟子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你是孟子,你会如何回答?②孟子是采用何种方式回答梁惠王的。③从这篇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请从“说服”的角度出发对全文进行分析和探讨。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学生纷纷开始阅读课文。由于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启发性,因此学生都能比较深入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大家遇到很多的困难,教师应该随时留意学习过程,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攻克难关。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后,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于是有学生说道:“梁惠王认为自己是非常爱护自己国家的人,但他对人民的关心是通过来回调动的方式实现的。而孟子想要表达的是‘亲民’‘养民’的重要性。”有学生说道:“孟子从以下几个角度与梁惠王进行交流,首先孟子先举了一个例子让梁惠王自己说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期更好地接受孟子的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随后开始从正面的例子入手给梁惠王举出很多切合实际的话题,逐步让梁惠王明白孟子所讲的道理。”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讲授,由于教师之前已经给学生提出对应的问题,学生再去学习就会变得更加有方向感,学习效率自然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创视频情境,让学生体会背景
  对于文言文来说,学生不仅要了解基本的课文内容,更应对课文背后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心理感受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这些都是学生平时所不大关注的问题。为此教师应该通过视频创设的方式,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创作背景产生兴趣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比如在讲授《虞美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作者的意图,在上课前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教师用PPT给大家播放春花、秋月的风景,然后问学生:“大家觉得这些图片好看吗?”学生看到如此漂亮的花朵,纷纷表示好看。教师借此机会说道:“既然是非常好看,为什么作者却用‘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的语句开头呢?这样写前后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大家纷纷进行思考,有的说道:“可能李煜内心不喜欢春花、秋月吧。”教师:“为什么不喜欢呢?”学生:“个人爱好,他自己不喜欢这些东西,因此将这两个东西当作消愁的物品。”教师觉得学生的答案过于牵强,于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一位30岁的女孩坐在高楼上要跳楼,嘴里喊着:“我不想活了,我买彩票赔了50万元。”教师询问道:“生活是多么美好的,但视频中的女孩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学生:“因为他赔钱了。”教师:“非常好,也就是说人们在什么时候才会憎恨原本很好的东西呢?”学生:“遇到挫折、困难,或者绝望的时候。”教师:“非常好,那么李煜遇到什么事情了呢?请大家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李煜的身世吧。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原本对作者没有太大的兴趣,但由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对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具体情况有了更大的欲望。
  三、创矛盾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
  对于课文来说,肯定有一些值得反思或质疑的地方,然而由于灌输式教学的缺陷,导致学生不愿意去发现问题,有时即使存在质疑,也不敢当面提出。为此教师应该主动创设一个矛盾情境,引导学生生成对课文的质疑,从而更好地通过质疑课文全面地提升对课文的认识程度。
  比如在讲授课文《雨霖铃》时,教师故意创设了这样一个矛盾的情境:“这篇词与之前的两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篇更多的是在描述景观,而前两篇则是借景抒情。”教师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观点,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教师产生疑惑。随后教师继续引导:“不知大家怎么看待,我们可以仔细观看全文,长亭、烟波、晓风、残月都是非常好的描述景色的词语。下面请大家阅读全文,把全文中如何描绘场景,表现什么样的场景这一问题搞清楚,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说到这,班级就已经有几名学生开始有疑问:首先,前几篇词中都有写风景的词语,都是借景抒情,这一篇有什么不同呢?其次,作者为什么单独描述风景,其目的是什么。带着这种疑惑,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当有学生读到最后“更与何人说”这一句时,对教师的说法产生更大的疑惑,终于有学生站起来向教师提出质疑,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了。随后教师可以将后人总结柳永的“点染”特点引出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
  文言文对高中生而言是比较难学的内容。首先,由于语言相差时间较长,学生很难用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去理解古文;其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繁体字过多,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一时难以掌握。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就必须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并激励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情境教学法正是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教学方法,因此非常值得教師采用。而要想更加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课文内容;创视频情境,让学生体会创作背景;创矛盾情境,让学生敢于质疑课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梁寨中学(221741)
其他文献
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目第一次采取必答卷加附加题的形式,将名著阅读题放入了附加卷中。高考与名著挂钩,本是好事,因为对于千百万考生来说,高考就是指挥棒,这一举措或许能改变青少年阅读缺失的现象。有一份调查显示中国人每年的人均阅读量少得可怜,读书最多的学生阅读量又大多集中在辅导资料上。2014年,政府又将倡导全民阅读写进了工作报告。可见从引领学生阅读名著的出发点来看,不能不说高考考名著是值得赞赏的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石,只有拥有了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我国才能在武器制造、航空航天、船舶、铁路、汽车、能源等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不受制于人。机械加工是装备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学习古典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的最佳方式之一。诗词本身具有的凝练性与抒情性,决定了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践,从读、析、写这三个方面对古典诗词进行全方位的教学。  一、读  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味。在古代,文人墨客通常将它以说唱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应注重诵读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明确诗词的主要含义。在朗读中,
【正】 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知识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发展智能的基础。离开了知识的掌握去谈智能的培养就如同是建造空中楼阁。丁肇中教授曾感慨地说:“如果自幼思而不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日趋完善的今天,区域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地区发展的基础,区域合作平台的建设也在区域合作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前景越来越广阔。本文选取六盘水市
水处理中投矾系统是水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旦投矾系统失电时,会严重影响出厂水的水厂。文章介绍了水厂的投矾系统在电源失电时使用电池组对变频器的直流母线进行后备电源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活动,虽说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方法;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方法,一切都因学情、因教学目标而定,而教育改革的核心莫不是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夸美纽斯说:“怎样寻找一种方法,让
【正】 高等学校要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必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改变教育思想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死板的状况,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多
【正】 一、对人才预测工作的几点认识人才预测是培养人才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科学的预测,可以为制订人才培养规划提供依据,使人才培养能象经济建设那样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
【正】 信息技术从五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五十年代后期信息论、控制论出现了全盛时期,信息技术发生了新的飞跃;到六十年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惊人发展,使计算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