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激趣教学的艺术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laoshi_im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文水平的优劣。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基础知识都差不多在同一个层面上,测试成绩也相差不了几分,但作文却不是这样,一类文与二类文的差别可能会决定某个学生将在哪所高校学习。可以说作文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那怎样改变学生畏文如虎、谈文色变,感觉“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局面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增加趣味内容,让学生从惧怕作文的心理恐惧中解脱出来,慢慢地爱上作文,乐于作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作文,教师备课的时候就得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对世界都充满了渴望,都希望近距离地感知世界。只要学生有了这样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圣殿。
  写作是输出的过程,而能够输出的前提是有所储蓄,在语文学习中,储蓄也就是阅读。读与写是分不开的,爱读才能会写,读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种联系出发,教师不难找到作文激趣的切入点。
  比如说,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汉字。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我都从汉字入手,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这个汉字,了解这个汉字的意义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汉字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这样,一方面他们会因为受到文化魅力的感染而生发表达的欲望,“激趣”也就实现了;同时他们从中积累到的作文素材还有了思想的深度。
  我在课上与学生分享过这样的感悟:《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上、止、正这三个字,在结构上都是独体字,都由横、竖两种笔畫组成,可是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就可以解读成一部人的成长历史:首先,从笔画上看,做人要讲究公平正直,这样才可以厚德载物,以德服众;其次,“上”,就是说人活着要追求进步,不断上进,随着斗转星移,生生不息。“止”,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盛极必败,荣辱相依。“正”,自然是说公正、正义、正气、正道,这是做人立世的准则。
  学生听了之后,对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兴趣了,有些人开始自动地找相关资料学习,然后将感悟写进了作文里。其实以上这些话,稍加修饰润色,本身就可以成为很好的作文素材,用在议论文的开头效果会很不错。
  不光与学生分享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教师还可以将眼界放宽,将更多、更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影响、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社会是一本无字的大书,那些以文字刊印出来的东西只是人类文明成果中极小的一部分,“语文”不只是语文课本上的只言片语,它还包括广袤的自然、丰富的生活和繁杂的社会。那么,反过来说,接触了广阔多彩的自然、社会与生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思考也应当有所增强、提高才对。
  我们以课文为例来谈,比如朱自清的《春》,描绘的就是一种诗化的生活:平凡的小草、平常的鲜花、春天的细雨、来来往往的人群,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可是,朱自清先生用生花妙笔,信手拈来,勾勒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这就是文字的妙用。再比如,同样是写愁,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排山倒海,呼啸而来,亡国之恨、失家之痛,千言万语,难以言表而全部浓缩在一个比喻之中;六一居士的《采桑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不着一个“愁”字,却依然让人感受到满满的愁意:喧哗归于平静,花谢春空,光阴易逝,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官场的失意、激情的退去,都只在草木消长之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词人,也不禁泪眼婆娑,这种相思之愁,真是刻骨铭心。同样的愁,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就有着不一样的韵味,这就是写作的魅力。明白了这些,学生再下笔时,文章自然会有不同。
  不只是人的喜怒哀乐不同,人对外界的感悟相异,即便面对同样的客体,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作者的经历不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画面自然也不一样。比如,同样是山和水,在词人王观的笔下,则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浩浩荡荡的江水,如同女子脉脉含情的眼神,温柔绵长;而绵延不绝的群山,却变成了美人紧蹙的双眉,高低有致,浓淡得体。这样的山水,到了诗仙李白的笔下,一下子声色俱壮:“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激流滚滚而下,巨石狂奔,东奔西撞,犹如惊雷裂天,令人毛骨悚然。
  只有给学生带来震撼,才会吸引他们的心神,才会让他们流连忘返,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总之,广泛的阅读和教师的巧妙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但这只是开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创作的喜悦。成功的激趣会让学生在拿起笔时感到一片金黄的落叶、一朵绽放的鲜花、一滴冰冷的细雨、一首温婉舒缓的乐曲、一个甜甜的笑容……万物于我,都是审美的对象,我驭万物,构筑我理想中的锦绣河山。当他们从每一句话写起,慢慢地努力去写一篇文章;当纷纭繁杂的世界如同一股涓涓细流,流淌在笔尖,幻化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时,教师的那种“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自然就于无声处水到渠成了。
其他文献
作家三毛说:“每个人心中一亩田,每个人心中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从教二十四年,我深知要引领学生在高考的战场上搏出一条成功的登顶路,要在花样百出的题型中游刃有余,就要夜以继日地在书山题海中奋战。我感受到了岁月的苦涩、冰冷、单调。往昔畅想过的窗前流水枕边书的日子,在这奋战的岁月中,也真的成为幻想。看看学生青春的面容,上面竟展露着岁月的疲惫,心中甚是酸楚。偶然间读到三毛的这句话,便想,
期刊
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斑羚飞渡》非常有名,大意是一帮猎人将一群斑羚羊围堵到一个悬崖峭壁上。面对生死存亡,领头的公斑羚受到雨后横架在两个山崖间的彩虹的启发,将羊群分为老少两个部分,然后由老少各一个羚羊组成一对,一起跳向对面山崖。在半道将要坠落之时,小羚羊猛踩老羚羊的背部,于是小羚羊成功跳上了对岸,而老羚羊则加速摔向崖底。就这样,老羚羊用自己的身体架设起一道道求生的“彩虹”,保证了另一半的
期刊
一  《诗经》的编订虽然结束于春秋中期,但实际上对其作品的接受,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此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制礼作乐。礼是具体的社会规则典章,旨在维护当时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乐则是推行这种制度的手段,因礼而设,为礼服务。出于这种礼乐文化制度建设的需要,《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实际上是为了服务于当时的郊庙祭祀、纪祖颂功、酬酢燕飨等活动而编订的仪式配乐,是服务于当时的礼乐制度的歌诗。如《周颂》中很多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生的阅读做出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相比以前的苏教版教材,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名著的阅读量,每册教材中都具体明确地规定两部课外名著作为必读书目,以及四部推荐书目。这样,整个初中阶段必读的名著共有八部,推荐书目更是达到了二十四部之多。随之而来的考试、考查中,名著阅读的分值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期刊
记叙文写作作为初中作文写作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化语文基础素养等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记叙文写作需要设置情感线与情节线,以保证记叙文在内容表述与情感表达方面的连贯性,两种线索设置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记叙文的质量。基于情节线、情感线在记叙文的重要性,教师在开展记叙文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合理优化教学资源,通过恰如其分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情节线与情感线的设置方法,借助这
期刊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1037),四川眉山纱穀行一个苏姓耕读世家的男孩顺利降生。据说这个男孩出生后,当地的彭老山一下变得光禿秃了(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这个传说的出现,大概是后人为了表示家乡秀美山川的钟灵毓秀之气都转聚到了这个男孩身上吧。三年后,苏家的另一个男孩也呱呱坠地。他们就是以杰出的文学成就震烁当世、彪炳史册的文坛连璧——苏轼、苏辙。  宋时的眉山,称眉州,属成都府路,经济富庶,文化发达,
期刊
“二战”后的德国一片废墟,德国文学也是在这样的废墟瓦砾之上重新开始的,因而人们也把战后的德国文学称为“废墟文学”。当时,一批深受美国文学影响的联邦德国作家开始模仿美国作家海明威和福克纳等的短篇故事,写出了一系列具有强烈历史感和现实悲剧感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家主要有沃尔夫冈·博歇尔特、海因里希·伯尔、沃尔夫迪特里希·施努雷等。其中成就最引人瞩目的当数海因里希·伯尔。从1947年起,伯尔写出70多篇反映
期刊
多元碰撞、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已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语文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从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基础三个方面入手。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培养具有高雅审美情趣的学生,关乎学生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未来。农民工子女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较之其他学生更应得到特别的关注。提高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期刊
“天下”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是解读中华文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范畴,对于天下的认知,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想象”,而且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各民族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历史存在,是决定以王朝政权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建构进程的文化精神和政治信仰。  一  “天下”的丰富内涵,必须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才能准确把握,仅仅从“天下”而言“天下”,就无法把握其实质精神。因为“天下”这一观念是
期刊
摘 要: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并组织中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因此,道德教育对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关键作用,并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取决于德育教育的任务和因素。为此,文中对初中德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 德育教育 工作 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