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有效开展名著导读教学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g11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生的阅读做出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相比以前的苏教版教材,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名著的阅读量,每册教材中都具体明确地规定两部课外名著作为必读书目,以及四部推荐书目。这样,整个初中阶段必读的名著共有八部,推荐书目更是达到了二十四部之多。随之而来的考试、考查中,名著阅读的分值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初中的名著导读教学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自然也就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当前学习时间紧、任务繁重的情形下,如何有效开展名著导读教学,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名著,就成了一个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思考和探索。
  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名著大多篇幅长、内容多、思想深,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少孩子对名著敬而远之,兴趣不浓,即使是阅读,那也是在老师、家长的重压之下敷衍了事,这样的阅读只是走过场,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要想让名著阅读取得切实的效果,教师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他们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学生内在的阅读兴趣如果被激发出来了,自然而然就会主动阅读、自觉阅读、愉快阅读,读书的效果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教师在布置每学期的名著阅读任务之前,首先要思考采用何种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介绍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事迹入手,可以借助多媒体、影像等现代化的手段激趣,可以通过板报、图书角在班级营造读书氛围……总之,在阅读之前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比如说,《西游记》是学生最熟悉的名著之一,各类影視作品中有不少是取材自《西游记》的,很多孩子都是看着与《西游记》相关的动画片和电视剧长大的。布置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经典影视片段勾起学生美好的童年回忆,拉近他们与名著的距离,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二是制定可行的阅读计划。不少孩子对名著是有兴趣的,但因为平时的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根本没有自主阅读的时间。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的积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拟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把名著阅读落实到每天的学习中,将阅读任务贯穿到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协调好名著阅读与日常学习的关系,把学科学习与名著阅读融为一体,而不是完全割裂开来。
  新学期一开始,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明确本学期的阅读任务,督促学生制订一学期的学习计划。教师可以把两本必读书目分配到期中之前与之后,至于选读的名著可以放在寒、暑假布置学生阅读。教师要把一本书的阅读任务分解到月、周甚至于日,化整为零,规定每天的阅读时间以及阅读内容,让学生知道自己每天的哪个时间应该阅读、读什么内容,这样既不影响学生日常的学习,同时又使阅读任务落到了实处。七年级上的必读名著是《西游记》,总共有100回,教师可以把这100回的内容分配到每一天,制订一个读书计划表,倡导家长亲子阅读,这样既在日积月累中把阅读落到了实处,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是教给学生适合的读书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读书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书海中自由遨游。不少孩子对于名著的阅读,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中的精彩情节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识记上,遇到一些故事情节不强,人物个性不够鲜明抑或是人物、情节比较复杂,篇幅较长的名著,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这时,教师要适时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读书方法,让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名著,要引导学生采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的情节、主要人物采用精读的方法,其余则可以略读。遇到文质并美的名著,可以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抄的方法。例如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教师应教学生首先通过利用序言,浏览目录,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注意梳理书中情节的前因后果,弄清作品所写的主要事实;再次是引导学生体会辨别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不妨让学生思考,斯诺是带着疑虑出发的,采访结束后他又形成了怎样的观点);最后是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一定的启迪,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就能以之为例,举一反三,学会自己阅读纪实作品。
  四是采取多样的检测形式。教材中的名著阅读,注定是要与考试、考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检测是必要的,这样既可以让他们熟知作品的情节、人物,巩固阅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学生应对考查、考试,提高语文成绩;同时,适当的检测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检测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辩论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名著知识竞赛、名著课本剧表演等。比如,《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在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熟悉作品中的经典情节,或是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畅谈对“招安”的不同看法,从而加深他们对作品的主题以及主要人物形象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总之,名著导读是新版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名著导读的教学,教师要予以高度重视,并且把名著导读作为窗口,以导促读,引导学生打开文学之门,多读名著;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让他们从名著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力求有创意”,就是说要写出新意。  但在现实中,许多同学都会遇到作文没有什么选材可写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过着每天家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上哪里去找新素材呢?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办法来解决选材问题。  一、选本身就新颖的材料  选择本身就新
期刊
作为一名初中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细致观察生活、不会个性化表达、写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经过反思后,我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不全在学生。现如今,学生从小到大的生活,几乎已经“沦陷”在作业与题海中,这种单调的生活与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丰富的精神需求之间形成了深刻的矛盾。  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只考虑“教什么”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喜欢学
期刊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总结出了各自的“秘籍”,写作教学已经变得程式化。从短时间来看,学生的作文成绩确实有所提高,然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以浪费学生智力资源、扼杀学生创新能力为代价的,会使学生在写作中逐步脱离生活、失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
期刊
去年笔者有幸观摩了不少优秀公开课,气氛活跃、互动频繁、节奏紧凑是大多观摩课共有的特点,老师的激情感染了孩子,孩子的表达也给课堂增添亮点。可是我也发现大多数公开课课堂上总是教师和几位“精英”在对话,“遍地开花”的现象不是太多,那些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成了“沉默的大多数”。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上关注普通孩子的表达呢?  一、孩子的表达需要我们的鼓励  我曾经借班上过校教研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并设
期刊
江苏省阅卷组组长何勇康老师曾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意思是说,考场作文一定要直白、热烈,不宜含蓄委婉,因为阅卷老师分配给每篇作文的时间很短,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考生作文的含蓄。考生必须在短时间内让阅卷老师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这就要求考生在写考场作文时必须点好题。作为教师,要强化考生的点题意识。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点题策略,收效不错。  一、开篇点题  跟题目相关
期刊
对时尚的教育口号,我常常保持一种本能的警惕,比如“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励志语。“教书匠”是对“教师”的贬称,或者说谑称。“匠”者,《说文解字》云:“木工也。”自古以来,百工皆称“工”称“匠”。有手艺的匠人,往往凭借技艺,受人尊敬,让人羡慕,从“能工巧匠”“独具匠心”这些词语中可见一斑。“教书”何以成了“匠”?笔者无从考证。但我知道,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匠”的心思,确是难以做一
期刊
人文社科类  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唐〕魏征 等/撰;汪绍楹、阴法鲁、邓经元/点校;吴玉贵、孟彦弘/主持修订  中华书局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阿城 著  中华书局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  刘钊、冯克坚 主编  中华书局  纸上博物馆之越地宝藏  俞吉吉 著  商务印书馆  龚鹏程述学  龚鹏程 著  商务印书馆  不列颠百科全书250周年纪念版  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 编  中国
期刊
作家三毛说:“每个人心中一亩田,每个人心中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从教二十四年,我深知要引领学生在高考的战场上搏出一条成功的登顶路,要在花样百出的题型中游刃有余,就要夜以继日地在书山题海中奋战。我感受到了岁月的苦涩、冰冷、单调。往昔畅想过的窗前流水枕边书的日子,在这奋战的岁月中,也真的成为幻想。看看学生青春的面容,上面竟展露着岁月的疲惫,心中甚是酸楚。偶然间读到三毛的这句话,便想,
期刊
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斑羚飞渡》非常有名,大意是一帮猎人将一群斑羚羊围堵到一个悬崖峭壁上。面对生死存亡,领头的公斑羚受到雨后横架在两个山崖间的彩虹的启发,将羊群分为老少两个部分,然后由老少各一个羚羊组成一对,一起跳向对面山崖。在半道将要坠落之时,小羚羊猛踩老羚羊的背部,于是小羚羊成功跳上了对岸,而老羚羊则加速摔向崖底。就这样,老羚羊用自己的身体架设起一道道求生的“彩虹”,保证了另一半的
期刊
一  《诗经》的编订虽然结束于春秋中期,但实际上对其作品的接受,在西周初期就已开始。此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制礼作乐。礼是具体的社会规则典章,旨在维护当时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乐则是推行这种制度的手段,因礼而设,为礼服务。出于这种礼乐文化制度建设的需要,《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实际上是为了服务于当时的郊庙祭祀、纪祖颂功、酬酢燕飨等活动而编订的仪式配乐,是服务于当时的礼乐制度的歌诗。如《周颂》中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