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总结1例学龄期儿童川崎病复发后的护理。根据学龄期儿童心理特征及护理难点通过加强基础护理、对症护理、用药护理及个性化心理护理,使患儿配合治疗与护理,转危为安,好转出院。
关键词:学龄期;川崎病复发;个性化心理护理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及口腔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肿胀和膜状脱皮等特征。2014年7月我科收治了一例川崎病复发的患儿,且年龄>5岁,川崎病复发在我院临床中罕见,现将该病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9岁,五年前曾因川崎病来我院治愈出院,且随访均正常,未出现并发症。本次发病因“发热3天”入院,入院第一天热峰达40℃,神志清,精神欠佳,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巩膜有轻度黄染,右侧颈部可扪及一枚蚕豆大小淋巴结,质软,活动度可,查血常规示WBC12.9*109/L,CRP2.5mg/L,谷丙转氨酶575U/L,谷草转氨酶534U/L;入院后第二天及第三天热峰仍有40℃,且患儿出现双眼结膜充血,躯干部可见皮肤弥漫性充血性散在红色丘疹,口腔内有杨梅舌等体征,尿量偏少,尿色如茶色;入院后第四天患儿仍然有高热,口唇干裂、蜕皮,指趾端膜状脱皮,复查血常规:WBC19.99*109/L,CRP135.2mg/L,血小板376*109/L,血沉:95mm/L,心脏彩超示未见冠状动脉扩张,结合临床症状及既往病史诊断为川崎病复发。确诊后予静脉丙种球蛋白1g/kg/d静脉输注两天,并口服阿司匹林50mg/kg/d连续10天,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茵栀黄口服液、谷胱甘肽保肝退黄治疗。治疗十天后患儿家长要求出院,予继续口服阿司匹林0.1g/d,嘱其两周后来院复查。
2 护理
2.1 加强基础护理
2.1.1口腔护理
因患儿口唇干裂,口腔内有杨梅舌等体征,口腔干燥及疼痛,进食时症状加剧,影响疾病的恢复,因此每日予生理盐水棉签擦洗口腔两次,进食前后帮助患儿用温开水漱口,食物的温度不宜过高,以温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的清洁湿润。每次张口前用石蜡油湿润口唇,严禁自行撕拉蜕皮,防止出血及形成溃疡面。患儿治疗期间未发生口腔感染。
2.1.2皮肤黏膜的护理
入院第二天患儿出现躯干部有散在弥漫性充血性红色丘疹,因患儿需卧床休息,且在床上饮食,每日晨午间护理时尤其要保持床单元的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每日用温水擦澡,水温不宜过高,在37℃左右,衣服质地要柔软,剪短指甲,避免抓伤。指趾间蜕皮时不可强行撕拉,要保护嫩皮。因患儿球结膜充血较重,眼科会诊后指导其勿用手揉眼,每日协助用生理盐水清洗眼部分泌物一次。患儿经护理后皮肤粘膜损害逐渐恢复正常。
2.2做好对症护理
2.2.1肝脏损伤时期的护理
国内一项研究显示,川崎病患儿中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56.9%【1】。患儿早期皮肤黄染明显,肝功能检查显示肝脏损伤较剧,除遵医嘱予茵栀黄口服液、谷胱甘肽保肝退黄治疗外,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可增加肝脏血流量,降低机体代谢率。定期复查肝功能,正常后逐渐恢复活动量。饮食忌高蛋白饮食,以免增加肝脏负担,我们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了患儿的饮食喜好,指导家长烹调了清淡的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如镁、锌等易消化的饮食,如小米粥、西红柿、萝卜汤等,患儿食欲有所增加,营养均衡。
2.2.2高热时的护理
患儿早期血象较高,颈部淋巴结肿大,持续高热,热峰达到40℃,家长比较担忧,护士做好解释工作,劝解家长勿急躁,不要擅自用退热药,护士4小时复测体温一次,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体温>39℃遵医嘱予退热药,体温<39℃予降温贴头部外敷或温水擦浴。出汗多时予多饮水,更换潮湿衣裤。患儿早期进食量少,与医生沟通后增加了补液量,尿量逐渐增加,未发生并发症。
2.2.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川崎病可引起全身多系统受损,除皮肤、淋巴结、心脏外,还可影响肺、肝脏、肠道、肾脏等器官,其中以冠状动脉损害最为严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病因【2】。患儿为复发,且此次病情较重,出现尿少,尿色呈茶色,定期监测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入院后查肾功能:尿素氮2.96mmol/L,肌酐32.6umol/L,?2微球蛋白1.85,教会了家长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脉搏,有无烦躁不安,胸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心脏彩超辅助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血管系统变化。患儿经治疗后未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2.3安全用药,注意观察疗效
2.3.1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早期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明显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性损害而改变预后【3】。但丙种球蛋白是一种血液制品,同时又是一种异性蛋白,容易引起过敏反应,输注时要选择外周粗静脉,注意稀释药液,我们使用的是2.5g/50ml+5%葡萄糖50ml稀释由贵要静脉输入,因该药需4℃冰箱保存,使用前常温下复温后使用。用注射泵控制速度,开始时按照药物说明书予50ml/h的速度,无反应后遵医嘱予80ml/h的速度输入。因患儿用量较大,认真做好交接班,连续输注两天患儿未发生过敏反应,病情明显好转。
2.3.2阿司匹林的应用
阿司匹林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凝集而发挥良好的抗凝作用,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时间较长,家长因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有所担忧,护士详细讲解药物说明书,告知宜饭后服用,减少胃肠道反应。服药期间观察大便颜色、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等。长期服用时可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常规,不能擅自停药或减量,以防病情加重。患儿住院期间均由护士顿发,且服药到口,剂量准确,家长也已了解出院后的服药剂量,定期随访等。
2.3.3合理使用保肝藥
在肝脏损害急性期,使用谷胱甘肽静脉用药,复查肝功能后改为口服葡醛类酯巩固治疗,各班护士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在保肝治疗期间服药剂量准确。 2.4個性化心理护理
2.4.1根据学龄期儿童心理特点,“移情法”帮助其释放压力
学龄期儿童大脑皮质功能发育较成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是小儿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小儿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4】患儿自发病后精神食欲欠佳,且多次发生遗尿,夜间睡眠欠佳。入院后护士多次与其沟通均失败,心理压力较大,甚至不愿与父母交流,家长也手足无措。护士根据此期儿童心理特点,先予家长沟通了解了患儿压力大的原因。原因之一:五年前为患儿治疗川崎病经济已受重创,患儿在家为二胎,姐姐即将结婚,正需用钱之际,患儿平时较为懂事,为治疗费加重家庭经济负担而担心。原因之二:患儿学习成绩较好,住院早期一直未能诊断,担心疾病会耽误学业。责任护士每次进入病房都主动与其沟通,了解了患儿的性格特点及爱好看书,覌看变形金刚等动画片,予下载后播放,让其家长尽量买些励志的儿童故事书等,采用“移情法”分散患儿的注意力【5】,引导患儿与书中的角色转换,鼓励战胜疾病的信心,让其明白只有配合治疗与护理才能早期康复,减少住院费用。患儿逐渐与人沟通,入院第三天主动与护士及母亲谈笑,并安慰母亲。
2.4.2因人施教,树立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
此次发病,患儿肝脏损害较明显,虽因患儿五年前已生过此病,且一直积极随访,家长对相关疾病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当得知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时,仍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及焦虑。护士先评估其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受教育的程度,主动倾听家长诉说,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及时澄清家长的疑惑,避免误区,再让其自己上网搜索查看相关治愈的文献报道,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安排家长参与院内组织的关于患儿疾病的三级查房,让其进一步熟悉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家长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信任医护人员,配合程度较高,达到预期沟通效果。
3 小结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由于其易并发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且与青年人的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肌纤维化有相关性而日益受到重视【6】。5岁以上儿童亦不是川崎病的好发年龄,临床医生容易忽视,因而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使家长及患儿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尤其诸如此类复发的病例,更加要结合学龄期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个性化护理,使其配合医护人员,并针对疾病特点及护理难点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做好病情观察,减少并发症,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培培,杜忠东,潘岳松,2002-2010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9):661-664
[2]阮瑜,赵晓东.川崎病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01(29):11
[3]刘静,张建伟,何峰,临床药师对普通外科抗菌药物经验使用的合理性干预【J】.医药导报,2011,30(10):1383-1385
[4]崔焱 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
[5]姜秀红,张坤华,赵仁兵,32例川崎病患儿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61-62
[6]HauserM,BengelF,KuehnA,Myocardial blood flow and coronary flow reserve in children with normal epicardial coronary arteries after the onset of Kawasaki disease assessed b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y【J】.Pediatr Cardiol,2004,25(2):108-112
关键词:学龄期;川崎病复发;个性化心理护理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球结膜及口腔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肿胀和膜状脱皮等特征。2014年7月我科收治了一例川崎病复发的患儿,且年龄>5岁,川崎病复发在我院临床中罕见,现将该病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男,9岁,五年前曾因川崎病来我院治愈出院,且随访均正常,未出现并发症。本次发病因“发热3天”入院,入院第一天热峰达40℃,神志清,精神欠佳,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巩膜有轻度黄染,右侧颈部可扪及一枚蚕豆大小淋巴结,质软,活动度可,查血常规示WBC12.9*109/L,CRP2.5mg/L,谷丙转氨酶575U/L,谷草转氨酶534U/L;入院后第二天及第三天热峰仍有40℃,且患儿出现双眼结膜充血,躯干部可见皮肤弥漫性充血性散在红色丘疹,口腔内有杨梅舌等体征,尿量偏少,尿色如茶色;入院后第四天患儿仍然有高热,口唇干裂、蜕皮,指趾端膜状脱皮,复查血常规:WBC19.99*109/L,CRP135.2mg/L,血小板376*109/L,血沉:95mm/L,心脏彩超示未见冠状动脉扩张,结合临床症状及既往病史诊断为川崎病复发。确诊后予静脉丙种球蛋白1g/kg/d静脉输注两天,并口服阿司匹林50mg/kg/d连续10天,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茵栀黄口服液、谷胱甘肽保肝退黄治疗。治疗十天后患儿家长要求出院,予继续口服阿司匹林0.1g/d,嘱其两周后来院复查。
2 护理
2.1 加强基础护理
2.1.1口腔护理
因患儿口唇干裂,口腔内有杨梅舌等体征,口腔干燥及疼痛,进食时症状加剧,影响疾病的恢复,因此每日予生理盐水棉签擦洗口腔两次,进食前后帮助患儿用温开水漱口,食物的温度不宜过高,以温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的清洁湿润。每次张口前用石蜡油湿润口唇,严禁自行撕拉蜕皮,防止出血及形成溃疡面。患儿治疗期间未发生口腔感染。
2.1.2皮肤黏膜的护理
入院第二天患儿出现躯干部有散在弥漫性充血性红色丘疹,因患儿需卧床休息,且在床上饮食,每日晨午间护理时尤其要保持床单元的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每日用温水擦澡,水温不宜过高,在37℃左右,衣服质地要柔软,剪短指甲,避免抓伤。指趾间蜕皮时不可强行撕拉,要保护嫩皮。因患儿球结膜充血较重,眼科会诊后指导其勿用手揉眼,每日协助用生理盐水清洗眼部分泌物一次。患儿经护理后皮肤粘膜损害逐渐恢复正常。
2.2做好对症护理
2.2.1肝脏损伤时期的护理
国内一项研究显示,川崎病患儿中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56.9%【1】。患儿早期皮肤黄染明显,肝功能检查显示肝脏损伤较剧,除遵医嘱予茵栀黄口服液、谷胱甘肽保肝退黄治疗外,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可增加肝脏血流量,降低机体代谢率。定期复查肝功能,正常后逐渐恢复活动量。饮食忌高蛋白饮食,以免增加肝脏负担,我们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了患儿的饮食喜好,指导家长烹调了清淡的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如镁、锌等易消化的饮食,如小米粥、西红柿、萝卜汤等,患儿食欲有所增加,营养均衡。
2.2.2高热时的护理
患儿早期血象较高,颈部淋巴结肿大,持续高热,热峰达到40℃,家长比较担忧,护士做好解释工作,劝解家长勿急躁,不要擅自用退热药,护士4小时复测体温一次,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体温>39℃遵医嘱予退热药,体温<39℃予降温贴头部外敷或温水擦浴。出汗多时予多饮水,更换潮湿衣裤。患儿早期进食量少,与医生沟通后增加了补液量,尿量逐渐增加,未发生并发症。
2.2.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川崎病可引起全身多系统受损,除皮肤、淋巴结、心脏外,还可影响肺、肝脏、肠道、肾脏等器官,其中以冠状动脉损害最为严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病因【2】。患儿为复发,且此次病情较重,出现尿少,尿色呈茶色,定期监测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入院后查肾功能:尿素氮2.96mmol/L,肌酐32.6umol/L,?2微球蛋白1.85,教会了家长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脉搏,有无烦躁不安,胸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心脏彩超辅助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血管系统变化。患儿经治疗后未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2.3安全用药,注意观察疗效
2.3.1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早期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明显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性损害而改变预后【3】。但丙种球蛋白是一种血液制品,同时又是一种异性蛋白,容易引起过敏反应,输注时要选择外周粗静脉,注意稀释药液,我们使用的是2.5g/50ml+5%葡萄糖50ml稀释由贵要静脉输入,因该药需4℃冰箱保存,使用前常温下复温后使用。用注射泵控制速度,开始时按照药物说明书予50ml/h的速度,无反应后遵医嘱予80ml/h的速度输入。因患儿用量较大,认真做好交接班,连续输注两天患儿未发生过敏反应,病情明显好转。
2.3.2阿司匹林的应用
阿司匹林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凝集而发挥良好的抗凝作用,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时间较长,家长因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有所担忧,护士详细讲解药物说明书,告知宜饭后服用,减少胃肠道反应。服药期间观察大便颜色、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等。长期服用时可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常规,不能擅自停药或减量,以防病情加重。患儿住院期间均由护士顿发,且服药到口,剂量准确,家长也已了解出院后的服药剂量,定期随访等。
2.3.3合理使用保肝藥
在肝脏损害急性期,使用谷胱甘肽静脉用药,复查肝功能后改为口服葡醛类酯巩固治疗,各班护士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在保肝治疗期间服药剂量准确。 2.4個性化心理护理
2.4.1根据学龄期儿童心理特点,“移情法”帮助其释放压力
学龄期儿童大脑皮质功能发育较成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是小儿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小儿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4】患儿自发病后精神食欲欠佳,且多次发生遗尿,夜间睡眠欠佳。入院后护士多次与其沟通均失败,心理压力较大,甚至不愿与父母交流,家长也手足无措。护士根据此期儿童心理特点,先予家长沟通了解了患儿压力大的原因。原因之一:五年前为患儿治疗川崎病经济已受重创,患儿在家为二胎,姐姐即将结婚,正需用钱之际,患儿平时较为懂事,为治疗费加重家庭经济负担而担心。原因之二:患儿学习成绩较好,住院早期一直未能诊断,担心疾病会耽误学业。责任护士每次进入病房都主动与其沟通,了解了患儿的性格特点及爱好看书,覌看变形金刚等动画片,予下载后播放,让其家长尽量买些励志的儿童故事书等,采用“移情法”分散患儿的注意力【5】,引导患儿与书中的角色转换,鼓励战胜疾病的信心,让其明白只有配合治疗与护理才能早期康复,减少住院费用。患儿逐渐与人沟通,入院第三天主动与护士及母亲谈笑,并安慰母亲。
2.4.2因人施教,树立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
此次发病,患儿肝脏损害较明显,虽因患儿五年前已生过此病,且一直积极随访,家长对相关疾病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当得知本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时,仍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及焦虑。护士先评估其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受教育的程度,主动倾听家长诉说,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及时澄清家长的疑惑,避免误区,再让其自己上网搜索查看相关治愈的文献报道,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安排家长参与院内组织的关于患儿疾病的三级查房,让其进一步熟悉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家长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信任医护人员,配合程度较高,达到预期沟通效果。
3 小结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由于其易并发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且与青年人的冠心病、动脉硬化、心肌纤维化有相关性而日益受到重视【6】。5岁以上儿童亦不是川崎病的好发年龄,临床医生容易忽视,因而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使家长及患儿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尤其诸如此类复发的病例,更加要结合学龄期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个性化护理,使其配合医护人员,并针对疾病特点及护理难点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时做好病情观察,减少并发症,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培培,杜忠东,潘岳松,2002-2010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9):661-664
[2]阮瑜,赵晓东.川崎病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01(29):11
[3]刘静,张建伟,何峰,临床药师对普通外科抗菌药物经验使用的合理性干预【J】.医药导报,2011,30(10):1383-1385
[4]崔焱 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
[5]姜秀红,张坤华,赵仁兵,32例川崎病患儿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61-62
[6]HauserM,BengelF,KuehnA,Myocardial blood flow and coronary flow reserve in children with normal epicardial coronary arteries after the onset of Kawasaki disease assessed by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y【J】.Pediatr Cardiol,2004,25(2):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