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那些形象色彩鲜明、哲理性强的语言讲深讲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陶冶爱美的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继承发展人类在历史上取得的审美成果,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样,不仅完成了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达到了审美性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美育法 运用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文化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广泛渗透,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要表现更高的更丰富的审美性。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不仅是一个认识实践的过程。要集中而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沟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发挥、把握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渠道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审美的主要对象是形象,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在中学语文课文中,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总是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自然流露出来,并以此感染人、教育人,表现艺术美。所以,剖析形象、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就其实施方法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揭示课文中具体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
语文教材的审美形象,主要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生活一样,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可感的形象,不知不觉地接受作品影响的同时,感情受到感染。《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個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受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简练的语言却描绘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这幅美丽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文中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闰土受到学生的喜爱。《故乡》中所展示的意境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写意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
语言文字是学生直接感知物质材料,教师要创造情调,调动学生的感观,耳听,眼看,口读,依赖直觉去感受情境美。鲁迅先生说过:“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受感染,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只有教师讲的入情,学生才学的入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凭借教师优美、动情、形象的语言而进入意境,从而感受美,领悟美,在心中激发起情感。
二、通过分析提高学生爱美的情趣
语言作为人类意识的体现物,即具有词义性,又以其语言方面的变化直接表现人的情感。它能精确写一切情景、声音、色彩、气味以及复杂细腻的心理状态。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词解,并不限于字画结构和语法规则知识,而使学生真正领会汉语和文字的审美特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1.体验古诗词之美。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颂不衰。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我们描绘出一片青翠的竹林和竹林后面伸展出来的三两枝红色的桃花,红绿相衬,在夕阳的光辉下显得分外醒目,第二句写江中的鸭子,由静到动,从“鸭先知”,刻画出这群鸭子在水中的欢快神态,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思索。诗人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哲理融合成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2.感受语言美。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美不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凡是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言美。文学作品的美是能通过语言“中介”来创造语言的。可以突破时间的局限,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是读者在联想和想象中真切地感受到美的东西。
教材所选的篇目,几乎每一篇都是语言的佳作,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了22个字就描绘出桃源怡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暮春桃花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用那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而又哲理蕴籍,耐人寻味的语言,同样能培养学生美的理想和高尚情操,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同时,教师的语言美不美,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系到能不能正确地表达所传授的内容,以及条理是否清楚,主次是否分明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组编,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选·试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美育法 运用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文化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广泛渗透,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要表现更高的更丰富的审美性。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不仅是一个认识实践的过程。要集中而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沟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发挥、把握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渠道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审美的主要对象是形象,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在中学语文课文中,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总是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自然流露出来,并以此感染人、教育人,表现艺术美。所以,剖析形象、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就其实施方法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揭示课文中具体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
语文教材的审美形象,主要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生活一样,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可感的形象,不知不觉地接受作品影响的同时,感情受到感染。《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個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受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简练的语言却描绘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这幅美丽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文中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闰土受到学生的喜爱。《故乡》中所展示的意境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写意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
语言文字是学生直接感知物质材料,教师要创造情调,调动学生的感观,耳听,眼看,口读,依赖直觉去感受情境美。鲁迅先生说过:“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受感染,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只有教师讲的入情,学生才学的入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凭借教师优美、动情、形象的语言而进入意境,从而感受美,领悟美,在心中激发起情感。
二、通过分析提高学生爱美的情趣
语言作为人类意识的体现物,即具有词义性,又以其语言方面的变化直接表现人的情感。它能精确写一切情景、声音、色彩、气味以及复杂细腻的心理状态。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词解,并不限于字画结构和语法规则知识,而使学生真正领会汉语和文字的审美特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1.体验古诗词之美。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颂不衰。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我们描绘出一片青翠的竹林和竹林后面伸展出来的三两枝红色的桃花,红绿相衬,在夕阳的光辉下显得分外醒目,第二句写江中的鸭子,由静到动,从“鸭先知”,刻画出这群鸭子在水中的欢快神态,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思索。诗人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哲理融合成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2.感受语言美。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美不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凡是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言美。文学作品的美是能通过语言“中介”来创造语言的。可以突破时间的局限,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是读者在联想和想象中真切地感受到美的东西。
教材所选的篇目,几乎每一篇都是语言的佳作,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了22个字就描绘出桃源怡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暮春桃花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用那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而又哲理蕴籍,耐人寻味的语言,同样能培养学生美的理想和高尚情操,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同时,教师的语言美不美,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系到能不能正确地表达所传授的内容,以及条理是否清楚,主次是否分明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组编,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选·试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