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教材开发、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一些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3-0220-02
1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教学方针,所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也应按照这一方针来开展教学。但就目前中职教师的实际情况看,有的教师对于中职教育的宗旨和定位不太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理论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实际技能的重要性。有的教师缺乏计算机系统理论知识结构,对新技术的学习、钻研不够,对流行的应用软件不了解。在教学中,他们或是“现炒现卖”或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能因“需”施教。另外,多数教师一毕业就走向工作岗位,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教学深度、广度不够,而现在计算机普及率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短期培训班、网吧等活动场所接触许多最新的软件,其使用水平远远超过了一些专业教师,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
1.2 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有很多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课程综合性差,没有什么新颖的知识点,依照是传统的“老三样”: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Office等一系列的知识。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践和专业发展,缺乏新意,学生需求和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满足,老师也难以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被孤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3 教学手法单一,形式简单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基本还是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演示你观看,我操作你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的教法一是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学生很难想到抽象的画面,因而感到无聊、乏味,学习兴趣直接受到影响;二是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只能是停留在如何操作这一最为基础的层面上,学得快忘得也快,实践应用能力很差,不能在实际中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三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学习只是被动地模仿,难以主动探究,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差。
1.4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一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各个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都采用同一个教学大纲和计划,讲授内容都相同,没有根据专业需求来设置课程,不能体现出所学的专业跟计算机的联系,不能解决专业领域内的实际问题。实际上,不同专业所学知识点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如:会计专业,电子表格这方面的知识难度应该加大、加深;酒店管理专业侧重于文字处理方面及电子表格方面的知识;广告设计专业则侧重于文本的排版、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失调,这种过分强调知识理论体系的完善,而忽视学生专业技能、专业动手能力,很显然和当今社会及企业所需求的能力背道而驰,也无法培养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1.5 评价方式不科学
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长期以来,很多中职学校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是笔试和上机测试两种方式,基本沿用了终结式评价的模式。它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能力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作用,使得大部分学生学习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試,最终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学完就忘、考完就忘,没有真正的形成技能。所谓的过程性评价还是到了期末,根据学生的期末测试成绩和对学生的印象一起推算过程性评价表中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的各项得分,过程性评价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中职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但技能鉴定仅仅处于自愿的基础上,学生主动鉴定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不足。
2 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建议
2.1 加强学习,提高职业素养
作为计算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时时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动态,通过阅读计算机杂志、报纸、自学、进修、进行网络交流等方式来掌握新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专业方面不断给自己“充电”,才不会与社会脱节。另外,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这一片广阔的天地中不断探索,深入了解到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它独特的特点,了解职校学生的真实状态,努力探究职校学生成长的规律。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使教育回归教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2.2 研发校本教材
研发校本教材,要结合当地的生源层次、用工需求,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力求实用;要把行业标准与培养目标相结合,适应行业技术发展;要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着重于让他们懂得“怎样做”和“如何做好”,突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广泛地介绍一些常用的现代技术产品,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移动硬盘、IP电话等,引入常用的流行软件,如QQ、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绘声绘影等;应适当地安排一些联系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综合性案例,引导学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各学科的学习中去。
2.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中等技术人才,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做”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教师应开发或利用简练实用的多媒体CAI课件,运用形象的配音动画等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加快学生的接受速度。还应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多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使教师乐教。另外,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或组建学生兴趣小组,将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既可以顺利地开展计算机等级评定考试工作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使用水平。 2.4 实施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后续课程乃至将来职业服务的重任,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除了部分必修模块,各专业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及时更新教学模块,精选教学内容,淘汰重复和陈旧的内容,提高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可根据知识单元把《计算机应用基础》划分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网络等课程操作模块;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确定模块目标;最后,把模块目标分解成为相当于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若干子目标,以简单明了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表明它的作用,操作方法和能够实现的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上机实践和作业设计等一系列规范化的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将所学的技能综合运用,并加以发挥,直至应用到其它执行同样任务的软件上。整个教学过程重能力,学习任务作业化。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条件。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教、学生学,学完之后再上机,教师辅导,学生上机不知操作什么,如何去实践的这种陈旧教学模式。
2.5 改进评价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实施由“过程评价考核”和“综合技能评价考核”两个项目的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过程评价考核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专项技能等方面的考核。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考评主要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专项技能考评包括课堂上专项实践技能操作考核、单元电子作业,课后网络课堂在线测试等方面。过程评价考核占学生最终总成绩的40%,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可细分为:学习态度10分(出勤情况5分;学习态度、自觉性、独立性和责任心情况5分),学习方法10分(方法能力、计划能力情况5分;解决问题能力情况5分),专项技能20分(专项实践技能操作10分;单元电子作业5分;课后网络课堂5分)。综合技能评价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可以采取阶段式、模块式、目标式的综合评价方式。具体方法是:在完成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学习后就进行本模块的考核,如果不合格,学生通过总结第一次测试失败的原因继续练习提高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随时申请重考。学生必须完成所有模块的考核方可得到综合技能评价考核的成绩,综合技能评价考核占学生最终总成绩的60%。“过程评价考核”加“综合技能评价考核”的方式,不仅透明度高,易于操作,而且能促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各模块的各项技能和知识,能更科学、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
总之,基于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认识和中职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状况,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研发校本教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改革与实践,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实施模块化教学,改进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性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4-20
[2] 康世瑜,张文清.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19)
[3] 蔡关娇.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4] 楊才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探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1)
[5] 吴良德.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10(02)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3-0220-02
1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教学方针,所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也应按照这一方针来开展教学。但就目前中职教师的实际情况看,有的教师对于中职教育的宗旨和定位不太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理论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实际技能的重要性。有的教师缺乏计算机系统理论知识结构,对新技术的学习、钻研不够,对流行的应用软件不了解。在教学中,他们或是“现炒现卖”或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能因“需”施教。另外,多数教师一毕业就走向工作岗位,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教学深度、广度不够,而现在计算机普及率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短期培训班、网吧等活动场所接触许多最新的软件,其使用水平远远超过了一些专业教师,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
1.2 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有很多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课程综合性差,没有什么新颖的知识点,依照是传统的“老三样”: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Office等一系列的知识。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践和专业发展,缺乏新意,学生需求和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满足,老师也难以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被孤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3 教学手法单一,形式简单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基本还是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演示你观看,我操作你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的教法一是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学生很难想到抽象的画面,因而感到无聊、乏味,学习兴趣直接受到影响;二是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只能是停留在如何操作这一最为基础的层面上,学得快忘得也快,实践应用能力很差,不能在实际中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三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学习只是被动地模仿,难以主动探究,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差。
1.4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一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各个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都采用同一个教学大纲和计划,讲授内容都相同,没有根据专业需求来设置课程,不能体现出所学的专业跟计算机的联系,不能解决专业领域内的实际问题。实际上,不同专业所学知识点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如:会计专业,电子表格这方面的知识难度应该加大、加深;酒店管理专业侧重于文字处理方面及电子表格方面的知识;广告设计专业则侧重于文本的排版、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失调,这种过分强调知识理论体系的完善,而忽视学生专业技能、专业动手能力,很显然和当今社会及企业所需求的能力背道而驰,也无法培养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1.5 评价方式不科学
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长期以来,很多中职学校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是笔试和上机测试两种方式,基本沿用了终结式评价的模式。它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能力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作用,使得大部分学生学习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試,最终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学完就忘、考完就忘,没有真正的形成技能。所谓的过程性评价还是到了期末,根据学生的期末测试成绩和对学生的印象一起推算过程性评价表中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的各项得分,过程性评价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中职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但技能鉴定仅仅处于自愿的基础上,学生主动鉴定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不足。
2 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建议
2.1 加强学习,提高职业素养
作为计算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时时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动态,通过阅读计算机杂志、报纸、自学、进修、进行网络交流等方式来掌握新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专业方面不断给自己“充电”,才不会与社会脱节。另外,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这一片广阔的天地中不断探索,深入了解到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它独特的特点,了解职校学生的真实状态,努力探究职校学生成长的规律。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使教育回归教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2.2 研发校本教材
研发校本教材,要结合当地的生源层次、用工需求,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力求实用;要把行业标准与培养目标相结合,适应行业技术发展;要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着重于让他们懂得“怎样做”和“如何做好”,突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广泛地介绍一些常用的现代技术产品,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移动硬盘、IP电话等,引入常用的流行软件,如QQ、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绘声绘影等;应适当地安排一些联系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综合性案例,引导学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各学科的学习中去。
2.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中等技术人才,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做”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教师应开发或利用简练实用的多媒体CAI课件,运用形象的配音动画等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加快学生的接受速度。还应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多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使教师乐教。另外,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或组建学生兴趣小组,将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既可以顺利地开展计算机等级评定考试工作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使用水平。 2.4 实施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后续课程乃至将来职业服务的重任,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除了部分必修模块,各专业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及时更新教学模块,精选教学内容,淘汰重复和陈旧的内容,提高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可根据知识单元把《计算机应用基础》划分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网络等课程操作模块;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确定模块目标;最后,把模块目标分解成为相当于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若干子目标,以简单明了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表明它的作用,操作方法和能够实现的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上机实践和作业设计等一系列规范化的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将所学的技能综合运用,并加以发挥,直至应用到其它执行同样任务的软件上。整个教学过程重能力,学习任务作业化。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为教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条件。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教、学生学,学完之后再上机,教师辅导,学生上机不知操作什么,如何去实践的这种陈旧教学模式。
2.5 改进评价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实施由“过程评价考核”和“综合技能评价考核”两个项目的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考核评价方式。其中,过程评价考核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专项技能等方面的考核。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考评主要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专项技能考评包括课堂上专项实践技能操作考核、单元电子作业,课后网络课堂在线测试等方面。过程评价考核占学生最终总成绩的40%,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可细分为:学习态度10分(出勤情况5分;学习态度、自觉性、独立性和责任心情况5分),学习方法10分(方法能力、计划能力情况5分;解决问题能力情况5分),专项技能20分(专项实践技能操作10分;单元电子作业5分;课后网络课堂5分)。综合技能评价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可以采取阶段式、模块式、目标式的综合评价方式。具体方法是:在完成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学习后就进行本模块的考核,如果不合格,学生通过总结第一次测试失败的原因继续练习提高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随时申请重考。学生必须完成所有模块的考核方可得到综合技能评价考核的成绩,综合技能评价考核占学生最终总成绩的60%。“过程评价考核”加“综合技能评价考核”的方式,不仅透明度高,易于操作,而且能促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各模块的各项技能和知识,能更科学、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
总之,基于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认识和中职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状况,我们认为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研发校本教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不断改革与实践,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实施模块化教学,改进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性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4-20
[2] 康世瑜,张文清.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10(19)
[3] 蔡关娇.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4] 楊才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任务驱动法教学探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1)
[5] 吴良德.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