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童年发展想象力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d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这是基础教育至为重要的三个关键词。为什么要在童年发展想象力?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开始有接受信息并辨识简单信息的初始能力,好奇心推动他对世界的了解,他没有羁绊,没有束缚,更没有名利心;敢想,也就比较容易达到“会想”,进而形成正常的思维习惯。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像则无限,它包含一切,推动着进步,为人类进化的源泉。”(《论科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一个不善于学的、垂垂老矣的人,若要让他产生想象力,比登天难:他脑袋里装满根深蒂固的旧事物旧观念,日积月累陈陈相因,毁不了,移不走,任何新生知识和观念挤不进去,即使强行灌输,也生不了根,发不了芽。儿童则完全不同:他心灵是一张白纸,面前也放着一张白纸,他可以任意图画,他可以尝试,他可以改变,他可以随时丢弃而不担心一无所有,这是个充满雨露阳光的自由生长时期“,什么都能发芽”,而且“一切都可以重来”。


  因为自由,儿童没有恐惧,没有思想羁绊,没有精神束缚,他不惮被耻笑,他不担心犯“错误”,故而他的思维没有边界。他会有一般的联想,有简单的推想能力,他会“不留神”说出有道理有逻辑的语句;他的观察也许没有明确目的,仅仅想满足一下无休止的好奇心,而世界在他的眼前逐渐变得辽阔,无边无际。
  不要嘲笑儿童的幼稚,人生最有价值的状态正是自由的童心。奇思妙想在开始时往往被认为是胡言乱语,儿童根本不担心说出真相的后果。他不懂什么“自古以来”,他没有“传统”的压迫,也就没有因袭的负担,也就不用担心“逾越”和“叛逆”。而随着逐渐长大,接受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规训,他开始为自己的自由想象与言说付出代价,开始“吃亏”后,就很难无视并避开环境的压迫,他的思维便会出现无形的框框。一个社会缺乏想象力,固守旧有观念和秩序,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满足于现状,甚至担忧不能保存延续现状。人也是这样。面对同样的事物,成年人不免瞻前顾后,不置可否,因为他有既得利益,儿童则无所顾忌,自由言说;成年人不敢想的事,儿童不但敢想而且敢于去做,不怕失败。如果不在童年保护并培育想象力,教育似乎也没有什么要做的事了。
  人敢于想象尚未出现的事物,大概可以归结于对现状的“不满足”。他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存经验,推想事物发展的可能,并对可能的状态作出比较细致的形象描述,一旦有机会,便尝试改变和创造,不惧失败,这才有了一系列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和进步观念。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和实践,人类社会根本不可能发展到今天。上世纪末,人们回顾百年,连科学界都有人感慨,没料到20世纪人类有那么大的进步。这正是“想象力”的伟大———人类的知识有限,但人的想象力没有边际,再过八十多年,21世纪结束时,谁知道世界又将有什么样的辉煌?这就不能不寄希望于現今的儿童了,只要他们敢想,人类照样能有令人惊叹的进步。
其他文献
前不久,一家大型国企为新进的大学生、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我受邀主讲阅读。我开宗明义,希望有积极互动,作为一位不敢夸口经验丰富,但至少教训不少的“资深”阅读者,我会针对听者的具体要求,给出自己的经验分享———我交过的“学费”,大家可以免交或少交一些。可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现场的冷遇,让人沮丧。  正式开讲前,我做了个口头调查:平均每月至少阅读一本书的,请举手!举手者不到十分之一。因此,大概可以断言
期刊
前些天我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最美中国人”大型美术作品展,为一大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所感动。  一段时期,美丑颠倒,美被异化了。忸怩作态搔首弄姿的、穿得越来越少的、出乖露丑不知羞耻的……这类人走红网络、荧屏和舞台,统被称为“美”而被生活中的青少年所盲目拥趸和效法。一首题为《最美》的歌,也沉醉于“你发脾气时翘起的嘴”,说这乃是“我眼中”的“最美”……  这里有一个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问题。人
期刊
赵德汉,是影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国家某部委的处长,墙壁间床垫下满屋都是整捆整捆的百元大钞,贪污受贿超过2.3亿元。刘旗,可谓现实中的“赵德汉”,曾担任重庆市发改委资金平衡处处长,涉嫌共同受贿2.57亿元,单独受贿440万元。他们都被称为“小官巨贪”的典型。  我以為赵德汉与刘旗未必就是“小官”。他们都是正处级,若以官衔而论,是与县长和县委书记平级的,只要再上半个台阶,他们就可进入“高干”行列,把他
期刊
节日里亲朋好友及学生们来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教育方面的信息。闺蜜琴随口说了句“年轻同事的孩子没考上幼儿园”,我就身陷其中无法自拔了:“幼儿园入园考”这种奇葩现象,不知道全世界还有多少国家和地区会如此?  看我满脸痛苦,沙发对面的琳开了口:“幼儿园没考上不奇怪,我一个同事说她亲戚的孩子考上幼儿园了,因为家长面试没过,孩子没能入园。”看我一脸疑惑,琳继续解释:“人家那幼儿园还得看父母的
期刊
时常发现身边有一些偏执而又矛盾的年轻人:  他们好像对这个社会有点“怨气”,觉得许多事情“不单纯”“有内幕”。看到好人好事,会阴阳怪气地说“没准是为了追名逐利”;看见街头执法,会先入为主地断定“城管没一个好人”;见到有人走红,就要揣测一番“背后的金主是谁”……他们总在怀疑,怀疑每个事件背后的动机。  然而这些年轻人似乎又很相信一些所谓的“良言”。听到别人说“读书没用,远不如搭人脉、搞关系”,他们会
期刊
日本很久以前在摄津有个孝子,他听说有一个人被称做“信州第一孝子”,便慕名前去拜访。当他来到该地,信州第一孝子刚好外出砍柴不在家,于是他就在门口等着。过了一会,信州孝子背着一堆木柴回来了。  只见信州孝子的母亲赶忙迎向前去,帮儿子将木柴卸下来,接着还为他脱下鞋子,提水为他洗脚。更令人无法相信的是,这位号称“信州第一孝子”的儿子,竟然就这样接受老母亲为他做这一切,摄津孝子看在眼中实在觉得不可思议。于是
期刊
关于相对论,爱因斯坦曾自嘲:“我小时候智力迟钝。普通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大都完成于童年,我到了成年才考虑这个问题。成人思考小孩子的问题,当然要深入和成熟一些。”  话挺俏皮,什么意思呢?原来小孩子看事物只看表象;成人则能从表象“看”出复杂来;或者说,小孩子只是感性地认识事物,成人则能理性地了解事物,进而研究事物。  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跟众多孩子一样,脑子里的时间,无非是年月日,一天又一天;空间
期刊
苏州一家护理院为激励子女前往探望老人,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这不禁令让我们直面一个问题———孝道(到底)存在于哪?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开篇四句,最先引出一个“孝”字。再回首,有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性要求,有汉代察举征召制下的
期刊
什么是讀书人呢?民国时期杨玉清先生在《论读书》一文中写道:“以读书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混官做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品的人,更不是读书人。”  那么,何为真正会读书的人呢?从整体而论,读书有会读与不会读之分。不言而喻,那些仅仅追求记问之学,读书时心不在焉、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书读完以后,也都抛之九霄云外了,这当属不会读书人之列。那么,凡是会读书的人,他们
期刊
一老朋友发达了,邀我到他家做客。一进门,大客厅墙上一幅书法作品赫然入目———“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知我喜欢书画,他要我给个评价。我淡淡说“好字好字”,就岔开了话题。字是好字,那其他呢?不好说,但心中已然存疑———从古到今是不是有完人姑且不论,即使有,俺们凡人怎样“法”,“法”得了吗?不过,气倒是必须要养的。然而,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该养什么气呢?正气、志气、浩然之气,固然要养,但最该养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