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护理观由传统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整体护理。人们已经意识到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患者的各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如何让患者得到最佳的心理护理,护理心理作为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关键词】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医学模式;服务
1 目的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健康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据了解,在门诊病人中,有近80%病人的健康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婚姻、感情、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也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由心理学和整体护理学相结合,是医學心理学的分支,是医疗工作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护士除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外,还因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并根据病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就是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为服务对象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被服务者消除或缓解由于疾病或其它方面的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以促进医患互动,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保证被服务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使他们愉悦地接受治疗及护理。
2 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人员与病人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这种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基础上的平等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神志等方面去影响病人而建立的。
(1)言语 心理护理是在护士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完成的,言语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交往过程中亲切的言语是最好的良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交流能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又能表达护士的良好愿望和诚挚的关心。通过交往可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协调关系,满足需要。既有利护理工作的进行,又可以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对心情不快的病人给与劝导、慰抚,使病人心情愉快;对疑虑的病人给与解释,解除其顾虑;对消极悲观的病人给与鼓励,使病人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神情 在心理学上称为非语言性交流。护理人员要学会控制情绪,时刻乐观、开朗、以此去感染病人,而切忌惊慌失措。神情可以在举动及目光中流露出来,特别应该注意。
(3)态度 表现在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自身的仪表、风度、姿态等。和蔼的态度、甜美的语言、精湛的技术、严谨的作风会,使患者获得安慰、寄托,使其心情舒畅,对疾病的早日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行动 一个人的行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而护理人员的行动对病人有直接的影响。懒散、懈怠令人产生厌恶;轻佻、潦草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慌忙,冒失令人恐惧、疑虑。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轻柔、庄重、淡定、认真,从言行举止上可给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
(5)启迪 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只是单纯询问,而应不断地用医学心理知识向病人作科学的宣传解释,给病人以启迪,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消除治疗的态度的错误观念,错误认识,使病人对待疾病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6)有针对性 即强调个体化心理护理,一是因人而异,二是同一病人因时因地而异。病人心理虽有一定规律,然而年龄、性别、心理特征和病情不同,其心理活动差异很大。所以心理护理方法要灵活,不能一成不变,必须在对病人进行细致、客观的观察分析、采取灵活多样的具体心理护理。
3 结论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仍表现不够,对心理护理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体会到进行心理护理治疗对绝大多数的病人是有效果的,并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临床上对患者的心理反应,要认真地观察分析,以便有效地实施心理指导,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也是护士职责,应贯穿临床护理全过程。心理护理就必须通过观察、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去掌握病人的特点及心理状态,因人而异的做好心理护理。 这就要求护士在在护理实践中注意磨练自己的性格,加强自身修养,逐渐培养自己责任、勤奋、坚毅、认真、忠诚求是的良好气质,做到忠于职守、忠于患者、刻苦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持之以恒地开展好心理护理。总之,心理因素与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芩,汪昌玉,宋道岚,等.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
[2] 胡佩诚,宋燕华主编:《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的护理》,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一版
[3] 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年
[4] 王重巧,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j]2011,13(7):212
[5] 孙惠金,李荣,李连君等,微笑与服务在护理服务品质中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5):769-77
[6] 罗小莲,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5)125
【关键词】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医学模式;服务
1 目的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健康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据了解,在门诊病人中,有近80%病人的健康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婚姻、感情、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也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由心理学和整体护理学相结合,是医學心理学的分支,是医疗工作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护士除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外,还因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并根据病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就是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为服务对象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被服务者消除或缓解由于疾病或其它方面的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以促进医患互动,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保证被服务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使他们愉悦地接受治疗及护理。
2 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人员与病人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这种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基础上的平等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神志等方面去影响病人而建立的。
(1)言语 心理护理是在护士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完成的,言语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交往过程中亲切的言语是最好的良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交流能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又能表达护士的良好愿望和诚挚的关心。通过交往可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协调关系,满足需要。既有利护理工作的进行,又可以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对心情不快的病人给与劝导、慰抚,使病人心情愉快;对疑虑的病人给与解释,解除其顾虑;对消极悲观的病人给与鼓励,使病人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神情 在心理学上称为非语言性交流。护理人员要学会控制情绪,时刻乐观、开朗、以此去感染病人,而切忌惊慌失措。神情可以在举动及目光中流露出来,特别应该注意。
(3)态度 表现在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自身的仪表、风度、姿态等。和蔼的态度、甜美的语言、精湛的技术、严谨的作风会,使患者获得安慰、寄托,使其心情舒畅,对疾病的早日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行动 一个人的行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而护理人员的行动对病人有直接的影响。懒散、懈怠令人产生厌恶;轻佻、潦草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慌忙,冒失令人恐惧、疑虑。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轻柔、庄重、淡定、认真,从言行举止上可给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
(5)启迪 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只是单纯询问,而应不断地用医学心理知识向病人作科学的宣传解释,给病人以启迪,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消除治疗的态度的错误观念,错误认识,使病人对待疾病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6)有针对性 即强调个体化心理护理,一是因人而异,二是同一病人因时因地而异。病人心理虽有一定规律,然而年龄、性别、心理特征和病情不同,其心理活动差异很大。所以心理护理方法要灵活,不能一成不变,必须在对病人进行细致、客观的观察分析、采取灵活多样的具体心理护理。
3 结论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仍表现不够,对心理护理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体会到进行心理护理治疗对绝大多数的病人是有效果的,并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临床上对患者的心理反应,要认真地观察分析,以便有效地实施心理指导,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也是护士职责,应贯穿临床护理全过程。心理护理就必须通过观察、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去掌握病人的特点及心理状态,因人而异的做好心理护理。 这就要求护士在在护理实践中注意磨练自己的性格,加强自身修养,逐渐培养自己责任、勤奋、坚毅、认真、忠诚求是的良好气质,做到忠于职守、忠于患者、刻苦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持之以恒地开展好心理护理。总之,心理因素与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芩,汪昌玉,宋道岚,等.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
[2] 胡佩诚,宋燕华主编:《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的护理》,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一版
[3] 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年
[4] 王重巧,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j]2011,13(7):212
[5] 孙惠金,李荣,李连君等,微笑与服务在护理服务品质中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5):769-77
[6] 罗小莲,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