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彬:我的困惑在哪儿,作品就在哪儿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bo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夏天,杨文彬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了。与学生身份一起结束的,还有他进行了四年的拍摄项目《大学社会》。去年,他凭借这组作品摘得2017年首届“映·纪实影像奖”大奖,引起当时议论纷纷。
  8月11日,《大学社会》在映画廊首次完整公开展出,杨文彬拿出了60余幅摄影作品、若干打码处理之后的文档资料,以及录音、视频等,算是交了一份让他自己满意的“毕业作业”。
  你曾经历或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象牙塔或是乌托邦?杨文彬在作品《大学社会》中给出的答案,会让你感到那么一丝“不舒服”。大学生活经摄影师之手进行视觉化的提炼,固有观念中的“大学”发生了变形,画面中的各个元素无一不在强化其“社会化”的一面:西装革履的学生形象、标准化的演出服、无精打采的表情、故作成熟的稚嫩面庞,甚至是颇有权利味道的聊天记录。
  在谈及作品的创作初衷时,杨文彬提到:“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是按照既定的轨道完成的。走出12年高负荷的应试教育之后,忽然进入了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两个极端状态的转变使我至今仍感觉措手不及。”更让其无法认同的是一系列学生组织行为,处处充斥着人情社会的社交逻辑。想象与现实的错位感成为刺激其拍摄的动因,迫使其建构出眼前这真实又颇为魔幻的大学日常。这份错位感也恰巧存在于观众从头到尾的观看体验中——原来,这才是如今的大学。
  在《大学社会》的最终呈现上,杨文彬并不止步于传统的纪实摄影,他将影像与微信聊天记录截图进行并置。在他看来,依托于社交网络的组织内部交流与个人情感表达,很难用影像直观表现出来,并置的形式恰好找到“—条连接物理现实与网络现实的通道”。此外,展览现场还展出打码处理之后的学生组织文件以及录音、视频等内容,为观众解读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在杨文彬看来,展览的开幕也预示着《大学社会》的完结,对他而言这似乎是一种解脱,从大学四年的困惑中脱离出来。如他所说:“我认定《大学社会》初步完结的标志,就是我终于把自己的恐惧,和进入大学后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产生的困惑中走出来,我对这个困惑不再恐惧。”
  你的早期作品《浮光多重奏》是在创造影像,之后《大盛世》记录下消费社会的事件现象,目前展出的《大学社会》拍摄大学校园生活。从最初的“造像”到现如今的拍摄,是否有一条线索始终贯穿着你的创作?
  杨文彬:我对制造视觉奇观不感兴趣,更好奇的是视觉奇观背后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如果说有一条线索的话,那应该就是去用视觉语言理解这些奇观是如何被制造生产出来的,而大众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地接受它们、迎合它们、呼吸它们,被它们改变。
  这组作品画面中的人物千人一面,服饰、动作整齐划一,充满戏剧性,在最终的呈现上,如何向观众传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杨文彬: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就像汪民安老师说的:“没有面孔,这一点恰恰是学生的真实面孔”。我在拍摄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点,反而努力在一个学生组织里找到个体真实性、独一无二的面孔。而图像有趣的地方恰恰在此,它总是能说出更多你最初想要说的东西。
  我把整个展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展览中间四面围在一起的展墙,这就像一个官僚组织的内部,我在其中放了一些组织成员的照片、与组织有关的官方文件以及口述影像;另一部分是外围展厅墙上的照片,它们就像我在外围观察分析这些组织运行模式的成果。
  在外围的这些照片,总体上以视觉优先的方式来排列。从第一面墙开始,先是有逻辑关系的部分——活动签到、歌手大赛、审核节目等具体事件,之后过渡到一组人物照的局部细节——想象身份系列,接下来是景观部分一报告厅、投票箱、广播台、历史档案所等,最后到《集体创作》这幅算是一个结束。
  展览现场部分采用了影像和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并置的形式呈现。此外,你也公开了大量经过打码处理的学校社团组织文件,为何要纳入这些元素?这些截图、文件的作用是什么?
  杨文彬:我们是生长在信息时代的人,组织内部的交流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大部分都发生在社交网络上,这些东西很难直接用摄影表现。但就这个选题来说,这些信息又是不可缺少的。我试图找到一条连接现实与网络的通道,所以最终才通过直接摄影和手机屏幕截图的并置处理方式去呈现。
  文件和图像的交叉叙事则是受到了一些以文本为视觉材料的艺术家的启发。文件一这些组织运行工作时所产生的边角料,它们能反过来印证生产过程中的其他东西。重点不是文件也不是照片,而是两者的并置。
  重新审视题目中的“大学”和“社会”,其本意似乎在你的作品中产生了质变,你如何解读其中的变化?
  杨文彬:大学与社会背后的二元对立,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证伪的对立。哪里的大学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我们谈论大学时,它依然充当着某种对抗流行的实用主义的“象牙塔”地位。当这个地位的想象破灭,当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元素毫无阻拦地进入到大学,而大学又在利用它,大学生在毫无防备地接受它时,我想其本意就发生了你所说的变化。
  毕业是否意味着《大学社会》这个系列的结束?还会继续吗?
  杨文彬:我认定《大学社会》初步完结的标志,就是我终于把自己的恐惧,和进入大学后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产生的困惑剥离开。我对这个困惑不再恐惧。
  其实,随着作品完成,恐懼依然会存在——赤裸裸的存在,然后它会随着我的生活变化而进入到另外一些事物身上。所以,我的困惑和恐惧在哪儿,我的作品就在哪儿。
其他文献
说起非洲野生动物摄影,很多影友马上会想到动物大迁徙。在东非每年的5月至10月,百万头的角马、斑马、羚羊等食草动物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从坦桑尼亚  的塞伦盖蒂保护区北上,跋涉3000多公里前往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当到达终点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短短两三个月之后,这支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将再次不辞辛苦地返回塞伦盖蒂。在这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队伍中,只有30%的幸运者能够回到出发地,而跟随它们一
期刊
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反思是被广泛运用的概念之一,是一种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知过程。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反思是人类对自身行为活动的关注与知觉,是获得知识的方式,人类通过反思来获取某些观念,如思维、信仰、质疑,等等。在哲学家眼中,反思是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论;而在艺术家的语言体系中,反思是他们观察世界、审视自我的重要工具。很多人通过摄影作品对客观世界或人类自身进行思考,并使用影像语言或艺术审美对所见、所
期刊
自摄影术诞生以来,人物肖像就是摄影师热衷拍摄的题材,经过170多年的发展,人物肖像的拍摄手法也越来越多样。美国摄影家阿诺德纽曼曾经说过:“没有创意就没有摄影。”这期摄影实验室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玩又有创意的人像拍摄方法——投影人像,希望从中能给大家的拍摄思路带来一些启发。前期准备  所谓“投影人像”就是通过投影仪将光影等图案投射在拍摄对象身上,从而获得一种超现实的梦幻效果。因此,背景图片的选择很大程度
期刊
6月13日,2018华为新影像大赛在上海CES Asia现场正式启动。和首届新影像大赛一样,华为依然选择与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携手举办这项赛事,不同的是在首届比赛15余万张征稿量的基础上,新一届比赛又有上升。发布会前,我们有幸专访了新影像大赛幕后的有力推手——华为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  华为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宣布2018华为新影像大赛启动  專访华为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  因采访内容较多,本文与
期刊
克里斯托弗·奥格兰迪  在欧洲开启职业生涯后,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克里斯托弗·奥格兰迪(Christopher O'Grady)选择在新加坡落脚,这里“从不寒冷,一切都井井有条”。  新加坡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华裔人口占据新加坡人口四分之三,这里的许多企业都很受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作为一个高效运转的国家,新加坡在全球商业、金融和旅行中起到枢纽作用。这里生活成本昂贵,亚洲范围内仅排在东京、
期刊
克里斯蒂安·舒勒  克里斯蒂安·舒勒(Kristian Schuller)是一名时尚摄影师,但我更愿意称他为一场华丽盛宴的导演。他巧妙地运用着色彩与光线,将前卫的服饰、夸张的肢体动作与动物、降落伞等看似毫无关联的元素进行组合,重构出一个奇异空间,打造充满质感与张力的画面。观赏他的作品,人们仿佛看到一场精彩戏剧的静帧瞬间,又像是舞台剧落幕前的狂欢时刻。  在美国的时尚领域。舒勒的名字人气很高,不少模
期刊
风景摄影很可能在1839年摄影术发明后便出现,这不仅因为摄影师希望利用新媒介捕捉美丽的自然景色,也因为早期摄影工具和感光材料较易于记录风景这类静态影像。正如西方风景画家一样。西方风景摄影家也一直开展各类尝试,探讨风景摄影的各种可能性。从早期法国摄影家古斯塔夫·勒恪雷(1820~1882)到美国西部探险家蒂莫西·奥苏利文(1840~1882)、从爱德华·斯泰肯(1879~1973)的画意摄影到阿尔弗
期刊
豪尔赫·潘乔亚加  哥伦比亚摄影师豪尔赫·潘乔亚加(Jorge Panchoaga)致力于在持续的社会文化问题上发声。他对故乡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貌见解独到,艺术风格也独树一帜,作品在当地广受好评。他在哥伦比亚的土地上不断发现、质询问题,层层揭开复杂的社会面貌。探索过程中,持续涌现的新社会问题又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拍摄项目和创意。  开启摄影事业之前,潘乔亚加取得了人类学的学位,这门学科与他的摄影事
期刊
意大利北部有一片仙境般美丽的地方——多洛米蒂山脉(Dolomites)。它因法国地质学家迪尼多内·多洛米厄(Dieudonn e Dolomieu)而得名,高峰林立,其中18座山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山体由浅色石灰岩构成,因受侵蚀作用影响,山脊呈锯齿形,山谷深邃,多陡峭岩崖,被人们称为上帝遗留在人间的后花园,也是意大利为数不多的世界自然遗产。  多洛米蒂山脉横跨意大利多个地区:弗留利、威尼斯、朱
期刊
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柯达一口气推出了几十种不同规格的胶卷。1900~1901年,柯达推出了两台布朗尼(Brownie)方箱机,使用当时柯达新推出的带有背纸的第117号和120号胶卷。后来,禄来公司在新推出的三镜头立体相机Rollfilm-Heidoscop上也采用了相同的胶卷(当时被称为布朗尼胶卷)。这种相机原设计是每次用两只镜头拍摄不同角度的两张照片,然后用特殊的立体观景器观看这两张照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