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7月,由马伊琍、吴越等知名演员参演的都市情感剧《我的前半生》正在热播,陈道明在剧中扮演酱子餐厅的老板老卓,一跃而成为剧中最大亮点。他眼中流露出的那种看破世间一切的淡然,他一举手一投足时那种漫不经心间的专业,让人不禁感叹:这才是深夜食堂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这个影视圈里身价不菲的不老男神,日常生活却和深夜食堂中百变美食的精致背道而驰,他一生最爱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一碗简单至极的蛋炒饭,在剧组,他连着三个月吃蛋炒饭也不嫌腻,也许,在他看来,蛋炒饭才是中国人自己的心灵童话……
最爱童年的那碗蛋炒饭
陈道明1955年生于天津,父亲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来一直在天津医科大学任教,母亲则是一位话剧演员。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母亲所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让孩子们吃饱饭,一切都需要精打细算。
有一次,家里偶然来了客人,可母亲搜罗了一圈,实在没什么像样的菜,就把家里所有的米都蒸上,再拿了三个鸡蛋,把过年时吃剩下的香菇和火腿泡好,做了一锅香菇蛋炒饭。
分给孩子们的,也就是那么一小碟,陈道明吃了一口,米饭的筋道香甜与火腿的岁月感和香菇的鲜美糅合在一起,口感丰富层次分明,每吃一口,简直就像在天堂流连。对于少年时的陈道明来说,他能想像的世间最好吃的美味就是这样。
蛋炒饭从此成为陈道明一生的挚爱。母亲做的蛋炒饭,常常就地取材,有时候是香菇火腿,有时候也不过是菜心切成丁和着青豆和米饭一起炒。可不管怎么做,只要是蛋炒饭,陈道明就吃得津津有味。
后来,即使他成为明星,吃过的好吃的不计其数,可是,对于他来说,最爱的也不过是母亲做的那一锅蛋炒饭。
成名之后的陈道明,对于母亲始终尽责尽孝,他买了一栋别墅,把母亲和保姆安置在一楼,任何时候,只要他一回家,都会先去和母亲聊几句。母亲担心他在外面吃不好,常拉着他的手。有时,他回去晚了,母亲就会让保姆给他再做一顿饭,看着陈道明吃完,这才心满意足。吃,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最具体而微的表达。
所以陈道明就尽量不在外面吃饭。
陈道明对于蛋炒饭钟爱到什么样的地步呢?当年他拍《一江春水和东流》,他曾经在剧组一连三个月,每顿都吃的蛋炒饭,有时候会配点榨菜。条件允许的话,最多加一碗汤。也有人请他吃大餐,可末了,他却说:我呀,真不习惯吃这些东西,你请我吃饭,还不如请我吃个蛋炒饭就好。
但其实,成名后的有一段时间,陈道明甚至打算再也不吃蛋炒饭。演过《围城》的方鸿渐之后,陈道明名声大噪,一跃而成为当红的一线小生,少年成名,那时的他不免有些飘飘然。
他看什么都不顺眼,对吃的东西也开始挑剔起来,觉得西餐佐以红酒才是体面的吃法,他尝试着吃各种所谓风雅流行的菜式:日式的料理、法国的鹅肝,而每餐饭没有几道大菜,就觉得对不起自己,虽然吃完日本的生鱼片他有时肠胃不舒服,英式的甜点也总是让他觉得很腻,可他依然要装成很爱的样子,觉得这才是品位。
但自从拜访了忘年交钱钟书老先生几次,却彻底改变了他。
跟大咖学《围城》美食经
在钱钟书家,陈道明发现,他们家唯一响的是药罐子的咕嘟声,此外,一切都是安静的,钱家由内而外飘散的,都是书香,钱老出口成章,信手拈来,风趣幽默。如果在这样的老人面前,摇头晃脑,装腔作势就会显得浅薄可怜。
钱钟书家布置简单,除了书,几乎家徒四壁。有一次他去的时候杨绛留他吃饭,陈道明原以为这顿饭会非常丰盛,谁知道等了半天,等来的却只是一碗鸡汤挂面。看陈道明一脸疑惑的样子,杨绛便说:这碗鸡汤,用的是三年的老母鸡,太嫩的鸡炖不出味道,太老的,鸡骨里的胶原蛋白也会流失,需要在瓦罐里温火炖上两个小时。炖好后,再把把上面的浮油撇去,才下的挂面。
果然,陈道明喝了一口,汤香而不腻,入口鲜美无比,挂面细腻筋道,麦香里饱含了鸡汤的鲜,吃一口,简直回味无穷。钱钟书笑眯眯地说,这一碗面,看似简单,其实很费周折。人这一生啊,其实很短,能静下心来把一碗鸡汤挂面做好,就不容易了。
原来,最会吃也最讲究吃的是钱老先生啊。陈道明不由感叹,也只有他,能把吃理解得这么透彻。
从钱钟书先生那里回来后,陈道明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浮躁骄傲了,他不再觉得自己什么都能演,也不会因为面子而吃那些繁琐的饭菜,他遵从自己的内心和胃,静下心来,细细地把一碗他最爱吃的蛋炒饭做到极至。
钱钟书曾说:这世上,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彷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
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菜里烤猪肉和苹果泥、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分,把它们搭配在一起,像蟹与醋,烤鸭与甜酱,反而成了天造地设的一对。
其实,用这段话来形容陈道明和杜宪,再恰当不过。他们两个,一个脾气急如火,一个却是慢性子,忘性大,一个因为演戏而极度情绪化,另一个却如大海般温柔包容。然而这两个脾气禀性相差甚远的人结合在一起,却如鸡汤与挂面,相融相生,彼此的滋味都更加突出浓郁。
陈道明在娱乐圈几十年,和无数的美女演过对手戏,却几乎是零绯闻。有人甚至说,他们的爱情,是教科书般的爱情。
而其实,这天造地设的婚姻,也离不开一日三餐的烟火气。
恋爱时,陈道明和杜宪最喜欢去护国寺后面去吃小吃,不同于杜宪见到什么就想尝尝鲜,陈道明最喜欢吃的也就是老三样,豌豆黄、面茶及灌肠。看陈道明每次都吃这几样,杜宪会推荐他吃其他的尝尝鲜,陈道明也就配合地尝尝,但下次他还是这老三样。杜宪有时候就会觉得他是一个无趣的人,不过后来想想,他对食物都这么执著,那么对于感情,也肯定会是择一人而终老了,想到这里,她很快觉得开心起来,觉得自己选對了人。 像所有恋爱中的情侣一样,两人也时常吵架,陈道明哄杜宪的方式,就是给她笨手笨脚地下一碗西红柿鸡蛋面。而杜宪,也每次都百吃不厌。这种方式,也延续到了婚后,在杜宪的每个人生关口,当她彷徨、失落,拿不定主意时,从不做饭的陈道明,都会为她做一碗西红柿鸡蛋面。他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然而这一碗面里,却满含了他对妻子的理解、支持与陪伴。
演员都有些情绪化,陈道明也是这样,结婚那么多年,杜宪也摸清了丈夫的规律,如果他在外面演皇帝之类的戏时,回家来脾气就大些。这个时候,杜宪就赶紧给他多准备一些他爱吃的菜,点心,蛋炒饭,芙蓉鱼排,芝麻手撕鸡等,摆满一桌,陈道明就会笑逐颜开。
但如果他在外面演一些小人物,回来就会比较谦逊,杜憲支使他做些什么事,他也没什么怨言,这个时候的陈道明,杜宪自然不用费心做什么大餐,往往随便一碗面就将他打发了。
蛋炒饭是中国人的心灵童话
夫妻相处,除了脾气性格,还要吃到一起。陈道明是极简主义,而杜宪也不是单纯的家庭妇女,对于吃,两人都没有过高的要求,因为陈道明爱吃蛋炒饭,所以家里最常做的,也是蛋炒饭。
除了从婆婆那里学到一些招数,杜宪甚至还为此专门请教到很多做蛋炒饭的诀窍,并创造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很多人都认为蛋炒饭用隔夜米才更正宗,而其实,杜宪经过比较发现,新鲜的米炒起来才不会发粘,才能粒粒松散。
杜宪做蛋炒饭有自己的独特秘方:先把上等的东北米泡到清水里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需要不时地搓动以保证每粒米都吸满水分。之后开始上锅蒸,杜宪没有选择用电饭煲蒸米,因为如果直接将米放在水中煲,会导致米皮破掉,香味散掉,而如果选择隔水蒸,这样米皮完整包住米粒,蒸熟后米香浓郁,且一粒粒软硬有度、饱满适中。
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米饭,等蒸好的米放凉,加入青豆、虾仁、火腿、香葱和鸡蛋,这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蛋炒饭才算完工。
每次,陈道明依着门框,看着妻子在厨房里忙来忙去,只为为他做一碗蛋炒饭,那种幸福的、相濡以沫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爱情就是这样,无关名利,而是这样,你知道他爱吃什么,并且愿意为他洗手做羹汤,一丝不苟,庄重细致,每一个步骤里都是满满爱意。
这也许才是他们夫妻虽然相处几十年却依然感情甜蜜的原因。
生于1985年的女儿陈格是陈道明和杜宪的独生女儿,陈格十三岁的时候,夫妻二人决定送她到国外留学,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杜宪哭红了眼睛,陈道明也辗转反侧了很久。孩子太小,一个人去外地他着实有些不放心:是否能适应当地的生活?能不能吃饱饭?最后,他决定送陈格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就是,教陈格学会自己做一份蛋炒饭。
他曾经听日本的朋友说过,在日本,教孩子做菜是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情,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最热销的书是青少年料理食谱。教孩子做菜,不但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承。陈道明希望孩子出国后,除了好好学习,更能够爱惜身体,不要忘了家的味道。
在陈格离开家的前几天,陈道明开始认真地教陈格做蛋炒饭,蒸米时米与水比例的拿捏,鸡蛋里放点麻油才能在炒的时候保持松软,香菇怎样清洗才能去掉其中的怪味……十三岁的格格,并不理解父亲突如其来的要求,不过,她还是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
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日子里,每当思念父母思念家乡时,为自己做一份蛋炒饭,是陈格最好的排解孤单的方法。也只有在那个时候,她才恍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人说,若你能从一碗炒饭中,吃出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厨独有的手艺,那你多半已算半个美食家了,这么说来,陈道明肯定算是其中的一个。
这些年,陈道明吃过数不清的蛋炒饭:广州炒饭的香滑,台湾炒饭的酱香,甚至泰式炒饭的甜糯,扬州炒饭的大气,他都曾吃得津津有味。
也有人问他,为什么那么多的美食而偏偏钟情于一碗蛋炒饭,陈道明说:一碗蛋炒蛋,里面既有饭又有菜,包罗万物,化繁为简。它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简单的时候,两个鸡蛋加上一碗隔夜米,几分钟便可做成,复杂的话,需要辅以各种各样的佐料,其费心程度比起一顿大餐也毫不逊色。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添加食材,完全不需要遵守固定的模式,简直就是一场心灵的自由行走。
如今,从母亲到妻子再到女儿,祖孙三代,都会做蛋炒饭。将鸡蛋与米饭这两种最普通的食材放在一起,就有了最朴实美味的中式美食,这圆满与丰美,恰如每一个温润和谐的中国家庭,人生百味,蛋炒饭大概是最普通却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心灵厨师陈道明,用自己对于蛋炒饭独特的感悟与坚持,谱写着一这曲永不老去的心灵童话。
(本文拒绝一切形式的转载、网摘)
编辑张小婧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这个影视圈里身价不菲的不老男神,日常生活却和深夜食堂中百变美食的精致背道而驰,他一生最爱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一碗简单至极的蛋炒饭,在剧组,他连着三个月吃蛋炒饭也不嫌腻,也许,在他看来,蛋炒饭才是中国人自己的心灵童话……
最爱童年的那碗蛋炒饭
陈道明1955年生于天津,父亲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来一直在天津医科大学任教,母亲则是一位话剧演员。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母亲所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让孩子们吃饱饭,一切都需要精打细算。
有一次,家里偶然来了客人,可母亲搜罗了一圈,实在没什么像样的菜,就把家里所有的米都蒸上,再拿了三个鸡蛋,把过年时吃剩下的香菇和火腿泡好,做了一锅香菇蛋炒饭。
分给孩子们的,也就是那么一小碟,陈道明吃了一口,米饭的筋道香甜与火腿的岁月感和香菇的鲜美糅合在一起,口感丰富层次分明,每吃一口,简直就像在天堂流连。对于少年时的陈道明来说,他能想像的世间最好吃的美味就是这样。
蛋炒饭从此成为陈道明一生的挚爱。母亲做的蛋炒饭,常常就地取材,有时候是香菇火腿,有时候也不过是菜心切成丁和着青豆和米饭一起炒。可不管怎么做,只要是蛋炒饭,陈道明就吃得津津有味。
后来,即使他成为明星,吃过的好吃的不计其数,可是,对于他来说,最爱的也不过是母亲做的那一锅蛋炒饭。
成名之后的陈道明,对于母亲始终尽责尽孝,他买了一栋别墅,把母亲和保姆安置在一楼,任何时候,只要他一回家,都会先去和母亲聊几句。母亲担心他在外面吃不好,常拉着他的手。有时,他回去晚了,母亲就会让保姆给他再做一顿饭,看着陈道明吃完,这才心满意足。吃,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最具体而微的表达。
所以陈道明就尽量不在外面吃饭。
陈道明对于蛋炒饭钟爱到什么样的地步呢?当年他拍《一江春水和东流》,他曾经在剧组一连三个月,每顿都吃的蛋炒饭,有时候会配点榨菜。条件允许的话,最多加一碗汤。也有人请他吃大餐,可末了,他却说:我呀,真不习惯吃这些东西,你请我吃饭,还不如请我吃个蛋炒饭就好。
但其实,成名后的有一段时间,陈道明甚至打算再也不吃蛋炒饭。演过《围城》的方鸿渐之后,陈道明名声大噪,一跃而成为当红的一线小生,少年成名,那时的他不免有些飘飘然。
他看什么都不顺眼,对吃的东西也开始挑剔起来,觉得西餐佐以红酒才是体面的吃法,他尝试着吃各种所谓风雅流行的菜式:日式的料理、法国的鹅肝,而每餐饭没有几道大菜,就觉得对不起自己,虽然吃完日本的生鱼片他有时肠胃不舒服,英式的甜点也总是让他觉得很腻,可他依然要装成很爱的样子,觉得这才是品位。
但自从拜访了忘年交钱钟书老先生几次,却彻底改变了他。
跟大咖学《围城》美食经
在钱钟书家,陈道明发现,他们家唯一响的是药罐子的咕嘟声,此外,一切都是安静的,钱家由内而外飘散的,都是书香,钱老出口成章,信手拈来,风趣幽默。如果在这样的老人面前,摇头晃脑,装腔作势就会显得浅薄可怜。
钱钟书家布置简单,除了书,几乎家徒四壁。有一次他去的时候杨绛留他吃饭,陈道明原以为这顿饭会非常丰盛,谁知道等了半天,等来的却只是一碗鸡汤挂面。看陈道明一脸疑惑的样子,杨绛便说:这碗鸡汤,用的是三年的老母鸡,太嫩的鸡炖不出味道,太老的,鸡骨里的胶原蛋白也会流失,需要在瓦罐里温火炖上两个小时。炖好后,再把把上面的浮油撇去,才下的挂面。
果然,陈道明喝了一口,汤香而不腻,入口鲜美无比,挂面细腻筋道,麦香里饱含了鸡汤的鲜,吃一口,简直回味无穷。钱钟书笑眯眯地说,这一碗面,看似简单,其实很费周折。人这一生啊,其实很短,能静下心来把一碗鸡汤挂面做好,就不容易了。
原来,最会吃也最讲究吃的是钱老先生啊。陈道明不由感叹,也只有他,能把吃理解得这么透彻。
从钱钟书先生那里回来后,陈道明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浮躁骄傲了,他不再觉得自己什么都能演,也不会因为面子而吃那些繁琐的饭菜,他遵从自己的内心和胃,静下心来,细细地把一碗他最爱吃的蛋炒饭做到极至。
钱钟书曾说:这世上,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彷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
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菜里烤猪肉和苹果泥、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分,把它们搭配在一起,像蟹与醋,烤鸭与甜酱,反而成了天造地设的一对。
其实,用这段话来形容陈道明和杜宪,再恰当不过。他们两个,一个脾气急如火,一个却是慢性子,忘性大,一个因为演戏而极度情绪化,另一个却如大海般温柔包容。然而这两个脾气禀性相差甚远的人结合在一起,却如鸡汤与挂面,相融相生,彼此的滋味都更加突出浓郁。
陈道明在娱乐圈几十年,和无数的美女演过对手戏,却几乎是零绯闻。有人甚至说,他们的爱情,是教科书般的爱情。
而其实,这天造地设的婚姻,也离不开一日三餐的烟火气。
恋爱时,陈道明和杜宪最喜欢去护国寺后面去吃小吃,不同于杜宪见到什么就想尝尝鲜,陈道明最喜欢吃的也就是老三样,豌豆黄、面茶及灌肠。看陈道明每次都吃这几样,杜宪会推荐他吃其他的尝尝鲜,陈道明也就配合地尝尝,但下次他还是这老三样。杜宪有时候就会觉得他是一个无趣的人,不过后来想想,他对食物都这么执著,那么对于感情,也肯定会是择一人而终老了,想到这里,她很快觉得开心起来,觉得自己选對了人。 像所有恋爱中的情侣一样,两人也时常吵架,陈道明哄杜宪的方式,就是给她笨手笨脚地下一碗西红柿鸡蛋面。而杜宪,也每次都百吃不厌。这种方式,也延续到了婚后,在杜宪的每个人生关口,当她彷徨、失落,拿不定主意时,从不做饭的陈道明,都会为她做一碗西红柿鸡蛋面。他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然而这一碗面里,却满含了他对妻子的理解、支持与陪伴。
演员都有些情绪化,陈道明也是这样,结婚那么多年,杜宪也摸清了丈夫的规律,如果他在外面演皇帝之类的戏时,回家来脾气就大些。这个时候,杜宪就赶紧给他多准备一些他爱吃的菜,点心,蛋炒饭,芙蓉鱼排,芝麻手撕鸡等,摆满一桌,陈道明就会笑逐颜开。
但如果他在外面演一些小人物,回来就会比较谦逊,杜憲支使他做些什么事,他也没什么怨言,这个时候的陈道明,杜宪自然不用费心做什么大餐,往往随便一碗面就将他打发了。
蛋炒饭是中国人的心灵童话
夫妻相处,除了脾气性格,还要吃到一起。陈道明是极简主义,而杜宪也不是单纯的家庭妇女,对于吃,两人都没有过高的要求,因为陈道明爱吃蛋炒饭,所以家里最常做的,也是蛋炒饭。
除了从婆婆那里学到一些招数,杜宪甚至还为此专门请教到很多做蛋炒饭的诀窍,并创造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很多人都认为蛋炒饭用隔夜米才更正宗,而其实,杜宪经过比较发现,新鲜的米炒起来才不会发粘,才能粒粒松散。
杜宪做蛋炒饭有自己的独特秘方:先把上等的东北米泡到清水里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需要不时地搓动以保证每粒米都吸满水分。之后开始上锅蒸,杜宪没有选择用电饭煲蒸米,因为如果直接将米放在水中煲,会导致米皮破掉,香味散掉,而如果选择隔水蒸,这样米皮完整包住米粒,蒸熟后米香浓郁,且一粒粒软硬有度、饱满适中。
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米饭,等蒸好的米放凉,加入青豆、虾仁、火腿、香葱和鸡蛋,这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蛋炒饭才算完工。
每次,陈道明依着门框,看着妻子在厨房里忙来忙去,只为为他做一碗蛋炒饭,那种幸福的、相濡以沫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爱情就是这样,无关名利,而是这样,你知道他爱吃什么,并且愿意为他洗手做羹汤,一丝不苟,庄重细致,每一个步骤里都是满满爱意。
这也许才是他们夫妻虽然相处几十年却依然感情甜蜜的原因。
生于1985年的女儿陈格是陈道明和杜宪的独生女儿,陈格十三岁的时候,夫妻二人决定送她到国外留学,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杜宪哭红了眼睛,陈道明也辗转反侧了很久。孩子太小,一个人去外地他着实有些不放心:是否能适应当地的生活?能不能吃饱饭?最后,他决定送陈格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就是,教陈格学会自己做一份蛋炒饭。
他曾经听日本的朋友说过,在日本,教孩子做菜是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情,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最热销的书是青少年料理食谱。教孩子做菜,不但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承。陈道明希望孩子出国后,除了好好学习,更能够爱惜身体,不要忘了家的味道。
在陈格离开家的前几天,陈道明开始认真地教陈格做蛋炒饭,蒸米时米与水比例的拿捏,鸡蛋里放点麻油才能在炒的时候保持松软,香菇怎样清洗才能去掉其中的怪味……十三岁的格格,并不理解父亲突如其来的要求,不过,她还是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
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日子里,每当思念父母思念家乡时,为自己做一份蛋炒饭,是陈格最好的排解孤单的方法。也只有在那个时候,她才恍然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人说,若你能从一碗炒饭中,吃出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厨独有的手艺,那你多半已算半个美食家了,这么说来,陈道明肯定算是其中的一个。
这些年,陈道明吃过数不清的蛋炒饭:广州炒饭的香滑,台湾炒饭的酱香,甚至泰式炒饭的甜糯,扬州炒饭的大气,他都曾吃得津津有味。
也有人问他,为什么那么多的美食而偏偏钟情于一碗蛋炒饭,陈道明说:一碗蛋炒蛋,里面既有饭又有菜,包罗万物,化繁为简。它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简单的时候,两个鸡蛋加上一碗隔夜米,几分钟便可做成,复杂的话,需要辅以各种各样的佐料,其费心程度比起一顿大餐也毫不逊色。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添加食材,完全不需要遵守固定的模式,简直就是一场心灵的自由行走。
如今,从母亲到妻子再到女儿,祖孙三代,都会做蛋炒饭。将鸡蛋与米饭这两种最普通的食材放在一起,就有了最朴实美味的中式美食,这圆满与丰美,恰如每一个温润和谐的中国家庭,人生百味,蛋炒饭大概是最普通却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心灵厨师陈道明,用自己对于蛋炒饭独特的感悟与坚持,谱写着一这曲永不老去的心灵童话。
(本文拒绝一切形式的转载、网摘)
编辑张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