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麦田里的守望者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n2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妨慢些走,“慢”其实是等待。如若语文教师灵活运用“等待”这种教学策略,必能创造出一个动静结合、和谐生辉的亮丽课堂。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你听过交响乐吗?通常由多个乐章组成。乐曲起伏跌宕,给人无限遐想。我常被其中变化旋律着迷,如清风拂起涟漪,然而,霎那间,音乐走向高潮,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原来前面的那段低吟徘徊只是为了作一个铺垫,等待时机喷涌而出。这段话让笔者联想到麦田,脑海里呈现的是那派田园风光,金灿灿的麦浪下闪耀着农民质朴憨厚的笑容,等待丰收的喜悦。教育是慢的艺术,又何尝不是等待一树花开得美丽?
  一、静心默读之时——等待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现教师总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齐读、大声读,再讨论,而让学生静心默读的时间却非常少,这样的一堂课看似十分活跃,却掩藏着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思维没有得到发展。动起来的课堂中为何会这样?是老师忽视了教学中的“静——等待”,没有了动静的结合,没有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的心灵怎会与作品很好地发生撞击呢?他们的思维怎会跨跃时空与作者很好的对话呢?学语文是须要用心去感悟的,需要学生与作品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时代的对话。这就是等待之美,我们语文教师何尝不愿看到这一幕!
  例如:在上《幽静悲剧》一文时,作者对“幽径之美”和“藤萝悲剧”的描述令人震撼,学习这样的文章,可以采用静心默读,在等待中让学生自己慢慢用心去领悟文章。
  古藤伤心地倾诉着十年来无情的浩劫,孤独寂寞的古藤始终没有逃过残忍的诛伐,一切春天的美景都毁于愚氓之手,成了只有灵魂的吊死鬼,它标志着一场毁灭美的悲剧,让学生走进作品,与大师对话,理解了藤萝的毁灭为什么会让他如此痛苦,大师想通过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什么是水到渠成。
  特别是读到这样的语句“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断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样描述,这样地细化,让学生,在默读中感受到这情景仿佛历历在目,仿佛藤萝的哭泣声都听得见,特别感人肺腑。默读之中,学生也许心潮澎湃,也许泪光莹莹,也许为之一颤……这就是静心默读之美,没有老师的等待,哪有心灵的对话,收获的丰硕!
  二、“不愤”“不悱”之时——等待
  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静寂无声,为了避开这样的冷场出现,很多教师要么充分利用自己主导的角色,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解、剖析,再进行教学,还自认为是“教学机智”。要么,急不可耐地点一两个自认为能回答的学生,还不时加以引导、点拨,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实际上,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大不妨有几分淡定的气质,须知这正是学生“不愤”、“不悱”之时,此时,我们唯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让他们有足够时间潜心阅读并深入思考,看似因教学流程的停滞实则涌动着思辨的激流。等了一会儿,大珠小珠落玉盘——高潮来了。
  譬如:上《孔乙己》一文时,我尝试这样的教法: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利用“孔乙己是一个________的人”句式先来初步感知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读完,学生发表了一些粗浅的感受后就没什么动静了。于是我启发学生再读课文,并找出文中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半”字的语句和暗含“半”字的内容,再来看看孔乙己有着怎样的人生。
  这样的一个重磅问题抛出后,教室里一片沉寂,经过一番静心等待后,学生一个个举起了手,逐渐地,学生感知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如:苦读半辈子,结果却连半个秀才也不是。说起话来,白一半, 文一半, 说话半懂不懂。喝酒,短衣主顾站着, 长衫主顾坐着,而孔乙已却“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两种主顾的身份各一半……学生逐步深入,体会到孔乙己人性中可悲的一面,而且深挖出孔乙已的思想灵魂,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等待,让学生对人物的把握更深刻,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了,老师的等待让语文课做到了“宁静中的深刻”,“等待中的提升”。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重要的时刻。”
  三、扰乱争执之时——等待
  新课程改革呼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并珍惜他们独特地感受和体验。有时学生的小脑袋会蹦出一些出其不意的想法,这种“扰乱”往往超乎老师预先设计的课堂内容。我认为此时老师应该等待讨论者辩论,促使他们进行语言的交锋,引发思想的碰撞,直到争论的结果呼之欲出了,老师再发表自己的觀点,以供学生探讨。
  我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让学生体会文中宋濂青少年时求学的勤奋艰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在求学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同学的回答都在我的预设之内,什么读书时无书的困难,求师时行的困难,住的、吃的穿的困难等。教学很顺利,学生也很活跃。但到后来,一位女同学回答,还有求师时的困难。并读了文中体现困难的句子,“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我顺势追问了一下:从这些句子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我以为学生会说 “这是一位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严厉的老师”。哪知一石竟激起千层浪,下面的学生议论纷纷了。有的说,这是一位对学生态度很恶劣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位会辱骂学生的老师;甚至还有的说,这是一位会体罚学生的老师等。
  我马上感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失偏颇,也超出我预设的问题本身,我一边等待学生争论一番,一边静下心来寻求对策。我决定不先马上扶正文中这位先达的正面形象,而是慢慢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写这位老师的句子,学生不难找出:“从乡之先达执经中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尔后我问:“先达”、“德隆望尊”、“填其室”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在学生弄清了意思之后,我再乘机加以引导,这样一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师,来求教的学生这么多,其中也许有反应快的,也许有反应慢的,但老师的“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实际上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这是一位严师啊!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所以在碰到课堂意想不到的“乱”时,教师应学会等待,静下心来才能理性地审视,妥善地处理一些教学的意外,使“课堂的生成成为教学服务的亮点”。使课堂以一个优美的弧线又回到了原有的轨道上来。
  总之,等待是智慧的,智慧的等待是美好的。这种等待是一种期待,期待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深入思考,相互启发,畅所欲言;是一种保护,在保护中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是一种赏识,一段赏识的话语使学生陡增自信。这样的课堂如金灿灿的麦浪,等待收获的美丽!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215600)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目标1:朗读、赏析描写鸽子的词句,比较父子对待鸽子的不同态度,认识父亲的人物形象。  目标2:找出父亲联想到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正反两方面事例,结合议论中的修饰语赏析,通过讨论等方式,感受自然的美丽与残酷,从而体会叙述与议论结合中“恬淡和谐的思绪”。  目标3:结合实际生活,走出对动物的喜爱和怜悯的感性认识,并能说出对“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的理性思考。  [教材分析]  文章
期刊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育资源,唤醒、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现将人教版语文七(上)教材的解读感悟与大家分享其超然绽放的生命美。  一、诞生之美  世界因为生命而美丽。课文《女娲造人》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开口就喊“妈妈”,由神创造,相貌和举动也
期刊
教师解读示例的运用是教师解读介入学生文本细读的一种课堂现象。作为多媒体教学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示例”二字在文本细读教学的课堂上频频出现,教师往往借助“示例”引导学生进行细读训练。这里的“示例”是指教师通过PPT等媒介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作为示范呈现出来,以此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手段。笔者称之为“教师解读示例”。  “示例”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直接以答案形式进行呈现,如细读《小石潭记》的情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多是一面“吃透教材”,一面“吃透学生”,在讲课教学的过程中下足了工夫,做足了研究,但是,有些教师在“吃透学生”方面还是以经验为主,对学情的把握比较粗放,没有关注到同一班级中不同个体的差异,导致语文课堂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改革背景下,笔者认为,要上好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阅读课,除了教师对教材深入研究外,还要对教学班学生有准确的学情分析,并以学
期刊
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如此,组织语文教学亦如此。问答式教学是语文课堂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组织语文教学时运用问答式教学法也具有舌尖上的三个境界。  一、清炒白菜  家常的语文课提问方法如同烹制清炒白菜,教师不停地提出问题,就像铲子不停地在油锅中翻炒
期刊
“一堂好课往往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好的问题、好的创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长期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目睹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存在的误区  1.蜂腰肥臀,程式单一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比较固定的程序是:(1)激趣导人;(2)朗读课文;(3)整体感知;(4)合作探究
期刊
目前,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目前的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欠缺自我动手和自我思考的能力,显然这样不利于培养新一代的全能型人才。因此,进行语文的多元化教学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也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  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是教学思维的多
期刊
读、品、说、写是我们基于活动教学模式,引导初中生学好散文的四把钥匙。本文以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例,谈谈笔者对这种基于活动下的散文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一、开展朗读活动,培养感知能力  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遣词造句美必须通过学生的朗读活动自主感知。这里的感知不能靠灌输,也不能让老师单纯讲授,必须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生成。学生只有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纯挚美好的心灵与文本氛围的
期刊
“审美与鉴赏”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它要求学生“能感受和体验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倪文锦)。  本文试以顾晓蕊的散文《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在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审
期刊
《芦花荡》教了两次,每次都没有找到很好的突破。一天集体备课,教研组长说他准备讲最后一段中的“英雄的行为”,这让我一下子有如醍醐灌顶,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豁然明朗,我果断地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抓出“这场英雄的行为”。  走进文本:  环节一:朗读最后一段“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学生读后,问:“如果我们用关键词阅读法来阅读这篇文章,你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