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兵:舍不去的亲情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we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6日一大早,河北省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村村支书许国华就起床了,洗漱穿戴干净,在村中转悠,让乡亲们准备好迎接贵客的美酒与乡土美食,然后来到村口望眼欲穿地眺望。
  中午11时,许国华等待已久的贵客到了—来自遥远的浙江省义乌市江东街道许宅村的一行11人。领头者是75岁的老人许忠灯,身后是同村许仍君、许贞益等一干人。
  他们都姓许,是同族亲人!许忠灯手里拿着的那本《许氏宗谱》,是为了将长城脚下板厂峪村的许氏亲人登载入谱。
  是什么原因,把一门许氏分隔得如此遥远?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重新走到了一起?在这场千里亲情见证人、义乌商报摄影记者吕斌的介绍下,我们开始从头了解。
  400年的等待和20年的寻亲
  故事要追溯到明代中叶。
  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浙闽沿海抗击倭寇。他考察了浙江各地的兵源,最后选择在义乌作主要征召。这支部队被称为戚家军,威名播扬后世几百年。
  戚继光平息东南倭乱后奉调防御北方边患,戚家军3000多义乌兵跟随前往,修筑长城卫戍关隘,留在秦皇岛附近繁衍生息。从那时起,千古长城义乌兵与浙江的亲人相隔数千里。
  在各自发展400多年后,两地亲人开始靠近。
  见证这种靠近的人之一,是《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吴潮海。他记得上世纪80年代修志之初,曾有一位东北人到义乌寻根,自称是义乌兵后裔。“随着方志编纂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长城义乌兵的线索被发掘出来,引起编辑人员和更多当地文史爱好者的关注。从2002年9月开始,方志编辑部先后9次派人赴北方调查义乌兵相关史实,戚家军义乌将领许大洪后裔、陈大成后裔、吴惟忠后裔、骆明春后裔,以及义乌兵曹氏、叶氏、孙氏、张氏后人先后被找到。不少义乌兵后人至今还会说几句家乡话、至今还保持着有序的族谱传承,让人惊异于他们浓浓的故土情怀和流淌于血液深处的乡情。”
  2009年,秦皇岛市和义乌市两地媒体在长期采访后,联手推出了“长城脚下寻访义乌兵后裔”系列报道,引发了包括两地亲人在内的巨大的社会反响。
  2010年夏天,秦皇岛市政府在义乌市举办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周。当时,抚宁县23名长城义乌兵后裔村民首次搭乘特别文化专列,回到魂牵梦绕的南方故里,接续家谱,联络亲情。
  许宅村村委会主任许贞响说,自2010年11月许国华带领许氏家族到许宅村寻根祭祖,并签订亲情友好村后,两村之间的联系就一直未断。许宅村与板厂峪村的许氏一门,是“根”和“枝”的关系。那次的祭祖之行,让许国华感受到血浓于水、骨肉相连的浓浓情意。
  义乌方面也在那一年组织人马赴北方考察。吕斌回忆说,他第一次前往长城脚下,是2010年4月、5月间。当时,他参加一支“寻访义乌兵卫戍长城路”的队伍,从河北、辽宁、北京等地,沿着义乌兵曾经驻留的足迹实地寻访。“那次,我们翻山越岭来到辽宁省绥中县,找到义乌参将吴惟忠修建的唐帽西17号敌台。返回前,我们一行每人都在17号敌台内,向着南方,按义乌习俗,庄重地跪地磕头。这是为那些400多年来回不到故乡的义乌兵后裔磕的响头。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用镜头和手中的笔,记录还原这段被淹没的历史,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吕斌这么说,并有了后来的一系列记录。
  13人的来访和81岁的甜蜜
  长城义乌兵后裔的乡情打动了更多义乌人。两年后的2012年清明节,13名义乌老家人,怀着对祖先的无限敬仰,带着家乡人的深切想念,千里迢迢赶来,和长城义乌兵后裔共同祭奠400余年来埋骨长城的先人。
  一同参加了那次走亲的吕斌回忆了当初的情景:“当时活动很盛大,来自河北、辽宁、天津等地的几十名义乌兵后裔参与了祭祀。祭祀过程包括鸣炮、奏乐、诵读《祭长城将士文》。板厂峪村和义乌许宅村代表还共揭长城义乌兵先人遗像。我记得许忠灯现场送上的一副对联感动了很多人,对联是这么写的:戚家军南荡倭患海波平;义乌兵北抗虏犯长城坚。”
  也是那几天,75岁的义乌曹村人曹增均和同乡曹增彩、曹钟其,带着一些义乌的特产南枣、红糖、火腿去长城脚下的曹家房子村走亲。吕斌回忆说“这个99%的人都姓曹的村子,听说义乌老家有亲戚来的消息后,像是炸开了锅。老老少少奔走相告:‘老家来人了,老家来人了。’大家自发聚集到了村口,扭起秧歌、跳起舞。当81岁的老人曹成宽慢慢用嘴抿着南枣时,眼睛里隐约闪烁着泪花,一个劲地说道‘甜,特别甜。’在曹长鹤家的大院子里,一家几口围坐着,他们用义乌红糖拌本土的花生,吃起来特别可口。‘这可是义乌老家的传统吃法。’边上的义乌人曹钟其这么一说,让人惊讶这种饮食文化几百年不变的传承。”
  借着义乌兵后裔寻亲的热潮,也是在2012年,由义乌市志编辑部牵头,邀请了一批摄影家、作家,举行了重走义乌兵东南抗倭路活动,首次实地寻访400多年前、刚正勇为的义乌先人保家卫国的足迹。两个月的时间里,寻访团走访浙江临海、椒江、温岭、温州、苍南至福建宁德、霞浦、福州等地的抗倭遗址和纪念祠庙、碑亭、雕刻,整理民间故事、民俗等义乌兵文化精华,以及义乌将领吴惟忠、陈大成、王如龙、童子明的事迹。义乌市志编辑部副主编张金龙介绍说:“那次重走义乌兵东南抗倭路活动,旨在追踪溯源,做深做透保家卫国、刚正勇为的‘义乌兵文化’,在义乌当地和秦皇岛义乌兵后裔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三部著作的积淀和一个采风团的寻访
  吕斌第三次北上是在2013年9月底。那次,他来到了板厂峪村。作为“义乌摄影部落001”成员,他和摄影师金福根等人一起拍摄长城脚下义乌兵后裔收获油栗。
  “据那里老一辈村民介绍,先辈们口口相传,板厂峪的油栗是400多年前义乌兵从家乡带来、培植而成!板厂峪的栗树棵棵参天,油栗色泽鲜艳,甘甜芬芳,远近闻名,后来周边地区都来取苗培植。”吕斌说:“长城脚下处处秋色。阳光洒在栗树巨大的树冠上,树下村民正举杆敲打油栗。此地此景,我能深刻体会到这种风土物产文化等的交融延续。”
  吕斌又和义乌其他摄影家一起探访了长城脚下的义乌兵古墓群,并品尝了当地的继光面、桲椤叶饼等,深深感到那里民风民俗都与义乌当地的民间习俗息息相关。
  2014年7月6日,一套名为“义乌兵系列”的丛书,在义乌将领吴惟忠主持修筑的万里长城入海处—山海关老龙头入海石城举行首发仪式。而吕斌,正是这套书籍的图片摄影者之一。
  义乌市志办主任金善富介绍,这套丛书耗时四年创作完成,包括《长城有约》《千古长城义乌兵》《域外长城》三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看了其中的《千古长城义乌兵》后点赞,感慨赋诗一首:‘东海波涛自难平,黄河之水何时清。义乌自古多义士,强将手下有强兵。’”
  中国长城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长城保护专项基金会管理委员会主任董耀会说,“义乌兵系列”丛书不仅首次系统地披露了这段真实的历史,也填补了明代正史记载的不足,而且把已经连接在一起的亲情、友情和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与此同时,更多义乌兵后裔之外的义乌百姓,也参与到关注两地寻亲的活动中来。2014年7月初,以家庭为单位的义乌首批游客自发组团,穿越上千公里,实地寻访义乌兵曾驻守的长城及后裔村。
  44岁的徐静芬是首批寻访游客中的一员。她是义乌佛堂镇一家小服装店的老板娘。最近几年,她一直关注《义乌商报》和电视上义乌兵后裔的故事,对那段长城和那段历史已是向往已久。于是,趁这个暑假,她和两个妹妹带着她各自的家庭,踏上了去长城的“访亲”之路。
  远方家乡人的热情接待,让徐静芬她们感动。在板厂峪村参观许国华建造的长城文物陈列馆时,看到当年义乌兵在长城生活打仗时使用过的器物,年仅8岁的李一言竖起大拇指对徐静芬说:“我们义乌的祖先真了不起!”
  长城义乌兵后裔孙志伟,特地为义乌老家来的首批游客制作了长城脚下最正宗的烤全羊。大家围坐品尝,一片欢声笑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浓烈的,是家的味道,更是越来越多义乌人所亟盼的乡情的味道。□
  (本文摄影:吕斌)
其他文献
阳春四月,手捧2014年土库曼斯坦国际实验戏剧节最高奖项—金质戏剧荣誉奖的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率《王者俄狄》剧组载誉归来。这是该剧在国内国外巡演120多场后获得首个国际大奖。  本届国际实验戏剧节邀请了中国、美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14个国家的实验戏剧参演。4月15日晚,浙京《王者俄狄》在该国首都阿什哈巴德的莫拉佩斯大剧院率先登场,独特的中国京剧演绎手法:手甩水袖的翩翩起舞
期刊
北纬30°的宝藏  人说,北纬30°线是一个神奇地带,在中国浙江,形成衢州常山石林等地貌景观,衢州黄玉等地质矿产也出现在这里。  衢州黄玉旧称“蜡石”“黄蜡石”。“蜡石”一词,最早记载于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黄蜡石”一词,使用于清代谢堃的《金玉琐碎》:黄蜡石起初发现于真蜡国(柬埔寨),该国曾向崇尚玉石的明帝上贡过一块极品黄蜡石。明末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单独列出“蜡石篇”,认为,蜡石“色黄属
期刊
“浙江人文大讲堂”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了,但是我还清清楚楚记得2005年韩美林先生开讲时的神采飞扬和结束后图书馆报告厅里的沸腾。美林先生作为艺术家,讲“天”呼吁“人类不能自己毁灭自己”,讲“时”阐述21世纪中国要靠文化腾飞,讲“人”痛陈教育问题——“小皇帝成不了栋梁”,讲“神”历数树立民族精神之重要。有嬉笑怒骂,也有辞严义正,声声句句,都在叩击心灵,引发共鸣。这种状态在以后的讲堂上不断重现,王蒙、丘
期刊
2014年9月28日下午,在西湖孤山,寻着悠扬婉转的古乐之声,踏着斑驳的树阴,走入一座粉墙黛瓦的院落,一场由民间主办的古乐祭孔活动正在杭州敬一书院举行。  书院文化出现于汉代儒学大兴天下之后,书院祭孔久有传统,如今,这传统又被传承下来。史载,敬一书院由清浙江巡抚赵士麟创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赵士麟将书院取名“敬一”,意谓“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
期刊
随着波兰选手帕维尔·简·考塔尔巴演唱起西蒙的咏叹调《牧羊人将羊群召集在身旁》,第六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初赛的第一场在宁波音乐厅开赛。  歌声飞扬。历时11天,经过3轮13场角逐,10月31日晚,赛事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完美闭幕。  将中国标签贴上歌剧  中国国际声乐比赛是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三大音乐节之一。本届比赛共有八项主体活动,吸引了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85位选手参与角逐。歌剧周有三台剧目,其中
期刊
2014年11月5日,浙江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张涵,冒着淅沥小雨坐上了从金华开往杭州的列车。  她不是去杭州旅游的,而是赶赴一场盛会—当天下午,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在杭州开幕,16部来自国内的最新青年电影、2部波兰影片和无数电影专家、爱好者汇聚到这座城市。  张涵告诉我,她的同学参加了本次展映电影《换爱7日》的摄制团队,因此来这里“凑个热闹”,但专程赶来的目的:“又不仅仅是凑个热闹
期刊
我们一行在12天内访问了几个城市的十余所学校。风景如画的浙江和具有现代城市风光的北京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受到热情接待,感受到了中国朋友们的友好、善良和大方。  我们代表团成员来自与瓦尔帕莱索大学孔子学院合作的各个学校,本次访问为在印第安纳州西北地区将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访问的院校包括初中、高中和大学。中国的学校正在努力走向世界,拓展与全球的交往、合作和学习,这一点令我们印象尤为深刻。中
期刊
在病床上躺了8年的汪建华如今成了媒体追逐的新闻人物。今年3月14日,央视专题报道了这位用眼神“写作”的“渐冻人”,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汪建华患了和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同样的病症:运动神经元病,又称渐冻人症。他全身瘫痪,肌肉萎缩,不能说话,就连日常呼吸、进食都得靠呼吸机、鼻胃管维生,身上唯一可以活动的只有眼球。可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凭借拼音板、手机
期刊
2014年秋,绍兴乡土文化研究会举行了一场乡贤纪念座谈会,纪念周建人、孙席珍,还有许钦文以及余任天四位前辈。  历史:文化积累的必然  纪念乡贤是乡土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绍兴曾诞生大批文化名人。每一位乡贤都代表了绍兴文化的一个侧面,不了解他们,便无法组合了解真正的绍兴。绍兴并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历史风雨飘摇、外部环境变化,为这里人才的诞生提供了动力和养分,从未断层。  绍兴第一次人才高潮,
期刊
2014年暑期,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孔子学院组织教育官员代表团,作了中华文化体验之旅。代表团在上海、杭州、义乌、衢州、北京5座城市对11所学校进行了深入考察,团员们亲身体验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理解并感悟了中国梦的实质与内涵。这是一次收获丰硕的访问。  一  代表团首先抵达上海,参观了外滩、城隍庙和浦东新区,接着来到了亦古亦今的风景文化名城杭州。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设立已经10年。瓦尔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