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阅读的基本理念就是让阅读回归本色,即生命的本色、生活的本色和自然的本色。故事是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小故事中蕴藏着大智慧,给幼儿讲故事是提高幼儿记忆智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广泛适用选择合理教育性创造条件
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字形式,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讲述,让幼儿深深为之吸引,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的真假丑恶,从而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学到的好思想见褚于行动。
儿童学家研究表明,六、七岁以前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不失时机的给幼儿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幼儿进行语言开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不仅对孩子的语言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因为故事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地点、情节等主要靠孩子自己去想象。除此之外,讲故事还能培养孩子的记忆智力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在运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也总结了一些感触较深的经验。
一、故事教学并不是语言课的特有形式
故事是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语言课中有特定的故事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分析.讲述,让幼儿学习一定词汇和讲述能力,同时接受文学熏陶和品德教育,在其他门类教学中故事更是一种添加济,催化着各类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音乐,美术,健康等,在音乐活动中,适当的故事讲解,让幼儿易于理解内容,记忆歌词,在美术活动中,简单的故事讲述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引导幼儿丰富画面,在健康活动中,繁复抽象的内容变的清晰而具体,让幼儿的记忆特别深刻,其他各类活动的教学也离不开故事教育。
二、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
以故事《如果树会说话》为例,这个故事是台湾一个当代儿童剧作家郝广才写的,故事以一个小男孩对树不说话的疑问,带领着我们了解人与大自然之间是如何的在进行对话。打开心中的耳朵,让自己听到大自然的声音。
大体内容是这样的:一个男孩对树充满了问号,树会长大、开花,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话?他尝试着各种方法、帮树画上眼睛、画上嘴巴,但他还是不说话。后来男孩遇见的一位老爷爷,老爷爷告诉他树说话的方法,老爷爷把树砍下,做成一把琴,树说话了…说出了优美的琴音。后来男孩跟着老人学琴,用琴说人们想听的话,说出花的话、鸟的话、云儿的话,安慰人们的心。
透过故事我们了解了人与大自然之间是有着多么巧妙的连结与关系,孩子对于大自然总是有许多的疑问和天真的想法,所以我们更应该引导孩子引发想象空间。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树说话?孩子们想到帮树画上嘴巴树就会说话了!《纲要》中指出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活动进行时我们要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机会听说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故事中幼儿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说他们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也是对幼儿语言发展非常重要的方法途径。
故事《如果树会说话》最大的特色就是作者将文字转化成优美的彩绘韵文形式,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像实际体验般真实。透过彩绘的形式,方便幼儿阅读故事内容。虽然有好几页,但我们却不会感到繁复没有内容。这样的彩绘形势就能一下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更能提高幼儿的视觉感知辨别的能力。特别适合没有接触过文字的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
三、用合理的方式把故事盘活
由于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就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于让幼儿理解和接受了,用《大米的故事》,教小朋友认真吃饭不撒饭,爱惜粮食。《蘑菇回来了》教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小马过河》教幼儿动脑筋不怕困难——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听故事,我也喜欢利用空余时间给他们讲故事,小朋友们听得多了,理解能力更强了,思维更开阔了,有时的教育提示,只要故事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就行了,如:小朋友要像小公鸡一样认真学习,做事情不要像小猫钓鱼一样三心二意。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不但孩子记忆智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培育而且思想意识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幼儿的行为。在《如果树会说话》中,我看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外表虽宁静,内心却波陶汹涌。人本来就生于自然,所以更应该和自然界好好的和平相處。从教育性的角度看我认为这个故事能给予幼儿以美的情感熏陶和美的感受的作品,能适时地调控他们的情绪与行为,为不断进行自我激励、缔造真善美相融合的人格积累宝贵的经验。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合学生运其才智、勤其体习。”这就告诉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是“以人为本”的认识论的基本体现。“相机诱导”在今天的课堂上,教师仅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运其才智,勤其体习”就是指的以学生为生态的学习。
四、创造条件让幼儿听、讲、编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养成幼儿大方、乐观、自信的开朗性格
过去往往是以教师讲为主,习惯于对幼儿提出统一的要求,这样,孩子就只能被动的听,听大部分幼儿处于消极状态。在学习了“加德纳”有关的教育理论,并听取阅读专家讲座后,我认为师幼在活动中相互作用能促进儿童更好的活动,逐步确立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新观念,摒弃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运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方式。《纲要》中指出:在整合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还需要幼儿有质疑阅读内容的经验。听完故事或者看完图书之后,问一问为什么这个人会这样做,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发生。养成思考“为什么”的习惯,有助于儿童期在阅读时寻找到事件发生的某种原因,比较深入准确地理解阅读内容。如:在听故事前,先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有意识的去仔细听。比如先请幼儿先猜一猜:小动物们捡了树叶会怎么玩?在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后,请孩子们听听故事里到底是怎么说的。还有的故事,则可在故事中间设置悬念,由老师先讲故事,到紧要关头突然刹车,接下来的结果呢?请小朋友猜一猜吧!这时,孩子们往往急不可待地想知道自己想的结果和故事里的是不是一样。由此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我带大班的时候,我利用午餐后的休息时间,让幼儿自由轮流讲故事,你别说,还真发现了几个故事大王;语言流畅连贯,表情动作语气绘声绘色,特别一些故事里的形容词、成语用得非常准确。晨间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也喜欢自发的看书,讲故事,整个班的语言发展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变幼儿被动学为主动学,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培养幼儿阅读故事,讲故事的兴趣和激情。孩子的观察的目的性、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如烙印般深深的印刻在脑海中,记忆智力得到了提高。
故事是幼儿的心灵天使。除了讲述幼儿教材上的故事外,教师须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接受能力,对一些故事进行加工润色,使之变为活教材,然后用生动、形象、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 ,引导幼儿进入一个个神奇美妙的童话世界。一个故事好比一颗小小的智慧星,星星多了必然能照亮一片天空。小故事中蕴藏着大智慧,所以我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是提高幼儿记忆智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早期阅读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智力智慧应用问答》顾秉钧
【关键词】广泛适用选择合理教育性创造条件
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字形式,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讲述,让幼儿深深为之吸引,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的真假丑恶,从而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学到的好思想见褚于行动。
儿童学家研究表明,六、七岁以前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不失时机的给幼儿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幼儿进行语言开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不仅对孩子的语言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因为故事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地点、情节等主要靠孩子自己去想象。除此之外,讲故事还能培养孩子的记忆智力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在运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也总结了一些感触较深的经验。
一、故事教学并不是语言课的特有形式
故事是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语言课中有特定的故事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分析.讲述,让幼儿学习一定词汇和讲述能力,同时接受文学熏陶和品德教育,在其他门类教学中故事更是一种添加济,催化着各类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音乐,美术,健康等,在音乐活动中,适当的故事讲解,让幼儿易于理解内容,记忆歌词,在美术活动中,简单的故事讲述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引导幼儿丰富画面,在健康活动中,繁复抽象的内容变的清晰而具体,让幼儿的记忆特别深刻,其他各类活动的教学也离不开故事教育。
二、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
以故事《如果树会说话》为例,这个故事是台湾一个当代儿童剧作家郝广才写的,故事以一个小男孩对树不说话的疑问,带领着我们了解人与大自然之间是如何的在进行对话。打开心中的耳朵,让自己听到大自然的声音。
大体内容是这样的:一个男孩对树充满了问号,树会长大、开花,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话?他尝试着各种方法、帮树画上眼睛、画上嘴巴,但他还是不说话。后来男孩遇见的一位老爷爷,老爷爷告诉他树说话的方法,老爷爷把树砍下,做成一把琴,树说话了…说出了优美的琴音。后来男孩跟着老人学琴,用琴说人们想听的话,说出花的话、鸟的话、云儿的话,安慰人们的心。
透过故事我们了解了人与大自然之间是有着多么巧妙的连结与关系,孩子对于大自然总是有许多的疑问和天真的想法,所以我们更应该引导孩子引发想象空间。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树说话?孩子们想到帮树画上嘴巴树就会说话了!《纲要》中指出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活动进行时我们要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机会听说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故事中幼儿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说他们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也是对幼儿语言发展非常重要的方法途径。
故事《如果树会说话》最大的特色就是作者将文字转化成优美的彩绘韵文形式,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像实际体验般真实。透过彩绘的形式,方便幼儿阅读故事内容。虽然有好几页,但我们却不会感到繁复没有内容。这样的彩绘形势就能一下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更能提高幼儿的视觉感知辨别的能力。特别适合没有接触过文字的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
三、用合理的方式把故事盘活
由于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就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于让幼儿理解和接受了,用《大米的故事》,教小朋友认真吃饭不撒饭,爱惜粮食。《蘑菇回来了》教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小马过河》教幼儿动脑筋不怕困难——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听故事,我也喜欢利用空余时间给他们讲故事,小朋友们听得多了,理解能力更强了,思维更开阔了,有时的教育提示,只要故事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就行了,如:小朋友要像小公鸡一样认真学习,做事情不要像小猫钓鱼一样三心二意。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不但孩子记忆智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培育而且思想意识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幼儿的行为。在《如果树会说话》中,我看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外表虽宁静,内心却波陶汹涌。人本来就生于自然,所以更应该和自然界好好的和平相處。从教育性的角度看我认为这个故事能给予幼儿以美的情感熏陶和美的感受的作品,能适时地调控他们的情绪与行为,为不断进行自我激励、缔造真善美相融合的人格积累宝贵的经验。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合学生运其才智、勤其体习。”这就告诉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是“以人为本”的认识论的基本体现。“相机诱导”在今天的课堂上,教师仅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运其才智,勤其体习”就是指的以学生为生态的学习。
四、创造条件让幼儿听、讲、编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养成幼儿大方、乐观、自信的开朗性格
过去往往是以教师讲为主,习惯于对幼儿提出统一的要求,这样,孩子就只能被动的听,听大部分幼儿处于消极状态。在学习了“加德纳”有关的教育理论,并听取阅读专家讲座后,我认为师幼在活动中相互作用能促进儿童更好的活动,逐步确立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新观念,摒弃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运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方式。《纲要》中指出:在整合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还需要幼儿有质疑阅读内容的经验。听完故事或者看完图书之后,问一问为什么这个人会这样做,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发生。养成思考“为什么”的习惯,有助于儿童期在阅读时寻找到事件发生的某种原因,比较深入准确地理解阅读内容。如:在听故事前,先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有意识的去仔细听。比如先请幼儿先猜一猜:小动物们捡了树叶会怎么玩?在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后,请孩子们听听故事里到底是怎么说的。还有的故事,则可在故事中间设置悬念,由老师先讲故事,到紧要关头突然刹车,接下来的结果呢?请小朋友猜一猜吧!这时,孩子们往往急不可待地想知道自己想的结果和故事里的是不是一样。由此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我带大班的时候,我利用午餐后的休息时间,让幼儿自由轮流讲故事,你别说,还真发现了几个故事大王;语言流畅连贯,表情动作语气绘声绘色,特别一些故事里的形容词、成语用得非常准确。晨间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也喜欢自发的看书,讲故事,整个班的语言发展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变幼儿被动学为主动学,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培养幼儿阅读故事,讲故事的兴趣和激情。孩子的观察的目的性、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如烙印般深深的印刻在脑海中,记忆智力得到了提高。
故事是幼儿的心灵天使。除了讲述幼儿教材上的故事外,教师须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接受能力,对一些故事进行加工润色,使之变为活教材,然后用生动、形象、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 ,引导幼儿进入一个个神奇美妙的童话世界。一个故事好比一颗小小的智慧星,星星多了必然能照亮一片天空。小故事中蕴藏着大智慧,所以我认为给孩子讲故事是提高幼儿记忆智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早期阅读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智力智慧应用问答》顾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