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健雄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物理女皇”。她的丈夫袁家骝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夫妇二人堪称“东方的居里夫妇”。
相识于大学
吴健雄1912年出生于江苏太仓浏河镇的一个书香世家。虽是女孩,父亲吴仲裔却为其取了“健雄”这个颇为阳刚的名字,希望她不让须眉,积健为雄。吴父提倡男女平等,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对吴健雄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健雄先后就读于太仓浏河小学、明德学校、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决定到大学继续深造。
1929年,吴健雄以苏州女师第一名的成绩获准保送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迈出了人生中的重要一步。在居里夫人的学生、物理学家施士元教授的精心指导下,1934年,吴健雄撰写了一篇题为《证明布拉格定律》的优秀毕业论文,获得学士学位。毕业之后她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不久又进入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青春时代的吴健雄聪慧过人,言行举止中更有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温柔妩媚,是众多男子追求的目标。只是那时的她一心扑在学业上,虽对爱情充满期待,却相信缘分,淡然处之。吴健雄真正的爱情故事,是1936年她由上海坐船到美国加州的旧金山,决定留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念书后才开始的。当时,吴健雄的同学介绍她认识了也在学物理的中国留学生袁家骝。
袁家骝出身显赫,是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的公子。袁家骝幼时在河南安阳读书,13岁到天津上南开中学,后入燕京大学攻读物理。在燕大校长司徒雷登的帮助下,袁家骝获得奖学金赴美深造。两人相识不久,袁家骝就充当向导,带吴健雄参观了伯克利分校的物理系。学校里原子实验设备的完善和精良吸引了吴健雄,她决定留在这里。她与袁家骝成了同班同学,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由此开始。
也许是因为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良好印象,吴健雄虽然在物理系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她会应邀赴约的对象却只有袁家骝一个人。那时候,他们经常一起听课,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吃饭,还常常会就一个学术上的问题交流到深夜。刚到美国时,他们常到一家中国餐馆用餐,当时袁家骝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吴健雄便常常代他付餐费。随着两人之间了解的增多,他们都从对方身上看到了对科学事业的热忱,并因此愈加惺惺相惜。
1942年5月30日,吴健雄30岁生日的前一天,他们在洛杉矶的帕沙迪纳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在洛杉矶南面的一个海滨,他们度过了一个温馨、浪漫的蜜月。
并肩致力于科学事业
吴健雄在美期间获得了诸多荣誉,并于1948年获聘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956年,吴健雄和袁家骝决定一起回中国,看一看阔别已久的故乡。但启程前,吴健雄突然接到了一个邀请—验证“宇称守恒定律”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听她说完这件事,袁家骝微笑着看了妻子一眼,然后就毅然退掉了一张船票,孤身一人先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他知道,吴健雄的心已被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实验深深地吸引了。最终,吴健雄验证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假设,却由于某些原因未能与这两位物理学家共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1958年,吴健雄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同时获选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创校百年来的第一位女性荣誉博士。同一年,她还当选为第一位华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被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
袁家骝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物理学家,在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测系统研究上卓有成就,但是在妻子的光环下就显得逊色了许多。有人曾开玩笑说,吴健雄家是女主外,男主内。吴健雄很严肃地说:“我有一个很体谅我的丈夫。他也是物理学家。我想,如果可以让他回到他的工作中不受打扰,他一定会比什么都高兴。”
共眠于紫薇树下
1984年10月,吴健雄第一次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参加了母校明德学校恢复校名暨明德楼落成典礼,并捐建了明德学校的紫薇楼。她平时以俭朴著称,但为设立“吴仲裔奖学金”,她慷慨解囊,捐出近100万美元。她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的“寸草心”,造福桑梓。4年后,她又专程回到故乡,参加纪念父亲吴仲裔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并亲自向太仓县的59名优秀师生颁发了首批“吴仲裔奖学金”。
吴健雄不喜欢出风头。很多人为她未能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而鸣不平,她却对此一笑置之。她对诺贝尔奖的态度,似乎正体现了唐代诗圣杜甫“细推物理須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的名句。1975年,以色列人R.沃尔夫发起设立了沃尔夫奖,该奖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发展”为宗旨,吴健雄成为该奖的第一位物理学奖得主。
中科院的冯端院士撰文说:“吴健雄教授和袁家骝教授将他们半个世纪的生涯都奉献给了崇高的科技事业,道德文章,堪为当代青年人效法的楷模。”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教授驾鹤西去。4月6日,袁家骝亲自护送吴健雄的骨灰回到祖国,安葬于苏州太仓浏河。吴健雄的墓地在明德学校的紫薇楼旁,墓体设计由贝聿铭任顾问。2003年2月11日,袁家骝在北京离开了人世,家人遵照遗嘱将他安葬到了明德园。这对风雨同舟60载的科学伉俪,从此一起长眠于紫薇树下。
相识于大学
吴健雄1912年出生于江苏太仓浏河镇的一个书香世家。虽是女孩,父亲吴仲裔却为其取了“健雄”这个颇为阳刚的名字,希望她不让须眉,积健为雄。吴父提倡男女平等,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对吴健雄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健雄先后就读于太仓浏河小学、明德学校、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决定到大学继续深造。
1929年,吴健雄以苏州女师第一名的成绩获准保送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迈出了人生中的重要一步。在居里夫人的学生、物理学家施士元教授的精心指导下,1934年,吴健雄撰写了一篇题为《证明布拉格定律》的优秀毕业论文,获得学士学位。毕业之后她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不久又进入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青春时代的吴健雄聪慧过人,言行举止中更有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温柔妩媚,是众多男子追求的目标。只是那时的她一心扑在学业上,虽对爱情充满期待,却相信缘分,淡然处之。吴健雄真正的爱情故事,是1936年她由上海坐船到美国加州的旧金山,决定留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念书后才开始的。当时,吴健雄的同学介绍她认识了也在学物理的中国留学生袁家骝。
袁家骝出身显赫,是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的公子。袁家骝幼时在河南安阳读书,13岁到天津上南开中学,后入燕京大学攻读物理。在燕大校长司徒雷登的帮助下,袁家骝获得奖学金赴美深造。两人相识不久,袁家骝就充当向导,带吴健雄参观了伯克利分校的物理系。学校里原子实验设备的完善和精良吸引了吴健雄,她决定留在这里。她与袁家骝成了同班同学,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由此开始。
也许是因为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良好印象,吴健雄虽然在物理系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她会应邀赴约的对象却只有袁家骝一个人。那时候,他们经常一起听课,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吃饭,还常常会就一个学术上的问题交流到深夜。刚到美国时,他们常到一家中国餐馆用餐,当时袁家骝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吴健雄便常常代他付餐费。随着两人之间了解的增多,他们都从对方身上看到了对科学事业的热忱,并因此愈加惺惺相惜。
1942年5月30日,吴健雄30岁生日的前一天,他们在洛杉矶的帕沙迪纳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在洛杉矶南面的一个海滨,他们度过了一个温馨、浪漫的蜜月。
并肩致力于科学事业
吴健雄在美期间获得了诸多荣誉,并于1948年获聘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956年,吴健雄和袁家骝决定一起回中国,看一看阔别已久的故乡。但启程前,吴健雄突然接到了一个邀请—验证“宇称守恒定律”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听她说完这件事,袁家骝微笑着看了妻子一眼,然后就毅然退掉了一张船票,孤身一人先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他知道,吴健雄的心已被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实验深深地吸引了。最终,吴健雄验证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假设,却由于某些原因未能与这两位物理学家共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1958年,吴健雄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同时获选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创校百年来的第一位女性荣誉博士。同一年,她还当选为第一位华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被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
袁家骝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物理学家,在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测系统研究上卓有成就,但是在妻子的光环下就显得逊色了许多。有人曾开玩笑说,吴健雄家是女主外,男主内。吴健雄很严肃地说:“我有一个很体谅我的丈夫。他也是物理学家。我想,如果可以让他回到他的工作中不受打扰,他一定会比什么都高兴。”
共眠于紫薇树下
1984年10月,吴健雄第一次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参加了母校明德学校恢复校名暨明德楼落成典礼,并捐建了明德学校的紫薇楼。她平时以俭朴著称,但为设立“吴仲裔奖学金”,她慷慨解囊,捐出近100万美元。她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的“寸草心”,造福桑梓。4年后,她又专程回到故乡,参加纪念父亲吴仲裔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并亲自向太仓县的59名优秀师生颁发了首批“吴仲裔奖学金”。
吴健雄不喜欢出风头。很多人为她未能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而鸣不平,她却对此一笑置之。她对诺贝尔奖的态度,似乎正体现了唐代诗圣杜甫“细推物理須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的名句。1975年,以色列人R.沃尔夫发起设立了沃尔夫奖,该奖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发展”为宗旨,吴健雄成为该奖的第一位物理学奖得主。
中科院的冯端院士撰文说:“吴健雄教授和袁家骝教授将他们半个世纪的生涯都奉献给了崇高的科技事业,道德文章,堪为当代青年人效法的楷模。”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教授驾鹤西去。4月6日,袁家骝亲自护送吴健雄的骨灰回到祖国,安葬于苏州太仓浏河。吴健雄的墓地在明德学校的紫薇楼旁,墓体设计由贝聿铭任顾问。2003年2月11日,袁家骝在北京离开了人世,家人遵照遗嘱将他安葬到了明德园。这对风雨同舟60载的科学伉俪,从此一起长眠于紫薇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