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中的“神仙眷侣”:吴健雄与袁家骝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健雄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物理女皇”。她的丈夫袁家骝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夫妇二人堪称“东方的居里夫妇”。
  相识于大学
  吴健雄1912年出生于江苏太仓浏河镇的一个书香世家。虽是女孩,父亲吴仲裔却为其取了“健雄”这个颇为阳刚的名字,希望她不让须眉,积健为雄。吴父提倡男女平等,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对吴健雄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健雄先后就读于太仓浏河小学、明德学校、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决定到大学继续深造。
  1929年,吴健雄以苏州女师第一名的成绩获准保送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迈出了人生中的重要一步。在居里夫人的学生、物理学家施士元教授的精心指导下,1934年,吴健雄撰写了一篇题为《证明布拉格定律》的优秀毕业论文,获得学士学位。毕业之后她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不久又进入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青春时代的吴健雄聪慧过人,言行举止中更有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温柔妩媚,是众多男子追求的目标。只是那时的她一心扑在学业上,虽对爱情充满期待,却相信缘分,淡然处之。吴健雄真正的爱情故事,是1936年她由上海坐船到美国加州的旧金山,决定留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念书后才开始的。当时,吴健雄的同学介绍她认识了也在学物理的中国留学生袁家骝。
  袁家骝出身显赫,是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的公子。袁家骝幼时在河南安阳读书,13岁到天津上南开中学,后入燕京大学攻读物理。在燕大校长司徒雷登的帮助下,袁家骝获得奖学金赴美深造。两人相识不久,袁家骝就充当向导,带吴健雄参观了伯克利分校的物理系。学校里原子实验设备的完善和精良吸引了吴健雄,她决定留在这里。她与袁家骝成了同班同学,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由此开始。
  也许是因为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良好印象,吴健雄虽然在物理系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她会应邀赴约的对象却只有袁家骝一个人。那时候,他们经常一起听课,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一起吃饭,还常常会就一个学术上的问题交流到深夜。刚到美国时,他们常到一家中国餐馆用餐,当时袁家骝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吴健雄便常常代他付餐费。随着两人之间了解的增多,他们都从对方身上看到了对科学事业的热忱,并因此愈加惺惺相惜。
  1942年5月30日,吴健雄30岁生日的前一天,他们在洛杉矶的帕沙迪纳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在洛杉矶南面的一个海滨,他们度过了一个温馨、浪漫的蜜月。
  并肩致力于科学事业
  吴健雄在美期间获得了诸多荣誉,并于1948年获聘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956年,吴健雄和袁家骝决定一起回中国,看一看阔别已久的故乡。但启程前,吴健雄突然接到了一个邀请—验证“宇称守恒定律”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听她说完这件事,袁家骝微笑着看了妻子一眼,然后就毅然退掉了一张船票,孤身一人先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他知道,吴健雄的心已被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实验深深地吸引了。最终,吴健雄验证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假设,却由于某些原因未能与这两位物理学家共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1958年,吴健雄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同时获选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创校百年来的第一位女性荣誉博士。同一年,她还当选为第一位华裔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被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
  袁家骝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物理学家,在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测系统研究上卓有成就,但是在妻子的光环下就显得逊色了许多。有人曾开玩笑说,吴健雄家是女主外,男主内。吴健雄很严肃地说:“我有一个很体谅我的丈夫。他也是物理学家。我想,如果可以让他回到他的工作中不受打扰,他一定会比什么都高兴。”
  共眠于紫薇树下
  1984年10月,吴健雄第一次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参加了母校明德学校恢复校名暨明德楼落成典礼,并捐建了明德学校的紫薇楼。她平时以俭朴著称,但为设立“吴仲裔奖学金”,她慷慨解囊,捐出近100万美元。她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的“寸草心”,造福桑梓。4年后,她又专程回到故乡,参加纪念父亲吴仲裔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并亲自向太仓县的59名优秀师生颁发了首批“吴仲裔奖学金”。
  吴健雄不喜欢出风头。很多人为她未能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而鸣不平,她却对此一笑置之。她对诺贝尔奖的态度,似乎正体现了唐代诗圣杜甫“细推物理須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的名句。1975年,以色列人R.沃尔夫发起设立了沃尔夫奖,该奖以“为了人类的利益促进科学和艺术发展”为宗旨,吴健雄成为该奖的第一位物理学奖得主。
  中科院的冯端院士撰文说:“吴健雄教授和袁家骝教授将他们半个世纪的生涯都奉献给了崇高的科技事业,道德文章,堪为当代青年人效法的楷模。”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教授驾鹤西去。4月6日,袁家骝亲自护送吴健雄的骨灰回到祖国,安葬于苏州太仓浏河。吴健雄的墓地在明德学校的紫薇楼旁,墓体设计由贝聿铭任顾问。2003年2月11日,袁家骝在北京离开了人世,家人遵照遗嘱将他安葬到了明德园。这对风雨同舟60载的科学伉俪,从此一起长眠于紫薇树下。
其他文献
养过蛋鸡或者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通常都知道,产卵期的母鸡往往能以每一到两天一个的速度持续下蛋。许多人以为这是鸡的异能,因为鸡可以天天下蛋,别的鸟却不行。但实际上,母鸡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相比其他脊椎动物的卵细胞,鸟类的蛋特别大,因此需要保持身材轻盈的雌鸟无法一次产下所有的蛋,而要在一个较长的产卵期内间歇性地攒下一窝蛋,其间雌鸟要不断离巢补充营养。与之相适应,鸟的受精卵离开母体之后就会暂停分裂,
期刊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快递员这份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高收入的“青春饭”。然而在日本的九州地区却出现了一股快递业的清流—来去匆匆的快递小哥变成了白发苍苍的快递大爷。  从2017年夏季起,日本九州地区的快递公司佐川急便就开始请“快递大爷”提供送货服务。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网络购物数量越来越多,在这双重的压力下,日本的快递业出现了全国性的人手不足问题,地方的中小型快递公司
期刊
据报道,国外养老院普遍费用较高,大部分老人难以负担。而且近年来老龄人口猛增,相关服务机构却跟不上,选择在家养老也面临巨大困难,如花销大、难以请到合适的护工等。于是有些老人另辟蹊径,开始尝试其他养老方式。  长住豪华邮轮,边养老边环游  豪华邮轮是一种舒适的旅行工具,很早就被老人“盯”上了。2015年,欧洲的一位记者乘坐一艘名为“公主号”的邮轮度假,在晚餐时注意到有位年过8旬的老人独自在餐厅入口处用
期刊
睡惯了软枕的现代人,很难理解古装剧和博物馆中出现的瓷枕—古人为什么要“为难”自己?那样又高又硬的枕头睡起来舒服吗?  作为一种寝具,“枕”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1957年在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墓葬中发现的一件石枕,长18厘米、宽约16厘米、厚4~5厘米,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就有意识地使用枕头来垫着脑袋休息了。  从考古发现来看,枕头在各个时代发展出了各异的形态,材质
期刊
2019年4月,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棒单霁翔执掌故宫博物院。这位52岁的学者型院长,是故宫博物院的第7任院长。  王旭东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19岁那年考入兰州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他到甘肃张掖地区的水电处当了一名技术员。  彼时敦煌研究院正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美国专家建议石窟保护应该去找地质工程专业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兰州大学“寻人”,兰州大学推荐了已毕业的王旭东。  1991年初,王旭东
期刊
空间站里除了每天产生的一些生活垃圾外,还有科学实验剩下的废物等需要处理。由于失重,太空中的物体都不会乖乖地落到地上,一些食物的残渣、用过的废物会趁航天员不注意躲在角落里。  在长期飞行中,保持生活舱中的卫生要靠航天员。他们除了每天的小扫除外,一星期还要来一次大扫除。一名曾长期在空间站工作的航天员说:“每天晚餐后,我们还得收拾房间,把一天的生活垃圾堆积在一起。”  星期六,他们还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
期刊
“1941年八九月间到的上海,那年我16岁。”9岁丧父,初中毕业以后,黄宗英便开始考虑辍学养家,为哥哥弟弟缴学费。她自学打字、英文、临帖,想试着找个写字间的工作。后来哥哥先到了上海演戏,唤她去,她便懵懵懂懂地去了。在桃源村一间小小的亭子间,她看到了一大疊《剧场艺术》杂志和各种剧本。  第二天,哥哥就带她去了卡尔登剧院(今长江剧场)。“那天剧院正在演《蜕变》,曹禺编剧,黄佐临导演。”那一晚,舞台上下
期刊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她在位期间,英国工业革命达到顶峰,被认为是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而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维多利亚女王的写生簿》展现的是这位强大的女人的另一面:无论孩童时期还是成人后,维多利亚一直在画画。  大多数画家希望成为艺术界的“大咖”,或作品能卖个高价。与他们不同,维多利亚画画只是自娱自乐。  维多利亚为何喜欢上了画画?原因之一是她有一位耐心的启蒙老师。《维
期刊
到5月下旬时,我会把拉门换成适合夏季的芦苇门帘,把摆在餐橱架上的陶瓷餐具换成玻璃餐具,把羊毛寝具换成麻质的,把布料的沙发垫子换成竹制的……光是更换了这些东西,屋子里的气氛就会完全改变:从厚重到轻盈,由浓烈转为明快。家人们的心情也会跟着焕然一新。  我那美丽古朴的半田老家当年就是这样。随着季节的变换,人们会从库房里把各种精心保管的器物拿出来,更换屋子里的摆设:夏天会在凳子上铺上自己编织的藤制垫子,把
期刊
陕西人爱吃面,面食的种类也格外丰富,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面食,堪称“一县一面”。但要说最得我心的,还得数三原疙瘩面。三原疙瘩面涵盖了臊子面、酸汤面、摆汤面等多种吃法,第一次品尝,我就被它征服了。  三原老黄家西安店是吃疙瘩面的首选之地,那里的主厨万师傅做出来的疙瘩面细如龙须,面质柔软而筋道。吃面前,我并没有注意到餐桌上的材料:肉臊子一小碗、酸汤一小碗、油泼辣子一小碟,开吃后才知道这三样是吃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