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做个“教书匠”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o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时尚的教育口号,我常常保持一种本能的警惕,比如“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励志语。“教书匠”是对“教师”的贬称,或者说谑称。“匠”者,《说文解字》云:“木工也。”自古以来,百工皆称“工”称“匠”。有手艺的匠人,往往凭借技艺,受人尊敬,让人羡慕,从“能工巧匠”“独具匠心”这些词语中可见一斑。“教书”何以成了“匠”?笔者无从考证。但我知道,没有一点“匠”的技艺、“匠”的心思,确是难以做一个好教师的。
  匠者,总有一手“绝活”。无论是木匠、铁匠还是其他什么匠,别人做不成的活儿,在他们手中却是易如反掌,这就是不可替代的“专业性”。据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了锯子、墨斗等木工器具,匠人的专业性就在其有独到的方法和技术;而教师的专业性,也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作为支撑。有人说:“教学方法是雕虫小技,教学观念好比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此言道出了教学思想的指导意义,但轻视了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未免失之偏颇。有思想而无方法,如同将要远航却没有帆的船一样,只能望洋兴叹。同样是背诵经典诗文,私塾先生只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免不了死记硬背;而深谙认知心理学的现代教师,则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记忆优势,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背诵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一般人想不到,更做不到,这就具有了专业性。可惜的是,很多教师缺少基于科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常常有“眼高手低”的困窘。“手低”是受能力所限,受方法与技术所限。离开了方法和技术的运用,能力无从着落。由此看来,教学方法绝不是雕虫小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运用得当,且熟能生巧,达到一种化境,就成了教学艺术,也就成了教师的“绝活”。而这,不正是匠者的成功秘诀吗?
  匠者,总有一颗“匠心”。一段普通的木头,在木匠的手里会变成一把精美的椅子;一块普通的石头,在玉匠的手里会被雕刻成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因为在匠人眼里,这段木头、这块石头,已经幻化成他们心目中的那件艺术品了,這就是他们的“匠心”所在,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能从一般的教育现象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吗?我们常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爱也没有教育”,而匠者启发我们“要看得到每个孩子未来可能的那个样子”,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智慧”,也就有了匠者那样的“匠心”。
  其实,我们从匠者身上,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启示,给“教书匠”这个带有贬义的称谓赋予新的理解。当下的“教学新秀”“教学能手”,不也带有“匠”的痕迹吗?做个“教书匠”又有何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实践,少些“匠气”,多些“书卷气”。这样的“教书匠”,不是也很可爱吗?
  (选自《语文建设》,有删改)
其他文献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枝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虽然所占篇幅不是太大,但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对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事物本质、塑造人物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好比有些文学作品,看完后某些情节可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化了,但一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却永远鲜活如初,如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孔乙己“潇洒”地“排出九文大钱”,严监生临终时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瞑目等,这些都是作品中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是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和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的基础上设置的,其意图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文学的丰富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力。因此,本任务群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和业界对“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的确
期刊
语文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言语文字的交流包含“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表达需要有说和写的能力,理解需要有听和读的能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体现在这里。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又要注意借助课堂实践。语文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自
期刊
“诗心”就是“诗意的心”,它是“敏感的心”“浪漫的心”“柔软的心”;培养学生的“诗心”,是指教师教会学生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去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进而学会用一种更高的审美眼光去感受书中岁月、字里乾坤,然后构建独特语言风格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实现终生的语文素养教育。这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和感恩情怀;对语文学习来说,“诗意的心”更可以提高学生的
期刊
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怕遇到古诗文,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在字词意义、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自然容易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与此同时,有的学生认为古诗文是古人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学习与表达需求,没有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要主动运用新技术营造教学氛围和情境,以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欲望,让其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力求有创意”,就是说要写出新意。  但在现实中,许多同学都会遇到作文没有什么选材可写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过着每天家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上哪里去找新素材呢?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办法来解决选材问题。  一、选本身就新颖的材料  选择本身就新
期刊
作为一名初中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细致观察生活、不会个性化表达、写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经过反思后,我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不全在学生。现如今,学生从小到大的生活,几乎已经“沦陷”在作业与题海中,这种单调的生活与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丰富的精神需求之间形成了深刻的矛盾。  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只考虑“教什么”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喜欢学
期刊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总结出了各自的“秘籍”,写作教学已经变得程式化。从短时间来看,学生的作文成绩确实有所提高,然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以浪费学生智力资源、扼杀学生创新能力为代价的,会使学生在写作中逐步脱离生活、失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
期刊
去年笔者有幸观摩了不少优秀公开课,气氛活跃、互动频繁、节奏紧凑是大多观摩课共有的特点,老师的激情感染了孩子,孩子的表达也给课堂增添亮点。可是我也发现大多数公开课课堂上总是教师和几位“精英”在对话,“遍地开花”的现象不是太多,那些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成了“沉默的大多数”。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上关注普通孩子的表达呢?  一、孩子的表达需要我们的鼓励  我曾经借班上过校教研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并设
期刊
江苏省阅卷组组长何勇康老师曾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意思是说,考场作文一定要直白、热烈,不宜含蓄委婉,因为阅卷老师分配给每篇作文的时间很短,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考生作文的含蓄。考生必须在短时间内让阅卷老师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这就要求考生在写考场作文时必须点好题。作为教师,要强化考生的点题意识。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点题策略,收效不错。  一、开篇点题  跟题目相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