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被毕加索称为“混混儿”的画家,要想在艺术史上留名是不容易的。
幸好相对于人,岁月更公正一些。提起博纳尔,毕加索的直斥言犹在耳:“别跟我提博纳尔。他倒腾的那些,压根不是画画……绘画与感性无关。绘画要的是攫住一股力量。”
说起来,博纳尔确实不算是一个有现代精神,却也不像毕加索所言那般不堪,后来的岁月里为博纳尔恢复了声望,虽然他仍然被看作是不符艺术史的一个异数,一个印象主义销声匿迹后的印象派画家。博纳尔太温和精致,而现代艺术让我们习惯了生硬和粗暴的东西。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博纳尔让你想起了谁?我想应该非何多苓莫属吧!
当然我要说的,还有博纳尔的妻子玛丽亚·布尔森。1893年,博纳尔和她相遇,两人遂成为终生的伴侣,他一生为她画了差不多四百幅肖像画。两人远离市井,长年累月地寄宿偏远的别墅和廉价的旅馆,过着一种漂泊的生活,玛丽亚于他如同圣母,博纳尔画她在浴缸里沐浴,“仿佛那是一座城堡,一块心灵的庇护地,一间晶莹闪亮,镶满珠宝的房间”。
这样的言辞和情景,放在何多苓与翟永明身上,不是也异常恰如其分么?作为女人,她不单担当着生活伴侣,同时也永恒性地、诗歌性地为何多苓提供了精神和梦想的策源。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看翟永明的照片,作为一个男人,她对我在精神的吸引远远超过了男女的想象,她那种幽幽眼神里的深邃,以及姑娘般辫子里的单纯,构成了一种对冲。
还是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她《渴望》里的句子,“今晚所有的光只为你照亮,今晚你是一小块殖民地”,一时凌乱不安,原来好的东西都是让人不安,正如昆德拉所说,让我接受的都不是好的,只有能够让我动摇的,才是好的。翟永明就动摇了我对女人的想象。
我相信,何多苓与翟永明初相识时,也难免会不安,也会被动摇想象,更会被她少女般的明媚和少妇般的深邃吸引。对一个画家来说,那种吸引是致命的,甚至是终生的,几乎在何多苓所有的画中,无论是早期的《小翟》,还是新近的《兔子》,你都可以找到翟永明。
然而我更想说的,是何多苓的另一个“翟永明”,他一生不忍动摇的士者之美。
有了象征主义打底,20世纪以来,美术的流变和波动几乎超越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神坛之下人头攒动,艺术假个性和自由之名一日千里,传统,反传统,反反传统,工业和商业时代的喧哗与骚动更是为艺术掩伪藏劣,一个“连粪便都能进入博物馆的时代来临了”。
30年来的中国,几乎走完了西方美术上百年的道路。何多苓在这条道路上当然有所坐标,但他与这条道路却是若即若离甚至背道而驰的,尽管在伤痕绘画和乡土写实主义的年代,他亦为时代提供了作品—也可以说是产品,然而内心深处,他始终在为自己编织着精神的图层,女人是这些图层的表面焦点,而神秘、忧郁、沉思、古典是他永远的深层核心。
2012年春节前,由欧阳江河策展,何多苓在各地做了“士者如斯”的巡回展览,既有他之前作品的回顾,也有近年新作,你可以看出何多苓已经回归,开始逐步在画面中融入传统文人和文化的东西,西方象征主义慢慢淡去,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与趣味悄悄进入。
说起传统文化,在1949年之后几被破坏殆尽,但礼失求诸野,川省多崎岖,蜀道如青天,确为这种传统和市井的依存提供了一种自然掩体,惟其如此才能有何多苓“四川省地形的多样化与总体的封闭性构成了符合我的宇宙观的因素”,更甚之才能有“西南的力量”。
这一小块“天府之国”,这一小块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殖民地”,功德无量。
上世纪80年代海子来到成都,见到欧阳江河的那天,海子说那是他在成都最快乐的一天,那晚他说了很多话,对成都有四个字的印象“植物嚣张”。我相信正是这种嚣张,为西南画家打上了一种成长底色,也提供了一种接续传统的空间,所以在自由所到之处艺术贬值的年代,这里仍能做到市风升腾之处,诗风不退,士风不减,这里的自由有传统约束。
何多苓的画,有着对诗的诠释—也许是翟永明的缘故?在他与周遭朋友欧阳江河、钟鸣、周春芽等身上,也沉淀着传统文人的精致与高贵,同时也不乏被西风吹绿的新文人面貌和视野,有人称之“新人文主义”,我觉得倒不如说“新士主义”,平民时代的精神之士。
在这个被当代绑架的时代,你可以说何多苓中诗毒太深,中士毒更深。但你不能否认的是,在绝大多数当代艺术家都跪着的时候,何多苓多少还是站着的,他们都拥抱当代了,他还在“士者如斯”。20世纪的“美”被飞快地突破,多少人假 “艺术”之名胡然而天,胡然而地。尼采说上帝死了,我要说的是,画家还远么?很多人恐怕已死在上帝前面了吧!
何多苓幸运的是,他这辈子有两个翟永明,一个让他像博纳尔一样,能在画布上打开内心世界固有的灿烂光彩;另一个让他像堂吉诃德一样,能在当代艺术世界里大战风车。
春风已经苏醒,还在草原上躺着迟迟不起的何多苓,死的应该比上帝还要慢。
幸好相对于人,岁月更公正一些。提起博纳尔,毕加索的直斥言犹在耳:“别跟我提博纳尔。他倒腾的那些,压根不是画画……绘画与感性无关。绘画要的是攫住一股力量。”
说起来,博纳尔确实不算是一个有现代精神,却也不像毕加索所言那般不堪,后来的岁月里为博纳尔恢复了声望,虽然他仍然被看作是不符艺术史的一个异数,一个印象主义销声匿迹后的印象派画家。博纳尔太温和精致,而现代艺术让我们习惯了生硬和粗暴的东西。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博纳尔让你想起了谁?我想应该非何多苓莫属吧!
当然我要说的,还有博纳尔的妻子玛丽亚·布尔森。1893年,博纳尔和她相遇,两人遂成为终生的伴侣,他一生为她画了差不多四百幅肖像画。两人远离市井,长年累月地寄宿偏远的别墅和廉价的旅馆,过着一种漂泊的生活,玛丽亚于他如同圣母,博纳尔画她在浴缸里沐浴,“仿佛那是一座城堡,一块心灵的庇护地,一间晶莹闪亮,镶满珠宝的房间”。
这样的言辞和情景,放在何多苓与翟永明身上,不是也异常恰如其分么?作为女人,她不单担当着生活伴侣,同时也永恒性地、诗歌性地为何多苓提供了精神和梦想的策源。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看翟永明的照片,作为一个男人,她对我在精神的吸引远远超过了男女的想象,她那种幽幽眼神里的深邃,以及姑娘般辫子里的单纯,构成了一种对冲。
还是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她《渴望》里的句子,“今晚所有的光只为你照亮,今晚你是一小块殖民地”,一时凌乱不安,原来好的东西都是让人不安,正如昆德拉所说,让我接受的都不是好的,只有能够让我动摇的,才是好的。翟永明就动摇了我对女人的想象。
我相信,何多苓与翟永明初相识时,也难免会不安,也会被动摇想象,更会被她少女般的明媚和少妇般的深邃吸引。对一个画家来说,那种吸引是致命的,甚至是终生的,几乎在何多苓所有的画中,无论是早期的《小翟》,还是新近的《兔子》,你都可以找到翟永明。
然而我更想说的,是何多苓的另一个“翟永明”,他一生不忍动摇的士者之美。
有了象征主义打底,20世纪以来,美术的流变和波动几乎超越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神坛之下人头攒动,艺术假个性和自由之名一日千里,传统,反传统,反反传统,工业和商业时代的喧哗与骚动更是为艺术掩伪藏劣,一个“连粪便都能进入博物馆的时代来临了”。
30年来的中国,几乎走完了西方美术上百年的道路。何多苓在这条道路上当然有所坐标,但他与这条道路却是若即若离甚至背道而驰的,尽管在伤痕绘画和乡土写实主义的年代,他亦为时代提供了作品—也可以说是产品,然而内心深处,他始终在为自己编织着精神的图层,女人是这些图层的表面焦点,而神秘、忧郁、沉思、古典是他永远的深层核心。
2012年春节前,由欧阳江河策展,何多苓在各地做了“士者如斯”的巡回展览,既有他之前作品的回顾,也有近年新作,你可以看出何多苓已经回归,开始逐步在画面中融入传统文人和文化的东西,西方象征主义慢慢淡去,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与趣味悄悄进入。
说起传统文化,在1949年之后几被破坏殆尽,但礼失求诸野,川省多崎岖,蜀道如青天,确为这种传统和市井的依存提供了一种自然掩体,惟其如此才能有何多苓“四川省地形的多样化与总体的封闭性构成了符合我的宇宙观的因素”,更甚之才能有“西南的力量”。
这一小块“天府之国”,这一小块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殖民地”,功德无量。
上世纪80年代海子来到成都,见到欧阳江河的那天,海子说那是他在成都最快乐的一天,那晚他说了很多话,对成都有四个字的印象“植物嚣张”。我相信正是这种嚣张,为西南画家打上了一种成长底色,也提供了一种接续传统的空间,所以在自由所到之处艺术贬值的年代,这里仍能做到市风升腾之处,诗风不退,士风不减,这里的自由有传统约束。
何多苓的画,有着对诗的诠释—也许是翟永明的缘故?在他与周遭朋友欧阳江河、钟鸣、周春芽等身上,也沉淀着传统文人的精致与高贵,同时也不乏被西风吹绿的新文人面貌和视野,有人称之“新人文主义”,我觉得倒不如说“新士主义”,平民时代的精神之士。
在这个被当代绑架的时代,你可以说何多苓中诗毒太深,中士毒更深。但你不能否认的是,在绝大多数当代艺术家都跪着的时候,何多苓多少还是站着的,他们都拥抱当代了,他还在“士者如斯”。20世纪的“美”被飞快地突破,多少人假 “艺术”之名胡然而天,胡然而地。尼采说上帝死了,我要说的是,画家还远么?很多人恐怕已死在上帝前面了吧!
何多苓幸运的是,他这辈子有两个翟永明,一个让他像博纳尔一样,能在画布上打开内心世界固有的灿烂光彩;另一个让他像堂吉诃德一样,能在当代艺术世界里大战风车。
春风已经苏醒,还在草原上躺着迟迟不起的何多苓,死的应该比上帝还要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