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安排与课程的教学管理必须改变目前片面追求大而全、重理论轻实践、一成不变的模式,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根据实际情况,突出本校的办学特点,必须改革当前的教材采购机制,真正体现高职为社会及时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管理 课程改革 教材采购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与技能操作型人才为主,这与普通高等院校以培养研究型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课程设置安排与教材的选用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这种差异,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制定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然而,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安排与教材的选用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培养目标不明确,忽视技能的培养,照搬普通院校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动手,片面追求大而全、高而深的书本知识的教育,对于课堂教学有一套完整的手段和方法,而对于实践教学却缺乏系统的计划和安排。无论从课程的设置、安排,教材的选用,还是平时的教学活动,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没什么区别。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其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的同专业课程基本相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理论知识的功底比不上普通高校的学生,而其动手能力又不及中职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由此造成就业的尴尬与困顿。
其二,课程安排与教学管理中重点不突出,专业课与基础课、公共课教学时间上比例不相称,管理力度上没有差别,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考虑可行性与差异性。一些高职院校为了片面追求生源,盲目跟风,不顾自身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开设一些新的专业,如模具制造、数控机床等,由于师资不够,一学期仅开二、三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总共不到15学时,仅占周学时的一半。另外,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同为专业课程的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显然根据培养目标是以实用型人才为主,对这两门课程的要求也应不一样。
其三,由于历史原因,高职院校间无论从师资、教学条件,还是管理经验,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加强竞争力,都纷纷增开一些热门专业。各个学校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形成鲜明的教学模式和办学特点,而是千篇一律、千人同样,丧失了竞争优势,也使课程教学呆板僵化,苍白无力。
其四,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只管照本宣科,不从实践中寻找案例来进行教学。一些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实习时间严重不足。
其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速度也在加快,然而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却跟不上形势,课程数年不变,教材总是落后很多,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到了企业却发现早就过时,这同样对于我们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挑战。
其六,目前的市场上,各种版本的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并非都适合于高职,也并非都适用于教学。即使能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比如同是用于机械类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书,有的主要讲计算机绘图的算法原理,有的主要讲该类软件的设计,有的专讲某种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有些讲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的书,表面看章节都差不多,然而内容却大相径庭,深浅区别很大。因此,在选择时必须仔细阅读内容才能判定。而目前许多学校教材的采购都是由教务处负责,订购教材的人不可能对每个专业的用书都非常熟悉,往往不征求系室的意见,受书商的蛊惑,盲目采购,甚至将书商多年积压的旧书采购进来,给教学带来不便。如果教师对教学采取放松的态度,很可能就得过且过,照本宣科,不管效果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应付交差。
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具有实用性;教育必须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相适应,要依据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新课程设置,具有超前意识;教育必须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要依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现状,优化课程设置;教育必须与实施课程设置的学校办学条件相适应,要依据本校的办学实际,探索课程设置,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尽可能使用好的教材,搞好教学管理。
高职教育课程管理与教学安排应牢牢把握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的目标,坚持“注重实际,重点突出,合理排课,手段多样,重视实效”的原则。在实施中,可以在下面一些环节上进行改进:
一、 首先必须抓住重点课程,突出重点,搞好教学。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兴专业不断涌现,高职院校为适应这种变化,增设一些新专业新课程是合乎社会与教育发展规律的。但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本校师资与教学条件,以及市场需要和专业要求,从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中选择那些自身最具优势、最能体现专业特点、最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重点教学,重点管理。事实上,一个专业往往对应许多岗位,我们既要培养专业上的通才,也要培养社会所需的专才,在能够培养出最优秀的专才的情况下,宁可舍弃那种什么都通却什么也不真正会的所谓“通才”。对于重点课程,必须保证有优秀的老师教学,有完善的实习条件,有充分的教学时间和实习时间,有一整套管理考核机制。这样既培养出了社会急需的人才,又体现了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优势。
二、 在课程的设置与管理上,要格外重视实际技能的培养,要将专业教学与技能证书的培训紧紧联系起来。在课程的安排上,应根据技能证书考试的要求,适时适量地开设专门的课程,以考试合格率来作为考量教师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与实习量。对于那些操作性较强,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应从第一学期起开始安排实习。第一学期至少要有一到两周的实习时间,主要用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准备。以后每学期要有三到四周的实习时间。实习不应流于形式,不仅是开展校内实习,更应积极与生产单位联系,开展校外实习,将实习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机械类专业,如果学校没有校办工厂,不将学生拉到工厂进行实际的加工生产,很难达到真正的效果。
四、 完善成绩考核制度。严格考试制度,保证学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专业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坚决不允许毕业。同时,要突出强调实习课程的考核。每堂实习课,教师都应有详细的实习计划与目标,学生都应交出实习成果,教师加以批改,记入作业成绩。计算机专业每周都会有上机操作课,教师在课前应详细布置上机任务,学生课后应交出计算机作品。期末应以各种形式考核学生实习成绩,反映出学生本课程的实习效果。
五、 现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必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步。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有超前意识,将课程中过时的、陈旧的、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剔除、抛弃,融入新的科技因素,增设与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新课程,从而培养出掌握和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的“未来的劳动者”。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旧的版本以年为单位在更新,新的软件不断被开发出来。除了保证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理论不变外,课程的内容与设置应能及时反映出这种变化和发展。
六、 在开设新专业增加新课程的同时,传统专业也不应轻易抛弃。传统专业是指那些开设时间较久,社会需求不足,历来被人们认为学生难以有所作为的专业。对于这样的专业,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分析其现状。如果是因为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落后造成的,则应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更新课程,使传统专业焕发新的活力。如贸易营销类专业,可以引进社会上盛行的营销模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将这种训练作为一门专门的专业课程,其要求与其他课程一样,并在每学期保持有类似的课程。相比社会上的营销培训,高职院校不仅培养了学生专业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体素质。
七、 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围绕专业展开。基础课程是每个专业都需学习的,但每个专业对不同的基础课要求又不尽相同。高职院校中的专业系或教研室应将专业课老师与基础课老师组织在一起,就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关系进行认真的研讨交流,对基础课的内容拾遗补漏,补充与专业课有关但教材上又没有的内容,对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要重点教学。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二进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数学教材中往往没有这部分内容。如果数学老师能增加进来二进制知识,讲解清楚二进制与其他数制的转换,二进制的逻辑运算方法,运用其逻辑运算法则进行二进制的四则运算,则会给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也消除了基础课教学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基础课学习的热情。
八、 课程的时间安排与分布上应做到专业为主、重点突出、合理有序的原则。第一学期应有一到两门专业基础课,以后每学期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应在三门以上,专业课程的安排要注意相互衔接,由浅入深,理论课程与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相互搭配,每学期要有一到两门重点课程。最后一学期由于要安排学生实习和就业,时间较短,一般不宜安排重点课程,所以重点课程须在这之前全部教学完成,而应将理论性强、知识深度较高的课程安排在这一学期,这样既保证重点课程的教学不会因时间关系半途而废或匆匆结束,也给学生以后在理论方面的提高打下基础。
九、 教材的选购首先应遵循以新为主的原则,即要看是否是新出版的,是否有新内容新教法,教材内容是否围绕项目教学来展开。要请专业教师认真阅读教材,考察其内容的正确性、完整性、实用性、实时性,要看其章节内容的衔接是否合理,是否有配套的演示光盘。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教材选购体制,由系或教研室组织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方案后再交教务处,由教务处订购。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管理不存在一劳永逸,不能抱懒汉思想。作为教学管理者,要紧紧抓住市场,经常研究现代科技的发展动态,及时了解生产实际,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及时更新课程与教材,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教的一个重要所在,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优势之一。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管理 课程改革 教材采购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与技能操作型人才为主,这与普通高等院校以培养研究型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课程设置安排与教材的选用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这种差异,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制定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然而,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安排与教材的选用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培养目标不明确,忽视技能的培养,照搬普通院校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动手,片面追求大而全、高而深的书本知识的教育,对于课堂教学有一套完整的手段和方法,而对于实践教学却缺乏系统的计划和安排。无论从课程的设置、安排,教材的选用,还是平时的教学活动,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没什么区别。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其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的同专业课程基本相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理论知识的功底比不上普通高校的学生,而其动手能力又不及中职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由此造成就业的尴尬与困顿。
其二,课程安排与教学管理中重点不突出,专业课与基础课、公共课教学时间上比例不相称,管理力度上没有差别,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考虑可行性与差异性。一些高职院校为了片面追求生源,盲目跟风,不顾自身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开设一些新的专业,如模具制造、数控机床等,由于师资不够,一学期仅开二、三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总共不到15学时,仅占周学时的一半。另外,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同为专业课程的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显然根据培养目标是以实用型人才为主,对这两门课程的要求也应不一样。
其三,由于历史原因,高职院校间无论从师资、教学条件,还是管理经验,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加强竞争力,都纷纷增开一些热门专业。各个学校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形成鲜明的教学模式和办学特点,而是千篇一律、千人同样,丧失了竞争优势,也使课程教学呆板僵化,苍白无力。
其四,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只管照本宣科,不从实践中寻找案例来进行教学。一些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实习时间严重不足。
其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速度也在加快,然而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却跟不上形势,课程数年不变,教材总是落后很多,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到了企业却发现早就过时,这同样对于我们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挑战。
其六,目前的市场上,各种版本的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并非都适合于高职,也并非都适用于教学。即使能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比如同是用于机械类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书,有的主要讲计算机绘图的算法原理,有的主要讲该类软件的设计,有的专讲某种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有些讲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的书,表面看章节都差不多,然而内容却大相径庭,深浅区别很大。因此,在选择时必须仔细阅读内容才能判定。而目前许多学校教材的采购都是由教务处负责,订购教材的人不可能对每个专业的用书都非常熟悉,往往不征求系室的意见,受书商的蛊惑,盲目采购,甚至将书商多年积压的旧书采购进来,给教学带来不便。如果教师对教学采取放松的态度,很可能就得过且过,照本宣科,不管效果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应付交差。
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具有实用性;教育必须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相适应,要依据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新课程设置,具有超前意识;教育必须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要依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现状,优化课程设置;教育必须与实施课程设置的学校办学条件相适应,要依据本校的办学实际,探索课程设置,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尽可能使用好的教材,搞好教学管理。
高职教育课程管理与教学安排应牢牢把握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的目标,坚持“注重实际,重点突出,合理排课,手段多样,重视实效”的原则。在实施中,可以在下面一些环节上进行改进:
一、 首先必须抓住重点课程,突出重点,搞好教学。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兴专业不断涌现,高职院校为适应这种变化,增设一些新专业新课程是合乎社会与教育发展规律的。但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本校师资与教学条件,以及市场需要和专业要求,从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中选择那些自身最具优势、最能体现专业特点、最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重点教学,重点管理。事实上,一个专业往往对应许多岗位,我们既要培养专业上的通才,也要培养社会所需的专才,在能够培养出最优秀的专才的情况下,宁可舍弃那种什么都通却什么也不真正会的所谓“通才”。对于重点课程,必须保证有优秀的老师教学,有完善的实习条件,有充分的教学时间和实习时间,有一整套管理考核机制。这样既培养出了社会急需的人才,又体现了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优势。
二、 在课程的设置与管理上,要格外重视实际技能的培养,要将专业教学与技能证书的培训紧紧联系起来。在课程的安排上,应根据技能证书考试的要求,适时适量地开设专门的课程,以考试合格率来作为考量教师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与实习量。对于那些操作性较强,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应从第一学期起开始安排实习。第一学期至少要有一到两周的实习时间,主要用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准备。以后每学期要有三到四周的实习时间。实习不应流于形式,不仅是开展校内实习,更应积极与生产单位联系,开展校外实习,将实习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机械类专业,如果学校没有校办工厂,不将学生拉到工厂进行实际的加工生产,很难达到真正的效果。
四、 完善成绩考核制度。严格考试制度,保证学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专业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坚决不允许毕业。同时,要突出强调实习课程的考核。每堂实习课,教师都应有详细的实习计划与目标,学生都应交出实习成果,教师加以批改,记入作业成绩。计算机专业每周都会有上机操作课,教师在课前应详细布置上机任务,学生课后应交出计算机作品。期末应以各种形式考核学生实习成绩,反映出学生本课程的实习效果。
五、 现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必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步。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有超前意识,将课程中过时的、陈旧的、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剔除、抛弃,融入新的科技因素,增设与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新课程,从而培养出掌握和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的“未来的劳动者”。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旧的版本以年为单位在更新,新的软件不断被开发出来。除了保证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理论不变外,课程的内容与设置应能及时反映出这种变化和发展。
六、 在开设新专业增加新课程的同时,传统专业也不应轻易抛弃。传统专业是指那些开设时间较久,社会需求不足,历来被人们认为学生难以有所作为的专业。对于这样的专业,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分析其现状。如果是因为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落后造成的,则应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更新课程,使传统专业焕发新的活力。如贸易营销类专业,可以引进社会上盛行的营销模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将这种训练作为一门专门的专业课程,其要求与其他课程一样,并在每学期保持有类似的课程。相比社会上的营销培训,高职院校不仅培养了学生专业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体素质。
七、 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围绕专业展开。基础课程是每个专业都需学习的,但每个专业对不同的基础课要求又不尽相同。高职院校中的专业系或教研室应将专业课老师与基础课老师组织在一起,就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关系进行认真的研讨交流,对基础课的内容拾遗补漏,补充与专业课有关但教材上又没有的内容,对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要重点教学。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二进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数学教材中往往没有这部分内容。如果数学老师能增加进来二进制知识,讲解清楚二进制与其他数制的转换,二进制的逻辑运算方法,运用其逻辑运算法则进行二进制的四则运算,则会给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也消除了基础课教学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基础课学习的热情。
八、 课程的时间安排与分布上应做到专业为主、重点突出、合理有序的原则。第一学期应有一到两门专业基础课,以后每学期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应在三门以上,专业课程的安排要注意相互衔接,由浅入深,理论课程与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相互搭配,每学期要有一到两门重点课程。最后一学期由于要安排学生实习和就业,时间较短,一般不宜安排重点课程,所以重点课程须在这之前全部教学完成,而应将理论性强、知识深度较高的课程安排在这一学期,这样既保证重点课程的教学不会因时间关系半途而废或匆匆结束,也给学生以后在理论方面的提高打下基础。
九、 教材的选购首先应遵循以新为主的原则,即要看是否是新出版的,是否有新内容新教法,教材内容是否围绕项目教学来展开。要请专业教师认真阅读教材,考察其内容的正确性、完整性、实用性、实时性,要看其章节内容的衔接是否合理,是否有配套的演示光盘。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教材选购体制,由系或教研室组织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方案后再交教务处,由教务处订购。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管理不存在一劳永逸,不能抱懒汉思想。作为教学管理者,要紧紧抓住市场,经常研究现代科技的发展动态,及时了解生产实际,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及时更新课程与教材,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教的一个重要所在,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优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