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利用“疑”点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使学生成为“问”的主体,这也是课堂获得“信息源”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培养学生的求疑能力,让学生从被动变为积极主动探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敢问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探究,主动质疑,敢于发问,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改变“唯书”是从、“师命”是从的局面,让学生从不想质疑到主动“敢问”,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更需要教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说出自己与他们不一样的观点。对于学生大胆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积极回应,对于创造性的个性想法,教师应该给予掌声,鼓励他们大胆提出不同想法,支持他们在相同的声音中喊出不同的“音调”。比如,在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应用”时,我给出这样的探究素材:如果甲数是8,乙数是6,你能提出怎么样的问题呢?很多学生都从百分数的角度提出了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等等,此时王×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甲数与乙数的和是多少?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同学哄堂大笑,此时我大声表扬了王×同学,而其他同学都很惊讶。随后,我补充道:老师并没有限制问题的难易度。在我的激发下,很多同学以王×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提出了“甲数是甲乙两数之和的百分之多少……”可见,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
二、通过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源自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必要的数学情境也能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这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让学敢于质疑,乐于提问。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对单位“1”加深理解,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线绳对折两次,折好后与同桌进行长短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折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乐于质疑,这不仅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引导学生掌握质疑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时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敏捷,善于表现自我。鉴于此,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他们主动提出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并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不妨从数学素材的观察、比较、联想等角度提出问题。比如,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教师给出几组相加的数,并将位置进行调换,但结果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中蕴含的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学生提出: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换,结果不变,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不仅想到能用对等式两边的加数进行验证,同时还积极主动地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从特殊到一般地进行总结与概括。
四、通过开放性教学,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释疑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积极倡导开放性课堂学习活动,开放课堂学习内容,开放课堂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开放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释疑。比如,对于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时,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辩疑,往往出现“割与补”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至于哪一种方法更加简便,教师只有实现开发性课堂教学,让学生勇于質疑,自己亲自去动手实践,探究问题解决的途径,才能从中悟出其中的优与劣。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提问;通过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质疑;适时渗透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起来。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敢问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探究,主动质疑,敢于发问,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改变“唯书”是从、“师命”是从的局面,让学生从不想质疑到主动“敢问”,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更需要教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说出自己与他们不一样的观点。对于学生大胆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积极回应,对于创造性的个性想法,教师应该给予掌声,鼓励他们大胆提出不同想法,支持他们在相同的声音中喊出不同的“音调”。比如,在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应用”时,我给出这样的探究素材:如果甲数是8,乙数是6,你能提出怎么样的问题呢?很多学生都从百分数的角度提出了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等等,此时王×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甲数与乙数的和是多少?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同学哄堂大笑,此时我大声表扬了王×同学,而其他同学都很惊讶。随后,我补充道:老师并没有限制问题的难易度。在我的激发下,很多同学以王×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提出了“甲数是甲乙两数之和的百分之多少……”可见,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
二、通过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源自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必要的数学情境也能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这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让学敢于质疑,乐于提问。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对单位“1”加深理解,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线绳对折两次,折好后与同桌进行长短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折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乐于质疑,这不仅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引导学生掌握质疑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时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敏捷,善于表现自我。鉴于此,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他们主动提出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并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不妨从数学素材的观察、比较、联想等角度提出问题。比如,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教师给出几组相加的数,并将位置进行调换,但结果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中蕴含的规律,通过观察比较,学生提出:两个加数的位置变换,结果不变,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不仅想到能用对等式两边的加数进行验证,同时还积极主动地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从特殊到一般地进行总结与概括。
四、通过开放性教学,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释疑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积极倡导开放性课堂学习活动,开放课堂学习内容,开放课堂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开放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释疑。比如,对于求不规则图形面积时,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辩疑,往往出现“割与补”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至于哪一种方法更加简便,教师只有实现开发性课堂教学,让学生勇于質疑,自己亲自去动手实践,探究问题解决的途径,才能从中悟出其中的优与劣。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意识,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提问;通过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质疑;适时渗透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