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村的脱贫样本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er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寨县是安徽省最大的山区县,一边是“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和几大水库,一边是人均耕地不足1亩,发展困难。生态红线不能碰,发展难题又必须解,生存与生态、环保与温饱问题交织,让金寨脱贫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难中之难”。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调研,在村民陈泽申低矮破旧的小屋前,与乡亲们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强调大湾村的发展要搞成风景,不能搞成盆景。经过几年的攻坚克难,大湾村用“乡村旅游”这把金钥匙,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大湾村究竟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自己成为大别山脱贫的一个样本呢?请随我们深入大别山腹地,到大湾村看一看。
  一
  穷改门,富迁坟
  金寨贫困户的这扇穷门
  到底应该怎么跨
  且看陈老汉的“二改门”
  时  间:2019年10月10日
  地  点:金寨县花石乡大湾行政村
  受访人:村民陈泽申,2017年脱贫
  1
  沿9公里红军大道前往花石乡大湾村,是早晨7点多钟,天有些阴,天空铺着薄薄的云层。穿过3229米长的将军岭隧道,进入绵延的群山,沿江高铁飞架其上,悬若天桥。
  前几天,这里刚刚进行过人工降雨,长期的干旱,造成松线虫肆虐,松树大面积枯死,看上去十分触目。时令已是深秋,蒿茅开始衰白,山野却依然苍翠,间或有一两声鸟鸣,分外惊扰。
  快到大湾时,天空渐渐放晴了,山里人家的窗玻璃突然明亮起来,阳光下一闪而过。花石乡大湾村位于帽顶山下,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是2008年行政区划调整,由原大湾村、帽顶村、桥边村三村合并而成。
  直接就去了陈泽申老汉的家。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总书记视察金寨,在陈泽申的小院里,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座谈会的场景,至今还保留着。就是在这里,习总书记深情叮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陈家老屋在大湾村的入口处,一面高高的斜坡上。老人正在清扫院子,看见有人上来,便放下手中的笤帚,快步迎过来。他上身穿一件藏青色的唐装,大红扣子十分抢眼,据说是茶场的工作服。
  1950年2月出生的陈泽申,虽说已经70岁了,但看上去很硬朗、很精神。他如今是茶场的职工,但大多时候还是留在老宅里,负责这边的参观接待工作。座谈会之后,每天都有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听他讲述当天的情景。若是采茶季节,就到茶厂的扶贫车间炒茶,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16元。一个茶季,20多天下来,能挣3000多元。
  习总书记来的那年,陈泽申还没有脱贫,不过日子已经开始好起来了。陈泽申的儿子陈长军,早年在上海打工,上班时突然晕倒在地,紧急送往医院,但却没能抢救过来,到底也不知得的什么病。那年儿子才31岁,孙子陈杰才4岁,顿时天塌地陷。一年以后媳妇改嫁,虽说就嫁在了花石乡本地,但从那之后,就没了往来。
  “这都是十七八年前的往事了。”老汉有些悲伤,也有些感慨,“我老伴过世,也有十个年头了!”
  陈泽申的老伴,是2009年去世的,那一年,孙子刚上小学五年级。从那之后,陈泽申就拉扯着孙子,一老一小,相依为命。衣裳破了没人补,鞋子破了没人缝,吃没的吃,喝没的喝,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老屋也越发破败了,下雨漏雨,刮风进风。这几间老屋,还是1984年,改革开放之后建起来的,当年在村子里,也算好房子。陈泽申兄弟7个,早年家里穷,都没怎么正经上过学。他认得的几个字,还是后来在部队学的,只能看看报纸,不能提笔写字。1966年,陈泽申应征入伍,1970年退役回乡,1972年和妻子在老庙里草草结了婚。庙叫“五岳堂”,是老汪家的家庙,“汪”是当地的大姓。1955年,国家修梅山水库,陈泽申一家9口从金家寨移民上来,没有地方住,就住在这座庙里。他还清楚地记得,爷爷奶奶故土难离,死活不愿意上来,留在了库区的山上。当时他才5岁,是跟在大人身后,一步一步走上来的。
  小的时候,陈泽申经常饿肚子,为了吃饱饭,生产队把山上的树全都砍光了,种上玉米。但他们仍然吃不饱饭,经常饿肚子。日子是从2014年开始好起来的。这一年,政府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经过相关程序,陈泽申成为大湾村第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正好是那一年,孙子上了高中。县里的潘书记,亲自给校长打了电话,把3年的学费全免了,解决了大问题。接下来又给他爷孙俩办了低保,每人每月316元,日子就好过多了。在这之前,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水稻,年纪大了,做不动了,收成不如人家的好。又不能出去打工,挣不来钱,日子就这么一点一点越过越穷了。
  “现在?”老汉吃惊地看着我,似乎是嫌我问的多余,“现在当然不一样了!孙子毕业了,也上了班,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元呢!”
  陈泽申的孙子,从省涉外经济学院毕业以后,在合肥的网络公司上班,挣得不少。2017年,陈泽申在自己的努力和各项脱贫政策的帮扶下,年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门前的几只大公鸡,不停地啄啄觅觅,冠子鲜红,体态壮硕。据陈泽申说,他原先还养了不少黑山羊,自从到茶场上了班,就顾不上了。我注意到老汉的老屋里,有一个商品柜,里面整齐地摆放着金丝黄菊、手工黄大茶、干豇豆等农产品,离开的时候,我用手机扫码,买了一袋将军菜,一袋干豇豆。
  目前,陈家老屋已经成为大湾村一个著名的旅游“打卡点”,门前的导游牌上,有中文、英文和韩文的景点说明。2016年享受易地搬遷政策之后,陈家老屋和院子里的一切,都保留了当年座谈会的原样,中间一匾子花生,周围一圈小板凳,很多参观者在院子里拍照留影。老屋的坡下,是陈家移民上来时住过的汪家老庙,如今也变成了一个小型停车场,方便越来越多的旅客停车。
  2
  来大湾村的人,到了陈泽申的老屋前,一般都会上下左右打量他家的房门,因为他们一般都听说过关于这扇门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二改门”。   陈泽申的老屋,是农村里常见的土坯房,但奇怪的是,房门并不朝向正南,而是向东南倾斜,看上去有明显的改动痕迹,和外墙不在一条线上。
  这在农村十分少见,有悖一般人的风水理念。在我国传统民居的建造中,屋子的朝向说到底也就是门的朝向,是重中之重。“门朝南”不仅有风水方面的考虑,还有科学的依据,因为我国处于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是由南方照射过来,“门朝南”不仅便于采光,也利于避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我国为季风型气候,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季风。也因此“门”被定位为建筑风水中最关键的部位,民间有所谓“穷不改门,富不迁坟”的说法。
  但也有的人反其道而言之,以“穷改门,富迁坟”为说辞骗取钱财,陈泽申就遇见这样一个风水先生。
  十多年前,陈泽申痛失独子,儿媳留下四岁的孙子改嫁,加上老伴一病不起,又看病吃药,欠下了四万多元的债务。一连串的打击让陈泽申手足无措,他想这是咋的了呀?别是冲撞了什么,才这么祸不单行。命运坎坷之时,人们往往容易迷信。于是他请来了这一片有名的风水先生,请他给看一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风水先生到了陈家,先是里里外外,走走看看,而后故弄玄虚道:“你这门的朝向有点问题啊,‘穷改门,富迁坟’,你把这门的朝向改了,保你往后的日子越过越顺!”陈泽申一听,立马就动手,花了两天的时间拆墙卸门,把门的朝向从正南改成了东南,算是除了一块心病。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生活并没有因为“改门”而有所改变,反到是病了5年的老伴,在“改门”不久后就撒手人寰。家里只剩下60岁的陈老汉和未成年的小孫子,日子越过越艰难。
  老陈家的这扇穷门,到底怎么才能跨过去啊?几经折腾的陈老汉,彻底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2014年,一场脱贫攻坚战在金寨县打响,陈泽申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余静和几个村干部来到了他的家中。他们为他制定了精准脱贫的帮扶计划,把脱贫的门道,一条一条说给他听。
  真有这样的好事?陈泽申将信将疑。但很快,帮扶干部就带人在陈泽申的院子里,搭起了光伏电板,如今靠“晒太阳”老汉一年能挣3000元。金寨县为每个贫困户争取到了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资金1.6万元,但建一户分布式光伏电站,需要2.4万元,贫困户还需自筹资金0.8万元。2014年的陈泽申手里拿不出这笔钱,村里就通过互助资金,给他贷了0.8万元,之后用光伏收入的一半来偿还这笔贷款。
  陈泽申所享受的脱贫政策,除“两不愁三保障”外,还有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奖补、公益性岗位、小额担保贷款等等。金寨县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愿意易地扶贫搬迁的,每人补助2万元,若该户为库区移民,每位移民人口补助1.5万元。对自愿腾退宅基地的,按照类别进行补助。易地扶贫搬迁所需住房,由村民理事会统一设计、统一建设。陈泽申从旧房搬到新居,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补助4万元,库区移民易地搬迁补助3万元,宅基地腾退补助9.48万元,共计16.48万元,而由村民理事会统一筹建的两层楼房,成本只在12万元左右,还有4万多元的结余。
  2017年,陈泽申搬进了沿溪而建的新居,大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白墙灰瓦的徽式小楼,客厅里有空调,厨房里有自来水,卧室还铺上了木地板。大湾安置点于2016年7月规划建设,新建了29套房屋及3套过渡性用房,新修了5米宽680米长的水泥路,新铺了500米柏油路。安置点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规范了猪舍、鸡舍养殖场地,实行污水统一处理,在环境卫生方面做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窗户干净、屋内干净、厨房干净、厕所干净、个人卫生干净,生产生活用具摆放规范,村庄环境整洁有序。住进新居的村民,改变了延续上千年的户外如厕、人畜共处的生活习惯,像城里人一样干净、卫生、讲究、体面。陈泽申的弟弟陈泽平,前些年儿子车祸去世,老伴手又残疾,家中生活异常艰难。如今老哥俩一起光荣脱贫,也是第一批搬进了安置点。当年习总书记来到他家,问他愿不愿意搬到山下住啊?他还激动得手足无措,没想到这么快,他就告别住了50多年的破旧老屋,搬进宽敞明亮的小楼里来了。和所有的人家一样,屋里家具电器一应俱全,他还特意在茶几上摆了两个鱼缸,养了两缸金鱼,寓意“年年有余”,把脱贫“光荣证”贴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上。
  2017年,陈泽申被聘为环境卫生保洁员,年收入6000元。在脱贫攻坚战中,金寨县设立了公路养护员、油茶管护员、光伏电站管护员、护林员、环境卫生保洁员等多个公益性岗位,聘请贫困户上岗,每月工资500元。全县共有2066名贫困劳动力,在就业扶贫政策下创新开发的村级公益性劳动岗位上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金寨县还有一项政策,就是对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项目进行补助,贫困户种植茶叶、毛竹、中药材以及养蚕、养猪、养鸡等,年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的,按比例给予奖励,最高可奖补3000元。陈泽申用政府的贴息贷款养羊。羊群很快就从3只5只,扩大到了20多只。2016年底一算账,单是养羊这一项,老汉就挣了1.2万元。他还养了乌骨鸡,种了天麻。因此,这几年陈泽申每年都能够获得特色种养奖补3000元。而且通过“一亩园”政策,他每年还可收入2000元。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金寨县摸索出了一些新做法,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家庭实际情况,量化菜单、因户施策。在产业扶贫方面,金寨县实行阶梯式增收奖补政策,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传统的奖补是你养几头猪给你多少钱,而新办法是根据你养的猪最终产生多少效益,获得多少经济收入来决定奖补多少,这样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通过奖补激励,全县黑毛猪、山羊、黄牛养殖量激增,茶叶、生姜、蔬菜、菌药发展迅猛,年销售产值达到1.2亿元以上,加上奖补资金4300多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唉!当初怎么就想起来去改门啊!”陈老汉无比感慨道,“风水先生的那一套,都是歪门斜道,政府的扶贫政策,才是脱贫致富的真门道呢!”   大湾村搞起“农家游”后,陈泽申家的“二改门”,成了游客必听必看的故事,陈泽申把自家种的天麻和从山上打来的板栗,卖给前来参观的游客,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为了方便付款,老汉还用上了微信,只是不太熟练,需要游客帮助才能完成。
  3
  看到陈泽申在大湾村扶贫车间炒茶的报道,是在2020年4月21日的中安新闻客户端上,老汉戴着口罩,穿着那身显眼的唐装工作服,在一口大铁锅前忙活。他的身后,悬挂着“2020六安瓜片传统工艺师带徒(蝠牌茶旅)”的红色横幅。陈泽申摘掉贫困户帽子,拿到脱贫光荣证以后,就把脱贫证放大装裱,挂在堂屋墙上的正中间。2017年,陈泽申被安排到村茶场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成为一名茶场职工。
  这个村子以茶为主,现有茶园3000来亩。早上8点上班,晚上5点下班,平常就拾掇拾掇院子,干干杂活,没太多的事情。早饭是在家里吃,中饭和晚饭在茶场里吃,场里常年有16名职工,每顿饭三菜一汤的标准。每天陈泽申都是茶场里到得最早的人,走得最晚的人。但这样清闲的日子,老汉实在是过不下去,他给自己定下脱贫后的新目标:学炒茶,成为一名炒茶技师!
  实施产业扶贫以来,借助当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势,大湾村坚持“生态茶乡”的定位,大力发展茶经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改造提升了1000多亩老茶园,新建了1500亩高标准密植茶园,形成了近3000亩的种植规模。同时,在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的帮助下,他们还合作发展小规模精品有机茶园60多亩。为了打造茶产业链,村里引进了茶产业龙头企业“蝠牌茶旅”,采取“企业+农户”模式,企业经销,农户务工。村里新建的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茶厂,也出租给了“蝠牌茶旅”,作为产业扶贫车间,不少贫困户在这里,学习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专业的炒茶技师。
  早在產业扶贫车间成立之初,陈泽申就把家里的鸡和羊“清了仓”,报名参加了村里举办的炒茶培训班。很多人不相信,说这是个技术活,老陈你都这把年纪了,还能学得会吗?陈泽申不服这口气,为了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他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比年轻人到得更早走得更迟花得功夫更大、更认真、更努力。生锅、二青锅、熟锅……时间、火候、手法……很快,陈泽申就熟练掌握了全套炒茶工艺。手把手教,包教包会,不少贫困户通过学习,成为了具有一技之长的炒茶工人。每年采茶季,车间里像陈泽申这样靠炒茶赚钱的贫困户还有几十位。成为扶贫车间的正式炒茶技师后,陈泽申每年增收2万元,家庭总收入比2015年整整翻了10倍。
  不仅如此,陈泽申还带了很多徒弟,其中大部分是贫困户。很多贫困户都是慕名而来,争着拜他为师。但必须经过陈泽申的技术传授和“过筛子”,新手才能正式上岗。如今,成为炒茶车间熟练技师的陈泽申,每天一身唐装,在车间里一边带徒授艺,一边给游客现炒新茶,名气越来越大。2019年,大湾村游客突破30万人次,陈老汉的年收入也第一次突破了4万元。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攒钱给孙子在合肥买房,娶个孙媳妇。
  二
  细雨农家
  新云农家
  都是外来的媳妇当家
  穷山沟成富山沟
  在娘家终于抬起了头
  时  间:2019年10月10日
  地  点:金寨县花石乡大湾行政村
  受访人:村民肖细雨,2017年脱贫
  1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到了“细雨农家”的大门口。
  家里没有人,大门紧锁。趴在明晃晃的落地窗前往里看,隐约能够看见柜台上摆放整齐的土特产。耳边瓢勺叮当,响成一片,村庄的上空,飘浮着农家饭菜特有的柴火香。
  抬头看看,红底白字的“细雨农家”广告牌上,写有肖细雨的联系电话。
  匆匆赶来的肖细雨一边道歉,一边笑着让我们往屋里进。客厅很大很敞亮,水磨地面,水晶吊灯,能看出是新装修不久。2016年之前,大湾村有207户住房属于危房,其中18户人家的老屋有上百年的历史,住上新房子是他们一辈子的梦想。金寨县叠加使用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改革、移民避险解困、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创造性地解决了重点贫困户的搬迁费用,大湾行政村新建的大湾组、方湾组、基湾组、中心村庄4个集中安置点,入住的62户贫困户,几乎都没自己掏钱就住进了新房。
  肖细雨没嫁过来之前,就知道婆家穷,但怎么也没想到,丈夫杨习伦家居然是湾里最穷的一户。一家6口住在山坡下3间破土屋里,摇摇欲坠不说,还四面透风。夏天一下大雨就半截淹在水里,要不是两个妹妹嫁出去了,都不知道该怎么住。第一次到婆家来,是9月底的时候,刚好那天儿子满月。山外还是九九艳阳的天气,山里已经很凉了,结果刚回来一天,儿子就冻病了,发起了高烧。肖细雨又急又吓又心疼,跟着也病倒了,搂着刚出月窠的儿子,不停地掉眼泪。要说后悔,也就是那会儿有过一丝悔意,后悔千不该万不该,不该不听父母的话,嫁到这又穷又冷的大山里来。
  肖细雨是湖北黄石人,自古“两湖熟,天下足”,江汉平原物产丰富,她黄石老家的日子,比大别山好过多了。她是2000年,20岁刚出头的时候嫁过来的。那时丈夫杨习伦在黄石的砖厂里打工,俩人在那里认识的,是自由恋爱。父母一听杨习伦是山里人,就坚决不同意,母亲要死要活,又哭又闹,也没能把她的心给拉回来。还好,母亲当时只是觉得杨家穷,还不知道杨习伦的母亲是智障,要是知道了,还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呢。
  夫妻俩是生完第二个孩子以后,从上海回到大别山的,当时大女儿才3岁。结婚以后,夫妻俩就转到了上海打工,肖细雨在一家名叫“时新家具”的厂子里上班,每月工资1200元。丈夫没进厂子,在外面打打零工,每月能挣五六百元。说起来在当时也不算少,但房租水电就要刨掉150元左右,再加上一家4口的吃喝用度,就开销不起了,夫妻俩一商量,就决定回到大湾村。
  那时候的大别山区,各方面都很落后,除了家里的几亩山场,几乎没地方挣钱。杨习伦就到山上的伐木场给人家往山下背树,说好了给500元工钱,结果活干完了,一分钱没给。先是拖,说树还没卖出去呢,这边卖了树,那边就给你钱。后来就到处躲,干脆不见面。老板是农村里所谓的“光棍”,坑蒙拐骗样样来,别人都知道他,甚至躲着他,只有杨习伦人老实,才会受他的骗。500元啊,放在今天不算什么,但在那时候,那可是一家人的救命钱啊!儿子正在吃奶,肖细雨天天米饭就咸菜,哪来的奶水啊?儿子吃不饱,天天哭到半夜。提起那段以泪洗面的日子,肖细雨一言难尽,说着说着,眼眶就湿润了起来。   可日子总得过下去啊!第二年春上,肖细雨就跟上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到山上去采茶,按天结账,一天能挣15元钱。这15元拿回来,先给婆婆5元,然后自己留10元。“真是一分钱看得比簸篮都大,不敢乱花一分钱!”
  肖细雨对她的智障婆婆,没有一点嫌弃,她婆婆今年已经80多岁了,跟着这个外来的媳妇,糊里糊涂,懵懵懂懂,过得倒也安闲。因为没有奶水,儿子小时候瘦得很,跟个小赖猫似的,路都走不稳。那时村里的小卖部,已经有娃哈哈卖了,一瓶1.5元。儿子特别想要一瓶,肖细雨手里攥着钱,就是舍不得给他买。儿子2岁多一点送到托儿所,一学期900元,一年1800元。为了挣够这个钱,肖细雨上山给人家种天麻,一分一分地攢,才攒够了学费。
  一直也在攒钱盖房,但上有患病的两位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两个孩子,仅靠杨习伦在外打工,啥时候能攒够这个钱啊?肖细雨想起来就灰心。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肖细雨到山上的茶厂炒茶,每个月工资2600元,年底还有分红;爱人杨习伦当上了公益护林员,因为老实勤快,村里新建项目的一些活总是找他干,每天踏踏实实能挣下200元;再加上光伏项目每年分红3000元……2016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补助12万元,拆除老房宅基地腾退补助11万元,加上自己发展种养业的收入,花了近30万元,肖细雨盖起了一座二层小楼。是余静给选的址,紧靠着村庄主干道,以后想做点生意也便利。那一阵子,村干部们往肖细雨家跑得可勤了。2017年她们家脱贫以后,又依托大湾村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2019年又加盖了一层,三层楼加上装修,总共花了60万元。敞亮的落地窗是肖细雨的得意之作,是她自己设计的,她老公说要搞个卷闸门,被她一口否定。她说:“这个玻璃多贵呀,钢化玻璃,盖的时候就留了,我心里就想着搞个农家乐,所以就搞了个大落地窗,从外面往里看,就是不一样!”
  肖细雨的农家乐开张之后,落地窗摇身一变,成了天然有机农产品的展示橱窗,自家做的干菜、粉丝、竹笋,成了店里的特色招牌。这两年,大湾村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搞得风生水起,村“两委”看到旅游相关产业对乡村脱贫、振兴的巨大带动作用,积极为村里经营农家乐和民宿的媳妇们争取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江苏、江西、合肥,不看高大上的大酒店,专去做得好的乡村农家乐学习人家的接待水平和服务技能。2019年,“细雨农家”赶在国庆节前开业,一下子来了很多客人,把7个房间全都住满了,两口子天天忙得不可开交。订的价格是120元一天,客人们都说不高,服务又贴心。5月4日开始下雨,客人陆续都走了,有老两口临走给肖细雨出主意,让她录炒茶的视频上传抖音,以此来吸引山外的游客。老夫妻俩走的时候,她给他们现煮了10个土鸡蛋,人家非得给20块钱,肖细雨说啥也不肯收。
  “人都是人处的嘛,”肖细雨笑眯眯道,“一个合肥的老板临走时,还非得给我留下500块钱,让我给他发土鸡蛋,说以后他家吃的鸡蛋,就都在我细雨农家买了!”
  所以接下来肖细雨准备上电商平台,出售大别山土鸡蛋。
  分明是杨习伦家的村子,杨习伦是户主,门上却挂着“细雨农家”的牌子,这让我稍稍有些意外,也对肖细雨更加佩服。肖细雨老家在湖北,自己的父母都不在了。过去穷,父母都不让她回去,说是回去一趟,七姑八姨侄子侄女,没个2000块钱打发不了,你哪来这些钱啊?所以结婚很多年,肖细雨基本没回过娘家。2019年,肖细雨新扩建的楼房刚装修完毕,她就向黄石老家发出了邀请。鼠年的正月初六,下着大雪,肖细雨快20年没走动的娘家人,3部车16个人,浩浩荡荡赶过来,庆贺他们的乔迁之喜。5年前,娘家兄弟人都到了县城,肖细雨也没敢让他到村子里来,怕丢人,是她赶到县城见的面。她外甥在六安承包工程,好几次都要来小姨家里来看看,肖细雨怕他笑话,怎么也不把地址发给他。肖家兄弟姊妹五个,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她是最小的一个,家里的日子又比较富裕,都娇惯着她。知道这边日子难过,母亲活着时,多次劝她回到黄石生活,肖细雨不愿意,是因为丈夫听不懂那边的话,再说靠着娘家,面子上也不好看,是吧?
  能看出来,肖细雨和她丈夫的感情非常好,要不也不能处处为他着想。“他对我好嘛!”说起杨习伦,她一脸的心满意足,“他比我大几岁,重一点的活都不让我干,好吃的都先紧着我!”
  肖细雨好脾气,说话轻声慢语,脸上始终漾着笑意。她的大女儿在花石中学上初二,住校,一周回来一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儿子也上了小学六年级,肖细雨对眼前的日子很满足。
  在“细雨农家”一楼的展柜里,最显眼的位置上摆着一个大奖杯,那是肖细雨在第三届六安瓜片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上,荣获的“金龙玉珠杯”铜奖奖杯。大赛之后,肖细雨把奖杯和证书都发到了抖音上,获得了很多点赞,她黄石娘家那边的亲戚,也都看见了。
  2
  不只肖细雨,在大湾,提起外来的媳妇,有名的还有王新云。村里的大人孩子,都能准确说出她家的位置——村头桥边,“新云农家小院”的大广告牌下往里拐就是。
  王新云出名,是因为她胆大,还没脱贫呢,就敢盖新房做民宿。
  王新云的娘家,在十万大山的贵州,日子很苦。2015年,和丈夫在外打工近20年的王新云回到大湾村。原想着嫁出来日子能好过一点,没想到大湾村的婆家和娘家一样穷。戴着“贫困户”的帽子,和公婆、孩子挤在两间歪歪倒倒的破草房里,家里的支出全靠丈夫一个人在外打工支撑。上有两个患病的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家里全靠王新云一人,成了村里有名的贫困户。苦一点,累一点,王新云都心甘情愿,就是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处处事事要钱,让王新云发愁。“这苦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啊?”累了一天的王新云,常常一个人坐在床前,发愁找不到脱贫的门路。
  2014年,王新云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日子有了好转,但光靠政策也不是个长久之计啊,总得自己强亮,才能在人前抬起头。
  2016年,习总书记视察大湾以后,王新云毅然决定借钱盖房,在大湾村五斗潭附近办一个农家乐,名字她都想好了,就叫“新云农家小院”,打她自己的牌子!都说她的胆子太大了,就连村干部都为她担心,怕她万一干砸了,不仅脱不了贫还负债累累,不是拖全村的后腿吗?但王新云怎么说?她说:“好山好水,又有习总书记的关心,我还怕什么?”   看她决心已下,村里也转变了态度,余静天天往她家跑,看工程,看进度,生怕出什么差错。一年后,王新云的三层小楼盖了起来,农家乐的牌子也挂起来了。2017年10月,“新云农家小院”开业,王新云成了全村第一个开上农家乐、吃上旅游饭的贫困户,并荣登当年大湾村的“脱贫之星”。
  刚开始,“新云农家小院”接待的,基本上都是其他农家乐住不下,调剂出来的客人,也就勉强能维持。但不久,事情就有了转机,为了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金寨县启动了一个培养当地导游的培训项目,以提升导游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全域旅游的绿色发展目标。3月1日至3日,由县旅游委主办的首届全县全域旅游暨導游(讲解员)培训会在天堂寨举办,来自全县各个景区、旅行社和旅游乡镇的320多名导游(讲解员)参加了培训。培训会上,县旅游委邀请了业界资深从业人员给学员们授课,在为期3天的导游(讲解员)培训里,安徽旅游培训中心的张佳佳老师就《旅游职业礼仪与形体规范》、合肥市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社教部副主任夏丽娟就《讲解语言的规范与技巧》和《讲解的艺术》、县旅游执法分局局长颜兆宇就《导游行业规范及文明旅游》、安徽省金牌导游许一川就《旅游景区接待与服务技巧》等相关业务知识,给大家作了详细又精彩的专题培训。
  2018年3月14日,金寨旅游行业法律法规培训和全域旅游暨导游(讲解员)培训再一次在天堂寨开班,大湾村推荐了王新云参加。“集中培训了3天,主要讲的是安全知识、简单的急救方法、法律知识和礼仪知识。”王新云回忆说,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参加了统一考试,通过后领取了县里统一发放的导游资格证书,这样,如果有外地旅行团到村里来,就能以“地陪”的资格,带团进行参观旅游,一天能赚200元呢。
  而且好处还远不止这些,据王新云说,她每次陪团,都会带上自己的名片,分发给外地的游客,请他们再来金寨旅游时,随时联系她。时间长了,就有了很多回头客:“有的是自驾游过来,有的是介绍朋友过来,都让我给安排吃住行,慢慢地人气就上来了。”
  2018年,到年底一算账,把她吓了一跳,居然净赚了3万多元。嫁过来这么多年,年年都是手掌心朝上,问丈夫要钱花,谁能想到有一天,自己能挣这么多钱啊!更让她高兴的是,她还获得了安徽省妇联“徽姑娘农家乐”创业项目3万元扶持资金,做起了全村第一个电子广告屏。
  “徽姑娘”三个字,让她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这一年,王新云已经年近不惑,嫁到大湾村也快有20年了。
  受疫情影响,春节期间没有客人,可王新云也没闲着,她坐在堂屋的火盆前,忙着给微信里的朋友们拜年,脸颊被炭火烤得红通通的,看上去年轻了不少。因为两个孩子都在家里过年,要准备的东西比较多,炸豆腐、炸焦叶、炸糍粑、炸圆子……猪肉、鸡肉、鹅肉、羊肉……蘑菇、木耳、干豆角……王新云一边准备,一边唠唠叨叨,也无非是日子好过了,嘴就吃刁了,往年过年,哪有这么多的好东西吃啊!年三十晚上,一个锅子,一碗橡籽圆子,一碗猪脚炖花生,就算过个肥年了!孩子们哪里愿意听这些?纷纷用耳机堵上了耳朵。他们赶上的是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再念那些吃不上饭的老黄历,没人听了!
  旅游做起来以后,竹笋、辣椒、玉米、花生、干豆角……这些山里不值钱的土货全都值钱了。这让王新云很是感慨,也看出了发展山区旅游的新门道。去年五一,王新云家的网店就上线了。一部分卖的是县里指定代销的扶贫产品,一部分是自家种的农副产品,花生、天麻、葛根粉、竹笋、红薯粉……王新云说,这些东西城里人都喜欢得不得了。2019年,农家乐加上电商销售农产品,王新云家的毛收入有小20万,这个数字出来以后,又把她吓了一大跳。下一步,王新云准备在门口做个长廊,人多时家里坐不下就在外面摆上几桌。支上遮阳棚,挂上红灯笼,既能吸引客人,又有乡村特色。
  如今,像王新云这样的乡村“土导游”大湾村有10人左右。金寨县导游(讲解员)培训班也连续举办了5届,游客对金寨旅游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这两年,随着大湾村的名声越来越响,山外的游客纷至沓来,五一、十一、寒暑假期间,王新云家的10间客房都非常抢手,“不提前半个月预定,基本上就预定不了了”。
  说到开办农家乐,肖细雨和王新云都不约而同地讲起老村长媳妇——村里第一个开农家乐的宋承兰,说如果不是受她鼓舞,她们也不敢做。30年前,宋承兰从古碑镇嫁到了大湾村后,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寻找脱贫的门路。十几年前,她和丈夫汪玉常借了3000元开始养羊,没几年就扩大到了几百只,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养羊致富。
  2015年,宋承兰突然提出要做农家乐,村里人都说她“张狂”:“放着好好的羊不养,去干什么农家乐,这穷山沟里,能有人来吗?”可宋承兰心里清楚,丈夫是村支书,自己不带头,谁还来带这个头?几年来,“老村长农家小院”生意越来越好,村里的媳妇们几乎都在宋承兰家帮过工。她家的回头客多,是因为游客们特别喜欢吃宋承兰腌的腊肉,每年过年前都要预定出去好几百斤,通过快递往山外走。敢想敢干敢拼敢闯的宋承兰,就这样成了大湾村媳妇们的“领路人”。 如今,大湾村的农家乐从刚开始的两三家,增加到了近30家,其中一大半挂的都是媳妇们的牌子。
  所以余静说:“大湾村出列,除了党的政策好,俺村里的媳妇们功不可没!”
  3
  村集体的民宿“大湾民宿”,采用纯竹木材料装修,粉墙黛瓦,徽派风格,小小的院落里竹影掩映,绿影婆娑。
  民宿由刘辉洪负责管理,她同时也是大湾村的导游。1984年出生的刘辉洪,是贵州毕节人,和她老公是2007年在北京一家服装连锁店打工时认识的,也是自由恋爱。“谁能想到走出了大山沟,又嫁进了穷山沟啊?”小刘笑着调侃说,“原想着是从糠箩跳到米箩里,谁知道还是一只糠箩!”
  刚结婚那年,跟丈夫到他老家来,刚进村子,心就凉了半截。村里到处破破烂烂,塘沿路边都是垃圾,民宿所在的这片山场当时是一片荒坡,蒿草遍地,猪拱鸡挠,臭气熏天。进了家门一看,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也是大山连着大山,比她贵州的娘家好不了多少。她姐妹5个,是家里的老三, 23岁出嫁,在农村里已经算是嫁得很迟的了。嫁过来不久,就听说有和她一样嫁过来的,也生了孩子,最后还是嫌这里穷,便走了。   所以结婚以后,他们仍然选择回北京打工,在外面生了一儿一女。从知道习总书记视察了大湾村,夫妻俩就动了回乡的心思,2017年初,看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夫妻俩一商量,就带着孩子回到了大湾村。在北京,儿子上私立小学,一年要好几万,挣几个钱还不够给孩子交学费的。家里多好啊,学费全免,还享受各种补贴,一年只需交300元,中午还管一顿饭。而且,雾霾大的时候,北京的小学就不上课了。咱大别山的空气,多新鲜!
  回来后,村里给她提供了学习培训的机会,刘辉洪考了导游证,如今她是村里的导游,兼做“大湾民宿”的管理员,每月工资2000元。作为村集体的产业,“大湾民宿”是大湾村民宿的“颜值担当”,木质的大门给人质朴温暖的感受,不仅装修朴素清新富有山区所特有的气息,而且占据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显要位置。8个房间,10个床位,在供客人共用的厨房里,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等电器一应俱全。每天早晨8点钟,刘辉洪准时来到“大湾民宿”打扫卫生、侍弄花草、整理房间,再把冰箱、微波炉、空调等电器都检查一遍。镶嵌着大玻璃的廊顶,透进明亮的天光,粉色的杜鹃花开得很鲜艳。这里住过的客人有上海、深圳、北京等。平日房价258元,节假日房价298元。今年,离五一小长假还有好几天呢,客房就都预订满了,有的客人已经是好几次住到这里来。
  大湾村现在是3A景区,一到节假日,房间就供不应求。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去年大湾民宿的毛收入近10万元。
  儿子11岁,读小学五年级,女儿5岁,上幼儿园中班。每天早上送完俩孩子,她去民宿上班,抽空还能接接孩子,回家烧烧饭。丈夫呢,就在家门口的游客集散中心工地上打工,“现在多好啊!”刘辉洪心满意足地说,“一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
  三
  做大茶产业、做强旅游业
  壮大养殖业
  “出列”后的大湾村
  已由“户脱贫”转向“村发展”
  时  间:2019年10月10日
  地  点:金寨县花石乡大湾行政村
  受访人:何家枝,大湾村村支书
  1
  伴随山间溪流,沿宽阔的道路往上走,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大湾村“党群服务中心”。这也是村民们口中的村部,位于原大湾村桥边小街中部,一座新式的三层小楼。楼前悬挂着大幅标语:“红绿结合,茶旅结合,山上种茶,家中迎客”,一眼望过去,十分醒目。
  不远处的停车场上,金寨干部学院的几部大车正在缓缓停靠。
  这几年,来大湾村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村里新建了不少车位和一些小型停车场,新修了进村的道路。老路坡度太大,车子不容易上来,去年从另一侧新修了这条路,平缓多了。才能部的宣传栏上,有“全面规范村务公开,有效制约小微权力!”的标语,打着大大的惊叹号。
  “小微权力”的提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大灣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快步迎上来,和我握了握手,没什么客套话,看起来很干练的样子。
  虽说很年轻,但余静的身上,有一种超出80后的沉着。村支书何家枝也是一位女同志,40多岁,行走如风,话也不多。因为要接待外省来参观的扶贫干部,余静简单交代了几句,就匆匆离开。我接下来的采访主要由大湾村总支书记何家枝负责。余静是2015年从金寨县中医院信息科岗位上调到大湾村任第一书记的,当时她的女儿才半岁多。刚到任10天,就赶上山洪暴发,她不顾个人安危,和村干部们一起冲进大水里,将全村群众及时转移到了安全地带,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余静刚进村时,全村37个村民组,928户人家共3348人,其中库区移民650人,242户554人没有脱贫,贫困发生率接近17%,是金寨县最贫困的山村之一。2016年4月24日,习总书记来到大湾村,与乡亲们共商脱贫攻坚大计,给大湾村干部群众以极大的鼓舞。经过几年的努力,2018年,大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32元,有135户36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8.34%,下降到5.55%,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底,贫困人口减到了4户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3%,从经济发展到村容村貌,再到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前,余静曾在习总书记面前立过军令状:“大湾村一天不脱贫,我一天不撤岗!”刚进村时,她还是个文雅白净的城里姑娘,如今晒得黝黑发亮,已经完全看不出城里人的样子了。大湾村属于重点移民安置区和高寒山区村,大部分村民分散居住在两边的大山上,地势陡峭,出行困难。民谚所谓“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为了摸清情况,余静挨家挨户走访了全村37个村民组,为每个贫困户制订具体的脱贫计划,同时也想方设法,争取更多的帮扶政策。2017年,她两年的任期到了,而村里的脱贫攻坚也到了最关键的时期。她不假思索,主动要求续任两年,以兑现自己向习总书记许下的“一天不脱贫,一天不撤岗”的诺言。
  她做到了!
  村部的文件柜里,整齐地排放着汇总成册的资料:劝耕贷申请、计生困难家庭、贫困母亲、留守儿童救助评议、五保户申报、退役老兵补贴申报、集体土地承包租赁管理、党员民主评议等等,我数了数,一共40多册。在金寨县的很多村部,我都看到这样的文件专柜,一般情况下,我会随手抽出一册,摘录一点相关资料。
  站在村部前,大湾村规划有序、布局精致的村落全貌一览无余。小广场上,新修建的凉亭对面,一大片白色小楼沿着山脚依次排开,潺潺流水穿村而过,白墙灰瓦与满山滴翠相映成画。这片让城里人都惊叹羡慕的花园洋房,是2018年前后,大湾村完成189户危房拆迁改造后新建的集中安置点,这样的安置点一共建了4个。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安置点规范了猪舍、鸡舍养殖场地,实行污水统一处理,在环境卫生方面做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窗户干净、屋内干净、厨房干净、厕所干净、个人卫生干净,生产生活用具摆放规范,村庄环境整洁有序。过去,村里的住房是和猪圈连在一起,茅厕也是在房前屋后,蚊蝇遍地,臭气熏天。如今,茅厕和猪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的楼房和花草点缀的小院。   秋色深浓,几乎家家门前都盛开着金菊和杜鹃。
  自从做起了乡村旅游,村口的旅游厕所建起来了,路旁的分类垃圾桶竖起来了,道路宽敞,村落整洁,人人脸上满是笑脸。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告诉我说,过去村里全是土路,遇上雨雪天气或是夏季发洪水,人们就很难出村了,就是天气好的日子,进城上店也要三四个小时。“现在多好啊,”何家枝感叹,“晴天就不用说了,下雨天出来都不用穿雨鞋!”
  大湾村地处800米海拔之上,山场总面积48298亩,其中耕地面积5303亩,园地面积776亩,林地面积高达39846亩,森林覆盖率占总面积的82.5%,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所以这几年大湾村在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上都投入很大。截至2018年底,大湾村新修大堰3道、水渠6条、河堤1200米;新修水泥路22.622公里,实现了水泥路“组组通”;8个村民组实现了组组通三相电,外线全为绝缘体;全村建成273.6kW光伏电站一座,年均收益约28万元;新建了一座6000平方米综合性茶厂,29户农户发展民宿和农家乐;同时,全村新改厕260户,100%的村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2
  我到的时候,大湾村引进的鸿源集团,正在对大湾的老旧住宅进行改造,准备打造一个体量庞大,拥有上百个房间的民宿群。
  这个以汪家宗祠为中心的民宿群,是对白水河古老汪氏聚族而居的老屋进行改造的,工程完工后,大湾村的旅游接待能力将大幅度提升。汪家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历时十三载,耗费了近万两白银。祠堂的上、中、下三殿,为三进三开间,左右各有3间偏殿和7间厢房,一共29间,外加4个雨搭,各房之间均有廊道相连,内有6个大天井院。是硬山式灰黑瓦顶建筑,檐、角、柱、梁、栏、架、屏、匾等多处,都饰有彩色木雕。古建的出檐深远、简单朴素,传统的审美与建筑工艺完美结合,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1930年,党在汪家祠堂成立了六区七乡苏维埃政权,1938年6月,边区党委在花石乡白水河汪家老屋成立,边区党委机关也驻在汪家老屋,又称新四军四支队后站。李先念、董必武、叶挺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
  1981年9月,汪家祠堂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导游刘辉洪引路,我们进入了堆满木石砖瓦正在施工的汪家老屋。第一感觉是门头很大,院落很深,屋宇很幽暗,四周安静极了。隐约有斧刨声传来,能感到对面有人在工作,却看不清是什么人具体在做什么。据说从花石上来,所有的汪姓都出自这座祠堂,“天下无二汪。”小刘解释说,“大湾汪氏辈分最高的87世,我公公是91世。” 这时一个正在做木工活的年轻男子,猛地站起身来,腼腆地对着我们笑,原来是小刘的丈夫。
  很多汪姓子弟,都在家门口打工,目前村里有多个项目:马鬃岭栈道、大湾十里漂流、农耕民俗文化馆、十二檀茶旅體验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等,多个项目在同时建设。
  这座具有260多年历史的老宅子,打破了我对大别山的认知。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只有财力雄厚的古徽州,才有高大的祠堂和聚族而居的建筑群,没想到在大别山深处也有三进三出29间规模的氏族老屋。“行端品卓”的金字匾额,在幽深的厅堂中央向下俯瞰,仿佛诉说一段逝去的历史。作为皖西南建筑系的代表性建筑,它是大湾村民宿群工程项目中最值得挖掘和打造的一个单元。不仅集绿色旅游、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于一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大湾村位于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脚下,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总面积25.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2016年被省旅游局评为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周边有马鬃岭、帽顶山、十二檀古树群等著名景区景点。古色古香的游客接待中心,在疫情之后已经开门迎客,修旧如旧的土坯房,“变身”为农俗博物馆,白水河边的十里漂流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之中。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在2019年,大湾村仍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3
  用大湾人的话说,今年茶季是多年以来最忙的一个茶季,这不仅是因为常说的“明前茶,贵如金”,还因为要抢时间,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2019年3月,金寨县蝠牌茶旅有限公司在大湾村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蝠牌茶旅”努力将当地的茶叶资源开发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使茶叶成为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优势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2019年春茶生产结束后,蝠牌茶旅有限公司对产业园区6栋楼进行了改造升级,将建成集茶叶深加工研发、加工销售以及茶文化交流、餐饮、住宿、旅游接待为一体的茶旅产业园。一号楼于2019年4月24日率先完成改造,定位于公司办公区域、接待大厅、茶叶炒制体验、品茗、茶艺表演、土特工艺产品展示销售等;二号楼将改造成专家楼,与安农大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致力于成为博士后工作站,主要用于茶叶深加工及应用研发等;三号楼作为机械制茶车间,安装了两条机械制茶生产线,分别用于绿茶和红茶生产;四号楼作为手工炒茶车间,有六安瓜片手工炒锅25组,可同时供50人手工炒茶,也可用于炒茶培训、比赛,参观通道、摊凉场地、拉老火场地一应俱全;五号楼作为仓储、物流车间,冷库、成品库、预包装车间等功能齐全;六号楼用于餐饮住宿接待,有20个房间,其中8个标间、2个商务套房、10个单间。餐饮有3个包间、一个大厅,可同时接待150人用餐。
  大湾由此,跨入了茶产业新时代。
  2019年年底,公司接到了不少春节期间的订单,但受疫情影响,后来都取消了,所以疫情管控期间,公司综合部经理汪丽简直度日如年。2020年3月3日,一接到准许进村的通知,汪丽就立即准备复工复产,抓紧抢工期,抢时间。开秤收茶是在4月8日那一天,来卖鲜叶的茶农络绎不绝,炒茶车间也挤满了人,一副热气腾腾争分夺秒的场面。“蝠牌茶旅”的入驻,不仅解决了大湾村茶叶加工销售的难题,还把过去村民自制的“大路货”,一举变成制作精细“瓜片”,带动鲜叶销售价格由60元/公斤,上涨到120元 /公斤,带动400多户茶农增收。   大别山腹地的大湾村,是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的主产区之一。
  大湾村民周秀凤站着匆忙吃了几口饭,又蹲坐在扶贫车间的炒锅前,继续炒制刚刚采摘来的鲜叶。
  从清明过后,她就一直这样忙,最忙的几天,到凌晨两点才下班。几年前,她丈夫在车祸中受了伤,母亲年纪大了,也需要人照顾,更让她崩溃的是,女儿又患上了慢性骨髓炎。当时全家一年的收入,还不到4000元,这日子该怎么往下过啊?她想一想都直打寒颤。2018年初,金寨县农委在大湾村茶厂开展六安瓜片制作“师带徒”培训,她一得到消息就报了名,扳片、炒生锅、拉老火,很快就掌握了全套炒茶工艺,还当上了茶叶公司拉火组的组长:“炒茶工每小时,能挣16元钱呢!”
  说这句话时,周秀凤有几分自豪。前些年,茶农采了鲜茶,都是等着外地茶商来收,很多时候由于不了解行情,卖不上价钱,鲜叶三四十元一斤就卖了。实际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大湾一带,地理环境独特,茶树品质优良,现在最高可以卖到150元一斤,而且是送到茶厂,当场就给现钱。今年,周秀凤又多种了3亩茶,春季在茶厂上班,其他时间在工地上做工,去年全家年纯收入达到了3万元。虽然家里有3个病人,但现在政策好,看病花费90%报销,一年算下来,自己只要掏几千块钱。来卖鲜叶的尹良芬也说,因为大湾村海拔高、天气冷,茶叶上市比山下晚,价格卖不上去,2016年她采了一季子春茶,只卖了200元钱,今年卖给茶厂,到手已经有4000多元。2020年,大湾还计划培育10个茶叶家庭农场,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与国内外茶企的合资合作,带动更多的茶农增收。
  大湾村一带物产丰富,有茶叶、天麻、茯苓、西洋参、大别山黄牛、山羊、黑毛猪、土鸡、珍珠菜、将军菜等特色农产品,还有飞流千尺马泓瀑、兵家必争之地帽顶山、千年古树群、三官庙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群山环抱,林海苍郁,涧谷深幽。党建“四联四帮”工程启动后,村里的61名党员与73户贫困户“结穷亲”,通过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扶贫等,实现了全村每一户贫困户,都享有具体化、精细化、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扶持。
  “四联四帮”具体是指:部门单位结对联村,帮精准脱贫;党员干部结对联户,帮增收致富;城乡支部结对联建,帮“双十星”争创;“三队合一”结对联动,帮民生实事。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稳定脱贫成效,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成为重中之重。其实从2018年,大湾实现了“村出列”以后,“村两委”的工作重点,就由“户脱贫”逐步转向了“村发展”,在稳定脱贫成效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做大茶产业、做强旅游业、壮大养殖业。全体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谋发展大计,使大湾村面貌又有了大的改观。2019年,安徽省电信首个5G村落户大湾,视频VR+摄像头设备,可以实时传输美丽大湾的村容村貌;2020年村里还有25个项目同时在建,为稳定脱贫增添后劲,拓展空间。
  4
  傍白水河沿七马公路穿村而行,离开大湾时,有些不舍。
  两边的山坡上,有牛羊隐在山林,偶尔会有一两声羊咩,从耳边掠过。天很蓝,云很白,山很高。当初大湾村并村时,总共有98名党员,设有党总支,下设四个党支部,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及黄牛养殖党支部。专门设了一个黄牛养殖支部,说明大湾村对养殖业非常重视,他们此后也果然利用山场面积大的优势,采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黄牛、山羊、黑毛猪、土鸡等特色养殖。曾担任过村干部的汪於常,如今的身份就是养羊大户。
  因为靠着大山,汪於常的山羊都在山上散养,肉质比较好。今年52 岁的汪於常,养羊已经有十几年的经验了。刚开始时只有100 多只,后来就想着把规模扩大,形成产业。得知汪於常这个想法后,地方政府就买了400 只羊崽子,交给汪於常代养。加上自家的100 多只,汪於常的养羊规模一下增加到了500 多只。他自己投入盖圈舍,买饲料,人手不够,就专门雇了两个贫困户,一个负责打扫羊圈,兼做杂事,每年可有1 万元收入;另一个有点技术,专门负责养羊和管理,每年能有4 万元的收入。在他的帮助下,2018年有4 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地方政府投的这400 只羊,属于40户贫困户,每户10 只。这些羊产生的收益,也归贫困户所有。2018 年年底分红,每个贫困户都从中收益5000 元。
  汪於常说:“我就是想尽我所能,帮助和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尽到一个老党员的责任,也不辜负党的好政策。”汪於常要扩大养殖规模,帮扶干部不仅帮他申请到30万元贷款,村集体还新建了4幢羊舍,免费供他使用。政府促能人,大户带群众,才能压实脱贫攻坚的目标责任。陈泽申的弟弟陈泽平,原先只在村子附近做架子工,后来也在汪於常的帮助下养了羊,汪於常不仅给陈泽平提供种羊,为他免费做防疫,还教他销售。2016年,仅养羊这一项,陈泽平就挣了1.2万元。他还在地里种了天麻、茯苓、黄精,秋天的时候,到山上去采摘山核桃和野生猕猴桃,都能卖出好价钱。古老的乡村,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鸡鸣狗吠,六畜兴旺,只不过不再像过去那样,鸡鸭牛羊一家一户地放养、散养,而是加入到村里的特色养殖项目中,集中养殖。
  车行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能看到路两边整齐排列的光伏发电板,光伏板下是灵芝种植大棚。大湾村在实施41户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座裝机容量273.6千瓦的村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在金寨县力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指导下,发展了12亩“农光互补”的灵芝种植基地,一举多得。大别山区,每年都产生很多废弃的树木枝干,是菌棒的最佳原料,光伏板下灵芝种植实现了变废为宝;灵芝管护用工量大,12亩灵芝种植基地一年需支付人工费8万元,大大带动了农民就业;灵芝喜阴,光伏板下灵芝是一片土地,两份收益,扶贫电站每年发电量28万度,收益超28万元,通过直接受益和入股电站参与分红的方式,带动10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金寨县力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文海,正忙着大湾村的新基地建设,他要在大湾再扩建25亩“农光互补”基地,采取农户种植、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企业收购加工的模式,让更多的贫困户靠种植灵芝致富。
  习总书记在大湾村调研时强调,大湾村的发展要搞成风景,不能搞成盆景。今天,大湾村绿色脱贫的经验,已经在全县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大别山老区不老,大湾村风景正好!
  责任编辑 黄月梅
其他文献
校园文学的出现,标志着更年轻的小说创作者的出现,这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中国文学在时代变迁中承衍和发展,总是由极具天赋和执着于文学的人创造的,作品从生硬青涩到圆润成熟,总得笔墨勤耕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在这个讲故事的世界里游刃有余。所以,年轻创作者的作品在创作技巧、语言使用、文体定位等方面总会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例如刘雨杨的作品《我和我的同桌》,这篇作品在行文讲故事的时候,犹豫
期刊
一  张莉坐在新房落地窗前的沙发上喝着咖啡。这种带点焦苦又回甘甜蜜的液体,像极了她的生活,她很快就爱上了。她现在有大把的时间,小博上学早出晚归,忙完家务她就喜欢窝在落地窗前的沙发上,捧一杯咖啡,深嗅,咖啡的焦香和阳光的暖香直灌胸腔,她身上每个毛孔都快乐地打开了,那种舒泰和轻松就是幸福的味道。  有时候她也会倦怠,溺在一种懒洋洋的幸福里,这种幸福是一个女人,或者说一个家庭主妇在庸常生活里能追寻到的最
期刊
1  程宽这名字,是他爹给他起的。  他爹好像很是知道,自己身上最大的缺点就是心眼子小,嫉妒心强,所以,想让儿子活得开阔些,就给了他一个“宽”字。  程宽他爹叫程金路。听着,像金光大道一样的,可心胸里能容下的,也不过手豁豁一样的宽窄。他是他们场站里出了名的计较鬼,不管谁提起他,都会鼻子一哼,说他呀,就懒得再续下文。  那意思明白得很,是说他不值一提呢。那老爷子今年正好八十四。一个人活到了八十四,竟
期刊
一  林恒把刚做完的周测试卷塞进书包里,粗糙的纸张互相摩擦发出的声音让林恒感觉有种莫名的踏实。周六下午的周测一结束,班里的同学没有半点犹豫地背上书包冲出教室。其他同学已经走完了。  林恒总是周六下午最后一个走。他关上教室的灯,坐在桌子上,静静地看着橘红色的夕阳照射进屋内。光线在教室里形成清晰的光路,把一切染上一层薄薄的金黄。夕阳下,仿佛周围的时间都慢了下来。林恒很享受这段只属于他的时光,这段没有天
期刊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许多作家都成了深度体验者,其内心的疼痛、焦虑和反思必然要流于笔端,这是文学的上游。是鱼。   作为办刊人,我们一直在下游等待。我们等到了。   张子影是我国著名的军旅作家,她的书写能力在于她在灾难之时的居中和靠前的位置感。武汉疫情暴发后她上去了,为此,她的非虚构作品《我要让你们为人所知》是有发言权的。本次疫情,湖北作家的感受当然是独特的。是怨怒?是哭诉?不,熊湘鄂的《貔
期刊
刘卫东材料赶好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公司办公室已空无一人。也难怪,都腊月二十八了,谁还有心思在办公室上班?刘卫东点了支烟,深深地吸了两口,想,怎么一下午都没有接到请喝酒的电话?只能磨磨蹭蹭地准备回家了。  其实,刘卫东根本不想回家,他和老婆张茜茜早已是貌合神离,双方早就协商好,等儿子刘杰高考过后离婚。刘卫东几乎天天在外面应酬,很少回家吃饭,张茜茜照顾好儿子吃喝后就去打麻将,两人住在一起主要是装给儿子
期刊
大年二十九早上,曹关两眼一睁,习惯性地摸到手机,还没有阅读三分钟,他就被惊到了:武汉封城!  他首先想到两个字:严重。之后他又想到两个字:国难。紧接着,他觉得有一件急事要办,劝阻大妹。  大妹在深圳打工,离大年三十还有五天就回来了。按往常,她不会回来的,今年回来的主要原因一明一暗,明显的原因是姊妹五个家庭团聚,且今年又轮到她做东。  大妹还没有回来时就打电话了:“哥,今年轮到我家了,我做菜也不行,
期刊
不善言语但为人和善的赵一冒今天却犟得像头驴,气得李纯利恨不得抽他一耳光才解气。  陶桥庄地处淮河边,土壤肥得流油,鸟嘴里掉粒种子都能长出片好庄稼,村里的群众靠种植蔬菜奔上了小康。  蔬菜大户赵一冒是蔬菜采购商李纯利的老客户,两人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今天,他们却闹翻了。  一大早,李纯利按照约定兴冲冲地带着运输车来到赵一冒的基地装运蔬菜,没想到赵一冒当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说这菜他不卖了。 
期刊
一直是晴天,高原的早春。  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关注新冠病毒确诊数字的变化,可每一天的消息都是沉重的,每一天的心情都是沉甸甸的。  2020年1月23日,武汉一夜封城,雪雨霏霏,我独自守在家中,在远离荆楚大地的黄河岸边静静遥望。  我无法体会置身其中的武汉人心中的恐惧与心慌,奔走呼号的悲切,无望的哭嚎,也无法想象阴阳两隔的生离死别,还有心爱的人离去后,不能为他送上最后一程,不能拥抱,不能最后一次
期刊
与妻书——祝你情人节快乐  2月14日凌晨两点,来自山西平顺县人民医院的尹心妍和她的战友、同是来自平顺县人民医院的申振华正在排队上车,她们即将奔赴战场——江汉方舱医院。就在这时,尹心妍的手机忽然响了一下。她看了一眼,是千里之外的爱人龙国庆通过手机微信发来的一封信。  老婆你好:  你去武汉疫区已经五天了,我非常非常想念你……我记得问过你,在这种危难的时刻,你哪来的勇气和信心?而你跟我说,你早就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