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事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dxm7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成为“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课标语)?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阅读教学必须要达到的境界。
   一、阅读,以提取信息为开始点
   阅读首先是从文本的语言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即阅读首先在文本内容中循环。
   用一节小学语文课《螳螂捕蝉》来说,可能更清晰,其推动教学进程的主要问题如下: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结合关键词(老师提供,略)复述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吴王是攻打楚国好,还是不打好?
   3.历史上因劝谏而获罪处死的例子有不少,但文中的少年却对吴王说了一个故事,不仅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而且幸免一死,你能生动形象地说说这个故事吗?
   4.少年的故事仅是成功的一半,阅读2—8段思考,他还做了哪些准备?
   5.少年表面上是在讲故事,实则是在劝谏,他与大臣的劝谏有什么区别?
   这节课显然是阅读教学课,但这节课教了什么?或者说在老师带领下学生做了什么?
   第1个环节是复述情节,学生只需从文中筛选和抽取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这些要素即可回答。第2个环节也是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根据”的“课文内容”。同样,第3、4、5个环节都是大同小异,虽然也有说的能力的培养,但主要都是局限于对文本内容的提取。
   这些从文中筛选与抽取出来的内容叫什么?当然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是内在于句子里能从句子里抽取出来的内容。因此,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在老师精心策划下的听说读写训练的阅读活动,主要培养的是信息提取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就好像是沙中淘金,做的是力气活。而不像蜜蜂采蜜,把花粉酿造成新的事物——蜜,做创造的活。阅读只是在文中的内容中循环,拒绝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因而不能创生出作品的“意义”来。
   二、阅读,以创生意义为落脚点
   阅读当然不能只在文本的内容中循环。意义不是什么内在于文本中的内容,而是文本引发的读者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所呈现的结果。而每一个读者的知识背景、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和阅读心境以及阅读期待不同又影响着阅读的程度。或者换种表达方式,信息回答的是“它是什么意思?它说了什么?”意义回答的是“它做什么”,问它特定的语言和审美结构在读者的具体阅读中会引起什么反应。从内在机理上说,就是读者借助推理、想象等手段,对内容加工、提炼,因此,它是读者和文本共做的一场事件,意义是此一事件的结果。
   我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就带领学生把解读引向了小说的审美结构:
   孔乙己的生活环境中有哪些人组成,你能否列举一下并且归个类?
   有长衫主顾,有短衣帮,有“我”,小孩子,有掌柜,还有丁举人等。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成年人,并且成年人中也有两类,一是长衫主顾,包括丁举人,一是短衣帮;第二类是大孩子;第三类是小孩子。
   每类人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反映了什么问题?带领学生向社会根源、向作品主题漫溯。
   小孩子闻得笑声,就到店中来,孔乙己则可以分几颗茴香豆给他们,站起身来,俯下身去,在“多乎哉,不多也”中博得些许快乐。
   关于大孩子,即“我”,小说中有两处描写。一处是教“我”识字,“我略略点一点头”,爱理不理,心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头去,不再理会”。不让孔乙己靠近。第二处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决不靠近孔乙己。
   短衣帮以嘲笑、挖苦孔乙己为乐,或者说是在孔乙己身上尽情找乐。而掌柜除此之外,只是记得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丁举人本是与孔乙己同根,中了举了,就富贵了起来,对没有中举的孔乙己,对偷了书的孔乙己则是“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致使孔乙己最后只能用手“走”去生活。
   把这几类人连在一起看,有什么发现?
   小孩子天真无邪,纯真可爱,没有受到社会与文化的浸染,所以对孔乙己是“无忧无虑”,孔乙己能从与他们的“交往”中获得些许快乐和解脱。但只能走进他们的“笑声”,显然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小孩子长大一些就成了大孩子,大孩子顯然正受着浸染,社会与文化的陋习正侵蚀着他们,他们的灵魂正遭受着褪变,所以也瞧不起孔乙己,鄙视与厌弃孔乙己,因此孔乙己显然已不能从大孩子身上寻得快乐,甚至也不能与他们交往或交谈。对大孩子的世界也只能远远地看着,想走近显然已不可能了。大孩子进一步成长便成了成年人,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孔乙己连看客也不是,只是笑料。他们或者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肆意嘲弄,并比赛嘲笑不幸者的痛苦与伤疤的能力,以重拳出击迅速给出致命一拳为荣的,来寻找一时的快乐与“陶醉”,这就是“穷开心”,穷极无聊;或者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肆意的摧残与伤害。总之,孔乙己成了这个社会的唯一,成了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的“敌人”,为这个社会的所有阶层的人所不能接受,因此,他的死是“的确”的,当然至于什么时候死,则是“大约”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意图在于,揭露整个社会与文化,悲剧就应该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因为这个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体的愚昧与麻木和人性的扭曲,它的本质就是“吃人”。
   我们还可以作更深广的讨论,继续追问:为什么会造就孔乙己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人文环境?作者有没有在作品中有所暗示呢?我想是有的。
   孔乙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来源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似通非通的尊孔教育的话里。丁举人是怎么发迹的呢?既然是举人,当然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开始读尊孔的书而成功的。成年人嘲笑孔乙己的什么呢?嘲笑“又添上新伤疤了”孔乙己可不回答,并且排出九文大钱;“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便青筋绽出,满口之乎者也的争辩。即使嘲笑“当真认识字”吗?孔乙己也可以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嘲笑“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才是最为致命的一击,孔乙己便没有了招架之功,一个回合都没有便败下阵来,颓唐不安,笼上灰色,满口全是之乎者也了。把这些理解再梳理一下:什么是孔乙己的心头最痛?是什么改变了孔乙己的精神与思想,甚至是物质与身体?在人们的心目中什么才是最可嘲笑与鄙视的?探究这些问题后,得出的答案恐怕是封建教育和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和封建文化改变了孔乙己,改变了丁举人,也改变了短衣帮,改变了所有的人。并且从小孩子改变起,把小孩子改变成他们。所以这篇小说所描述的悲剧,恐怕不止于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所有阶层人等的悲剧,是中国封建教育的悲剧,更是中国文化的悲剧。“大约的确”要死去的表面上是孔乙己这个人,恐怕更是整个的封建教育和封建文化,以及在这种教育和文化腐蚀下病态的社会。    实际上,阅读是从文本显性的语言和审美结构潜入,比如线索、人物与内容(情节)以及写作方法等,勾联前后情节,推理前因后果,寻找情理逻辑,于是“意义”便在读者与文本的共谋(或对话)这一“事件”中被创生出来,并成为认识世界的过程。
   三、阅读,以对话为基本方法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但对话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或者说是读者与本文怎么“共谋”而创生出意义的?
   我认为这是读者驱遣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读者的历史性)与作者与文本所进行的思维性沟通和精神性沟通的过程,并在思维性沟通中实现精神性沟通。也就是说,阅读不是单纯的读者向作者向文本的单向回溯的过程,应该是双向流动、心灵沟通、精神契合的过程,是读者体悟彼时彼地的生命情思与建构自身的生命世界的过程。
   读者由文本的语言及审美结构入手理解文本的意图或作者原意,这是思维性沟通,并在此基础上体验彼时彼地的生命情思与精神世界,而达到相通与相融,并吸纳与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精神性沟通。这两种沟通的统一实则是体验与建构的过程。
   举《曹冲称象》课例。
   老师问学生:“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
   师:大吊车是现代工具,我们应该回到古代想办法。
   生:老师,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
   师:这个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真聪明!朝着这个方向想,我们试试能否想出更好的办法?
   生: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你们说,曹冲当时会不会也想到了这些办法,可他为什么不用呢?
   生:我曾经看过称象的动画片,曹冲为了把大象赶到船上,想了很多办法,动物是不太听话的,要把这么多猪赶到船上,可能很难。
   生:老师,我觉得人比石头大,但比石头轻,可能船上站满了人,船也不会下沉到划线的地方。
   师:同学们,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想,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曹冲确实值得我们佩服,你佩服他什么呢?
   生:曹冲爱动脑筋,因为……
   生:曹冲善于观察,因为……
   生:曹冲富于联想,因为……
   刚开始,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显然游离于文本之外,而老师“我们应该回到古代想办法”的提醒也没有起作用。而在老师相机生成的问题“曹冲会不会当时也想到了这些办法,但后来没有用呢?”才调动起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之设身处地为曹冲着想,脱缰的思维终于回到了文本語境与历史语境中。真正的对话得以展开,真正的知音得以出现,学生真正理解了曹冲,心悦诚服地佩服他的智慧。这个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体验与感悟的智慧活动。
   接着,老师的第二次追问“曹冲确实值得我们佩服,你佩服他的什么呢?”又激荡出教学的新境界,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前进到涵育学生精神的教学高度,促使诠释主体主动地吸收养料,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真是智慧的老师,智慧的教学。
   对话应追求体验与建构的境界,这是否就是新课标所言的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侯红宝,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句容。
其他文献
试行了10天的“2002式”车牌,在一片掌声和一派嘘声中匆匆谢幕。 一项新生事物的诞生,居然得到迥然不同的评价,这恰好暗合了“个性化车牌”的字面意义:个性,总非公众集体认
地理高考 ,说千道万 ,狠抓地图就不难。现浙江省高级教师全自正推出了国内首创的省级课题成果《“3+X”高考中国、世界地理一览图》一书 ,共三幅对开版彩色地图 (中国二幅、世
“正能量”这原本的物理学名词现已成流行词。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能量,就是“正能量”。一次,写有关“偶然”的话题作文。有位学生说,
南阳、襄樊因《隆中对》再起争端新闻背景《隆中对》,一篇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三百余字短文,曾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初三课本,1988年后淡出,2001年经审查
《傅雷家书》《简·爱》《第五项修炼》《成功的智力》《给教师的建议》《大教学论》《中国教育思想研究》《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和教师的谈话》《特殊教育概论》 “Fu
本刊2015年新年第1期新增了“争鸣台”栏目,刊登了“语文味”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广东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少堂老师《缺乏学术修养的批评可以休矣》一文,随即引起了
AIM:To identify optimum timing to maximize diagnostic yield by capsule endoscopy (CE) in patients with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OGIB).METHODS:We ident
首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专家评审工作已结束。经名刊工程领导小组审定,现公布名刊工程首批入选名单(见附件),请有关高校认真按照《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个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温暖轻软的绒被下,安稳地合目睡眠。但是,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分秒必争的中国人民,是不肯让它多睡懒觉的!六亿五千万人商量好了,用各种
《讽歌新闻》井上文雄编刊,明治元年(1868)出版,32开本。该期(卷第一)刊载的井上文雄短歌中,有两首被认为是讥讽时政,因而禁止销售,作者井上文雄被捕入狱。这是明治时期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