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突破口。”其实,破译文本的突破口往往就是教学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详细谈谈。
  一、“舍末逐本”,快速抓住课文重点
  一般而言,教师在一节课上不可能将一篇课文讲得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地舍弃许多“细枝末节”,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引导他们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相较于同一单元的《雨巷》《再别康桥》等現代诗歌而言,篇幅较长。教师如果逐字逐句地帮学生分析文本,只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还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找到教学的切入点,简化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歌中最能表现大堰河品质的词组,即“紫色的灵魂”。从“紫色”人手,引导他们探析其深层含意。“紫色”一词带有中国文化的烙印,是“高贵”“吉祥”的象征,如“紫气东来”“紫禁城”等。那么,大堰河的“紫色的灵魂”中有没有这层深意呢?追溯文本,学生就能找到答案。
  教师可以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分别研读一个章节,要求他们概括每小节中大堰河的生活状况、精神品质或身份特征。如:
  第一节:生无姓名低贱
  第二节:哺人养家勤劳
  第三节:生活困顿坚韧
  这样的概括既能使学生掌握每一节的大意,又能让他们对人物的品质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勤劳”“坚韧”等品质属于“紫色的灵魂”的范畴。大堰河的身世经历、品质,是艾青颂赞她的重要原因,教师可以借此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诗歌主题的分析上。作者写作此诗是为了歌颂千千万万深爱着儿子的母亲,同情被奴役了肉体和精神的妇女,赞美勤劳、质朴和忍耐的劳苦大众。以“紫色的灵魂”为切入点,就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节省教学时间,使整节课重点突出。
  二、“另有图谋”,找到新的切入点
  教师往往喜欢借助课文来达到某一教学目的。如引导学生在阅读《赤壁赋》的过程中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阅读《游褒禅山记》的过程中了解王安石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但是,教师如果想要力求新颖,就应该巧妙利用文章范例,适时创新,另找切入点。比如,引导学生体味《赤壁赋》中苏子的辩证哲思,掌握《有褒禅山记》“记”的写作方法……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在写人状物上都用到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教师可以以这些写作方法为切入点,开展阅读教学。例如,在讲解《小狗包弟》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正面或侧面描写小狗包弟的句子,并从中总结出包弟聪明、乖巧、可爱、有情义、懂人性的特点。又如,在讲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正面描写),以及作者的评价和听众的感受(侧面描写),进而总结出梁任公先生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之后,开展相关写作训练,让学生描写自己身边的人或物,将课堂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适时提问,改变切入的方式
  网络上已有数不胜数的教学方案,但是,不少方案仍旧没有突破旧的教学范式。比如,在讲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时,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研究新闻的几个要素,这显然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又如,在讲解《卫风·氓》时,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其实,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思路,在讲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以这篇新闻获得的颁奖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颁奖词中的“突破零度写作”“着眼细节”两个评价人手,不断思考。所谓“突破零度写作”,是指作者没有再现纳粹对犹太人实施暴行的血淋淋的画面,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着眼细节”,即着重细节描写。围绕“突破零度写作”、“着眼细节”两个点,可以改变切入的方式,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最终使他们感受到文中笼罩着的沉重、压抑的气氛,感受作者对死难者的哀思、悼念,以及对法西斯罪行的控诉。
  综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平时的教学中,富有经验的教师也要不断地深入文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好切入点,让高中语文课堂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简阳市贾家中学)
其他文献
每年高考,部分考生会选择写记叙文,但由于选材陈旧、立意不新,往往分数较低。高中生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一般不会遇见惊天动地的大事。因此,写作文时多写普通寻常的小事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用旧瓶装新酒”,帮助他们解决记叙文的选材问题呢?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关注社会热点,“旧材新用”  中国已进入老年社会,时下,“尊老敬老”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期刊
鲁迅在《祝福》中刻画了很多人物形象,而“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引导他们深入文本,解读文本,找到问题的答案。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阅读”真正地发生,就应该让学生真正有阅读的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针对“我”这
期刊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两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该作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又搬到姥爷那里。  “啊哈,小鬼,怎么啦?让你姥姥去养着你吧!”  “我养就我
期刊
语文具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努力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让他们时刻受到美的熏陶。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详细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感受字词的美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美丽的建筑,那么字词就是这座建筑的砖块。砖块虽不起眼,但却是构成美的因子。有些字词甚至在作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教学中
期刊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它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一般来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不会差。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下面,笔者就介绍两种有效的方法。  一、鼓励学生提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要知道,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耐心地帮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拓宽教学的空间,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的作用下更好地走进文本,学习知识。那么,教师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古诗词教学呢?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李白的浪漫、苏轼的豪邁、柳永的深情……激发他们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数众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就单篇文章进行讲解,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系统地学习知识。对此,笔者建议广大语文教师适时开展单元教学,将同一单元的课文放在一起讲解。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单元教学并不是将多篇文章随意地组合在一起进行讲解,而是将同一单元的文章放在一起,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创作手法等多个角度感受文章的异同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有意识地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冷静思考,合理安排和利用各种资源,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前备课——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总是死抓教材和教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难免会出现内容过“全”的现象,仿佛给学生呈上了一桌“满汉全席”,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学的效率自然不高。对此,笔者
期刊
在高中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方法,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以启发。  一、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整本书阅读有别于传统的单本书阅读,学生的阅读对象是整本书,耗费的时间比较长,是对其阅读能力和耐力的一个挑战。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科学的计划,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的能
期刊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互动,是广大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教师需精心设计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介绍几种引导学生互动的方法。  一、教师提问,促进师生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只顾自己讲解,几乎不与学生互动,导致语文课死板无趣。长此以往,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学习语文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