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品德课堂教学的三环节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u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导课
  皮亚杰、鲍德温等心理学家认为: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矛盾性。从儿童心理的特征与发展特点来看,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外在的引导必须通过儿童的内因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靠儿童主体的兴趣发动力量来实现。因此,在每一节新课教学中,课堂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开门彩”,它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投石击水,激起学生思维浪花,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作用。
  1. 设疑激趣,疑中求索。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巧妙设疑引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从“疑中生奇”变为“疑中生趣”,进而达到“疑中求索”的状态。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教师可设疑:还有一个没有回归祖国的宝岛叫什么名字?知道那里的名胜古迹吗?说一说那里的生活习俗和应用的语言文字?又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人种有不同》一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人种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带着疑问去探究,各组选一个同学发表看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疑中求索的导入法,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又是学生不是特别了解的内容。教师通过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想继续了解的好奇心理,这堂课的导入效果才会更好。
  2.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一堂课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太多“华丽”的导课势必会浪费时间,因此,开门见山,直达教学主题不失为一种导课法。在寻找导入的切入口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截了当,直奔教学主题。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时,必须考虑所找切入口与本节所学主题的关系,使学生迅速转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之中。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时,教师可直接让学生拿出笔和纸,写一写我们祖国有几个民族,然后,教师汇总小结,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开门彩”,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地把握和巧妙地运用导入这个环节。立足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是有效导入的基本原则,偏离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也就无法发挥其根本作用。
  二、课中教学
  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文字内容少、插图多,任课教师如果不认真学习大纲,认真备课,在思品课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以说理教育充当生活性要求进行教学;以各种形式表演替代活动性和综合性进行教学;以学生评价与讨论当开放性进行教学,完全违背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原则。
  1.《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设计了很多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只是依教材“说”教,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还会让学生厌烦。教师一定要尽量避免依教材以“理”说理,而是要强调依形象事物以“事”说理。依纲靠本,融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亲身经历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明了易懂,而且还会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活动性与综合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重要特点,很多教师上课喜欢用说唱弹跳的教学方式,求“新”求“花哨”,虽然课堂教学看似活跃了,学生活动看似愉快了,但品德课教学含金量低了,背离了《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设计的宗旨。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资源,拓宽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与其为鼓励学生与好书交朋友而开展一场汇演,不如让学生说一说你所读过的书中的好词好句,激发学生读书欲。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是寓主题内容于其中,让儿童在参与各种主题活动之中悟出内涵,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悟,达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
  3.开放课堂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教学一定要去除过分依赖教材,从教材来到教材去的做法,应把教科书知识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学时间应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相配合,在系列活动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应走向开放、多元。部分思品课教师为了避免麻烦,只让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班级开几场交流讨论会,以此充当课程的开放性,进行纸上教学。围着花圃看花当春游;捡捡纸屑、拔拔草当环境保护,完全违背开放性教学的宗旨。学校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第一手的调查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课后升华
  知、情、意、行四个主要因素构成儿童的品德,知、情是学生初步的认知,目的是要学生会意,从而落实到行为上,是为了情感与认知相结合,形成动机。课前的导和课中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认知,从认知达到学生的意会和情感体验,而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结合,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中间环节,情感是主因,意志为调控。苏霍姆林斯基说:“信念是形成学生品德的首要因素,而认知转化为信念并不是靠行为的频繁重复完成的。”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就要使学生有情感,只有带着情感从事正确的道德行为,他的道德动机才是高尚、固定的、永久的。
  1.情境模拟,从导入手。
  虽然学生有了对知识的初步认知,但由于小学生的动力定型低,易波动,不容易形成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课后必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模拟消化。如组织高年级学生走出校门,到学校附近小区进行实地演练。模拟那些需要关爱和帮助的人,让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并进行判断。由认知转化为行为,使课本知识和道德教育升华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2.督促制约,转为自觉。
  一时的正确道德行为,在存有不同动机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做到,但要转化为无意识的自觉行为,则需要比较高的道德境界。因此,学校、教师在进行一系列的品德教育后,尚须相应制定一些制约机制,对学生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以此来督促学生,规范学生,由督促学生而后慢慢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品德与生活(社会)》《品德与社会(生活)》每一课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其目的不仅仅只是为教学而传授知识,所以,照本宣科、华丽导课、热闹课堂的教学法都不是品德课所要求的课前的导、课中的教,都是为了学生把课本所学到的知识理念升华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民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其他文献
【正】对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而言,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脱节是一个普遍而较严重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应当在道德知识的教育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寻找一个有机的契合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40例GDM患者按照病房的奇偶数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
从重理解到重积累、重运用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以往的语言积累,教师总习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与句子进行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地说,这种积累方法也有一些效果,但由于偏向于机械的死记硬背,容易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会出现学生短时间内虽记住了一些词句,到运用时又会觉得捉襟见肘的现象。赞科夫认为:从新的角度使学过的旧材料重现,比机械地重复旧材料要有效得多。因此,笔者以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一、依托教材和生活,确定活动主题  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准确把握这些目标是确定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的重要依据。要从横向、纵向寻找学段目标的关联点,从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尽管各学段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呈现的次数、方式、时间不同,但都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课内与课外也都紧密联系。要从四条主线(问题主线,观察主线,资料主线,表达主线),两个重点(活动重点,合作重点)等方面去准确把握各
史约综合征(SJS)又称重症多形性红斑,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多发生于过敏体质患者,累及全身皮肤和黏膜的急性水泡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形成毒性表皮坏死溶解脱落,这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教材中重要的学习板块,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充分的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数学意识,从而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所学数学基础知识相融合。笔者在低年级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会出现“弱势”现象,这是因为一来,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类型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二来,有关信息隐藏在图文
一、巧设问题,推理更有条不紊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只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所设的问题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课堂结构,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干
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大部分小学生惧怕写作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没有动力。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此来审视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基本要求: 以教材为媒介,走向对话,在对话中实现语言的共生和精神的滋养。  一、对话,潜心会文是基础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教师要积极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促成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实践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