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颓废群体的道德分析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an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现代社会中的颓废问题与其群体的多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这类人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选择了以颓废为其生活观念、心理模式和行为方式。他们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萎靡不振型、反叛型、犯罪型。产生颓废这一社会道德问题的原因,与人的道德化过程的恶中边缘化相关。而其所形成的额风,对那些处于还不成熟、性格较为软弱和弱势群体中的人具有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颓废;颓废群体;社会颓风;道德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Ol一0071—07
  在当代社会中,活跃着许多种类型的亚群体。这些亚群体涉及前卫派、激进派、发烧友、颓废者、流浪汉、流氓等,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十分活跃,影响甚大。但是,其中一些亚群体的社会影响和作用却是负面的,如“发烧友”就被研究者视为“一种假定的社会机能障碍的心理病症,被定格为现代生活中危险的‘另类’中的一个”。在这些有负面影响的亚群体中,有一部分属高危行为群体,包括黑恶势力、流氓团伙、乞丐群体和颓废群体等,他们对正常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有害影响。其中,与其他高危行为群体相比,社会生活中的颓废群体是危害性较低的一个族群。
  
  一、颓废概念和颓废群体的界定
  
  在对不同的道德亚群体进行研究时,通常会面临对这类族群进行划分所依据的价值倾向问题,即它通常都有某种可以由之加以区分的价值分界。找出这一分界,就可以对这些群体进行区分。在社会生活中,将颓废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区分开来的价值分界,就是“颓废”概念。
  颓废(Decadence)概念,一般是指倒塌、衰败、荒废、没落之意。在道德理论中,则含有堕落、衰败、颓败之意,认为凡是颓废的人,大都丧失了进取心,丧失了理想,没有前进动力.缺乏向前闯的精神和催人奋进的朝气,缺乏生活的活力。这类人的灵魂是空虚的,在生活上玩世不恭,放纵情欲,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也有的已经堕落,赌博、吸毒、卖淫嫖娼、暴力打斗等。
  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来说,颓废概念是学术界用来概括古罗马社会后期的腐败、穷奢极欲、精神沉沦的社会风尚。在现代道德理论中,学者则多从人类生存境况的角度加以分析。哲学家尼采说,这是一种特殊的生存境况,酷似奢侈、无政府、放浪形骸。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颓废和由之而生的颓废性,他列举道,“颓废的结果:恶习——恶习性;疾病——病态性;犯罪——刑事犯罪性;独身——不孕性;歇斯底里——意志薄弱;酗酒;悲观主义;无政府主义;生活放荡。诽谤者、诬陷者、怀疑者、破坏者。”可见,在他看来,颓废是一个很宽泛的病态生活的概念。这些消极色彩的“另类”行为,是他们对所处劣势地位而采取的扭曲变形的反抗方式,是作为居于从属地位甚至于无地位现状的抵制,也是表现其所受压抑的社会经历的恰当手段。
  依据上述所界定的颓废概念,可以用来界定颓废群体。所谓颓废群体,是指以颓废概念为其生存价值基本取向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地位或从属地位,是由特定的社会阶层、种族、性别、辈分或其他方面的劣势来界定的,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其生存价值转义变化的几个代码。正是这些劣势代码,将颓废者从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开来。也就是说,颓废群体的颓废表达了这样的生存转义:失落、绝望以及被现实生活所抛弃的境遇。这些人的生存由本义向转义的变化,正是通过颓废这一方式得以实现的。如,在“以身体写作”的另类颓废作品中,充满了,摇滚、黑唇膏、烈酒、飙车、手淫、滥交、淋病、搞老外、吸毒等“酷”的内容,使“爱情像一种毒”。这种“用身体检阅男人,用皮肤思考”的另类话语,所表达的正好是典型的性颓废观念。
  界定道德上的颓废群体,还必须引进边缘性这一概念。对于颓废群体的中坚分子来说,难以忍受的正统统治的压抑状况使他们倒向颓废,这一过程引发其在社会中的边缘性行动,并与其特殊的边缘性自我认知相关。这些潜在的“耻辱的”人设法隐瞒自身的劣势状况,设法“通过”正常人的鉴定,逃避“恶名”,以便被当做正常人看待。例如,男女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变性者等对性的表达方式,就大多是“隐藏在壁橱中”的。对于此种境遇,E·塞芝维克(sedgwick)在《壁橱认知论》(1990)中说,男女同性恋和性少数族,常常有某种“边缘性”的经历。为此,“壁橱认知”试图分析性的边缘性的多种建构方式,是如何塑造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的自我认知的。“壁橱”这一观念本身,就反映出同性恋、异性恋两分结构范围内对于公共与私人观念或者隐秘与揭秘观念的影响。
  在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垮掉派”青年那里,也同样可以发现此种边缘性。垮掉派的重要成员都是同性恋者,有吸毒史,一律都是流浪者,他们个人嗜好中“有如恶魔”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他们被时代进化中的某种力量推挤到社会边缘的处境。这些人被闲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令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沮丧、无奈和绝望。金斯堡在诗歌朗诵会上全身脱光,尼尔·卡萨迪一丝不挂地死在墨西哥的一条铁轨旁,威廉·布莱克和妻子两人都光着身子坐在花园里读《失乐园》,其他成员则效法布莱克在公园里光着身子跳舞,而所有这些行动则惹怒了正统的人,觉得有损公众的体面。垮掉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克鲁亚克在界定“爵士乐迷”——被当时正统人士视为“音乐颓废者”——时说,那应当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搞到毒品的能力。毒品的学问使他处于“边际人”的位置,他必得通晓如何在大都会里穿梭自如,懂得大都会罩的各种规矩,还要有自我保护的能力。颓废群体边缘性的获得,是与其个人偏好及其怪僻行为引起的社会干预相关的。这一干预作为对这类异常行为的压抑,迫使他们逃向控制力量较为薄弱的社会边缘。
  一些学者认为,边缘的中心化是某些颓废问题的核心。S·艾普斯坦在《酷儿的碰撞:社会学和性研究》一文中指出,边缘的中心化是“酷儿”(queer,意为“怪异”,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者的贬称)研究的核心。异常者社会学的一个既定研究目标,就是去揭示人被贴上标签和变成异常者的过程,“酷儿”既把自己放置在边缘的位置上,又把自己放置在中心的位置上。“酷儿”是包括在性倾向上与主流文化的社会性别规范和性规范不符的人群,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青年人。“酷儿”表达了欢迎更宽广、更多样的性的图景中的差异,向社会的常态异性恋霸权挑战。异性恋霸权是把婚姻内的性关系和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当做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性关系和性行为。“酷儿”派则提出了使性欲摆脱性别身份认同的可能性,主张超性别,包括异装和易性,以及喜欢像另一个性别的人那样生活,打破传统的性别身份的分类,使两性界限不清并越来越模糊。这些从传统视域被断定为性颓废者的理论,不单单影响了“酷儿”们的性行为,还影响r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西方社会中,“酷儿”被认 为是被权力边缘化的人们。对此,李银河博士加以分析说.“酷儿”理论造成了使所有边缘群体能够联系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态势,它建立了一种政治的联盟,包括双性恋者、异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以及一切拒绝占统治地位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体制的人。正是他们这一边缘性以及寻求边缘中心化的特点,使这一特定的青年颓废群体表现出一种反同化主义的、努力推翻传统规范的倾向,强调反同化和自我边缘化。
  由上可知。所谓颓废群体,是指那些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活观念和精神价值等方面选择以颓废为其生活特征的社会亚群体。这些人被社会进化力量所推动,变成一些完全无根无底、像船一样凭一时冲动沿岸东倒西歪前进的人,他们变成了被推到局外的生疏世界的人,在纷乱之中,这些人无法把握现实,把握自我,对自己的处境既不满,又无奈;既愤懑,又冷漠。这一特殊的境遇,使他们成为站在当前规范化、正常化统治的对立面的少数族。这一无力、不幸的少数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反映了当前社会正逐渐出现身份分散化与公共生活多样化的趋势。
  
  二、颓废群体的分类
  
  对颓废群体加以进一步研究时可以发现,在这一群体的内部也表现出更进一步细化的特征。可以依此对其进行更细的分类。在此,依据颓废群体的不同倾向和其对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将他们区分为三种类型:萎靡不振型、反叛型和犯罪型。
  
  1.萎靡不振型颓废群体
  这类颓废群体大量的是“非英雄”或“反英雄”人物,缺乏个人的个性,卑微、落魄、孤独、软弱,毫无英雄姿态可言。这一群体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信奉讽刺性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念,执著于颓唐、怪诞的生活方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与70年代早期的“嬉皮士”风潮中,青年人自我沉沦和玩世不恭,将休闲与消费作为一种抵抗庸俗化的方式。保罗·威利斯在《世俗文化》(1978)中说,“嬉皮士文化对市侩作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作了尖锐批评”,但这种批评终究是消极方式的。80年代出现的迷幻屋现象也是如此。吉姆·麦克盖根分析指出,80年代部分青年人构建亚文化,1-2“娱乐”为前提,由原色与欣喜若狂式的舞蹈夸张化的迷幻屋,结合了轻度的音乐主义、温和与清教徒宗旨的因素,非法的仓库聚会与在那里的喧闹,有关迷幻药物的恐惧。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则出现了“x一代”为主体的“烂皮士”。这些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穿着划破了的牛仔裤,皱领子、破袖子、质料是土布的格衬衫,染成红绿蓝黄各种各样颜色、发型奇形怪状的头发,不务正业,在街道上闲逛。这些萎靡不振的颓废者,认为其颓废的生活方式是具反讽意义的。
  这类青年变成萎靡不振的颓废者,大多与其个体的心理倾向有关。在他们那里,颓废完全不是由邪恶的欲望引起的,而是另有原因。以颓废这一异常的方式作为感受外在世界的生存形式,暴露出他们自身的深层心理病症。他们面临的问题是,“适用于创造性的个体的东西,在较小的程度上也适用于敏感的人和一些神经过敏者。敏感的人常常因为未能处理好一个问题而犯病。这个问题没有被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如实认清,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他已面临并被迫与之斗争的人类未来问题”。这类人之所以走向颓废,是因为其“缺乏同时代性及他们的冷漠和异乎寻常的孤立”。不过,这也“说明了他们作为先驱者的预示作用”,也即“他们的命运以及他们与他们的问题的经常有悲剧性的斗争,对于集体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该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以及毁坏了旧东西的批评和为新东西打下基础的综合,是由这些相同的个体为整体预先形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作家梅勒指出,嬉皮士所持价值和嬉皮意识,将随着人们对黑人的认同而得以扩展。作为嬉皮价值观所引起的新力量带来的结果,上世纪50年代洋洋自得的一统化,将被时代的暴力、混乱和反叛搅得支离破碎。
  萎靡不振型颓废的流行,有时也与整个社会中出现的“颓风”有关。酗酒风便是一个典型例证。当它还只是少数人的不良嗜好时,它所造成的危害是小范围的,对公共领域的生活还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当它变成一群人、乃至公共生活中的一类群体的生活行为时,便会引发程度不同的社会危机。据上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的调查,80年代初期,苏联被医院断定为酗酒者的占成年人口总数的3%-4%,严重嗜酒者占9%~11%,普通饮酒者则占70%-75%。酗酒现象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从60年代的每年约12.5万人,上升到70年代的50万人。由于酗酒,产生了大量的交通事故和生产事故。在70年代,由于酗酒,导致每年劳动生产率下降10%,此外还与自杀、吸毒、强奸以及其他暴力犯罪明显相关。唐士其博士对这一酗酒颓风现象进行分析道,这是当时苏联的政治专制导致人们的社会生活失去活力而造成的。自60年代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国家不能为社会提供充分满足个人需求的可能性,又几乎堵死了体制外个人发展的渠道,这自然使人们对未来不抱什么希望。这是从7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普遍酗酒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就是说,此类颓废群体的行为和举止,部分地是对国家不合理制度和政府行为的不满情绪的发泄方式。
  
  2.反叛型颓废群体
  这一颓废群体具有的主要特征是,他们以某种方式的越轨行为对公共生活中陈旧、腐朽的东西进行反叛,以近乎病态的方式对新生活、新道德进行探索。叛逆型颓废是社会内部的一种病态的叛逆力量,这类人认定反对当前社会的现代“起义”的最好形式主要是通过文化方式所进行的。如二战后欧洲出现的“垮掉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青年运动、“西h斯特”青年等,这些激进的人,对不正义的战争、对美国政府的越战立场强烈不满,他们行为乖僻,放荡不羁,喜欢留长发,穿牛仔裤或其他奇装异服,听甲壳虫音乐,吸毒和提倡性自由等,反映了二战后,特别是越战后美国新一代青年的茫然感、困惑和失望。美国作家诺曼·梅勒在《白肤色的黑人》一文中宣称,西h斯特的新一代所寻找的,甚至是疯狂地追求的,就是“自我的反叛需求”,唾弃美国生活的一统化,要表达被禁锢的冲动并主动地违反社会禁忌。要在压抑、人工合成性的社会形成之前释放完原始的能量。在此,反叛型颓废青年所表现的颓废,是作为社会压力压抑下的“带刺的美”。
  英国的“朋克”派(一译“彭克”)青年也是如此。他们向时尚挑战,从穿皮夹克、青楼软底鞋、橡皮底帆布鞋、塑料雨衣、瘦腿裤与色彩鲜艳的袜子,到时髦的平头、卷发与光头、毒品与游戏、固定别针和塑料挂衣钉、束皮带与细绳,这些既时尚又过时的怪异生活方式,塑造了冲破规则的亚文化叛逆模式的典型。这些朋克派青年,将自己表现为“颓废者”,认为他们看穿了自身作为资本的未来劳动力而存在的现实,看穿有望获取知识与个人发展的“教学范例”、以遵从与顺服为抵偿、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上升的精 英统治的内在矛盾;而叛逆女性则炫耀其早熟的妇女身份(如十几岁少女怀孕),看穿传统安排给妇女要照料孩子或在家洗涮这一角色事实,因而走上反叛传统角色的道路。
  还有一类属于性反叛者。1990年在伦敦出现的名为“愤怒”的青年组织,是一个投身于激进的、非暴力直接行动和公民反抗的、基础广泛的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群体。他们在皮克戴利马戏团举办了一个大规模的人会活动,在特拉方戈广场举办了一场酷儿结婚典礼,并散发了大量英国出版物中的性感肖像。到1991年,“愤怒”这一组织发展成为几个关系亲密的小团体,其中包括“巴比仑娼妓”(酷儿反对宗教不宽容组织)、“娘娘腔”(校园性信息服务组织)、“女阴”(变态者“摧毁国家监控”组织)。他们常常做出一些放纵的行动,也对男女同性恋运动开开玩笑,他们自认为是高度反讽的、夸张的政治流派,并致力于大张旗鼓地“破坏主流”。
  反叛型颓废是一种对社会生活与社会变革所持的逆向应变行为,表现出了反叛的基本特点。对颓废所具有的反叛这一特点,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加以揭示道,“颓废”是一种值得仰慕的个人品德,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他在《现代生活的画家》(1 863)一文中说:“这些人被称为文人雅士、不相信派、漂亮哥儿、花花公子与浪荡子,他们同出一源,都具有一种反对和造反的特点,都代表着今日之人所罕见的那种反对和消除平庸的需要……浪荡作风是英雄主义在颓废之中的最后一次闪光。”在当代,它又与后现代潮流的出现联在一起。英国的阿兰·罗德威认为:“后现代主义有一种更深意义上的颓废。”这一颓废群体的反叛性特征更多地与前面所提到的边缘的中心化相关联。
  
  3.犯罪型颓废群体
  这一颓废群体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其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不完善,由此导致其人格残缺,个人的生活能力低下,不能担负起所应担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生活堕落,过一种处于病态、变态与犯罪的边缘生活。这一颓废群体中的人极端自私自利、荒唐无耻,以涉恶为乐。如近几年在我国城乡出现了被称为“绿哥”的青年颓废群体。他们是无业人员,年龄在30岁左右,甘愿戴“绿帽子”的男人。在社会生活中,如果妻子与别的男人私通,人们戏称这是给丈夫戴了“绿帽子”。“绿哥”颓废群体的人不付出劳动,而让妻子出外做“三陪女”赚钱,自己在家中每日游手好闲,好逸恶劳,却揣着大把的钞票,打麻将赌钱,优哉游哉,纵情玩乐,一副阔公子派头,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生活。“绿哥”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吃、喝、玩、乐。“绿哥”圈中鱼龙混杂,结成大小不等的圈子,自发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他们有不成文的规矩。如哪位“绿哥”的妻子从远方回来,关系比较密切的都前来为其接风洗尘,走时还要设宴饯行,十分隆重。如果哪位“绿哥”的妻子跟着别人跑了,由他们推举的“大哥”就会发动圈内的人帮助寻找等。“绿哥”们在道德品质上没有是非标准,不讲社会道义,不知廉耻。“绿哥”群体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是阴暗的颓废世相中的一个方面。
  还有的犯罪型颓废者在道德生活上放荡,酗酒、吸毒、淫乱,经常制造各种恶作剧般的生活事件,所以这些人的堕落行为常常会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蔓延到公共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家庭破裂、性关系紊乱、刑事案件增加,进而引起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紊乱。如英国的“足球流氓”,他们在社区的绿茵场上和球赛场地的令人讨厌的行为,与其有局限的生活经历,相关知识的缺乏,过于坚持卷入公开的过激形式如街头殴斗等的男子气概,所有这些都是与正常人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在这类颓废群体中,流行着可以称之为“次道德”的伦理规则,如“吸毒”就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在被逮捕、定罪和判刑入狱的人中,这类犯罪型颓废者占有一定的比例㈣。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说,这一种颓废型族群因其社会危害大,影响恶劣,需要加以监控并给予制裁。
  
  三、颓废群体与恶的边缘化问题
  
  对于颓废现象的出现应当加以科学的分析,以对之有客观的认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对这一社会病加以治疗的方法。有的学者认为,颓废是人的本性堕落和绝望的表现;也有的学者认为,颓废是阴郁孤僻的精神病患者或恶作剧之徒的特有生活方式。其实,这一非道德现象的出现有它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
  在历史上,颓废现象和颓废群体是出现于社会转型期的特有现象,是整个转型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颓废世相”的一部分。之所以出现这种颓废世相,是因为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东西,包括旧风俗、旧习惯都会面临被废除的境地,由此在现实生活中导致了不同程度的“世纪末”境况。在这一境况中,在许多人特别是年轻的意志薄弱者中出现了普遍的不知所措、恐怖绝望、悲观厌世。以及及时行乐的颓废情绪,对人生持否定态度,苦闷、彷徨和绝望,对畸形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缺乏必要的节制。从病态和变态的人类情感中以及在死亡、悲观、颓丧等主题中去寻求生活的价值。而在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年人中,则出现了形态略异但性质相同的景象。他们认为颓废时代已经到来,主张以色情、肉欲、官能享受、放荡不羁和纵情声色等来对抗变得“混乱”的社会,发泄青年人心灵的苦闷、精神的颓唐、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绝望。如有的日本青年正在变成“唯我”的一代,对此,日本社会学家吉崎指出,这部分青年社会责任感削弱,日益重视快乐和个人满足,价值理念正经历一场大变革,还没有找到一个能取代旧价值观的条理化的新理念㈣。法国内政部长皮埃尔·舍韦内芒也认为,城市暴力大多是生活在虚幻中的野孩子们所为,这些年轻人不再有标准,并缺乏对未来的憧憬。在澳大利亚青年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年担心的问题是:滥用毒品和酗酒(37.1%),青年自杀(18.5%)。由此出现在部分青年人中的颓废潮,由于其反抗目标是盲目的,因而具有极大的社会破坏性。
  颓废现象和颓废群体作为社会病态的产物,表达了部分人跟不上社会进步而落伍、或想摆脱道德混乱世界的强烈愿望,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社会出现危机的征象。在实证资料中,可以看出颓废群体的颓废行为常常是与某一时期出现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偏执倾向相联系的,往往以颓废思潮为精神背景,由精神生活上的颓唐导向物质生活上的颓丧。颓废群体的颓废生活,作为有群体组织特征的颓废活动,首先构成一种理论与组织机制下的生活结构空间。在族群生活里,颓废者们提出对普通生活问题互相冲突的解释与评价,还在彼此之间展开讨论和磋商,公开展示与交流——颓废群体不仅是丧失生活热情者们在一起“相互取暖”的躯壳,还是关于某类异常生活的文化箱箧。他们需要把自己受到压抑的欲望转移到非正常的渠道来加以宣泄。
  颓废思潮表明的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种负面价值。它作为一种非道德的社会化力量,作为对现代社会的旧的美德的拒绝和蔑视(如反叛型),或对新道德的一种抵制(如萎靡不振型),甚至是对社会转型 的一种过激因应的越轨行为(如犯罪型),虽有其社会意义,但由于都采取了过头的和走极端的方式,因而最终导向了道德虚无主义,成为一种反文明的社会力量。
  在分析颓废群体的出现与社会转型的关系时,我们还发现,颓废群体的出现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关系的重组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在社会进入转型期后,由于原有的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动与重组,这就使得社会上大面积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边缘人群。从通常所称强盗、小偷、妓女等的“社会边缘人”,到现在所称农村进城务工民工的某些“城市边缘人”,甚至如在北京大学内学习但又未考入并获学籍的求知者的“北大边缘人”等等,都表明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内出现了善恶性质各异、主流群体与亚群体有别的边缘人群。在这样的社会发展时期,与各种消极的社会现象如自杀率、犯罪率等攀升趋势的出现一样,“颓风”即颓废世相也随之成了一种社会转型期必然出现的负面产物。在“颓风”中,某些由于各种原因走到或被逼至边缘地带的边缘人,他们不得不以“反社会”的怪诞行为甚或越轨行为来为自己的存在和不安定的生活寻找价值支撑点,并以特殊的行为和观念作为自己在特殊生活背景下对社会发泄其不满情绪的因应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在现代社会亚群体中出现的颓废群体,正是这样一个逐渐被逼人新的社会关系边缘的边缘族群。
  对于这一族群中的青年颓废者,早为学者指出其具有边缘性。马赫列尔在《青年问题和青年学》一书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许多青年问题来自青年在社会中所处的边缘地位。而青年人一般地说不得不多年过一种“边缘人”的生活。这表明他们的社会状态是模糊不清的,因为他们被认为既非成人,亦非儿童;他们既不能分享成人的权利,又不能停留在青春期以前即童年的不负责状态;他们既不能受到成年人的真正严肃的对待,又不为成人所忽视。在社会转型期这一特殊背景下,由于新生活机制下的社会化结构尚未健全,而旧生活机制下的社会化结构尚未消除,相对于部分处于劣势地位的青年而言,就使转型期的社会化过程成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边缘化过程。在这一边缘化过程中,大多数青年走向正常的成人生活,而极少数青年人则由此走向异常的、变态的成年生活。颓废群体中的青年亚群体就是这类少数走向异常变态生活的族群。
  进而言之,如果我们将大多数青年走向正常成人生活的边缘化过程称之为善的边缘化,那么,这种使少数青年走向异常的或变态生活的边缘化过程则可称之为恶的边缘化。恶的边缘化的一个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就是通过社会中出现的大面积的“颓风”来进行的。颓风作为社会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处于还不成熟的、性格较为软弱的和社会弱势群体中的青年人具有不良影响,对此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综上所述,颓废群体怪诞的、违规违法的群体行为具有破坏力,会对社会公共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这一族群的异常行为,不但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使社会公共生活丧失稳定标准,使原先潜在的威胁变成危及社会生活的事件,使原本有序的社会生活变成失调的、紊乱的、失控的,致使正常生活发生混乱、骚乱甚至最终陷入瘫痪状态,而且还会通过恶的边缘化直接影响新一代人的社会化和道德化。颓废群体通过其活动而显现出来的这一双重作用,使社会不稳定状态在更长时期和更广大的人群中得以蔓延、延续。
  责任编辑:宋 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近年来草履蚧对核桃的危害日趋严重,致使树势衰弱,产量下降,已成为我市核桃主要害虫之一,草履蚧若虫早春上树后,群集嫩芽吸食汁液,大龄若虫喜于直径3cm左右的2年生枝上刺吸危害,但以
现代化目标是人在现代化实践中的预定任务、指标和预期效果的统一,对其可以进行数量、质量、时间和空间等层面的具体结构解析。现代化目标对于现代化进程具有定性与定向、规范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响应国家号召,推动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是解决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阳光体育运动内涵为切入点,揭示了浙江省
给出含部分已定值变量的线性方程组的行处理法迭代解法,并分析算法的收敛性。
推行体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硬件设施、体育训练、体育技能的改革,也是师生关系等软性因素的改革。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关系被
新理学开创了研究中国哲学的新方法,其创新之处体现在对方法的创新,实现了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相结合,古今中西的相会通,理学与心学、儒家与道家的相圆融,从方法上明晰了儒学如何
期刊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对自身具备的能力和可能达到目标的一种主观判断和自我有效展示,也是自我潜力、潜能的提高和发挥。自信的发掘、建立和展示时对我们帆船470级运动员来说尤其
前些时有人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必须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甚至把恩格斯晚年的思想说成是民主社会主义.这是毫无理论依据的。无论从恩格斯晚年思想的本意来看,还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
摘 要: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学者曾在北京成立了“敦煌经籍辑存会”。80年后的今天,“辑存会”的成立时间仍然众说纷纭。作者运用新发现的史料,证明了“辑存会”的成立时间,既非1921年11月1日,也非1924年夏,而是1925年9月1日。首次纠正了学术界数十年来的讹传。  关键词:敦煌经籍辑存会;成立时间;叶恭绰;陈垣;俞泽箴  中图分类号:K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