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中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通道侗族自治县一片苍翠欲滴的群山中,镶嵌着一个原始质朴的侗寨——芋头古侗寨。芋头侗寨建于明洪武年间,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侗寨,被誉为群山之中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独具特色的民居
  芋头侗寨全寨182户,分成7个自然聚居点,面积约11.6万平方米,民族构成全部为侗族。芋头侗寨至今仍保留原有格局和大量清代中期以前的建筑物,其中鼓楼4座,风雨桥3座,门楼1座,古井2口,萨岁坛2个,古驿道1.6公里,侗族吊脚楼居室73幢。
  鼓楼。立于寨中的芋头鼓楼始建于道光年间,高9层,雄伟壮观,是侗寨的重要活动场所。鼓楼文化是侗族人民生产生活中开出的绚丽花朵,是侗族的文化标志之一。鼓楼象征着一株株雄伟、挺拔的仙杉树,它耸立于侗寨的中心,象征着侗族同胞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民族性格和风格。以鼓楼为轴心,向四面八方延伸,与干栏式的吊脚楼相连,象征着民族的向心力。
  风雨桥。芋头侗寨里的风雨桥又称花桥,亦叫福桥,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公共建筑物。桥的长廊中间为过道,两旁铺设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热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常在夏天施茶水于桥上,供行人解渴,长廊两壁上端,在木板上雕刻各种历史人物,绘制神话故事,供行人休息时欣赏。
  凉亭。侗乡凉亭,都是由群众自己动手或自筹资金修建起来的。凉亭坏了有人义务将其修复。有些老年人为了表达心意,常将自己编织的草鞋或种植的烟叶挂在凉亭上,供行人免费取用。
  寨门。侗族村寨周围,或设篱笆栅栏,或筑土墙,或垒石墙,或栽野刺成为寨门。寨门具有多种功能:一可防御外敌入侵,二可防止家禽牲畜外出损害庄稼,三可作为迎宾送客之场所。寨门、凉亭、风雨桥就像是古寨里的一条金项链,它们连接着古老与现代,连接着相亲相助的邻里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侗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法治思想的侗款和款约
  侗族有讲款的习惯,走进鼓楼您随时会看到侗族老者在讲侗款。侗款是历史上侗族以地域为纽带的村寨之间的联盟组织,有小款、中款、大款和联合大款之分,维系侗款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是款约,“款约说一值百,句句玉律金科”,各款每年都要定期集众在鼓楼前举行讲款仪式。
  侗族法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契约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维护了全体款民的利益。全民普法,人人平等。侗族不失时机地在各种场合宣传寨规款约,如农历三月农忙备耕和农历九月作物即将收获之时,重申款约条规,称为“三月约青,九月约黄”。在侗寨,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是款民还是款首,一律宣誓盟约,人人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违反款约者,一律受到惩罚。
  在历史上,维系侗族社会生活的最高权威不是个人,而是“非人格化”的约法款,“有款无官”是款民的意识形态基础。侗族约法款的司法组织由款首和寨老组成,他们裁断纷争要秉公正直。款词中说:“村村有婆婆补烂衣,寨寨有头人理事情:做事要在理,处事要公正,要像戥秤两头平。不论谁人,佩刀偏右,挑担偏左;手捧上头,脚踩下面;柱正梁也正,人偏理不偏。如不公正,我们六村不用,六洞不容,村寨不要,让他自省良心。”条款细,重赃证。侗族约法款的内容很广泛,从小偷小摸到杀人放火、从土地山林纠纷到抵御外侵等都有涉及,并且规定了较为明确的处罚措施。“款约”的执行权限,根据大、中、小款各有区别。小偷小摸之类在小款处理;强奸妇女,强夺生抢等在中款处理:吃里扒外,勾引外人侵害侗区者,在大款处理。处理时,先由“款首”让当事者与“款众”据理对话,让款众议决,当事者可以反驳,如查证属实,按“款约”规定处理。
  侗款制度具有较强的民族适应性和历史文化传承力。侗款严密的组织和款约完善的管理制度,成为对内加强团结、协调侗族社会内部关系、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对外有效地抗御外来势力侵犯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并颇具法治社会的特征,包含着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底蕴。
  安详和谐的村规寨风
  历经千百年历史传承,侗族社会形成了一种和睦共处、和善好客、安定团结、诚信施善、文明谦让、顾全大局的良好风气和习性。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山场有界石,款区有界碑,山脚留火路,村村守界规。不许任何人砍别人的树木,谋别人的财物。“路上捡得失物,挂榜找寻原主:要有高尚品德,莫做贪财小丑。”在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钱物等行为,人们上山劳动或外出办事从不锁门:保管粮食的仓库,关养牲畜的圈栏也都建在寨外,无需看管,从不丢失,真可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诚信施善,文明谦让。侗族传统社会在利用社会力量扶助弱者,达到社会协调和稳定方面颇有建树,侗族历史上没有乞丐和乞讨现象。侗族扶助弱者的做法主要有:群体包养那些丧失劳力的孤寡老弱残疾人员,劳力助工那些有生产资料但缺少劳力的困难户,物资救助那些既无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弱势人员,义务赡养那些丧失亲人的孤儿。侗族有警句“讲假话烂舌头,骗老人遭雷劈”,即是诚实守信的表现:“让人三分,不会瘦坏自己的身体”,谦让的品行使侗族社会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谐的态势。
  邻唱里随的村寨。“哪家有难大家帮,哪寨有苦寨寨助,哪村有外人侵侮,击鼓召众去卫护。”直到今日,侗族社会寨与寨之间仍保持有婚姻联盟交往遗风,守望相助。合款联盟使侗族社会各村寨之间确定了权利和义务,形成了患难与共的关系。尤其是反映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军事入侵方面,“一呼百应,声息相通,邻唱里随,守望相助,始终如一,风雨亦然。”传统的侗寨建筑以木制结构为主体,火灾为侗寨大忌,救火则成为各个款寨共同责任和义务,看到邻寨火光或接到信息,各寨会放下手中一切事务,马不停蹄地前往救援。
  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
  侗族社会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老幼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还是邻里之间、群际或是族际之间都能和睦相处。
  父慈子孝的代际传递,男女平等的夫妻关系。在侗族家庭中,父慈子孝为家庭成员自觉遵守的准则,成为侗族家庭关系的传统。侗款说“父垦田塘在山间,母开秧田给后人。”《侗垒》说:“弟兄分家居,供养莫较论”,“人不孝父母,与鸟兽同群。”侗族男女结合是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侗族夫妇一般都感情基础牢固,男女恩爱互相尊重。
  相亲相助的邻里关系,集体至上的个群关系。因为“聚族而居”,侗族社会对邻里有强烈的认同感,不管是家族、宗族、亲戚、本地、外地、本姓、外姓一律视为自家“补拉”(房族)对待。凡寨内有婚嫁喜庆、修房建屋、添丁贺寿等喜事,或老人过世、天灾人祸等难事,邻里皆无偿相助或救助。社会个体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特别是处理自己同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时,通常以维护宗族村寨、款组织的群体利益为神圣义务。
  集体社交的群际关系。侗族的群体交往以村寨间的“为也”(集体互访做客)和合拢宴最富有代表性,今年甲寨来,明年乙寨往,您的节日我去,我的节日您来。互访期间,活动内容丰富,主要有芦笙表演和比赛、文艺慰问演出、宣读侗族款约、通报各寨发展情况和计划,老人叙旧缅怀,青年人对歌物色意中人。通过集体社交加强团结,增进友谊。
  和睦友好的族际关系。侗族与汉、苗、瑶、壮、布依、水、仫佬、毛南等兄弟民族交错杂居或毗邻而居,族际间交往联系密切,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取长补短。侗族与周边民族之间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和征服战争,有着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民族平等观。侗歌中有大量记载,如《琵琶歌·侗汉苗瑶本是同根生》《琵琶歌·金银五歌》中有“苗瑶壮侗等同胞,相互依存心相同,同族共藤紧牵连,开山造田高山弄,五族连天地,世世代代共生存”等等,和睦相处的观念通过侗歌灌输给一代又一代。侗族还能广纳百家之长,突出表现为对汉文化的吸纳和融合,如侗戏的产生就是侗族先人研习汉文化后创造的,同时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在银饰工艺和芦笙工艺上与苗族相互借鉴;在织锦上与壮族、布依族相互借鉴,等等。
  芋头侗寨历史悠久,保存完整,是我国居民古建筑群的一处“实物博物馆”。在新时期,芋头古侗寨会越来越美,越来越焕发出绚丽多姿的光彩。
其他文献
毛泽东对工作方法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发表过不少重要指示和著名论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是其中一篇。这篇文献是毛泽东1949年3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当时,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革命正处于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即将由一个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党的工作重心也将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上,我们党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迫切需要改进工作方
期刊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图说长征(一)
期刊
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号巨轮涉过险滩、渡过激流标注前行航向。坚持创新发展,才能避免动力衰退,低水平循环的“平庸之路”;坚持协调发展,才能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的“失衡之路”;坚持绿色发展,才能避免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透支之路”;坚持开放发展,才能避免画地为牢、自我设限的“封闭之路”;坚持共享发展,才能避免贫富分化、社会动荡的“风险之路”。
期刊
1934年8月至1935年12月,党中央决策指挥工农红军长征,三次在湖南境内谱写了战略转移的雄壮战歌,激越入云动三湘:  一支壮歌是六军团先遣西征之歌:  一支壮歌是中央红军血战转兵之歌;  一支壮歌是红二、六军团出发长征之歌。  工农红军三路雄师长征先后经过湖南(今)9个市州、48个县市区的广大地区,宣传了革命思想,撒播了红色火种,谱写了英雄史诗,增进了军民情谊,体现了长征精神,创造了人间奇迹。
期刊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简称“中央文献”)打电话,问我韶山土地改革时,给毛泽东家庭划阶级成分的情况,说是有人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回了信,有无此信,若有则请传真过去,他们正在为《毛泽东年谱》定稿,急需收入。我既不知悉此情,也无此信,便邀韶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苏小波(韶山籍土改干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简称“纪念馆”)原副馆长刘胜生、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简称“管理局”)宣传处副处长谭意
期刊
从十七八岁一直到四十岁前,我是个登山爱好者,自诩为“登山迷”。登山迷有个尽人皆知的信条:“迷路时就向上走!”即使有多年登山经验的登山迷也有迷路的时候,特别是在冬季,有时前方几乎看不到路。这时,我们登山中只能凭借手中的地图和偶尔发现的系在树枝上的布条。可有些很少人攀登的山上,连布条标记也没有。登山最怕迷路。迷路时怎么办?只有朝着上方继续攀登,在山峰与山峰相连的山脊线上,一定会找到路。此时,如果往下退
期刊
万里长征中,红军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一代革命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湖南长征三老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老当益壮,引人注目。  林伯渠长征时年近半百,担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财政部部长。  徐特立长征时58岁,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部长。  谢觉哉长征时年过半百,担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秘书长。  成仿吾,长征的时候38岁,是当时红军中唯一的大学教授。  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和董
期刊
马克思箴言  诗人从恋人身上编织语言与思想认识冥想的对象虚构感情的实体  作家绝对不会将自己的著作当成一种手段。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无论是对作家本身来说,还是对其他的人来说,著作绝对不是一种手段。因此,在必要的时刻,作家可以为了著作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确实,职业写手为了生活,同时为了写作,必须要去挣钱。但是却不可以为了挣钱而生活,为了挣钱而写作。贝兰格唱道:  “我为作歌而生存  
期刊
五  这老槐经历的最后一难是“文革”之乱。“文革”中最响的口号是“打倒刘、邓”,这两人又都与老槐有缘。  1938年11月当这株唐槐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身心交瘁,孤守驿道时,眼前突然一亮,路上从西向东走过一个瘦高个的人,还有几个随从,都穿着过去从未见过的八路军的衣服。这人就是刘少奇,他从延安过来,要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指导中共和八路军在河南的工作。他从树下走过,踏着这条千年古道,一直走进渑池
期刊
表达期待的良苦用心  毛泽东在会议上公开向领导干部们荐书,目的是倡导或纠正某些风气,私下向一些人荐书,也属常态,用意却更为具体,往往是根据特殊情况,期待对方能从所荐之书中有所领悟和借鉴。  先说向亲属荐书。这类事颇为频繁。在延安他曾两次挑选中国书籍,托人带给在苏联的毛岸英和毛岸青。第二次挑选的书目,主要是中国文史和《精忠说岳》这类通俗小说,希望身在异国的他们,应该通过这些普及读物,对中国文化有所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