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谐横趣,齿颊生香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u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常见的一种形式,很受中国古代作家的喜爱。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自然也喜爱这种文学形式。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不像他的其他“记”有太多的政治际遇的成分,这是一篇纯粹记人的“记”。前人已对这篇名作有多个角度的评析,我读了这篇名作后有自己的感受,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本“记”虽只有简洁的三段文字,但却塑造了文与可“画家”“哲人”“良师”“益友”四位一身的鲜明形象。
  第一段“与可之教予如此”一句之前,都是文与可绘画的心得,可是作者的转述。这里从正面表现了文与可作为一个画家“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对画的布局技巧的理解,“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对灵感的正确认识,以及画家“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的对灵感的真实把握。接着,作者写到自己的“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又联想到一般人的“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的情形,这些都同文与可构成对比,从侧面表现了一个画家踏实、勤奋的优秀品质。这样,一个画家的形象才丰满而具体起来!
  苏辙赠赋时的话,更是运用了比兴手法,不仅夸赞了文与可是像“庖丁”“轮扁”一样的“画文”,更是让“未尝画也,故得其意”的“哲人”。因为夫子将“道”“托于斯竹也”。
  作者安排苏辙赠赋这一情节,在手法上是留白,让读者去想象文与可用自己的方法作画的情形;在内容上,呼应前文“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照应后文“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在选材上,属于对文与可行动的描写。这样安排,可谓四两拨千斤,手段高矣!
  第一段的最后,作者说:“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与弟弟对比贬低弟弟的意思,而是肯定文与可的画可以让不懂画的人领悟其中的“道”,而像我这样的人,不仅可以领悟其中的“道”,还可以领悟其中的“法”,含蓄的表现了文与可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良师”这一形象。
  文章第二段写了“处理袜材、对待万丈竹、对待《筼筜谷》之咏”三个环环相连的故事。从内容上讲,分别是表现对绘画、对技法、对生活三个方面;从手法上看,分别运用了意外法、悬念法、巧合法三种手法;从目的上,又分别侧重表现人物的某一个方面的品质。
  “处理袜材”这个故事,由“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到“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是一个意外;从“与可厌之”到“袜材当萃于子矣”是一个意外;从“初不自贵重”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是一个意外。三个意外,表现了一个对绘画态度非常严谨的画家形象。
  俗话说,欲要工其事,必先利其器。文与可画竹要“拟将一段鹅溪绢”,可“足相蹑于其门”者皆“持缣素而请”。这件事“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这“士大夫”中,当然有作者,且可能是拿这个“口实”说事最多的,文与可要让他尝尝同样的滋味。其实,这正反应了文与可的“贵重自”,他不想自己和自己的画,成为闾巷俚语间炫耀和攀比的噱头,他要“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用最好的画纸作流芳百世的画作!这样看来,文与可最初能被认为“初不自贵重”就是一个意外和误会,这一连串的意外之后,作者是要表现一个“贵重自”的画家形象,这种写法给读者何尝不是一个意外!
  “对待万丈竹”的故事,自然是顺着“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生发出来的,面对作者的歪曲之解,“与可无以答”,那为什么还说“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这里就要讨论“答”的意思了。此处的“答”,不是“回答”。那么,“答”究竟作何解释呢?我们看下文:当苏子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时,文与可说“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所以,此处的“答”应是“答应”的意思。当初不答应,最后还是没有答应,这是因为文与可吝啬吗?如果说苏子当初的曲解是玩笑,那他“因而实之”:“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的说法对于高层次的画者就是错误了。所以文与可“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中国画讲究“神似”,文与可的“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观点就是“神似”画論的体现,而从苏子的话,就看出他还停留在“形似”的阶段。他所言“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应该是这件事以后的事了,所以文与可“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是指导他如何作画了,这也是此文以“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作为命题的原因所在!
  我们回过头来看“苏子辩矣”中的“辩”的意思,是苏子当时绘画实际水平的表现!还是错的。第一次是故意错的,第二次是自以为是错的。苏子当时的真正目的是要纠正自己的错,却不知道自己还错。此处的“辩”为“纠正”义。
  “对待万丈竹”的故事,其情节可以这样理解:苏曲解——苏纠正——文启发,这三个环节中,前两个环节,苏轼无论讲实际的竹子,还是讲竹子的影子,都是在讲“形”;面对这个糊涂的苏轼,文与可就用具体的画作让苏轼感受如何体现“神似”。这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悟到绘画真谛的经过,看似苏轼主动,实则苏轼被动。
  “对待《筼筜谷》之咏”一事,自然是由“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引起,作者开他“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的玩笑时,巧合的是他“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
  但这个巧合中蕴含着作者技法的玄机:
  1.这三个故事,从第二个开始,总是因上一个而起,实际上是否符合中国传统章回体的写法?
  2.在洋州做官的人,让一个仕途不那么顺的人为他作《洋州三十咏》,这其中得需要多少坦荡?
  3.“贵重自”的文与可“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为何还要告知对方呢?
  我们最终从2、3两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益友!
  苏轼的散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这篇文章就是围绕“与可于予亲厚无间”组材,使用多种手法来表现中心的,真不愧是一篇流芳千古的经典之作!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音乐作为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中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课程,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迫使我们应当果断的将它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音乐学科以其特殊的教学方式和多维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怡情悦心,促进身体素质的形成,它发展个性,促进心理素质的形成,它启迪智慧,促进科学素质的形成,它寓教于乐,促进道德素质的形成,它陶冶情操,促进审美素质的形成,它养成习惯,促进劳动素质的形成
期刊
美术欣赏并不是要求孩子们简单的对各类美术作品进行观赏,而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观看的过程中,通过其中的色彩选用、人物动作、周围环境的渲染等尝试分析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欣赏角度,培养孩子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从而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审美情趣,帮助孩子学会从美术的视角观察生活与学习,不断提升其综合审美情趣。  一
期刊
笔者是云南地区的一名语文教师,就教育来说,比起北京、山东、四川等教育大省,云南的教育显然是相对落后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就有了一些尴尬。比如高中的作文教学,我们为了得到一个相对高一点的分数,重心都是放在议论文上的,因为议论文似乎有套路可循,有“公式”可用。甚至我们错误地以为在高考中,结构比内容还重要,我们往往注重了结构的一致性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刻性,出现了大面积所谓“套作”的作文。  随着高考作文命题
期刊
幼儿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其教育质量关乎幼儿人生发展。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如果采用“小学化”的被动知识灌输教育理念和模式,那么容易影响幼儿学习效果。此时如果可以在幼儿教育中引入和应用游戏教育理念,那么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他们可以在“玩中学”,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如何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中导入游戏教育法值得深入探讨。  一、巧用合作游戏,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基于我国“124”这种家庭结构
期刊
一、前言  因为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迅猛以及个体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所以社会对人们创造力的发展要求很高,对培养幼儿创造意识更是迫在眉睫。创造意识就是指人们对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意向、愿望和构想。众所周知,创新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发现和想象,而幼儿好奇心强极具想象力,看问题的角度充满童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要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首要的就是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想象。  (一)区域活动概念  区域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总书记要求学校要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聚焦新思想,对标新要求,池北二小学致力于“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终极目标,坚持“文化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扬校”的发
期刊
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都提到过,游戏活动是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直接原動力,是幼儿带着个人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地环境互动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尝试解决冲突、体会情感变化、积累相关体验,实现真正的个体存在,获得心理和行为的双边协调发展的能力。教师应摒弃过多人为的干预或限制,利用大自然或生活中的原始材料,顺应孩子爱玩爱闹的天性,让幼儿尽情玩、随心造,还幼儿一种原始的、自然的行为状态,让幼儿在游戏中真
期刊
今年春节的一个晚上,我的孩子(也是一名我的学生),他在一次性纸杯下部的三分之一处,用蜡固定四根普通的小蜡烛的四分之一长度,在所用纸杯的两个对称部位拴四节细铁丝,再在四节细铁丝上拴上一次性塑料桌布的四角,然后点燃纸杯中的蜡烛,不到一分钟,他所做的热气球就缓缓升空。学校内的孩子们看到此现象,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热气球越来越高,它顺着高空的气流飞向了遥远的天空,学校内的孩子们凝视着热气球运去的天空,久久不
期刊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有些教师由昔日的“满堂灌”到现在的“壁上观”  3.教师缺乏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没有走出侧重甄别的误区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二)学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模仿及学唱京剧片段,学生能简单了解京剧的历史、行当、服饰及表演艺术手法等相关基本知识。  2.在听、看、唱、做、创等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京剧唱腔的韵味,初步激发对中国民族戏曲的兴趣。  3.感受“国粹”——京剧的艺术魅力,体验民族艺术的绚丽多彩,激发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戏曲文化艺术,一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把它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