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成熟的写作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yan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90后”作家冯祉艾的近作《李麻子的爱情》《遇见》和《月光下的人》是三篇颇具可读性的短篇小说。这三则小说体现了冯祉艾在爱情题材、叙事手法和语言等方面的探索与努力,她的小说已风格初成,期待冯祉艾在未来创作出更多成熟的作品。
  关键词:冯祉艾 爱情题材 小说技巧 尝试
  冯祉艾的每篇小说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麻子的爱情》记录了李麻子的短暂恋爱史,《遇见》写的是打工仔猴子拯救洗浴城小姐的失败故事,《月光下的人》讲述了一对亲密恋人的分手经过。
  先从《李麻子的爱情》说起。李麻子的长相比较寒碜:“……怕是一米五都有的。一双眼睛比绿豆还小,脸的两颊还有许多星星点点的小雀斑,所以大家背地里都叫他李麻子。”他在电厂工作,仗着自己厂长亲侄子的身份,整天在厂里胡作非为。美好的爱情总会让人焕然一新,李麻子也不例外。自从喜欢上同厂的周梅后,野蛮霸道的李麻子变得文质彬彬起来。他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周梅,出于感动的周梅答应了他的请求。谁知好景不长,周梅重遇少女时代的心上人——羅老师,她更加确信自己的真爱并非李麻子。无知的李麻子在冲动之下用水银毒死了罗老师,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制裁。《遇见》的主人公猴子和莉莉都是社会底层人物。猴子高考落榜后来到广州,在姐夫的帮衬下成为建筑工地的民工。一次偶然的机会,猴子认识了洗浴城的小姐莉莉,他不愿意自己喜欢的女孩在洗浴城这种环境中堕落下去,便萌生出拯救莉莉的想法。猴子带着莉莉重返学校学习技能,崭新美好的未来似乎就在他们眼前,但世事不如人愿,莉莉母亲的意外事件迫使莉莉重操旧业,最终返回家乡。《月光下的人》中的许任和卫嘉曾有过甜蜜美好的过去,如今二人却无法携手跨过感情的第七年。许任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是提供给卫嘉富足的物质生活,因此他整天忙于工作和应酬,以至于完全忽略了卫嘉的存在。这绝非卫嘉所期许的爱情,于是她痛下决心离开许任,主动结束了这段感情。《李麻子的爱情》没有明确交代小说的时代背景,但根据一些细节仍可大致判断出故事发生的年代;《遇见》和《月光下的人》的爱情故事都发生于21世纪。三则小说无一不体现出冯祉艾探索爱情题材的努力。对于阅历尚不丰富的年轻作家,特别是女作家来说,没有比爱情故事更适合的题材。从冯祉艾小说的广度而言,她既关注当今社会青年男女的情感状态,也将笔触伸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爱情生活;就题材所达到的深度来看,冯祉艾没有局限在爱情内部,而是通过爱情故事直抵侵蚀并毁灭爱情的残酷现实和复杂社会。
  在小说的语言和叙事手法等方面,冯祉艾也做出了大胆尝试。冯祉艾本人有着丰富的湖南方言储备,因此她将方言元素融入前两篇小说中。例如:“自己本就还在长身体的时候,天天吃点南瓜萝卜白菜红薯叶子怎么要得噻!”“如果知道他是用报纸去追求周梅,他们肯定要发宝气打人嘞!”(《李麻子的爱情》)“崽哎崽哎,你没考上大学你怎么办?我怎么对得住你死去的伢老子。”(《遇见》)这些湖南方言并不生僻,读起来反倒有种特别的亲切感。相较前两篇小说的语言特色,《月光下的人》在叙事手法上更有新意。小说的前半部分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叙事,而是有意识地打破叙述时序的连贯性,将回忆的画面和现在的场景交错在一起,呈现出一种蒙太奇效果。人物的对话几乎不加引号是三则小说的共同特征。小说打破了对话语言和叙述语言之间的界限,将对话语言和叙述语言融为一体,使小说读起来更顺畅。另外,冯祉艾热衷于给小说人物起外号。有的外号(李麻子、张鼻涕)源于人物显著的外貌特征,有的外号(罗结巴、李莫愁)则是根据人物的行为方式命名,这些诙谐幽默的外号无形中拉近了读者与小说人物的距离。
  冯祉艾是位“90后”青年作家,从她发表的作品数量来看,目前尚属于文学界的新人。她的同乡前辈沈从文曾在回顾自己的早期作品时说过:“因此到较后能做短篇时,每一用笔,总只是当成一种学习过程,希望通过一定努力能‘完成’,可并不认为‘成功’。”在沈从文看来,小说创作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逐步提高。《李麻子的爱情》《遇见》和《月光下的人》这三篇小说让我们感受到了冯祉艾的创作热情和不断尝试的努力,这些尝试既将冯祉艾小说的优势展现出来,也或多或少地暴露出她的小说在技巧上的不足。
  除李麻子和周梅的爱情主线外,《李麻子的爱情》还嵌套着数条支线,其中包含了张小美的故事。张小美和周梅产生过两次冲突,第一次冲突成全了李麻子的“英雄救美”,第二次冲突和一个教师名额有关。第二次冲突的结果本可以寥寥几笔代过,但作者却以数千字的篇幅讲述张小美的不幸遭遇,造成了小说支线的过度冗长。罗老师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出现直接导致李麻子爱情的失败,因此罗老师与周梅的爱情关系应该是小说的重头戏。遗憾的是,作者没有花费心思讲述罗老师与周梅之间的爱情细节,导致罗老师这个人物沦为概念化的存在。相反,罗结巴和张鼻涕这两个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罗结巴和张鼻涕都是李麻子的小喽啰,二人性格也很接近,作者却用精巧的构思呈现出两个似而不同的形象。
  文学大师孙犁在《小说杂谈》一文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小说无论长短,总是开头容易,结尾较难。既是开头,则头头是道,而结尾必须结束全篇。”由此来看,小说如何结尾并非一件易事。《李麻子的爱情》的结尾是这样的:“又是一年春天。周梅已经把孩子顺利地生了下来,孩子很健康,也很可爱。她抱着孩子去看了罗老师,罗老师墓前长满了油菜花,记得那一年,她才十七岁,门前的油菜花也是长得如此茂盛,罗老师为她编了一个花环戴在头上;如今,她也像当年的罗老师一样,为他编织了一个花环,放在了他的墓前。”单单阅读这个结尾,一定会觉得它温馨且富有诗意,但结合整篇小说来看,这个段落是个不必要存在的尾巴。《月光下的人》以许任怀念出了车祸的女友结束了小说,《遇见》也设置了类似的结尾,返回家乡的莉莉不幸遭遇了汶川大地震。作者固然握有小说人物命运的生杀大权,但人物的发展也自有其内在的逻辑,《遇见》和《月光下的人》以莉莉和卫嘉的意外死亡结尾则显得过于突兀。
  除少数天才外,没有哪个作家一出手就能拿出成熟的作品。几乎每个作家都要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才能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不成熟阶段的成功是可喜的,而此阶段的失败也同样大有裨益,因为这些尝试共同打开了作家创作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2017年11月,降大任先生所著《元遗山论》(原名《元遗山新论》,1988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三晋出版社增订出版。12月15日,降先生病逝于太原,山西學界及全国辽金元文学研究界诸多同仁在痛惜其亡的同时,纷纷撰文,对其论著及其人进行研究和怀念。本刊也在2018年第2期做了《明月入怀:降大任画传》别册,以示纪念。2018年4月22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三晋文化研究会、三晋出版社、名作欣赏杂志社等
期刊
很荣幸来参加《元遗山论》增订出版暨降大任先生的追思会。我首先要说的是:降大任不仅属于山西,而且属于整个中国文史学界。降先生为人光明磊落,光风霁月,襟怀洒落,我特别敬佩。在大任先生身上,集中了当代学人的高尚品质。同时,大任先生作为元好问学会的顾问、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的顾问,学会成立之初,我们一起创业,对中国辽金文学事业的发展,对元好问研究的发展,都起了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大任先生在元好问研究方面,做出了
期刊
降大任先生于去年末月不幸离去,初闻噩耗,备感悲痛。与先生多年来的日常交往,虽是过眼云烟,许多事情却在先生离去后弥新难忘。  2004年4月,我所申报的“郝经集校勘笺注”课题,得到全国高校古委会立项批准。次年8月,为了收集《郝经集》的相关版本,为“郝经集校勘笺注”的编撰做一些准备,我曾往郝經故乡山西陵川考察,希望能够找一找对郝经的感觉。考察期间,陵川方面希望我能协助在陵川举办一次关于郝经的全国性学术
期刊
在我的心目中,降先生有很多出类拔萃的学术成就和学衔:一是不屈的史魂,这以他拨开前贤元好问的历史迷雾,还元好问以真面目的《元遗山论》为代表;二是山西地方史志的著述大家,这以他独立撰述的《山西史纲》为代表;三是纵论古今、横说中外的学术大家,这以他的《中国症结》为代表;四是求真守实、极具辩机的杂文家,这以他的数百篇学术文章为代表;五是发现“美是生活的创造”的美学家,这以他的《美与艺术》为代表;六是以史经
期刊
作为后学,我本人有幸拜识降先生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比较深入的交流,是在广州暨南大学举办的辽金文学研讨会上,会后部分代表包括降先生和我同游香港。最后一次见降先生,是在2010年山西忻州元好问研讨会上。  世上有那么一种人,即使交往不很多,但他会给人在心灵上、记忆中铭刻终生不忘的烙印,降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我的发言分四点:  第一,降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文学、史学、文化哲学、美学、三晋文化
期刊
到出版社工作不久,就知晓了降先生的大名。一是因为他在山西学术界的名气,二是因为他也曾在出版社工作过,后来又去西藏,成为“援藏”者。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自然让人刮目相看。  1993年的“元好问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召开,我陪导师姚奠中先生参会,降先生也是受邀代表。几天下来,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大会发言,抑或是学术考察,降先生都十分活跃,他在不同场合阐释、印证、求证他在《元遗山新论》中所持的观点与立场,
期刊
在冬季最为寒冷的下午,得悉降大任先生仙逝的讯息后,思想一片茫然,顿时深感心痛,便坐在板凳上,陷入缅怀的沉思中。这时先生一副憨态可掬的影像浮现在面前,使我久久难以自已。年迈者并不缺乏独寂,但学术与精神生活的孤独,是令人畏惧的,只得度来日的苦难活象了。这非为失去的才是可贵,而是这种原本相知者的情谊,就是十分珍贵的,时下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降大任先生的学术生涯,是在接受了优质历史专业的培养,以及
期刊
首先,我谈谈我创作中的变与不变的问题。  我的所有作品,无论从外表看上去有多大的差异,但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建立在我所体悟到的那些基本面之上的。文学要不要变法?当然要,但它的变法应当是在基本面之上的变法。任何一种被命名的事物,都有它的基本性质,我们只能在承认它的基本性质之后,才能谈变。我常喜欢拿普通事物来喻理。比如,我说椅子:什么叫椅子呢?——也就是说,椅子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定义是:一种可供我们安
期刊
四  虽然天妒英才,纳兰性德年仅而立,但他的创作却已初具大家气象。其散文古朴,骈文华瞻,书法端秀,其词更是不必多说了,如同北宋的柳永,他生时已是有井水处皆歌纳兰词。他的诗呢?古体之作冲淡高远,近体之作风华秀逸。现在众生津津乐道他的爱情词,而且拥有一批年轻的“纳迷”,他的友情词也俘虏了不少懂得和看重友情的受众。同时,他的爱情诗与友情诗也同样出色,只是诗名为词名所掩而已。除此之外,我之所以称美他已初具
期刊
我对诗歌一直心存敬畏,对诗人带有一种自然的好感。不仅仅因为在二十余年前我自己曾是一名狂热的诗歌爱好者,更在于我对诗歌的看法与态度。在我看来,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是对写作者才智情思最高标准的考量。诗歌语言在一切语言中是最经济节约而又最动人心魄的,它能抵达人性最隐蔽之所在。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晚期代表人物塔索所言:没有人配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和诗人。  但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人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