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颅内感染20例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k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腰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将来我院就诊的20例颅内感染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各10例。观察组病患使用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对照组使用间断腰穿鞘内注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感染控制时间,感染控制率以及相关症状改善时间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在伤残,死亡率上面无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腰蛛网膜下腔引流是一种治疗术后或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一种良好方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引流;注药治疗
  颅内感染属于常见的并发症。从当前的治疗水平上来看,控制颅内感染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威胁到病患的生命。以往使用多次腰穿的方式将病患的脑脊液引流,这种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病患的二次感染机会,为病患的身心带来痛苦。所以说,寻求一种有效控制颅内感染的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实际情况,我院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20例接受过手术或者开放性颅脑损伤出现的感染病患20例为研究对象,对部分病患进行了腰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20例接受过手术或者开放性颅脑损伤出现的感染病患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病患13例,女病患7例,病患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39岁,病患平均年龄为(45.8±6.5)岁。现将所有病患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观察组病患使用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对照组使用间断腰穿鞘内注药治疗,两组病患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观察组:将直径1毫米麻醉导管置入腰椎管蛛网膜下腔间隙内约6一7cm,接输液器及引流瓶,用引流瓶放置高度调节引流速度,每日引流量不宜超过250ml,感染较重患者于生理盐水10ml加万古霉素20mg或硫酸依替米星10ml缓慢注入后关闭引流管6小时,每日1次。
  对照组:所有病患每天进行腰部穿刺,将脑脊液放出10——20ml,之后对其鞘注射高敏抗生素1次,对病患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达到正常标准之后,不再对病患注射药物。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病患治疗过程中脑脊液白细胞数量,体温,脑部压力,外周WBC和相关临床表现进行全面观察。病患相关指标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视为感染控制良好,对病患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感染控制时间进行记录。
  1.4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利用SPSS21.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并使用(X±S)表示,当数据P<0.05时,说明有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两组病患治疗情况
  在经过治疗之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感染控制时间,感染控制率以及相关症状改善时间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在伤残,死亡率上面无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手术或开放性颅脑损伤会增加颅内感染的发生机率。颅内感染属于常见的并发症。从当前的治疗水平上来看,控制颅内感染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威胁到病患的生命。在以往一般使用抗生药物来控制病患的颅内感染,但由于最近几年抗生药物的滥用,令耐药菌株数量和种类增对,令细菌发生变异。这种现象对于控制病患颅内感染来讲无疑增加了难度,、有相关报道表明,病患因为并发颅内感染的死亡率为57%。由此可见,利用有效方式,全面控制病患颅内感染,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1]。
  3.1控制原理
  和其他科室相比,神经外科手术创面比较大,在技术上要求更为精湛,且操作步骤相对复杂,手术时间长,体内组织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也长。当病患的颅脑发生损伤之后,会发生脑脊液外漏的现象。例如:鼻漏,口漏,手术创伤漏等等引流和受到创伤后自身免疫力下降是令病患出现颅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利用有效手段,控制感染的发生。脑脊液中含有大量的额营养物质,属于营养丰富培养基的一种,病患如果出现了颅内感染现象,在短时间内病情就会迅速恶化,全面爆发感染。在人体大脑表面[2],有很多沟回,脑脊液流到颅底脑池中会形成死腔,进而引发感染。在发生了颅内感染之后,病患的血脑屏障会发生破坏,而绝大多数的抗生药物不易渗透进血脑屏障中,令脑脊液中的药物有效浓度降低。所以说,在发生颅内感染之后,仅仅使用抗生素治疗达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颅内感染病患一般需要进行多次穿刺,才能将脑脊液释放出来,穿刺工作难度大,操作复杂,还会给病患带来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且多次穿刺会增加病患发生二次感染的机会,治疗效果差。对病患使用腰蛛网膜下腔引流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为受到感染的脑脊液会直接排到体外,能够在根本上促进病患脑脊液再次分泌,对有炎症的脑脊液起到了冲洗与置换的作用,和以往治疗方式相比,利用腰蛛网膜下腔引流方式进行治疗,可以缩短病患的病程,对病患康复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存在。在对病患进行腰蛛网膜下腔引流的过程当中,会带走大部分病菌和致病因子,在短时间内可以起到减缓脑膜刺激的临床症状。在根本上降低了病患脑脊液的浓度,减少病患发生二次颅内感染的机会。另外也可以避免病患出现蛛网膜粘连现象,避免癫痫发作。在对病患进行引流治疗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简单的颅内压检测,可以将病患的颅内压力控制在理想范围内[3]。
  3.2腰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的优势
  使用鞘内注射药物的方式,可以令药物更快的到达脑脊液循环中,作用于病患的蛛网膜下腔和脑室中,依照具体药物的半衰期,对病患进行多次给药,可以令药物在病患的脑脊液中能够始终保持有效浓度,对病患的脑脊液进行外部观察,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并进行细菌和药敏培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治疗。能够令病患的脑脊液漏方向发生改变,在根本上将病患的颅内压力降低到正常水平。因为病患颅内压力的下降,病患的硬膜缺口和以前相比面积就会减小,这对于漏口愈合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保证漏口的干燥性,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因为病患因为脑脊液逆行发生的二次感染。   除此之外,为了在根本上避免多重使用抗生素引起的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提高住院经济性,也推荐使用该方式进行治疗。从本次实验中能够看出,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方式在根本上减少了反复腰穿的复杂繁琐性。减少了病患椎管内部感染和损伤的机会,对于医生来讲,利用腰蛛网膜下腔引流的方式对病患进行治疗,可以对病患排除的脑脊液进行动态观察,随时检测病患脑脊液中药物有效浓度。且在经过治疗之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感染控制时间,感染控制率以及相关症状改善时间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
  3.3操作注意事项
  在使用腰蛛网膜下腔引流方式治疗颅内感染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病患的引流管会出现意外拔出,打折阻塞的现象,在发生上述情况的时候,有必要为病患更换新的引流管。建议使用皮肤切口保护膜的方式将引流管进行固定,利用这种方式,能够在根本上避免引流管脱出。另外也能够增加病患的活动范围。
  (2)医生应该依照病患的实际情况,掌握好引流量。如果引流过度,病患颅内脑脊液就会不足,进而引起颅内低压,颅内血肿现象。医生可以通过使用抬高引流袋的方式,将引流量进行全面控制。在根本上避免过度引流的情况发生。
  (3)无菌操作。将病患的引流时间进行全面控制,在适当的时机拔管。杜绝病患发生颅内二次感染的现象。从本次实验的相关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观察组病患无感染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腰蛛网膜下腔引流是一种治疗术后或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一种良好方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麟,蔡洪,刘谊,陈忠,陈泰山,胡出. 腰池持续引流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2014,01:22-23+25.
  [2]王冰,胡世颉,李兵,胡学安,邹西峰,张磊,曹宝萍,费舟. 腰椎蛛网膜下腔联合侧脑室持续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8:3-4.
  [3]刘后良,金祝华,汪杰,李守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与非复发病例的临床对比研究[J]. 中国医刊,2014,08:74-75.
  [4]陈超. 侧脑室引流术治疗重度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J]. 实用临床医学,2014,11:28+30.
其他文献
摘要:探讨骨科跟骨关节的骨折手术治疗的相关措施,总结经验的同时掌握先进的方式,对疾病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具体总结情况如下.  关键词:骨科 跟关节骨折 手术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跟骨骨折中关节内骨折约占75%,通常认为其功能恢复较差。近年来,我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涉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51例54足,取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克林霉素缓释片的三联疗法,加用复方谷氨酰胺颗粒保护胃黏膜,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据统计分析看来,胃溃疡70例,50例愈合,总有效率为95.1%,对应的愈合率为77%;十二指肠溃疡90例,80例愈合,愈合率为88.9%,对应的总
期刊
摘 要:目的:对比研究常规超声与钼靶对腋窝淋巴结状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0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给予常规超声与钼靶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00例患者中,病理检查证实良性淋巴结350例(70.0%),恶性淋巴结150例(30.0%),常规超声检查良性淋巴结符合率为99.4%,恶性淋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明的12个病例,均行16排CT平扫、增强及CTA检查。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根据Shamblin分型,Ⅰ、Ⅱ、Ⅲ型分别为6、3、3例。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形状较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有丰富血管网,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其中10例瘤体较大并包绕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结合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的正确诊治方式。方法: 选择使用本院自2013年2月—2014年9月因为患有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而采取医治的高龄心血管病疾病病人共245名,并将其分为盐酸左氧氟沙星组,头孢呋辛钠组,以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组进行医治。结果:盐酸左氧氟沙星组的痊愈几率是65. 60 %,有效几率是80. 20 %,无效几率是19. 80 %; 头孢呋辛钠组的痊
期刊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到2014年12月救治的60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全部患者中先患糖尿病,再患甲亢患者有30例,有3例患者是同时患有甲亢和糖尿病,其余27例患者先患甲亢,后患糖尿病。先患糖尿病,再患甲亢患者的血糖相对稳定,糖尿病所需药物量较大,甲亢被控制后,糖尿病药物用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老年肿瘤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5年4月接受治疗的老年肿瘤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54例,并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每组各27例。A组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若单一用药后临床效果缓慢,则给予胺碘酮联合普罗帕酮治疗,比较两组终止老年肿瘤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率及患者用药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观察其临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在甲状腺结节中的诊断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MRI与CT诊断,重点对两种诊断特点及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显示,良性结节38例(76.00%),恶性肿瘤12例(24.00%);MRI扫描显示良性结节44例(88.00%),恶性肿瘤6例(12.00%);经病理诊断显示,良性结节45例(90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式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慢性前列腺炎病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4至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病症治愈率约为48%,总有效率约为92%;对照组患者的病症治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对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进行兰索拉唑的药物治疗,研究探讨其治疗效果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诊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70例,根据药物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85例。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兰索拉唑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发生副反应的概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不良症状的发生几率(18.82%)明显低于对照组(56.4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