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不要这样的掌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f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教育不断深入,我们在课堂上听到不合适的掌声越来越多,尤其是公开课上。有些老师仅仅把掌声看作是烘托热闹气氛的工具。这种表演性的做法,破坏了课堂目标的达成和探究意义的实现,背离了教育工作的精神指向。公开课,似乎没有掌声就不是好课了,上课的老师也深谙此道,总是变着法让课堂“掌声响起来”,有的还要“让眼泪飞一会儿”。人有“七情六欲”,在“掌声”的渲染下,很容易被迷惑。
  迷惑一:这是送给学生的掌声吗?去年在临沂听一位老师讲《阿长与山海经》一课,结尾的拓展设计紧扣了课程标准,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自己的煽情却有点卖弄。她让学生以鲁迅的口吻给阿长说点什么,最后老师也有话说,于是极尽煽情之能事。果然精彩,掌声雷动。随之而来的是下课铃声,老师当即以哽咽的声音宣布下课。这样的掌声是来自老师,值得提倡吗?如果掌声是对于学生精彩的鼓励,那倒是必要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并且应当成为我们老师努力的方向。如果是师生之间经过反复的对话,也就是说,是思维的多次碰撞后的闪耀,请给予掌声鼓励,请不要吝啬你的掌声。很多教师有“绝招”,他们总是喜欢在公开课的某个环节“不露痕迹”地“显摆一下”,用以显示自己扎实的语文功底。仔细想一想,语文课堂上,真的需要这样的掌声吗?
  语文课堂上,这样的掌声不要也罢。
  迷惑二:这是自发的掌声吗?有些港台二、三流的歌星,在演唱的时候总要说这样的几句话:“观众朋友,你们好吗?”“这边的朋友,”“后面的朋友,”“来点掌声!”一般此刻都掌声雷动,场面十分火爆。还有“小沈阳”们,不过大陆的“小沈阳”是要含蓄一些的,观众鼓掌,他说“停、停”,片刻后又腆着腔说“不要停”。我们有些语文老师,课堂上看到底下有些冷场,就问了,“他读得好不好?”学生齐声说,“好!”老师马上跟进“那还不鼓掌!”啪啪啪……更为糟糕的是,老师读完后,学生没有自发的掌声响起,老师只好提醒学生“老师也需要鼓励”,学生又哗哗地拍起巴掌来。这样的鼓掌看似高明,实际上是很拙劣的,因为鼓掌者不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学生们觉得哪位学生的回答确实值得给予掌声,他们会很自然地给予会心的掌声。真不知老师心里怎么想的,是为了满足一下虚荣心,还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向学生要掌声,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可取。仔细想一想,语文课堂上,真的需要这样的掌声吗?
  语文课堂上,这样的掌声不要也罢。
  迷惑三:这是语文发出的掌声吗?某次我听了某位名师的课,他上课很幽默,底下不断有笑声。“幽默”“笑声”“掌声”,但却没有“语文”!他的“幽默”,品位如同“小沈阳”的娘娘腔。记得有位老师上《云南的歌会》,竟当着学生的面,对学生抛起了媚眼。还有的老师上语文课喜欢自己来点怪腔怪调,拿学生开开涮,拿自己的生理缺陷开开玩笑,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这让人想起唐明皇为了博杨贵妃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真有点可悲。语文课的掌声在语文里,在学生的心里,在听课老师听课后的评价里。一件事情要不要鼓掌,要看该事情是否达到听众心灵共鸣。我们在课堂上,教师讲到精彩之处,学生说到精彩之处,只要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自然就会有发自内心的掌声。有激情的课堂上经常是掌声不断,当看到教师投入地上课,学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不需要去要,一样会掌声雷动。
  语文课堂上,这样的掌声不要也罢。
  我班有一位学生相貌平平不打眼,上课提问时也总是低着头,个性老实不张扬,很长时间没能引起我的注意。一次,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回家搜索一下各个国家的首都城市。不用说,能够完成任务的寥寥无几。可没想到他却主动工整地将这些整理在黑板上。也许是缘于震惊,我不由得鼓起掌来。全班同学的掌声也不约而同响成一片。或许是激动,或许是害羞,他低着头,但却满脸红光地坦然“接受”着属于他的“掌声”。
  让我们把掌声真诚地送给学生吧!因为掌声中凝聚着我们真诚与期待的关爱和鼓励。它似一阵温暖的春风吹拂着孩子们的心田,似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前行。掌声可以给他们前行的信心,无穷的力量。
  有掌声的地方就有故事,有掌声的地方就有精彩,有掌声的地方就有成功。孩子的生命中不能缺少掌声,但课堂上的掌声一定要自然产生,而不是教师为了营造气氛而有意为之。我们盼望着我们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学生会心的掌声,那才是师生交流的一种和谐氛围,那才是我们需要的掌声。
  李彬,王艳丽,教师,现居山东郯城。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美感。古代诗文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古代诗文的审美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提升美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文的审美学习中,从中感受到审美乐趣,进而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1.创设古诗文审美氛围   在高中语
语文教学要追求“本味”。那么,何为语文“本味”?“所谓‘语文味’,实质上是要求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体现语文学科的主要或核心特色。”“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味’,必须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的同时,注意培育学生美好的人性。”(吴永军《再谈语文教学的“语文味”》)程少堂老师指出,所谓“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语文学科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起到一举两得的成效。  一.用格言警句激励鼓舞学生  格言警句、名言诗句等琅琅上口,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学习、做人、处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我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格言警句,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如珍惜时间的“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
所谓“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1999年以前的材料作文提出的概念。而1999年以前的高考作文,自然地就被称为“旧材料作文”。“旧材料作文要求全面把握材料,有最佳立意之说;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限定文体。其中限定文体符合原材料主旨是材料作文的重要标志。   “新材料作文”又叫“后话题作文”“命意作文”,是介于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之间的一种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引用的材料叙事相对完整,
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过分注重分数,强调“以本为本”,割断了语文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促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成为开放的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的个性品质。  一.开放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言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
先哲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主张教学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2.10)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知其心”,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长善救失”,各得其所,各展所长,从而获得极大的教学效益。我们站在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上,要跳出“因材施教”原则的本源意义的范畴,从教材内容,人格培养和社会环境角度,在一个全新层面上剖析“材”的积极因素,完善我
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探究学习中,怎样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关键在于选择好的阅读探究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掌握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以便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进行选择。指导学生阅读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浏览阅读法。就是通过浏览课外读物,了解要写的什么事、什么人。这种方法适合初读课外读物时采用。比如读《水浒》就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与众
一.语文有效课堂的实践关注与意义追寻  在2012年10月16日至19日,我有幸到上海教科院进行提升培训。在这四天的培训中,一个理念反复跳进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的探索从没有停止过。以前,我们总认为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1、教师完成了三维目标。2、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3、课堂环节清晰,解决难点,突破重点,有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背诵的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差异,语文背诵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往往导致一部分优等生不需太多努力,便已能背诵得很好,另一部分学生则恰恰相反。我们在指导语文背诵时,既不能让前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又不能让后一部分学生“够不着”。语文的分层教学,就要求语文背诵教学实施分层评价。做到语文教学指导要分层次,因材施教,背
在课改东风的吹拂下,课堂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了“创新”,不少教师出奇作怪,动辄播放视频,讲个故事,开个展览会,办个文学沙龙……乍一看,新鲜,热闹,甚至“震撼”,然而热闹过后,学生几无所获。那种一味为了“氛围”而过于花哨的小伎俩是要不得的。笔者仅以季羡林先生《成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文活动,真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让学生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