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以高效、便捷和知识碎片化等特点,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本文结合微课程特点,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微课程的数据结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结构;自主学习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抽象设计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和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1]。传统的满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数据结构课程教学需求,也不适应当前大学生学习特点。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新型的、适合于当前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微课程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内容简洁和知识碎片化等特点,其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PPT、Flash、视频等方式进行体现[2]。本文将结合微课程特点,将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数据结构课程的泛在学习。
一、引入微课程的必要性
(一)微课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1)碎片化的学习与生活模式。对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与先前大学生的模式有所不同。现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比之前更为广泛,不在局限于教室、宿舍和图书馆等场所,其沟通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即便是高校现行的教学计划,也有可能因为一个短信、一个微信、一条通知等,就有可能被打乱或干预。传统按部就班的教学规律已不能完全应对这种变化需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认识到变化,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变革。
(2)泛在学习的可行性。泛在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允许学习者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进行学习。当前快速发展的移动网络技术为泛在学习提供了环境。借助于网络平台,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从技术层面来说,泛在学习是完全可行的。现在泛在学习面临的突出重点在于如何设计、开发合适的学习资源。尽管当前网络上学习资源比较多,但其中大多数资源存在内容比较杂、不利于传输和获取,这给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带来了障碍。然而,微课程资源以其内容短小简洁、易于获取和传输,成为了泛在学习资源的最佳选择[3]。
(二)微课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补充
在传统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组织学中,主要采用课堂集中灌输式教学,其教学实施过程为:先由教师集中讲授知识,然后学生再进行实验或作业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优点在于教学计划实施是有步骤、有秩序的。然而,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暴露出了各种弊端,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参与积极不高、主动性不强,基本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而微课程教学方式,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习活动成为大学生主动自愿行为。另外,在微课程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分时间段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更符合当前大学生学习成长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控性。
二、数据结构微课程构建
微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构建可以从微资源、微内容和微评价等方面来实施。实施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与传统数据结构教学并不冲突,它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取代,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一)微资源
根据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的五个步骤[4]来实施微课程建设,微课程建设的主要形式包括:微视频、微练习和微点评。
(1)微视频是微课程实现的主要形式,每个微视频通常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主题等进行课程显示。每个微视频时长大约5-10分钟。
(2)微练习。在完成相应的微课程学习,需要通过微练习来验证学习的效果。在微课程设计中,通常会为每段微视频设计建3-5个微练习,并会给出微练习对应的答案或解题提示。
(3)微点评。微点评是指用概括性的语言对微视频中讲解内容进行解释。它能够帮助增强学习者对微视频的理解。
(二)微内容
由于微课程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所以对于课程知识点内容的要求设计也就需要简练。我们在设计数据结构微课程时,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设计必须要精炼。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数据结构微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可将其进行归纳,各章对应的知识点,可以概括如下:①绪论:基本概念、算法、时间和空间复杂度;②线性表:顺序存储、链式存储、单链表、双向链表;③栈:链式和顺序栈;④队列:链式和顺序队列;⑤串:顺序和链式串;⑥数组和广义表:数组、广义表;⑦二叉树:树、二叉树、森林、哈夫曼树;⑧图:广度、深度优先、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⑨排序:插入、交换、选择排序;⑩查找:顺序、二分和分块查找等。
(三)微评价
在微课程学习中,设计微评价的目的有两个,其一,通过设计微评价,实现学习者对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其二,设计微评价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对微课程进行意见反馈,以便于微课程设计人员对微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总结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充分结合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实现了教学课堂的对外延伸,将集中式的课堂实现了知识的分散化处理。它在很大程度迎合了当前大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学习需求。尽管微课程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张义良.高职微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J].2015,32(3):115-117.
[3]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255-256.
[4]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36.
作者简介:周燕(1972—),女,汉族,学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和新媒体教育技术应用等。
基金项目:2016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面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JG-16-27-7)。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结构;自主学习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抽象设计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和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1]。传统的满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数据结构课程教学需求,也不适应当前大学生学习特点。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新型的、适合于当前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微课程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内容简洁和知识碎片化等特点,其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PPT、Flash、视频等方式进行体现[2]。本文将结合微课程特点,将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数据结构课程的泛在学习。
一、引入微课程的必要性
(一)微课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1)碎片化的学习与生活模式。对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与先前大学生的模式有所不同。现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比之前更为广泛,不在局限于教室、宿舍和图书馆等场所,其沟通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即便是高校现行的教学计划,也有可能因为一个短信、一个微信、一条通知等,就有可能被打乱或干预。传统按部就班的教学规律已不能完全应对这种变化需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认识到变化,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变革。
(2)泛在学习的可行性。泛在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允许学习者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进行学习。当前快速发展的移动网络技术为泛在学习提供了环境。借助于网络平台,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从技术层面来说,泛在学习是完全可行的。现在泛在学习面临的突出重点在于如何设计、开发合适的学习资源。尽管当前网络上学习资源比较多,但其中大多数资源存在内容比较杂、不利于传输和获取,这给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带来了障碍。然而,微课程资源以其内容短小简洁、易于获取和传输,成为了泛在学习资源的最佳选择[3]。
(二)微课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补充
在传统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组织学中,主要采用课堂集中灌输式教学,其教学实施过程为:先由教师集中讲授知识,然后学生再进行实验或作业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优点在于教学计划实施是有步骤、有秩序的。然而,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暴露出了各种弊端,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参与积极不高、主动性不强,基本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而微课程教学方式,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习活动成为大学生主动自愿行为。另外,在微课程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分时间段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更符合当前大学生学习成长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控性。
二、数据结构微课程构建
微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构建可以从微资源、微内容和微评价等方面来实施。实施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与传统数据结构教学并不冲突,它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取代,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一)微资源
根据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的五个步骤[4]来实施微课程建设,微课程建设的主要形式包括:微视频、微练习和微点评。
(1)微视频是微课程实现的主要形式,每个微视频通常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主题等进行课程显示。每个微视频时长大约5-10分钟。
(2)微练习。在完成相应的微课程学习,需要通过微练习来验证学习的效果。在微课程设计中,通常会为每段微视频设计建3-5个微练习,并会给出微练习对应的答案或解题提示。
(3)微点评。微点评是指用概括性的语言对微视频中讲解内容进行解释。它能够帮助增强学习者对微视频的理解。
(二)微内容
由于微课程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所以对于课程知识点内容的要求设计也就需要简练。我们在设计数据结构微课程时,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设计必须要精炼。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数据结构微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可将其进行归纳,各章对应的知识点,可以概括如下:①绪论:基本概念、算法、时间和空间复杂度;②线性表:顺序存储、链式存储、单链表、双向链表;③栈:链式和顺序栈;④队列:链式和顺序队列;⑤串:顺序和链式串;⑥数组和广义表:数组、广义表;⑦二叉树:树、二叉树、森林、哈夫曼树;⑧图:广度、深度优先、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⑨排序:插入、交换、选择排序;⑩查找:顺序、二分和分块查找等。
(三)微评价
在微课程学习中,设计微评价的目的有两个,其一,通过设计微评价,实现学习者对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其二,设计微评价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对微课程进行意见反馈,以便于微课程设计人员对微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总结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充分结合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实现了教学课堂的对外延伸,将集中式的课堂实现了知识的分散化处理。它在很大程度迎合了当前大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学习需求。尽管微课程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张义良.高职微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J].2015,32(3):115-117.
[3]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255-256.
[4]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36.
作者简介:周燕(1972—),女,汉族,学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和新媒体教育技术应用等。
基金项目:2016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面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JG-1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