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了解,学校体育不单纯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更要了解学生健体的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1]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因此,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我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探索和实践,以便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一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兴趣了。
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其一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可以说学生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其三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二培养、提高体育兴趣的教学方法
1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打好基础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上。可见情感是维护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2]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教学是一种生动活泼,愉快身心的教育活动。新课标要求我们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遵循这一理念,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即为每一课都创设一个情境,使每位学生都融入到情境中去,使他们感觉到是在游戏而不是在上课。还有竞赛法,游戏法等。[3]通过这些手段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同学们的兴趣和爱好延续下去呢?那就应该在一个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安排更科学合理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如:集体教学、分级教学、循环教学、提高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以及理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及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模仿学习法等多样的学习方法 让同学们在学习和练习当中获得乐趣。使同学们保持已激发出来的兴趣,使他们在一节课,一个教学单元甚至一生都保持这种兴趣,使兴趣变成爱好、使爱好变成习惯。既然教学方法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科学、更合适、更合理呢?这就是我们课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考虑。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轻松、放松、有趣的游戏,运动游戏学习法潜移默化的完成教学目标。如:短跑的途中跑、中长距的耐力跑、克服同学们厌恶和恐惧的心理。其次,结合同学自身安排一些情景式教学以及结合劳动生产与环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如:投掷、跳跃等使同学们不自觉当中完成枯燥的内容。最后,结合场地器材,安排一些变换快的规格和改变裁判规则的教学方法。如:球类和跳跃。通过改变场地规格和改变规则,使同学们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内容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以前正统和烦琐的教学内容变得好玩、有趣。这样就完成激发兴趣的第三步。
3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快乐体育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运动水平和从事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方式方法等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一刀切”教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和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因材施教和分层递进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强弱不同分为男女A、B、C各三个小组,根据学生技能的差异分别制定不同的层次的教学目标和练习要求。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如在跨栏跑的练习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所跨的栏高和栏距都各不相同,技能强、速度快的学生调高栏高和增加栏距,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技能稍差,速度稍慢的学生降低栏高和缩短栏距,让他们也都能在三步过栏。又如在2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三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五、三、一跑道上跑。这样,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练习内容,同时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兴趣。 4注重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对于学生体育意识培养,能更好有效的教导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标准的体育人口,从而为其终生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在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几点:
首先要培养学生欣赏体育美、观赏体育美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是如何达到一种美,这个美如何体现出来的,让体育中的美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那学生内心的动力就会被激发,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运动;
其次,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生在各方面都处于竞争的状态,学校通过组织体育竞赛,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感受乐趣与不足,从而激发其好强和不服输的精神,从而让其在追求技术和个人能力上实现一个突破;
5积极肯定评价
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体育学习评价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导向、激励、发展和甄别等功能。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得以成长和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它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采用表扬、鼓励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都应注意发现,并能够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动作做得很规范”“、很漂亮”“、很优美”等。这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运动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更应加强学习上的鼓励。如,对于不敢进行“鱼跃前滚翻”练习的同学,笔者常用勉励的语气对他们说“:不要怕,只要你们大胆跳,保证会成功。老师来保护你!”再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这位同学真勇敢!“”恭喜你这次做得比上次更好!”如此言语上的肯定,不仅极大地调动学生了参与练习的热情,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
综上所述,体育课并不会影响知识课的学习,反而能和知识课相辅相成,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当学生有了一个强健的体魄的时候,他才能够在一种精力充沛的精神环境下去学习和生活,是很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教师应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努力创新,做好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收益匪浅,使每位学生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肩负起建设美好强盛祖国的重担。
一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兴趣了。
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其一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可以说学生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其三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二培养、提高体育兴趣的教学方法
1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打好基础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上。可见情感是维护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2]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教学是一种生动活泼,愉快身心的教育活动。新课标要求我们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遵循这一理念,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即为每一课都创设一个情境,使每位学生都融入到情境中去,使他们感觉到是在游戏而不是在上课。还有竞赛法,游戏法等。[3]通过这些手段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同学们的兴趣和爱好延续下去呢?那就应该在一个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安排更科学合理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如:集体教学、分级教学、循环教学、提高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以及理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及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模仿学习法等多样的学习方法 让同学们在学习和练习当中获得乐趣。使同学们保持已激发出来的兴趣,使他们在一节课,一个教学单元甚至一生都保持这种兴趣,使兴趣变成爱好、使爱好变成习惯。既然教学方法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科学、更合适、更合理呢?这就是我们课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考虑。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轻松、放松、有趣的游戏,运动游戏学习法潜移默化的完成教学目标。如:短跑的途中跑、中长距的耐力跑、克服同学们厌恶和恐惧的心理。其次,结合同学自身安排一些情景式教学以及结合劳动生产与环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如:投掷、跳跃等使同学们不自觉当中完成枯燥的内容。最后,结合场地器材,安排一些变换快的规格和改变裁判规则的教学方法。如:球类和跳跃。通过改变场地规格和改变规则,使同学们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内容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以前正统和烦琐的教学内容变得好玩、有趣。这样就完成激发兴趣的第三步。
3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快乐体育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运动水平和从事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方式方法等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一刀切”教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和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因材施教和分层递进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强弱不同分为男女A、B、C各三个小组,根据学生技能的差异分别制定不同的层次的教学目标和练习要求。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如在跨栏跑的练习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所跨的栏高和栏距都各不相同,技能强、速度快的学生调高栏高和增加栏距,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技能稍差,速度稍慢的学生降低栏高和缩短栏距,让他们也都能在三步过栏。又如在2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三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五、三、一跑道上跑。这样,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练习内容,同时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的兴趣。 4注重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对于学生体育意识培养,能更好有效的教导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标准的体育人口,从而为其终生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在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几点:
首先要培养学生欣赏体育美、观赏体育美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是如何达到一种美,这个美如何体现出来的,让体育中的美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那学生内心的动力就会被激发,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运动;
其次,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生在各方面都处于竞争的状态,学校通过组织体育竞赛,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感受乐趣与不足,从而激发其好强和不服输的精神,从而让其在追求技术和个人能力上实现一个突破;
5积极肯定评价
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体育学习评价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导向、激励、发展和甄别等功能。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得以成长和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它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采用表扬、鼓励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都应注意发现,并能够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动作做得很规范”“、很漂亮”“、很优美”等。这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运动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更应加强学习上的鼓励。如,对于不敢进行“鱼跃前滚翻”练习的同学,笔者常用勉励的语气对他们说“:不要怕,只要你们大胆跳,保证会成功。老师来保护你!”再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这位同学真勇敢!“”恭喜你这次做得比上次更好!”如此言语上的肯定,不仅极大地调动学生了参与练习的热情,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
综上所述,体育课并不会影响知识课的学习,反而能和知识课相辅相成,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当学生有了一个强健的体魄的时候,他才能够在一种精力充沛的精神环境下去学习和生活,是很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教师应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努力创新,做好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收益匪浅,使每位学生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肩负起建设美好强盛祖国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