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沿江—江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温光资源丰富,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提高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对保障安徽省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针对该地区稻-麦生产中茬口安排不合理、品种选择不恰当、肥水管理不适宜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优化集成了“沿江—江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成功示范应用。基于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实践,介绍了该技术模式的栽培调控途径和关键技术,以期为推动安徽稻麦周年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安徽粮食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温光资源分配;栽培模式;沿江—江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3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8-0031-03
  Abstract The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rich in temperature and light resources,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Anhui Provinc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food production in this area to ensure the food security of Anhui Province.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sowing date arrangement,inappropriate variety selection and unsuitable fertilizer and water management in rice and wheat production system in this area,we optimized and integrated the highyield and highefficiency cultivation model of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in the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and applied it.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we introduced the cultivation approaches and key techniques of this technology,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zed production of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grain yield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Alloc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resources;Cultivation model;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安徽省位于我國中东部,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总面积13.96万k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65.8万hm2。水稻和小麦是安徽省的两大粮食作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水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沿江江南、江淮地区、沿淮地区[1]。水稻常年种植面积为226.9万hm2 (2008—2017共10年平均) ,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4.1%;总产1 421.9×107 kg,占粮食总产的42.7%。小麦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沿淮地区、江淮丘陵以及沿江—江南地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为244.6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6.7%;总产1322.9×107 kg,占粮食总产的39.7%[2]。稻麦轮作是安徽省的主要种植制度。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粮食丰产科技的引领和支撑,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持续丰产增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2017年安徽省稻、麦总产平均为2 983.3×107 kg,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河南省和江苏省[2]。因此,安徽省的稻麦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温光资源丰富,是安徽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3]。多年前,该地区以水稻-油菜、水稻-小麦种植模式为主,之后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以及劳动成本的增加,使得这2种轮作模式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种粮大户多只种植单季稻,水稻收获后基本是空闲田越冬,造成了大量的温光资源浪费[4]。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逐步扩大,土地集中管理程度进一步提升,使得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成为了可能,涌现出了一批有经验、懂技术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同时,随着国家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补贴政策的实施,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使得部分经营主体开始探索稻麦轮作种植模式。近年来,随着沿江—江南地区稻麦两熟全程机械化的迅速发展,稻麦种植面积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产量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升[2,4]。然而,该地区的稻麦生产中仍存在茬口安排不合理、品种选择不恰当、肥水管理不适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稻麦生产的发展[5-8]。
  针对以上问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为依托,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集成了“沿江—江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于2018—2019年在安徽沿江的无为、庐江、望江等地成功示范应用。其中,无为县开城镇示范片稻麦周年平均产量达19 267.5 kg/hm2。鉴于此,基于大面积的生产应用实践,笔者就该技术模式的栽培调控途径和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推动安徽稻麦周年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提高安徽粮食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1 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气候资源丰富,为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2017年沿江—江南地区水稻季、小麦季和稻麦周年的平均有效积温分别为4 127.0、2 509.5和6 636.5 ℃·d;平均累计辐射量分别为2 583.3、2 563.1和5 146.3 MJ/m2;平均累计降雨量分别为863.2、697.6和1 560.7 mm(表1)。 水稻与小麦两季之间有效积温、累计辐射量、降雨量的分配比分别为6.2∶3.8、5.0∶5.0和5.5∶4.5。沿江—江南地区稻麦两季中,更多的积温和降雨资源分配在水稻季,小麦季较少,而累计辐射量在稻-麦两季中分配差异相对较小。
  2 产量指标
  团队在“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依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安徽省沿江地区开展了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范。根据示范结果可知,沿江地区水稻-小麦周年产量最高达19 271.9 kg/hm2,其中水稻产量为12 666.0 kg/hm2,小麦产量为6 605.9 kg/hm2。一般情况下,小面积的示范产量数据比大面积的生产产量高10%~20%[9]。因此,大面积生产上沿江地区稻-麦周年产量指标应为16 059.9~17 519.9 kg/hm2,其中水稻产量指标为10 555.0~11 514.6 kg/hm2,小麦产量指标为5 504.9~6 005.4 kg/hm2。
  3 茬口衔接
  合理安排茬口能提高温光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兼顾稻、麦两季高产的基础上达到周年高产的目的[5,10]。在安徽沿江—江南地区,与传统的稻麦播期相比,稻、麦两季适期晚播能协调两季间资源配置,将小麦季冗余的温光水资源转移给高贡献率作物水稻,提高水稻季积温、辐射、降雨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水稻季产量;而对小麦季资源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从而提高了稻麦周年的资源利用效率和产量。因此,沿江—江南地区的稻麦轮作模式中,水稻适宜的播期为5月15—25日(毯苗机插)或5月10—20日(钵苗机插);小麦适宜的播期为11月1—10日(表2)。
  4 品种选择
  安徽沿江江南水稻种植地区地势相对低洼、地下水位高,小麦容易发生渍害且小麦扬花期易遭遇阴雨天气,导致赤霉病大量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生产。此外,该地区夏季高温热害频发,水稻抽穗扬花期易遭遇高温胁迫,导致结实率降低。根据该地区的生态特点以及稻麦周年的高产需求,品种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产量潜力高且稳产性好。水稻品种产量潜力应>12 000 kg/hm2,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应>7 500 kg/hm2。②抗逆性强。水稻应选择耐高温能力强的品种;而小麦应择选耐渍性强、抗赤霉病性强、抗穗发芽好的品种。③生育期适中。适宜选用迟熟中籼(15~16叶)或早熟晚粳(16~17叶)类型的水稻品种,同时搭配春性小麦品种(10~11叶)。
  5 播栽方式
  5.1 水稻
  5.1.1 机械化播种,培育壮秧。根据茬口安排,播前选择晴天晒种 1~2 d,用25%咪鲜胺乳油3 000倍液浸种(或采用适宜浓度的氰烯菌酯浸种),采取日浸夜露方式。露白后用氯虫苯甲酰胺或噻虫嗪拌种,控制秧苗期病虫。采用育秧流水线播种,匀播(漏播率<5%,均匀度>90%)、稀播(毯苗60~80 g/盘(杂交稻)或90~120 g/盘(常规稻),钵苗2~3粒/钵(杂交稻)或3~4粒/钵(常规稻)。秧田期采用旱育旱管的水分管理方式。秧苗1叶1心期施用“断奶肥”(75 kg/hm2尿素),同时喷施多效唑进行第1次化控。秧苗2叶1心期喷施多效唑进行第2次化控,移栽前1 d施 “送嫁肥”。秧田期做好灰飞虱、稻蓟马等常规病虫害的防治。移栽前 3~5 d 进行1次药物防治,带药下田。
  5.1.2 精细整地,精准机插。
  小麦秸秆粉碎(≤10 cm)后均匀铺撒在田表,撒施速效氮肥(每100 kg秸秆增施1 kg尿素)或秸秆腐熟剂30 kg/hm2。旱耕水整(反旋灭茬后上水整田)或水耕水整(上水泡田,1次深旋耕埋茬,1次浅旋整田)后耙匀平整田面(高度差3 cm以内),适度沉实2~3 d后薄水封田待插。毯苗秧龄(20±2) d ,采用常规毯苗插秧机移栽。钵苗秧龄(27±3) d,采用常州亚美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 2ZB-6A(RXA-60T)钵苗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机插。栽插质量:漏插率<5%,均匀度>85%。
  5.2 小麦
  水稻秸秆还田,每100 kg秸秆增施1 kg尿素或秸秆腐熟剂30 kg/hm2。采用反旋灭茬后旋耕/耕翻、开沟,旋耕施肥机条播一体化作业,播深2~3 cm,播种后镇压保墒,遇旱时洇水出苗。
  6 群体起点
  6.1 水稻
  根据不同的栽插方式和品种确定适宜的群体起点。毯苗机插下,穗粒兼顾型品种适宜行株距为30 cm×12 cm,每穴3~4苗;大穗型品种适宜行株距为30 cm×16 cm,每穴3~4苗。钵苗机插下,穗粒兼顾型品种适宜行株距为30 cm×14 cm,每穴2~3苗;大穗型品种适宜行株距为30 cm×18 cm,每穴2~3苗。
  6.2 小麦
  根据播期调整播量。一般情况下,在10月下旬—11月下旬随着播期的推迟,基本苗要逐渐增加。沿江—江南地区适宜在11月1—10日播种,基本苗为300万~375万/hm2,基本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获得高产。
  7 肥水管理
  7.1 水稻
  7.1.1 肥料管理。
  對中籼稻而言,全生育期氮肥(纯氮)适宜用量为180~225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6∶2∶2或5∶2∶3;磷肥(P2O5)适宜用量为75~105 kg/hm2,作基肥一次施用;钾肥(KCl)的适宜用量为120~180 kg/hm2,基肥∶穗肥=5∶5或6∶4。对中粳稻而言,全生育期氮肥(纯氮)适宜用量为225~270 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6∶2∶2或5∶2∶3;磷肥(P2O5)适宜用量为75~120 kg/hm2,作基肥一次施用;钾肥(KCl)的适宜用量为150~210 kg/hm2,基肥∶穗肥=5∶5或6∶4。   7.1.2 水分管理。
  采用“浅-露-烤-湿”的节水灌溉方式。活棵至分蘖期浅水间歇灌溉,多次露田降低秸秆还田危害;80%够苗期排水晒田,开好丰产沟(直沟、横沟和围沟),沟深20 cm,沟宽30 cm。待田面开裂、叶片挺直、田面泛白,根、叶色落黄停止晒田;拔节至抽穗期间歇湿润灌溉,即前一次灌溉2~3 cm水层后,待水完全耗尽,田面无水后再进行灌溉;抽穗期若遇高温胁迫,进行深水灌溉以调节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危害;灌浆成熟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增强根系活力,提高群体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结实率和粒重;成熟前7 d断水。
  7.2 小麦
  7.2.1 肥料管理。
  小麦全生育期氮肥(纯氮)适宜施用量为180~210 kg/hm2,按基肥∶拔节肥=7∶3或6∶4施用。磷肥(P2O5)适宜用量为75~105 kg/hm2,作基肥一次施用;钾肥(KCl)的适宜用量为90~120 kg/hm2,按基肥∶拔节肥=7∶3或6∶4施用。此外,施用硫酸锌15.0~22.5 kg/hm2。
  7.2.2 水分管理。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雨水较多,且地下水位高,播种后要求开好 “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做到沟沟相通,防止渍害,确保一播全苗。畦沟、腰沟、田边沟深度分别达到20、25和35 cm。生育期间遇连阴雨或较强降水时,应及时清沟沥水降湿防渍。拔节前遇较重旱情应补充灌溉,灌溉宜釆用沿畦沟洇灌或喷灌方法,灌前要清理“三沟”,灌后及时排除田内积水,拨节孕穗后一般不浇水。
  8 病虫草害防治
  8.1 水稻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本田期重点防控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3种病害,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3种虫害。优先选用绿色防控措施,如农业防控(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生物防控(天敌/香根草等)、理化诱控(性诱剂等)以及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色板诱杀技术等)等。病虫害严重时选择化学防控用以辅助。采用化学防控技术时,优先使用生物源农药和低毒安全高效控失农药控制病虫害。群体中下部病虫草害适宜选择新型控失农药(病害85%常规农药/虫害70%常规农药+800目以上225 g/hm2控失剂)+担架式/自走式中大型大容量高压力农药喷施机械用药防控措施;冠层病虫害施用新型控失农药(病害85%常规农药/虫害70%常规农药+1 500目以上225 g/hm2控失剂)+无人机飞防小容量高浓度精准用药模式。草害防治采取“一封、二杀、三补”的策略。防治重点在于移栽前的封闭除草;移栽后5~7 d将化学药剂与分蘖肥一起均匀撒施;对于前期没有完全防治住的杂草,可在杂草3叶期时选用适当药剂予以清除。
  8.2 小麦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仍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重点防治赤霉病、纹枯病、锈病和白粉病等病害以及蚜虫、麦蜘蛛和吸浆虫等虫害。中后期重视 “一喷四防”,即药肥混喷,防病、防虫、防倒、防早衰,加强赤霉病的防治,做到 “见花打药,盛花再打”。草害立足春草秋治,注重冬前化学除草,冬前未能及时除草或草害较重的麦田,返青期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坚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化除原则,选用高效、低残留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9 机械化减损收获与安全节能干燥储藏
  9.1 水稻
  当95%籽粒变黄时使用履带式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或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机收时要求产量总损失率<3.5%,含杂率≤2.0%,破碎率≤2.0%,割茬高度≤15 cm,秸秆粉碎长度≤10 cm。籽粒收获后使用低温循环式干燥机及时烘干至含水量13.5%以下后储藏。
  9.2 小麦
  籽粒蜡熟末期(九成熟)选用加装秸秆粉碎装置,且能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的联合收割机,以减轻灾害损失,减少籽粒破损率,提高小麦商品等级。收割时要求产量总损失率≤2.0%,含杂率≤2.0%,破碎率≤2.0%,割茬高度≤15 cm。收获后及时烘干,当籽粒水分下降到13.0%时入仓(库)贮藏。
  10 技术示范应用效果
  2018和2019年在安徽的无为县开展了“沿江—江南地区水稻-小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示范”,核心示范区面积分别10和15 hm2。经专家测产,稻-麦周年平均产量达 19 267.5 kg/hm2(其中水稻12 666.0 kg/hm2,小麦6 605.9 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28.2%。
  参考文献
  [1] 李乾.安徽省水稻生产布局变迁及优化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EB/OL].[2019-12-05].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8/indexch.htm.
  [3] 季一胜,杨飞,吴晓鹏,等.沿江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机械化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18):17-18.
  [4] 江耀斌.安徽沿江地区稻麦两熟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70-71.
  [5] 习敏,杜祥备,吴文革,等.稻麦两熟系统适期晚播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165-172.
  [6] 姚余,佘德如,余晓虎,等.沿江圩区稻套麦栽培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報,2001,7(5):35-36.
  [7] 陈刚,吴文革,孙如银,等.氮肥追施方式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5(2):78-82.
  [8] 黄明珠.沿江地区稻茬小麦栽培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9):46,48.
  [9] 周正权,李育娟,王坚钢.太湖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J].耕作与栽培,2015(6):49-51.
  [10] 杜祥备,孔令聪,习敏,等.江淮区域稻麦两熟制周年资源分配、利用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7):1078-1087.
其他文献
摘要 南非的自然环境和政策条件较适合水产养殖业发展,近年来南非水产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展现出了较高的发展潜力,是非洲主要的渔业生产国家之一。介绍了南非水产养殖现状、主要水产养殖种类、养殖模式以及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等,总结分析了南非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南非;水产养殖;养殖模式;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 S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
期刊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捷且稳定经济的盐酸大观霉素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选用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四氢呋喃-水(35∶35∶30),检测波长415 nm,柱温30 ℃,流速1 mL/min,进样量20 μL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研究该条件下检测样品含量的可行性,并与国家兽药典中的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管碟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盐酸大观
期刊
摘要 [目的]为了快速、精确检测贮藏大米中的霉菌菌落总数,拟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实现无损检测。[方法]采用SG-SNV detrending的方式对原始光谱数据预处理,去除基线散射,平滑光谱曲线;然后分别利用SPA算法和CARS算法选取反映大米霉菌菌落总数特性的特征波长组合,最后采用SVR方法分别在全光谱数据和2种特征光谱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模型,对比分析各SVR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基于CARS特
期刊
摘要 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是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 、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根据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将 SPSS 统计软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及实验等方面多方位引入SPSS软件的学习和实践使用,开展应用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本着解决实际问题,以应用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应用软件的能力,为提升应用类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水产品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受到内源性蛋白酶和微生物的作用,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改变蛋白质的生物特性,导致蛋白质发生降解,使水产品品质下降,造成经济损失,从水产品贮藏过程中内源性蛋白酶与蛋白质降解、水产品贮藏过程中蛋白质降解的机制研究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水产品贮藏过程中蛋白质降解的研究进展,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当前热门的水产品贮藏过程中蛋白质降解的防控措施,并且对蛋白质降解防控措施进行展望,以期
期刊
摘要 [目的]山地區地形条件复杂,耕地资源紧缺,耕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多。对山地区耕地利用和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山地区更好地利用与保护耕地。[方法]以湖南省永顺县为例,对耕地的组成及特征、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结果]永顺县耕地特征为:组成以水田为主,整体坡度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利用特征为:数量总体保持增长,水田数量减少,旱地数量增加,“非耕化”情况普遍。耕地利用与保护存在
期刊
摘要 以灰树花菌株Gr0001+3为供试菌株,将菌丝长速、长势、原基分化速度等作为评价指标,筛选优良基质配方和松紧度。结果表明,基质配方为 75%棉籽壳、8% 麦麸、15% 玉米粉、1% 石膏、1% 白糖、含水量在 65%,且使用对折宽度 17 cm 的栽培袋在装料量湿重 880 g /袋、装料高度 16 cm 下菌丝的长速、长势、原基分化效果最佳。在此条件下灰树花菌丝生长最好,可以在生产中推广使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基质配方对非洲菊新品种“明卉傲阳”组培苗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方法]以“明卉傲阳”为供试材料,选用泥炭土、蛭石、菇渣、珍珠岩和黄土为育苗基质,研究 10 种不同基质配比对非洲菊组培苗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当基质配比为泥炭土∶珍珠岩∶黄土=2∶1∶1时,基质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且非洲菊组培苗的株高、茎粗、叶长、叶宽、根数、根长、成活率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结论]泥炭
期刊
摘要 为筛选适宜豫东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引进17个小麦品种在郸城县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系)商麦156、涡麦182、轮选146、Gy-13028、泰麦1218的产量分别为9 550.05、9 505.05、9 332.25、9 272.25 和9 197.10 kg/hm2,分别比对照周麦18增产9.47%、8.95%、6.97%、6.28%、5.42%,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隆平91
期刊
摘要 近期开展的新农科建设将扎根中国大地掀起一场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以“开改革发展新路,育卓越农林人才,树农林教育新标”三大举措,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指明新方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涉农高校适应新农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师资队伍各项结构指标,系统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生师比、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