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哲学史上认识论的转向表现在认识和真理问题一跃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本体论的附庸。哲学家为探索人的认识,形成两个哲学派别即近代唯理论和经验主义。
关键词:哲学史;唯理论主义;经验主义
一、近代真理问题概括
唯理论主义的代表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为培根、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真理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知识的起源、方法问题,一方面为真理的标准即思维与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近代哲学的奠基者为唯理论哲学家笛卡尔。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知识起源于天赋观念,运用理智的分析获得必然性知识。相反,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人通过感官归纳总结获得知识。
二、二派论战的逻辑进程
二派的论战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论战的初级阶段。各自理论刚具雏形,论战也只能从较泛、较浅的基础上相互揭露。第二个阶段是论战的深入阶段。论战的内容相对集中,主要围绕知识的起源、知识获得的方法这些认识论根本问题上展开。第三个阶段研究人是否具有获得普遍必然性知识的能力。人是否有此能力,涉及到人在世界的主体地位的存在与取消。
(一)第一阶段,锋芒中显现主题
此阶段中主要表现为“霍布斯、伽森狄与笛卡尔的辩论为主体,但同时也包含着笛卡尔和培根之间的对立以及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对经验主义的否定”。
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提出经验作为知识的起点,并把知识的确定性建立在实验结果和测试等基础上。培根建立了三表法,并运用三表法对经验事物详尽分析和综合形成归纳推理,代表着与亚里斯多德“工具论”不同的新工具。
第一个唯理论哲学家代表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提出“我思故我在”判断,此判断预示着近代哲学真正的开端。此判断对后世哲学影响深广,其含义中也包含唯理论的认识论起源和方法。笛卡尔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天赋观念,以天赋观念为前提,通过分析方式获得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培根和笛卡尔知识论预示着两派在认识上走的是相反的路线。以此开启了两派在寻找真理上交锋和探索。当培根提出经验作为知识的起源时,笛卡尔就认识到了经验的或然性,而这种或然性来自于人的感性。与培根相反,笛卡尔认为感性和外在的权威正是我们不能获得真理的原因,通过“我思故我在”中的怀疑和批判,笛卡尔认为理性才可使我们获得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并且对培根实验过程的论述中,笛卡尔认为实验的预测、假设等都是来自与理性的观念。
两派在自己发展初级阶段已经涉及到知识的起源和寻找真理的方法。经验主义的感性经验、归纳法和唯理论主义理性中的天赋观念、演绎分析方法形成了他们在认识论中的起源和方法上的不同。
(二)第二阶段,独断中相互借鉴
笛卡尔提出的天赋观念学说同样面临着经验主义的责难。第一个具有体系化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就是在批判并维护经验主义立场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
洛克修正了培根的观点,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洛克的理论框架更加严密,比如感觉之后是反省,由此形成了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分析出事物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通过复杂观念又演绎出实体、样式等。
洛克认为如果以感觉为知识的出发点,那么就应该排除笛卡尔的理性中的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源,并且指出了笛卡尔天赋观念的不确定性。第一,天赋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小孩子就不知道我们用来推理的逻辑学。第二,天赋观念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例如我们的伦理道德的一些规定在一个国家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守,但在另一些国家或部落就不一定。
虽然,洛克戳中了唯理论主义的要害,犹如釜底抽薪。但洛克在建立自己哲学体系中,又无意识中运用了唯理论的天赋观念。例如:复杂观念就是人对简单观念的排列组合,对简单观念的这种能力恰恰說明了人的大脑并非如洛克所说的一块白板。
笛卡尔的继承者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天赋观念做了修改,使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最终变成了天赋能力潜存说,代表性的是莱布尼茨的“有纹理的大理石”。天赋观念能力潜存说其实考虑了经验主义对唯理论天赋观念的挑战,认为天赋观念并非完全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是需要经验的诱导,或者是人先天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同样又有效的回击了洛克的“复杂观念”。
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着“白板”说和“天赋观念”说的对立展开。双方看似各自为营,其实却无形中认同了对方的某些观点,并吸收改进。
(三)第三阶段,分离中理想破灭
休谟把人的知识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式知识,一类是事实知识。形式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但只限于人的理智思维中,跟现实没有联系,比如数学、几何学。事实知识指的人的感觉经验形成的知识,跟现实紧密联系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所谓的事实中的因果联系,人们一直认为是一种必然联系,其实是习惯的发生。因为人有一种习惯性的联想造成的,人本来可以这样联想也可以那样联想,只是因为发生的次数多了,就造成一种认识的假象。休谟两类知识的分离结果: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不具有事实性,“纯粹的思维只在逻辑的形式范围内有效,它不能僭越逻辑界限而妄图进入经验世界”,对人类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事实知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一种或然性的知识也对人类没有益处。休谟仍旧相信事实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但通过上述分析,人的理智和感性并非是产生这种知识的原因。人的感性和理智既然不具有这种能力,也就彻底否认了人具有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的主体地位被取消了。
近代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奠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哲学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家园(黑格尔),“主体因认识真理才有主体之地位。主体也意味着自由。自由不是别的,正是在于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休谟问题的提出破坏力极强,摧毁了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在认识论上的理想,使两派的理想破灭了。
三、小结
休谟问题实际上并非偶然,是唯理论理智认识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彻底的经验认识导致的。康德通过先天综合判断把两种知识联系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休谟问题,由此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思考人的认识和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5.
[2]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7.
作者简介:
高彦虹(1978.8—),女,汉族,山西阳泉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讲师,硕士,四川大学外国哲学专业,西方哲学史方向。
关键词:哲学史;唯理论主义;经验主义
一、近代真理问题概括
唯理论主义的代表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为培根、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真理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知识的起源、方法问题,一方面为真理的标准即思维与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近代哲学的奠基者为唯理论哲学家笛卡尔。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家认为知识起源于天赋观念,运用理智的分析获得必然性知识。相反,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人通过感官归纳总结获得知识。
二、二派论战的逻辑进程
二派的论战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论战的初级阶段。各自理论刚具雏形,论战也只能从较泛、较浅的基础上相互揭露。第二个阶段是论战的深入阶段。论战的内容相对集中,主要围绕知识的起源、知识获得的方法这些认识论根本问题上展开。第三个阶段研究人是否具有获得普遍必然性知识的能力。人是否有此能力,涉及到人在世界的主体地位的存在与取消。
(一)第一阶段,锋芒中显现主题
此阶段中主要表现为“霍布斯、伽森狄与笛卡尔的辩论为主体,但同时也包含着笛卡尔和培根之间的对立以及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对经验主义的否定”。
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提出经验作为知识的起点,并把知识的确定性建立在实验结果和测试等基础上。培根建立了三表法,并运用三表法对经验事物详尽分析和综合形成归纳推理,代表着与亚里斯多德“工具论”不同的新工具。
第一个唯理论哲学家代表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提出“我思故我在”判断,此判断预示着近代哲学真正的开端。此判断对后世哲学影响深广,其含义中也包含唯理论的认识论起源和方法。笛卡尔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天赋观念,以天赋观念为前提,通过分析方式获得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培根和笛卡尔知识论预示着两派在认识上走的是相反的路线。以此开启了两派在寻找真理上交锋和探索。当培根提出经验作为知识的起源时,笛卡尔就认识到了经验的或然性,而这种或然性来自于人的感性。与培根相反,笛卡尔认为感性和外在的权威正是我们不能获得真理的原因,通过“我思故我在”中的怀疑和批判,笛卡尔认为理性才可使我们获得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并且对培根实验过程的论述中,笛卡尔认为实验的预测、假设等都是来自与理性的观念。
两派在自己发展初级阶段已经涉及到知识的起源和寻找真理的方法。经验主义的感性经验、归纳法和唯理论主义理性中的天赋观念、演绎分析方法形成了他们在认识论中的起源和方法上的不同。
(二)第二阶段,独断中相互借鉴
笛卡尔提出的天赋观念学说同样面临着经验主义的责难。第一个具有体系化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就是在批判并维护经验主义立场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
洛克修正了培根的观点,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洛克的理论框架更加严密,比如感觉之后是反省,由此形成了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分析出事物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通过复杂观念又演绎出实体、样式等。
洛克认为如果以感觉为知识的出发点,那么就应该排除笛卡尔的理性中的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源,并且指出了笛卡尔天赋观念的不确定性。第一,天赋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小孩子就不知道我们用来推理的逻辑学。第二,天赋观念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例如我们的伦理道德的一些规定在一个国家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守,但在另一些国家或部落就不一定。
虽然,洛克戳中了唯理论主义的要害,犹如釜底抽薪。但洛克在建立自己哲学体系中,又无意识中运用了唯理论的天赋观念。例如:复杂观念就是人对简单观念的排列组合,对简单观念的这种能力恰恰說明了人的大脑并非如洛克所说的一块白板。
笛卡尔的继承者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天赋观念做了修改,使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最终变成了天赋能力潜存说,代表性的是莱布尼茨的“有纹理的大理石”。天赋观念能力潜存说其实考虑了经验主义对唯理论天赋观念的挑战,认为天赋观念并非完全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而是需要经验的诱导,或者是人先天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同样又有效的回击了洛克的“复杂观念”。
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着“白板”说和“天赋观念”说的对立展开。双方看似各自为营,其实却无形中认同了对方的某些观点,并吸收改进。
(三)第三阶段,分离中理想破灭
休谟把人的知识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式知识,一类是事实知识。形式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但只限于人的理智思维中,跟现实没有联系,比如数学、几何学。事实知识指的人的感觉经验形成的知识,跟现实紧密联系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所谓的事实中的因果联系,人们一直认为是一种必然联系,其实是习惯的发生。因为人有一种习惯性的联想造成的,人本来可以这样联想也可以那样联想,只是因为发生的次数多了,就造成一种认识的假象。休谟两类知识的分离结果: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不具有事实性,“纯粹的思维只在逻辑的形式范围内有效,它不能僭越逻辑界限而妄图进入经验世界”,对人类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事实知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一种或然性的知识也对人类没有益处。休谟仍旧相信事实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但通过上述分析,人的理智和感性并非是产生这种知识的原因。人的感性和理智既然不具有这种能力,也就彻底否认了人具有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的主体地位被取消了。
近代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奠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哲学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家园(黑格尔),“主体因认识真理才有主体之地位。主体也意味着自由。自由不是别的,正是在于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休谟问题的提出破坏力极强,摧毁了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在认识论上的理想,使两派的理想破灭了。
三、小结
休谟问题实际上并非偶然,是唯理论理智认识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彻底的经验认识导致的。康德通过先天综合判断把两种知识联系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休谟问题,由此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思考人的认识和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5.
[2]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7.
作者简介:
高彦虹(1978.8—),女,汉族,山西阳泉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讲师,硕士,四川大学外国哲学专业,西方哲学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