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思想品德》教材修订特色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a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修订的苏版《思想品德》教材,从公民素养、人文价值、德性养育等视角进行了重构与创生,紧扣课程标准,提炼教育点上的真问题,传递人生智慧与人世经验,以德性建构心灵秩序,以道德践履体现人格风范,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关 键 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修订;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2-0044-04
  前不久,笔者有幸参与了鞠文灿先生主编的苏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修订。本次修订是基于2011版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的一次重构和创生,修订后的教材从公民素养、人文价值、德性养育等视角出发,结合文化经典、时代特征、课程目标、编写原则,遵循生命创造的规律,直指学生复杂的生活世界,通过智慧传递、道德体验、价值澄清、协商对话、行为示范等方式,突出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设计,摒弃过分强调或拘泥于科学的逻辑框架,将德育原理与生活意义、生命张力结合,帮助学生建构认知图式、道德信仰、行为方式,探索新的德育增长点。
  修订后的每册教材分单元、课、框三个层次顺序编排。单元下设序言统领本课,以材料或描述性话语,简要地告诉学生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意义。课题作为内容的高度提炼概括,凸显内容的主旨。课题下设导言,承上启下,帮助学生明了本课所要讲述的主题。框题设置观照学习进度,内容大体按一课时安排。每课均由“正文、辅文、设问、拓展视野、图片、名言”6个要素组成,“设问”分感悟、对话、探究三种类型,不直接指向对材料的设问,而突出一定的拓展,体现人本精神、人文关怀、人生智慧。每框一般有3个观点,或3个层次,一个观点覆盖一个材料。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也是探究的基本内容。辅助文则提供探究材料和基本思路。每一个单元后,安排综合探究课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有益于发展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以下,笔者以第一单元“学习文明礼仪”为例,对本次教材的修订特色作一介绍。
  一、扣紧课标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则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再组织。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本次教材修订,以学理视角提炼学习主题和内容要点,依据并分解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课时目标,以及设计线索、版块等方面的要求。紧扣课标并非机械对应,我们不断推敲教育点的选择是否恰当,观点陈述是否准确,要求是否合理,力求让知识成为促进学生品德与行为发展形成的工具,而非基于考试的知识陈述与解读。
  学习
  单元 探究
  主题 内容
  要点 课时 课标课
  程内容 课标活
  动建议 学理
  视角
  一
  学
  习
  文
  明
  礼
  仪
  1.
  以
  礼
  相
  待 知仪
  识礼 3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文化习俗,以平等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人民友好交往。 1.1交流使用和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以及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懂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2.7 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区域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是什么”层面解读礼和仪,把握礼仪的特性。
  从“为什么”层面渗透礼仪的意义与价值。
  从“怎么样”层面呈现个人、交往礼仪,澄清认识误区,用人生智慧、思辨眼光指导行动。
  时移
  礼易
  入乡
  随俗
  2.
  个
  人
  礼
  仪 大方
  得体 2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彬彬
  有礼
  3.
  交
  往
  礼
  仪 家庭
  礼仪 3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校园
  礼仪
  社交
  礼仪
  实践活动一 对大声喧哗说“不” 2
  二、扣准问题
  真问题是指学生在面对多元价值冲突中需要价值澄清的问题,是满足生长需要,解决成长困惑,触动灵魂深处,演绎思维价值的问题,是为最终实现个体价值、达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而服务的问题。教材编制中,我们加强对学生先前经验的测量和考量,通过筛选、提炼教育点上的真问题,建构教材内容起点,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力求让学生能在瞬间产生共鸣并作出反应,诱导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力。这些问题指向良好教育秩序和关系的建立,指向师生有价值、有规律地发展,力图避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作到具体而不抽象,真实而不飘浮,澄清而非定论,引导学生从真知到真信、真做的转变。
  学习
  单元 探究
  主题 内容
  要点 教育点上的真问题
  一
  学
  习
  文
  明
  礼
  仪
  1.以礼
  相待 知仪
  识礼 称谓礼仪;礼的象征意义;礼贵心诚;对无礼之人的态度
  时移
  礼易 理解接纳礼仪的变化;传递高效、环保、节俭的礼仪要求;礼仪与道德、法律的关系;学会分辨礼仪   入乡
  随俗 自觉约束言行,尊重适应、主动融入当地的民风民俗;客随主变,主随客变;量力而行;避免无心之错
  2.个人
  礼仪 大方
  得体 仪表美;不在人前打扫卫生;卫生习惯;着装打扮与特定情境场合适应
  彬彬
  有礼 交谈礼仪;对人态度;举止礼仪
  3.交往
  礼仪 家庭
  礼仪 起居不能因为关系亲密而忽略礼仪;吃相的文雅;筷子的使用方法;体验出行时的牵挂;拜访礼仪中的热情
  校园
  礼仪 教室礼仪中的静候,听课的专心;走廊楼梯礼仪中的右行、轻声; 操场、会场中的礼仪
  社交
  礼仪 介绍中的得体、内容、时机;交谈时的个人魅力与信任友善;馈赠中的精心选择、得体、慎重
  实践
  活动一 对大声喧哗说“不” 面对噪音污染,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不同的结果;采取智慧理性的应对方式
  三、扣问智慧
  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1]智慧是人在交往活动中,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所表现出来的应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创造的综合能力系统。人生智慧是跳荡在人际交往中的燧火,具有人际间性和灵动性的特点,是活动者瞬间知道该怎么做,并与他人相处的临场能力和才艺,是直面人生、应对生活的一种最高品质和境界。教材编者应读懂读透社会这部书,回望数十年人生与教育经历,将中华文明中三千年的人生智慧、人世经验渗透其中,在反思中痛苦地完成自我否定,突出知识生命的意义品性,并内化为自身信念、价值方法,用有引导意义和价值的设计,着力打造动心、激情、促趣、启智、养慧的学本。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判断与选择,在“愤”“悱”中豁然开朗,走向更宽广的生活和生命世界。
  例如,教材第一单元在正文中阐述“客随主便”和“主随客便”的风俗与思辨,传递“远看头,近看脚”的容止观;辅文则剪辑丰子恺待客之道的细节,传递懂规矩、讲礼貌的价值,呈现抖腿是教养的欠缺,人抖福薄的俗语;在活动设计中,诸如“我们常听大人说‘宁可伤身体,也不能伤感情’,你如何看待这句话”“在下列情境中,你会如何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妈妈做了一道创新菜,让你品尝,可这道菜并不好吃”等智慧的摘取,让教材成为张扬个性、增长灵性的精神场所。
  四、叩击德性
  “德性是人运用理智或智慧根据其谋求生存得更好的本性的根本要求,并以生存得更好为指向培育的,以心理定势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的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的品质,即道德的品质。”[2]它是人成其为人的本性,反映了个体对道德意义的持守与追求,是人在道德上的自由自觉自为的正确选择和智慧实践。教材编写须遵循人的不同发展层次和模态,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强化道德认知主体与道德规范在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互动作用,呈现逐层递进的提升状态,引导人求真、向善、趋美,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守护着人的存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选取素材,用优秀的中华文明成果和民族精神血脉滋养学生心灵,让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走进教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德性彰显,史地融通。”我们以典故回应历史,以场域兼顾地理,将史地知识渗透于教材,让学生有社会感、发展观,在真实时空中行走感悟、陶冶德性、生成品行,使学生的主体性在道德实践中得以伸张,从而发现和体验道德之于人的意义。
  例如,教材选用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伊丽莎白“礼节及礼貌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荐信”;巴尔扎克“一个崇高的灵魂是从所有举动中透露出来的”等名言。辅文中介绍传统立春时节的迎春仪式,让学生感受传统仪式的内涵与古韵;引用天津南开学校的容止格言;选用阅读《目送》后的一段随笔,引导学生关注目送礼背后的亲情、家风,文中写道:“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渐行渐远……”这样的文字必然击中学生心灵;呈现一个关于《简爱》的小故事,暗示学生珍惜人类心灵隐藏的宝藏。“拓展视野”引用英国绅士喜爱拎旧公文包,表达勤奋、专心的品质。这些内容的呈现是丰盈心灵、构成幸福的首要因素,有利于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的卓越品性与能力。
  五、扣动行为
  墨子倡导“强力而行”,心理学家皮亚杰则指出:“动作是智慧的根源。”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行”。“行”即价值行为,是现实的付诸实施的行,可以检测知至、意诚的层次。道德认知是道德教育的起点,道德践履则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旨趣、终点,它促使受教育者转化或内化既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只有通过道德践履,才能加深道德主体对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认同和认可,才可能将道德规范、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信仰。教材在行为习惯培养上,给予了具体指导,让学生对照道德规范,既知道“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从而真正实现行为“着陆”;在模拟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能力,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德育实践活动设计上,引导学生践履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以公民意识、公共精神为发展取向,让美德的种子播撒心田、扎根心间。
  例如,教材正文中呈现个人礼仪中的仪容仪表、清洁卫生、着装打扮、交谈、行坐举止、拜访、走廊楼梯、操场会场、起居、饮食、出行往来、馈赠等具体礼仪规范。“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握手礼,探究握手的力度、时间、神态,“请你和同学一起做微笑练习,并主动对身边的人保持微笑”。辅文介绍领带的技法,握手、拥抱的礼仪,不同民族见面的礼节,课堂礼仪,水杯的摆放礼仪,介绍礼仪,打电话礼仪等。“拓展视野”中介绍哈达的礼节,筷子的使用方法等。配图则用漫画呈现中华老规矩,指出每一个规矩就是一条行为准则等。这些设计强化了行为的训练养成,强力体现了人格风范。
  本次教材修订以道德内化为旨归,引领学生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让教材成为确证自身存在意义和实现自我的途径,成为思想交流、智慧激荡、情感沟通、生命对话、道德践行的重要载体。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将题材相似、主题相近的多篇文本进行关联、穿插、增减与融合,构建立体系统的模块。或从大单元、大循环的视野把握整组教材、分解主题,从多个单元间的相关性出发,打破教材原先的整体架构,构建一个主题鲜明、聚焦核心、整体协调、串联递进的新的大教学单元。或以单元主题为线索,根据教材重点、难点,精选话题,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的内在联系,重新进行揉搓整组,设计各种凸显学科能力、情感滋养、价值辨析的课型及相关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内容的感悟与理解,建构合理的意义框架。或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纵横两大坐标,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角度板块切割;或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重组教学内容,揭示隐藏在教材结构模式下的线索。这样的教学更具纵深感,从起点到终点,从切入点到结合点,从立足点到延伸点,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横捭阖,前后联系,立体成像,从而联通知能,构建系统,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6.
  [2]江畅.德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0-39.
  (作者单位: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江苏南京 2111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要】词汇是进行一切英语活动的基石,在英语学习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在现实教学中,词汇教学仍然难以摆脱死记硬背、表层学习、零散记忆和被动学习的困境。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英语词汇教学逐渐转向依托语境、词源、文化背景,借助思维导图、字典、网络等工具的教学模式,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词汇;教学  引言  词是语言的构建材料,也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教育部,20
江苏:引导中小学生暑假开展健康网络活动  针对当前电脑和网络已日益成为广大中小学生业余学习和课外娱乐重要工具的新形势,江苏省关工委引导各地设计以电脑和网络为载体的暑期课外活动。该省各地积极响应,活动方案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目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今全省已有8958个辅导站点拥有电脑45345台。比如说,土桥村校外教育辅导站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六室一厅,免费
【摘要】从微课语境下高职英语课实现翻转教学的方式探寻出发,结合当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对微课语境下的翻转课堂进行阐述说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的运用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不断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课教学模式的拓展可以使自身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英语;微课;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在幼儿园中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幼儿同伴冲突事件。如争抢玩具、攻击他人等。这类事件往往需要教师及时处理,以平息事态。那么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既解决问题又促进幼儿的发展呢?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该扮演的角色。    一、幼儿情感的关怀者    在幼儿同伴冲突事件发生后,教师往往容易关注事件的起因和行为的对错,而忽视事件中幼儿的情绪体验。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
鸿图苑小学自1998年建校起,便成立了家长学校,注重凝聚家庭、社区与学校的力量。多年来,学校秉持“红棉树正气,鸿图导人生”的办学理念,培育“立品、尚志、悦学、向上”的校园精神,用红棉品格感染师生、家长,内化正气品格,整合家校、社区资源,共筑和谐愉悦的家校关系,走出了一条家校合作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加强家委会建设,搭建“和悦”平台  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家长委员会日益成为中小学校促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工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支持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高服务教职工的能力,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队伍保障。     开展师德建设,打造高素质的教师
摘 要 学校评价体系应指向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愉悦感受和成功体验。通过编制手册指向精彩、记录过程见证精彩、评价故事绽放精彩,让每个孩子都在校园生活中找到更好的自己,收获精彩的童年。  关 键 词 学校评价;精彩童年;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4-00-02  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儿童学习的动力做了深入研究后发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
摘 要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根本问题。时代新人语境下,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是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反观当前的教育现实,学生身心分离、缺乏个性、社会化不足,导致了自由精神的旁落和学校教育的异化。学农教育基于人的身心融合、全面发展及社会情怀,为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可能。华南师大附中三十年的实践表明,学农教育是培养新时代
学校教育,一头挑起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一头挑起千百个家庭的幸福与期待。教育工作,系关学生之发展,家庭之幸福,民族之兴衰。揣教育之重,置身其中,陈立群时常追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2001年,陈立群得到如此感悟。2002年,他又提出“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当这句话被刻写在学校最醒目的墙面上的时候,陈立群不仅仅是在倡导一种理
摘 要:社区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学校依托社区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从历史积淀中凝练发展理念,引领师生深入社区营建多彩的生活,实现了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资源;红色文化;绿色文明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50-02  今天,有效开发社区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与丰富的学习与实践空间,已成为诸多学校提升办学品质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