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科学探究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倡导探究式学习是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因此,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还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没有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小学科学如何走向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结合学习章鼎文老师的《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讲座,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了以下策略。
关键词:激发兴趣;探究活动;交流研讨
一、 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他们的思维才是活跃的,探究的热情才会更加持久。在小学科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学《空气有质量吗?》一课时,利用上节课《压缩空气》的对比结果,学生都能感受到一袋空气很轻,而一袋水则沉甸甸的。强烈的反差,给学生的错觉是空气没有质量。空气有没有质量?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还举出了一些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來解释说明,还有的用课外科普读物中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就可以进一步问:“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让你自己去研究,你准备怎么实施你的研究?”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提供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奥秘,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这些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学生主动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依靠学生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体验,自主建构知识。探究“空气有质量吗?”的活动开始后,我按章鼎儿老师的建议,要求学生打气筒每打三下就停下,然后用电子秤称量。各小组开始连续几次电子秤的称量都是0克,说空气没有质量的学生很开心,说空气有质量的学生愣住了,他们在小组里质疑、讨论。然而,当各小组继续给皮球加空气,电子秤出现0.2克、0.5克……称量数学越来越大时,说空气没有质量的学生愣住了,更多的人兴奋起来了。活动至此,每个组获得了可以解释的数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产生的想法与问题,小组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数据 ,得出小组的研究成果,同时,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在全班交流研讨。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自主建构了科学知识,还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 营造交流研讨的良好氛围,充分开展集体论证,达到共识
学生完成小组探究活动后,就应该在全班开展交流研讨,进行集体论证,达到共识。然而,有的由于缺乏开展交流研讨的经验,在课堂上交流研讨不起来;有的却认为小组实验中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已经指向了结论,没有必要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其实学生是真把自己的探究当成一回事的,他们非常关心其他小组的研究结果。当每个小组陆续发现空气有质量后,开展交流研讨时,每个小组做出的解释有所不同,有小组整理数据后汇报:“空气有质量,但很小,小得电子秤称不出来,需要更精密的电子秤才能称出来”;还有小组对收集的数据通过处理,推算出每管空气约0.1克,对前3次称量为0的空气,他们的质量应该分别是0.3克、0.6克、0.9克。肯定学生的分析汇报后,我问大家:“第四次0.2克、第五次0.5克能称量出来,为什么第一次0.3克、第二次0.6克、第三次0.9克却称量不出来?什么情况下称量不出空气的质量?什么情况下称量得出空气的质量?”各小组开始收集更多的事实,并对收集到的事实作进一步的比较观察发现:皮球从瘪到鼓圆,称量不出空气质量;皮球鼓圆后充气,就能称量出空气的重量了,学生很快联系到了上节课的所学《压缩空气》。经过全班学生的交流研讨,最后形成了全班学生共同的发现和解释: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压缩空气的质量可以被测量。
小学科学走向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轻松愉悦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学生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交流研讨是对探究出的数据现象进行梳理归纳,通过集体的分析论证,对研究成果不断完善,达成一致的见解。交流研讨的最终结论不能由教师强行塞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们交流研讨后形成的真正共识,即使留下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有问题才能让学生继续保持对科学课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国强.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9x):77-79.
[2]姜赛虎.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优化策略探讨[J]. 学苑教育, 2016(19):82-82.
关键词:激发兴趣;探究活动;交流研讨
一、 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他们的思维才是活跃的,探究的热情才会更加持久。在小学科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学《空气有质量吗?》一课时,利用上节课《压缩空气》的对比结果,学生都能感受到一袋空气很轻,而一袋水则沉甸甸的。强烈的反差,给学生的错觉是空气没有质量。空气有没有质量?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还举出了一些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來解释说明,还有的用课外科普读物中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就可以进一步问:“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让你自己去研究,你准备怎么实施你的研究?”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提供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奥秘,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这些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学生主动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依靠学生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体验,自主建构知识。探究“空气有质量吗?”的活动开始后,我按章鼎儿老师的建议,要求学生打气筒每打三下就停下,然后用电子秤称量。各小组开始连续几次电子秤的称量都是0克,说空气没有质量的学生很开心,说空气有质量的学生愣住了,他们在小组里质疑、讨论。然而,当各小组继续给皮球加空气,电子秤出现0.2克、0.5克……称量数学越来越大时,说空气没有质量的学生愣住了,更多的人兴奋起来了。活动至此,每个组获得了可以解释的数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产生的想法与问题,小组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数据 ,得出小组的研究成果,同时,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在全班交流研讨。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自主建构了科学知识,还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 营造交流研讨的良好氛围,充分开展集体论证,达到共识
学生完成小组探究活动后,就应该在全班开展交流研讨,进行集体论证,达到共识。然而,有的由于缺乏开展交流研讨的经验,在课堂上交流研讨不起来;有的却认为小组实验中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已经指向了结论,没有必要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其实学生是真把自己的探究当成一回事的,他们非常关心其他小组的研究结果。当每个小组陆续发现空气有质量后,开展交流研讨时,每个小组做出的解释有所不同,有小组整理数据后汇报:“空气有质量,但很小,小得电子秤称不出来,需要更精密的电子秤才能称出来”;还有小组对收集的数据通过处理,推算出每管空气约0.1克,对前3次称量为0的空气,他们的质量应该分别是0.3克、0.6克、0.9克。肯定学生的分析汇报后,我问大家:“第四次0.2克、第五次0.5克能称量出来,为什么第一次0.3克、第二次0.6克、第三次0.9克却称量不出来?什么情况下称量不出空气的质量?什么情况下称量得出空气的质量?”各小组开始收集更多的事实,并对收集到的事实作进一步的比较观察发现:皮球从瘪到鼓圆,称量不出空气质量;皮球鼓圆后充气,就能称量出空气的重量了,学生很快联系到了上节课的所学《压缩空气》。经过全班学生的交流研讨,最后形成了全班学生共同的发现和解释: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压缩空气的质量可以被测量。
小学科学走向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轻松愉悦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学生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交流研讨是对探究出的数据现象进行梳理归纳,通过集体的分析论证,对研究成果不断完善,达成一致的见解。交流研讨的最终结论不能由教师强行塞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们交流研讨后形成的真正共识,即使留下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有问题才能让学生继续保持对科学课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国强.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策略[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9x):77-79.
[2]姜赛虎.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优化策略探讨[J]. 学苑教育, 2016(19):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