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是转型发展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立足长远,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宏观领导和顶层设计;夯实基础,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能力;把握关键,积极推动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6年度甘肃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课题研究项目“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XCSXY201617)。
高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抓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这个重点,落实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等要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從而春风化雨、入脑入心。”1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如何上好思政课也就成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新媒体新技术广泛使用和国家提倡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如何改革创新必然被推到了教改的前沿。本文以兰州工业学院的思政教学为例,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如何针对“95”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准确研判思政课在新媒体背景下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好教学改革问题,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切实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通知》,兰州工业学院被列为甘肃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之一。近年来,兰州工业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创业与就业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把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党委及宣传部门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也一直把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放在第一位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是“05方案”颁布实施以来,思政课在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满堂灌授课形式,突破了按照教材章节讲授的传统授课方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中采用了专题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等。比如在专题讨论教学法中,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把教材内容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划分为七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相关的专题。围绕七大专题设计教学方案,打破传统的从教材第一页讲到最后一页的固定教学方法,这样在有限的课时内,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改变以老师为主、单向灌输的填鸭式传统课堂教学法,让学生思考、参与课堂教学讨论。每次课堂设“一刻钟历史知识分享”,学生可以把自己对老师在专题讲授中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讲出来,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讨论。同时,对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在课件中链接一些短小历史记录片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们听得动情有味,入耳、入心。也就是说,通过采用专题讨论、多媒体手段等方法,紧紧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注重科学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动态联系,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随时添加社会发展的动态信息,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使“纲要”课的内容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历史借鉴”再到“情感认同”。既增强了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也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转型发展中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虽然一如既往地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之一的思政课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一)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度还不够
在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环境下,在转型发展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虽把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整体规划,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推进思政课教学工作。但是,相比对专业课教学重视度而言,思政课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部要求的按学生人数保障思政课的教学经费也不能很好落实到位。学校部分领导和一些教师轻视思政课的思想仍然存在,认为思政课作用不大,可有可无,既占课时又占教室,或多或少存在排挤思政课的现象。
(二)思政课教师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地方应用本科院校大多是新建的,一般都是由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的,缺乏应有的本科教学专业师资队伍储备,所以思政课教学一线队伍中大量的是青年教师。这就导致此类院校的本科教学经验还处在边教学边积累阶段,且部分教师所学本硕专业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基础弱、理论功底浅,一人讲授多门思政课,课头多、专不下来,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授课中不能很好地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教学转向“微化”教学,将理论与社会现实和大学生能够感知的日常生活世界相关联,教学方法手段单调,缺乏应有的创新,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不强
1.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了学生的兴趣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广大农村及小城镇的普通家庭,他们是在高考本科第二批中录取的,成绩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业。在学习中明显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往往热衷于学习与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有关的大量微观知识和信息,不喜欢宏大的政治理论和抽象的思想说教。因此,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仅仅满足于浅尝辄止式的理解,满足于应付过关考试,学习往往停留于简单的复制、机械的记忆、肤浅的了解层面,不愿意花时间、动脑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2根本无法实现重要理论从“不知”到“知”,甚至“信”到“行”的有效转化。 2.智能手机成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杀手”
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及其强大的传递信息功能,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大学校园的“低头族”也越来越多。无处不在的网络,使学生们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及各种智能电子产品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一切信息,他们从网络中获取的资料、了解的实例和信息,甚至有可能会比老师讲授的内容更新更前沿,且多呈现出海量与碎片、去中心化与多中心化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思政课的兴趣点、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减弱。因此,如何把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吸引到课堂上,特别是吸引到思政课教学中去,成了授课老师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四)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化达不到实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思政课要求分配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基本上是淡化的,流于形式的。如在兰州工业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虽然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和课时,却一直没有经费的保障,导致无法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农村、社区、工厂、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无法实地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大多数学生写成的调查报告是没有多少含金量的,实践的结果只是从互联网上抄袭拼凑了一篇调查报告而已。同样,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学生应付了事思想严重,缺乏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论文抄袭的情况也是十分严重。实践环节是思政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但是由于实践环节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实践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锻炼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以师为本”的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了教学改革与创新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转型发展,在思政课教学中也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围绕着“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利用多媒体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根本上来说思政课依然是建立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本位教学理念之上的,总体上仍然是一种“我(教师)讲、你(学生)听”,甚或是辅以“我(教师)问、你(学生)答”的讲解——接受型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导学习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确立,无形中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依然很突出。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启迪、人生引导的一门重要课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宏观领导和顶层设计,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和美誉度。
(一)立足长远,切实加强学校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宏观领导和顶层设计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级领导必须把思政课教学作为推动和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对思政课教学的宏观领导和顶层设计,切实转变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政课的观念,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师资配备、教学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于倾斜支持,大力支持思政课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搭建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积极推动新媒体新技术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
(二)夯实基础,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能力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将会产生直接的甚至深远的影响。因此,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高度重视工作在一线的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和感化学生,以坚定的政治信仰,用真情、真心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宣讲、传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学校要多给思政课教师创造再学习、再培训的条件,定期分批派遣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准确把握思政课理论体系,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实地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为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并积极鼓励引导思政课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媒体新技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因材施教,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把握关键,积极推动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政课教改中的创新应用
新时期,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新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吸引和影响着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引进和使用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和教学软件,推进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可借鉴慕课模式,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主动搭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探索创建适合思政课的“三位一体”(微课+讨论课+实践课)教学新模式。通过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讨论课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借助实践课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放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这样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教学模式,而且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使思政课在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技术人才中更好地起到“主渠道”作用。
[注释]
1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6年12月8 日。
2侯保龙:《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与路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6期,第92~93頁。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6年度甘肃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课题研究项目“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XCSXY201617)。
高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抓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这个重点,落实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等要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從而春风化雨、入脑入心。”1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如何上好思政课也就成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新媒体新技术广泛使用和国家提倡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如何改革创新必然被推到了教改的前沿。本文以兰州工业学院的思政教学为例,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如何针对“95”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准确研判思政课在新媒体背景下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好教学改革问题,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切实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通知》,兰州工业学院被列为甘肃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之一。近年来,兰州工业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创业与就业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把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党委及宣传部门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也一直把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放在第一位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是“05方案”颁布实施以来,思政课在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满堂灌授课形式,突破了按照教材章节讲授的传统授课方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中采用了专题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等。比如在专题讨论教学法中,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把教材内容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划分为七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相关的专题。围绕七大专题设计教学方案,打破传统的从教材第一页讲到最后一页的固定教学方法,这样在有限的课时内,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改变以老师为主、单向灌输的填鸭式传统课堂教学法,让学生思考、参与课堂教学讨论。每次课堂设“一刻钟历史知识分享”,学生可以把自己对老师在专题讲授中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讲出来,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讨论。同时,对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在课件中链接一些短小历史记录片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们听得动情有味,入耳、入心。也就是说,通过采用专题讨论、多媒体手段等方法,紧紧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注重科学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动态联系,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随时添加社会发展的动态信息,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使“纲要”课的内容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历史借鉴”再到“情感认同”。既增强了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也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转型发展中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虽然一如既往地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之一的思政课教学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一)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度还不够
在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环境下,在转型发展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虽把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整体规划,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推进思政课教学工作。但是,相比对专业课教学重视度而言,思政课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部要求的按学生人数保障思政课的教学经费也不能很好落实到位。学校部分领导和一些教师轻视思政课的思想仍然存在,认为思政课作用不大,可有可无,既占课时又占教室,或多或少存在排挤思政课的现象。
(二)思政课教师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地方应用本科院校大多是新建的,一般都是由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的,缺乏应有的本科教学专业师资队伍储备,所以思政课教学一线队伍中大量的是青年教师。这就导致此类院校的本科教学经验还处在边教学边积累阶段,且部分教师所学本硕专业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基础弱、理论功底浅,一人讲授多门思政课,课头多、专不下来,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授课中不能很好地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教学转向“微化”教学,将理论与社会现实和大学生能够感知的日常生活世界相关联,教学方法手段单调,缺乏应有的创新,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不强
1.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了学生的兴趣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广大农村及小城镇的普通家庭,他们是在高考本科第二批中录取的,成绩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业。在学习中明显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往往热衷于学习与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有关的大量微观知识和信息,不喜欢宏大的政治理论和抽象的思想说教。因此,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仅仅满足于浅尝辄止式的理解,满足于应付过关考试,学习往往停留于简单的复制、机械的记忆、肤浅的了解层面,不愿意花时间、动脑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2根本无法实现重要理论从“不知”到“知”,甚至“信”到“行”的有效转化。 2.智能手机成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杀手”
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及其强大的传递信息功能,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大学校园的“低头族”也越来越多。无处不在的网络,使学生们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及各种智能电子产品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一切信息,他们从网络中获取的资料、了解的实例和信息,甚至有可能会比老师讲授的内容更新更前沿,且多呈现出海量与碎片、去中心化与多中心化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思政课的兴趣点、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减弱。因此,如何把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吸引到课堂上,特别是吸引到思政课教学中去,成了授课老师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四)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化达不到实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思政课要求分配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基本上是淡化的,流于形式的。如在兰州工业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中,虽然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和课时,却一直没有经费的保障,导致无法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农村、社区、工厂、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无法实地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大多数学生写成的调查报告是没有多少含金量的,实践的结果只是从互联网上抄袭拼凑了一篇调查报告而已。同样,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学生应付了事思想严重,缺乏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论文抄袭的情况也是十分严重。实践环节是思政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但是由于实践环节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实践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锻炼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以师为本”的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了教学改革与创新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转型发展,在思政课教学中也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围绕着“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利用多媒体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根本上来说思政课依然是建立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本位教学理念之上的,总体上仍然是一种“我(教师)讲、你(学生)听”,甚或是辅以“我(教师)问、你(学生)答”的讲解——接受型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导学习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确立,无形中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依然很突出。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启迪、人生引导的一门重要课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宏观领导和顶层设计,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和美誉度。
(一)立足长远,切实加强学校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宏观领导和顶层设计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级领导必须把思政课教学作为推动和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对思政课教学的宏观领导和顶层设计,切实转变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政课的观念,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师资配备、教学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于倾斜支持,大力支持思政课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搭建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积极推动新媒体新技术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
(二)夯实基础,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能力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将会产生直接的甚至深远的影响。因此,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高度重视工作在一线的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和感化学生,以坚定的政治信仰,用真情、真心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宣讲、传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学校要多给思政课教师创造再学习、再培训的条件,定期分批派遣教师外出学习考察,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准确把握思政课理论体系,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实地感受国家的发展变化,为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并积极鼓励引导思政课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媒体新技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因材施教,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把握关键,积极推动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政课教改中的创新应用
新时期,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新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吸引和影响着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引进和使用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和教学软件,推进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可借鉴慕课模式,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主动搭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探索创建适合思政课的“三位一体”(微课+讨论课+实践课)教学新模式。通过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讨论课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借助实践课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放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这样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教学模式,而且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使思政课在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技术人才中更好地起到“主渠道”作用。
[注释]
1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6年12月8 日。
2侯保龙:《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与路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6期,第9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