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疑难之辨析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味理论是我国中医药学理论的核心,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也对中医临床工作的开展有着一定指导意义。但是在实际的临床诊疗中,五味学说的局限性和缺陷也不少,本文就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的疑难之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五味理论;中药;中医;疑难;功效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一直以来都是阐述中药使用功效、作用的基础,是指导中药临床诊疗的核心。在我国中药学药性研究中,五味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也不少。本文针对五味药性理论常见的疑难问题做了深入分析,旨在为同行学习提供指导。
  一、 五味理论概述
  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最初是根据药物味道的真实性来确定的,后来逐渐的将药物的气味、滋味同药物作用联系,并且形成以药物的气味来解释药物的临床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医用药领域的不断深入,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通过药物气味来发现和解释,因此不少工作人员采用了推定气味的方法来进行药物疗效说明,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药物药味的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药味说法是以神农尝百草为代表的药物口尝味道;另外一种说法是药味来源于中医药物功能和药效。五味理论作为我国中医领域一个历史悠久的理念,它在药物临床使用中有着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五味理论能直接反映出部分药物的功效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五味看作是药物的基本属性,事实也是如此。五味理论作为药物功能的阐述基础,其主要包含了“甘缓”“酸收”“苦燥”“苦泄”“辛润”五种不同味道,在具体的临床诊疗中有着“辛能散、甘能补、苦能泄、酸能涩、淡能渗”的说法。虽然药物的味道与功效之间的联系并非完全相符,但是在古代尚未有先进仪器对药物成分进行观察的前提下却很好的反映出药物的功效和临床目标,因此它对我国中医临床用药有着积极指导意义。
  2、五味理论在方剂中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医药李林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五味理论由原来的单独的解释、单个药物运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综合的内容。目前,不少医疗工作者已经将五味理论应用到临床配伍当中,并且也创立了很多五味配伍的新方法。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常见的五味理论在方剂中的应用包含了:辛开苦降甘调法 、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法 、 酸甘辛苦合用法、 其它药味运用和配伍法等。
  3、五味理论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五味理论是一个同中国传统唯物思想、中医诊疗方法、临床辩证思维相结合的内容,它对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素问》中就有着“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的说法,根据这一理论,后人逐渐将这些药味延伸成为一种全新的药物功能,也就是辛润。五味理论的出现是将五味中的各种药物直接功效进行总结与概括,它是对药物润养效果进行分析的,但由于润养并非一个简单、直接的内容,因而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将其纳入到临床治疗理论中,并加以研究。
  二、中药五味与药物功效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给我国传统中医学的发展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也让我国医药学得到巨大的发展,并且逐渐成为中药功效的内在依据,其同功效的关联特性表现的十分强烈。甚至说,药味是药物药效的基础也不为过,这是因为多数药物的药味与药性有着统一的辩证关系。五味是对药物功效在某种程度上的归纳,但从味一效关系分析,又常常出现不统一的现象,往往味一效之间并非能够完关的一一对应,在某些具体药物的药味描述与其功效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尤令初学者感到迷惑不解。故此针对五味理论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予以厘清,以下就一些常见疑惑作以分析阐释。
  1药味仅表示其真实滋味与功效作用并无关联
  临床上,一些中药在占今文献记述中对药味的标注来自药物本身的真实滋味,从而导致其功效与药味相悖或不具备味一效间的对应关系。属于此种?h形的中药大多为具有特殊功效(专能),或属于驱虫、截疟、麻醉、外用等类。如杀虫药使君子、机子、南瓜子均为味叶之品,而其杀虫效用与叶味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大蒜解毒消肿、治痢之功与其味辛亦无太大的关系;硫磺的解毒杀虫止痒之功与其酸味亦毫无关系。如许多动物类药材,其所标明味咸多指真实滋味,而与咸味药能软、能下的作用特征多不相关。另如清虚热藥物地骨皮,药味属叶淡之品,因其性寒入肺经能清肺降火,味叶则相对公寒之品而言不伤胃气,然其淡味则与功效并无直接联系。
  2. 药物真实滋味与功效作用不相关表述时予以忽略
  为了使得药味与功效之间的联系性更加紧密,也使五味药性理论更趋于完善,对临床更具实用指导意义,人们有时对某些药物本不具备的药味加以人为规定,以达到味一效尽可能相符合。除此情形之外,还有当药物本身兼具多种实际之滋味,但其中某一味或某儿味与其功效相关性不著,即在药味的描述标明上予以摒弃。例如收涩药五味子,《新修本草》记载:“皮肉叶酸,核中辛公,通体具有咸味。”则此药物真实滋味叶、酸、公、辛、咸具备,五味俱全,其药名即来源于此。但根据其收敛固涩、益气滋阴之功效作用,与其味酸、日一关联密切,所以只标注其药味为此_种,而对于本品真实滋味具备的辛、芳、咸味因与功效作用联系性不显著则忽略不提。
  三、五味药性理论的局限性
  五味没有属于自身而区别于它的显著特征, 所以某些药物单独只看药味基本相同, 如麻黄、半夏药味均为辛苦, 而其作用迥异。另外, 以真实滋味和功能类推两种不同方法对药味进行规定, 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使得某些药物其药味描述众说纷纭, 令人莫衷一是。再者, 对于某些药味作用特点的归纳与实际情况不十分吻合, 如咸能软坚、泻下,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5中药学6中收载味咸的药物共44种, 其中具软坚散结作用的仅 9种, 具软坚泻下作用的仅 2种。五味所示效用为发散、行气、滋补、缓和、润燥、燥湿、泄降、收敛、固涩、软坚、润下等约 10种, 而药物多达数千, 所以针对药物某一特定具体功效而言, 并无一种特定药味能与其恰好呈对应关系, 味 -效间的规律性似乎难寻, 这也说明五味药性理论尚存在着重大缺陷与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功效已经较好地总结出来的当今时代,可以用药物的功效来指导临床用药,因此五味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已有下降的趋势。
  四、结束语
  总之, 历代医家均强调“药性互参”,“性效结合”,这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的学术思想。探索味——效间的相关性、规律性, 有助于揭示其现代科学意义的本质内涵, 应对传统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的重新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丽,肖永庆,张村. 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探讨[A]. 2010全国知名中医院院长暨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养生论坛论文集[C]. 2010
  [2] 王耘,张燕玲,史新元,乔延江. 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性效规律研究框架[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12
  [3] 唐怡,秦旭华,李祖伦. 浅论药性理论的两个特点[A]. 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0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是解决国民“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粮食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与质量,我国制定并
摘 要: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睦共处,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本文通过对生态伦理思想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讨论了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当中的实际应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生态伦理;城市规划建设,实际应用  生态伦理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保
采用碱提取酸沉淀方法和膜分离技术从菜籽粕制取沉淀蛋白和可溶性蛋白,研究蛋白产物中的硫甙和植酸分布、膜分离操作对可溶性蛋白的硫甙和植酸含量的影响、以及可溶性蛋白的
摘 要:目的:本文分析了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有关物质的检验方法,并对检验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方法:本文利用4种不同规格以及品牌的C18色谱柱,对三乙胺溶液、甲醇以及乙腈中各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检验,还对各物质成分的波长进行了检测;在检测的过程中,柱温需要保持在30℃左右。结论:以流动相为溶液,将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作为制备系统的适用性溶液,在检验的过程中,其峰形具有对称型,而且分离度较高。用杂质I作为检
摘要:21世紀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更为迅速,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知识型人才在企业间流动或在全球流动将日益频繁,所以了解企业人才流动的特征,加强对企业知识型人才的管理与合理使用,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知识型 企业变革 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正面临着一种新的竞争环境,在
采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了食品中大豆转基因成分的定量检测方法。通过设计特异引物,扩增内源参照基因lectin和转基因靶基因CP4EPSPS,建立两种基因的拷贝数-CT标
采用比色法研究了微热协同超高压处理对枯草芽孢杆菌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芽孢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热协同超高压处理芽孢能够显著提高芽孢2,6-吡啶二羧酸(DPA)I~率(p〈0.05)。处理组5
为了研究水产食品原料在不同的渗透处理条件下的水分传递规律,本实验选择了罗非鱼片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盐溶液作为渗透液,在改变渗透液浓度、固液比和鱼片厚度的条件下,研究了罗非
根据玻璃立体成像原理,设计的激光内雕机,可产生脉冲强激光。通过对传动装置的位置补偿,实现了玻璃体内汽化微裂纹准确定位,完成整幅图像的清晰雕刻。
建立一种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酒中β-苯乙醇的方法。采用反相C18色谱柱SynergiHrdro-RPC18(4.6mm×250mm,4μm),以甲醇-水为流动相(50:50,V/V),流速1ml/min,紫外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