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系落实“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

来源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cping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工学类专业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开展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专业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系列探索。通过“种子工程、苗圃工程和燎原工程”体现理论内涵,通过机制建设形成组织路径,并提出“123”方法体系,实现教师队伍思政建设能力与专业建设能力双提升,是对“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理念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工科院系;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 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1)04-0029-05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Implementing
  “Three-al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Taking Smart City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Junling 1, GUO Nan 2, HUANG  Jinghua1,
  ZHANG Shu 1, SHEN Chunling 1
  (1.Smart City College,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China;2.Teachers College,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1,China)
  Abstract:  The Guiding Out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rricula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engineering majors to carry out curriculum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al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major, the Smart City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organizes in-depth study
  of Presiden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education, and carries out a series of exploration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all curricula. To embody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through the “seed project, nursery project and prairie fire project”, to form the organizational path through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to put forward the “123” method system to realize teachers double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bility are beneficial attempts for the concept of “keeping close eyes on a section of canal, and tilling the contracted land well”.
  Keywords: Engineering colleges;
  Three-al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Practical explor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具体而言,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3]、要“遵循三个规律”和“用好主渠道”。“以学生为中心”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遵循三个规律”是指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用好主渠道”是指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4],提出工學类专业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文件精神,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系列探索。   1 通过“三大工程”体现理论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而工科课程内容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如何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是否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这是教师们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之初的普遍疑虑。为打消大家思想上的疑虑,学院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家逐步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应该是全方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而锻造这条生命线的正是广大一线教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专业化正是赋予生命线有机活力的根本源泉。因此,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修养和提升专业能力这二者不仅不矛盾,相反恰恰构成了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结合专业特点,学院通过“三大工程”在实践中逐步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质量提升。
  1.1 种子工程
  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学院采用教学研究立项的方式,选拔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种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归纳提出本专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由各教研室联动,从不同角度集中研讨解决。同时,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技能比赛,选拔示范课程,树立榜样教师。在这一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们的思想认识得到了统一,一些重、难点的专业问题得到了突破,学院团结合作的氛围空前高涨,
  在工科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畏难情绪得以消除。至此,一批优秀的“种子”教师脱颖而出。
  1.2 苗圃工程
  为有效提升“种子”教师的带头作用,为他们提供进一步成长的空间,学院继续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系列大赛、课程思政优秀团队评选展示和先进党支部评选展示等活动,并通过科学管理的思路,将每一项活动具体细化为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步骤。通过这一系列规范化操作,构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肥沃“苗圃”,形成了党员教师之间、党员教师与非党员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多重交流的平台。“人人讲育人”的氛围基本形成。
  1.3 燎原工程
  利用学科优势,学院通过多种渠道将“种子”教师队伍先行取得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进行推广传播,形成书面资料、视频资料和专题网站,面向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开放共享。同时,学院各党支部和工会小组为全体教职员工进行答疑解惑,随时随地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学与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在这一工程的推进下,每名教师都从自身专业出发,寻找切入点研究课程思政,每门课程都有一批教师从不同角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师队伍的全方位努力下,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在教学大纲的编制、培养计划的修订、专业教材的撰写、课堂教学的实践等不同层面实现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种子”教师在“苗圃”中带动全体教师不断深化思想认识与教学能力,全面实现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2 通过机制建设形成组织路径
  机制建设是任何一个教育生态系统保持开放性、目的性和平衡性的重要前提,要在工程科学视野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需要从顶层设计、格局构建等维度进行探索。
  2.1 顶层设计
  学院经过反复实践,结合“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和学院特色,形成了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顶层设计的机制建设。其中,“全员”指全体教师参与并落实;“全过程”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课程思政涵盖所有课程;“全方位”指覆盖线上及線下所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体如图1所示。
  2.2 立体格局
  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学院制定了《智慧城市学院课程思政实施细则》,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经费落实;各部门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层层落实。通过横到边、纵到底的“区块相连”的责任分工,学院建立了“供给互通”联动机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立体工作格局。
  “区块相连”指学院在独立工作区块的部门之间形成连接,达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教师党支部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动和组织课程思政建设。各教学系(中心)通过教研活动,组织和促进教师练好课程思政的三项基本功,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同落实教学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的修订工作。综合办利用宣传阵地构建育人氛围,利用教职工理论学习、考核、晋升、培训等系列活动构建“教育者先受教育”机制。群团组织发挥教育职能,推进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师德建设,助力营造学院的育人氛围。教科办通过组织教学立项、教学技能比赛、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修订、课程思政案例征集等,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工作,强化“种子”教师的培养,搭建教职工交流平台,推进“三大工程”的开展。学工办组织“我最喜欢的教师”评选活动,了解学生对教师教书育人情况的反馈。具体如图2所示。
  “供给互通”指形成学院部署、系部组织、教职工落实的上下联动机制。学院做好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将课程思政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做到任务、目标和方法明确;注重发现各部门、教师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凝练与推广;同时形成党政工团协同工作机制,营造学院的育人氛围。各系(中心)办及党支部各司其职,发挥工作推进和教职工的组织作用。教师队伍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育人意识,练好课程思政的三项基本功,具体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供给互通”联动机制如图3所示。
  在这一机制保障下,全体教职工的思想得到了统一,学院全面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氛围。全体教师在教学中脚踏实地,向下扎根;在理论学习中汲取营养,向上生长。“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观念在学院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3 通过原创方法探索实践可能
  为使课程思政建设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学院总结探索了具有专业特色的“123”方法:找准“一个切入点”,内容和手段“两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三注重”。
  3.1 一个切入点   课程具有专业属性,结合专业特点找准切入点,能够有效帮助理工科教师应对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初期遇到的困难局面。如信息技术类专业以“科技强国”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切入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新时代标志性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社会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民族复兴的责任意识和大国工匠精神,便于后续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又如物流专业选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切入点,使学生在服务人民生活方面确立更具体的方向,以此更贴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需求。
  3.2 两结合
  “两结合”指内容结合和手段结合[5]。内容结合指专业知识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一条主线,避免“两张皮”现象。手段结合指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在课上教授专业知识中搭载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可以是环境激发、课下交流、言传身教等方式,避免过度说教。
  3.3 三注重
  “三注重”指注重激发、注重培养、注重感受[5]。注重激发是为了避免大而空的说教,注重加强有冲击力、有激发作用的案例建设。如教师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介绍CPU原理时,引入“中芯事件”来激发学生科技强国的学习斗志和科技报国的决心。注重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方法和习惯。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仪器设备摆放、实验方法和考核要求,恰当引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工作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感受则是避免生硬套用思政词汇和说法,要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课程思政“如盐入味”。
  “123”方法以“教育者先受教育”为前提,有效强化了教师队伍深入挖掘各类教学资源、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达到思政建设能力与专业建设能力相互支撑、共同提升的目的。
  4 通过教学过程开展具体实施
  4.1 课程目标
  教师在明确相关课程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重中之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学院组织修订课程大纲,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注重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三者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竞争能力,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4.2 课程设计
  学院组织授课教师进行深入研讨,解析专业培养目标和思政培养目标,把二者的有机结合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帮助教师在课程体系结构和知识内容中挖掘与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及团队合作精神相关的元素,并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实施形式如表1所示。
  4.3 多维度信息化课程思政平台建设
  学院在形成富有特色的思政成果后,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学科领域之间的观摩交流,依托“三大工程”促进专业教师团队的能力提升。同时,学院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平台,利用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优势,吸引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逐步成为优秀案例的提供者和教学小先生。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为工程科学视野下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5 结束语
  “三全育人”体系在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的积极实践证明了以工程科学领域承载思政教育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首先,推进以“三全育人”体系为指導的课程思政建设以来,教师党支部活动有了鲜明的抓手,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突出体现。全体教职员工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学习和领会也不断加强,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提升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过程。其次,课程思政建设是学院“金课”建设的有力保障。教师队伍凝聚力得到增强,教学研究的内容日益丰富,教学体系的活力逐步提升,学科布局趋于合理,这些元素的合力形成了对“新工科”建设强有力的推进。第三,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信度有效提升。学院近两年开展的“企业对信息类毕业生综合素养需求调研”表明,学生综合素养中的“团队合作”与“学习反思能力”两大素质有显著提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体系的深化实施,需要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工科专业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要依托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的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以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8.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1-06-0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3] 毛剑,岳金霞,赵放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73-74+7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 [EB/OL].(2020-06-05)[2021-06-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 张俊玲,黄静华,付立新.工科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33(4):7-10.
  (责任编辑 白丽媛)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学校学科竞赛体系建设也面临归口复杂、缺乏宣传引导、教师缺乏热情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学科竞赛体系、宣传通道、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的建设实践介绍了学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最后对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期刊
摘 要: 202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激励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党史的资政育人作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二外)校内上下联动,做深做实党史学习教育学习方式方法,探索沉浸式学习体验模式,将红色党史和学校校史链接,在北京高校中首创性地以整座校园为“展厅”,让师生在走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用,真正将“党史”“校史”“校园文化”三大元素融为一体。  关键词:党史学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二者在教育本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融通性和一致性。新时代背景下,从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层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具体化为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队伍、课程内容和实践范式五个方面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期刊
摘 要:安全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发文要求重视高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提出了通过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实验室安全培训课程、强化实验督导体系建设等途径,进一步加强本科实验教学安全管理。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教育;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目前实验室安全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高校以及教
期刊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爱国主义;学生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2019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 中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
期刊
〔关键词〕 中美聚焦网;图库;功能语言学;图文类别;多模态教学  语言教育受数字时代的影响日渐深重,互联网资源已成为教学应用的重要来源[1]30-31,尤其是互联网多模态资源。模态是物质媒体经过社会长时间塑造而形成的意义潜势,它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2]21。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多模态交流已成为社会符号传播的主流,曾被视为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动作等符号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
期刊
〔关键词〕 知识;表征;学科;符号学;功能  知识(knowledge)指主体在认识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整合相关经验而生成的内容,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表征(representation)是“将实体概念化、可视化或物化为另一种形式或模式的转换”[1],是一种认知方式,是知识呈现的主要途径[2];知识表征指知识通过不同符号系统,如语言、图像、模型、数学方程、手势等,得以体现的途径。总起来看,作为意识化
期刊
〔关键词〕 Ted 教育类演讲视频;多模态互动;交流模态;ELAN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冲击了传统上文字在交际领域中的中心地位。在许多情况下,语言与其它符号模态资源一起构建意义,共同为交际服务。Kress & van Leeuwen 指出多模态语篇是任何一类通过一种以上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语篇[1]。与Kress & van Leeuwen 的研究不同,Norris 的多模态互动分析
期刊
〔关键词〕 强制退市;投资者保护;中证投服;持股行权  2020 年12 月31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分别发布新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等多项配套规则,按照中国证监会关于退市工作“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要求,主要从优化退市规
期刊
[摘 要] 應用型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以U大学为例,探索了U大学在教改项目管理中体现教学学术性、系统性、反思性、交流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的管理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应用型大学教改项目管理中的不足,提出增强教学学术观念、加强研究成果推广与应用、强化项目过程管理和完善评审信息反馈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教学学术;应用型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