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行分层次教学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求,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个体和整体素质,有效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推动中职学校稳步向前,从而促使中等职业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职学校;分层教学;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提高教育质量则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分层次教学符合了这一方针。通过分层次教学,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又可以使中职学校摆脱现有的发展困境,进入“好就业,好招生,易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推动中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次教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而致使学生发展受挫的弊病。其理论基础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表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个方面,教学唯有从这两个不同的水平的差异出发才能建立学生新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真正手段,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些差异。二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个体智能的高低,还在于每个人的职能组合不同,因此,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要采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社会和学校都应承认每个人可以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但是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学计划的整体推进与统一性,未能关注到学生因个体差异具有不同的认知需求。因此,有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不同智力程度和认知程度出发,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均有进步和拔高的空间,把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变为现实可以达到的水平,使其得到最高程度的个人发展,而这正是相较于传统模式的分层次教学所具备的种种优势所在。
二、分层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分层次教学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特长、潜力、需求量体裁衣,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及时做以调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为其今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可见该模式凸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该模式之下的学生可以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空间,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素质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分层次教学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既有助于改变教学风气,也会激发个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与成就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实践反复证明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分层次教学模式下,学校可合理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与人力资源,因班级学生水平不同配备不同的师资力量,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的积极性,端正学风和校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拔筹选优,突出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从而为学校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毕业生和高素质的骨干教师,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以质取胜”的原则,无疑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自身的竞争力,树立学校在就业单位和兄弟单位中的口碑,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对外影响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
三、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近几年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两极化非常明显,呈马鞍型的非正态分布,要么有一定的基础,能轻松完成中职学习任务,要么水平太低,很难完成学习任务,中间状态很少。因此在分班中,可先按专业的不同粗分为二个层次。再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要求,将其划分为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二个层次,学生依次分为A、B二个层次来进行组班。
分层中要坚持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的原则。充分的尊重学生意见,师生磋商,动态分层。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分层:有效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A层学生的教学目标可定为要求学生严格按原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并重视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在毕业时有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谋生立业。而B层学生教学目标宜定为要求学生在全面完成原有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拓展,并鼓励其报考高一层次学校进行深造。
为适应分层次教学,教学计划相应的调整为二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包含不分专业的平台课,而专业课程分为一般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A层B层的学生对应的教学计划不同,同一门课程难易、深浅不同,理论课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有不同。但是由于学生分层其本身就是比较松散的,可调整的,所以在给学生选择学习目标的时候,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不能机械的按什么层次的学生对应什么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本身也应该是可调整的。结合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选择。即是在一个教学班内,也可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
3.评价分层:倡导“合格教育”,弱化教育的选拔功能,以合格为度。对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多样化设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有所侧重。尤其在评价A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和方法,闭卷、开卷相结合,笔试、口试、技能操作相结合,也可采用第三者评面谈、自评、提交报告书等形式“替代学分”制等。
总之,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对中职学校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校自身和经济建设发展都有裨益。
关键词:中职学校;分层教学;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提高教育质量则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分层次教学符合了这一方针。通过分层次教学,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又可以使中职学校摆脱现有的发展困境,进入“好就业,好招生,易管理”的良性循环模式,推动中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次教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而致使学生发展受挫的弊病。其理论基础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表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个方面,教学唯有从这两个不同的水平的差异出发才能建立学生新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真正手段,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却忽略了这些差异。二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个体智能的高低,还在于每个人的职能组合不同,因此,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要采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社会和学校都应承认每个人可以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但是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学计划的整体推进与统一性,未能关注到学生因个体差异具有不同的认知需求。因此,有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不同智力程度和认知程度出发,使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均有进步和拔高的空间,把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变为现实可以达到的水平,使其得到最高程度的个人发展,而这正是相较于传统模式的分层次教学所具备的种种优势所在。
二、分层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分层次教学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特长、潜力、需求量体裁衣,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及时做以调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为其今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可见该模式凸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该模式之下的学生可以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空间,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素质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分层次教学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既有助于改变教学风气,也会激发个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与成就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实践反复证明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分层次教学模式下,学校可合理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与人力资源,因班级学生水平不同配备不同的师资力量,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的积极性,端正学风和校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助于拔筹选优,突出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从而为学校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毕业生和高素质的骨干教师,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以质取胜”的原则,无疑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自身的竞争力,树立学校在就业单位和兄弟单位中的口碑,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对外影响力,从而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
三、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近几年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两极化非常明显,呈马鞍型的非正态分布,要么有一定的基础,能轻松完成中职学习任务,要么水平太低,很难完成学习任务,中间状态很少。因此在分班中,可先按专业的不同粗分为二个层次。再根据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要求,将其划分为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二个层次,学生依次分为A、B二个层次来进行组班。
分层中要坚持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的原则。充分的尊重学生意见,师生磋商,动态分层。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分层:有效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A层学生的教学目标可定为要求学生严格按原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并重视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在毕业时有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谋生立业。而B层学生教学目标宜定为要求学生在全面完成原有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拓展,并鼓励其报考高一层次学校进行深造。
为适应分层次教学,教学计划相应的调整为二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包含不分专业的平台课,而专业课程分为一般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A层B层的学生对应的教学计划不同,同一门课程难易、深浅不同,理论课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有不同。但是由于学生分层其本身就是比较松散的,可调整的,所以在给学生选择学习目标的时候,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不能机械的按什么层次的学生对应什么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本身也应该是可调整的。结合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选择。即是在一个教学班内,也可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
3.评价分层:倡导“合格教育”,弱化教育的选拔功能,以合格为度。对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多样化设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有所侧重。尤其在评价A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和方法,闭卷、开卷相结合,笔试、口试、技能操作相结合,也可采用第三者评面谈、自评、提交报告书等形式“替代学分”制等。
总之,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对中职学校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校自身和经济建设发展都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