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 Op120)的艺术特征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_cn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有“艺术歌曲之王”之称的弗郎兹·舒伯特,其钢琴奏鸣曲也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他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不仅运用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创作手法,而且更彰显和渗透了浪漫主义抒情性的气息。本文以代表舒伯特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 《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 Op120)为例,首先对作品背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其次,从音乐本体出发对作品第一乐章进行细致的分析。力图为演奏这首作品的演奏者,在理解音乐内涵和其艺术特征上提供帮助。
  关键词: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艺术特征
  1 弗朗兹·舒伯特生平概述
  弗朗兹·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 ~ 1828年)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继贝多芬之后出现的另一位优秀作曲家。1797年生于维也纳,他的音乐启蒙最初来源于他的父亲和哥哥伊洛纳兹,他们对他进行小提琴和钢琴的基本训练,在他的家里,每一天的生活都被音乐所围绕,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感染着小舒伯特,这使他较早的接触了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以及奥地利的民间音乐,同时,也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艺术创作的种子。
  1808 ~ 1813年这五年里,舒伯特一边在修道院读书,一边跟随萨利列里学习作曲。此外,他还在当地的教堂合唱团中担任歌手和小提琴手,这使舒伯特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维也纳古典大师的作品,并为其今后的音乐创作积累了知识与经验。
  舒伯特在其17岁时就已经创作出4部喜歌剧、2部交响曲、144首歌曲以及一些奏鸣曲和室内乐,闻名于世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野玫瑰》以及《鳟鱼》等歌曲皆诞生于这一时期。
  1818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从此开始了他“自由艺术家”的生涯,这样的选择无疑代表着,此后他将过着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固定住所的漂泊生活,他的一些重要作品,不是不为人们所知,就是不为人所正确理解,生活的窘迫并不能浇灭艺术家内心对创作的渴望,在这期间他创作出《美丽的磨坊女》和《未完成交响曲》等经典之作。
  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的歌曲充溢着一触即发的深刻感人的热情和悲哀。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他和贝多芬最接近,但又保持了自己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抒情性。他在短暂的31年的人生里,留给世人丰富的艺术宝藏。
  在其去世后,人们依照他的遗愿,将他永远的葬在了他所敬仰的大师贝多芬的墓旁,格里尔帕采在他的墓碑上写下——“音乐在这里埋葬了一个丰饶的宝藏,但埋葬的是更美好的希望”[1]的墓志铭。
  2 《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征
  这首作品完成于1826年,是标志着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成熟的一首作品。[2]这一时期的舒伯特,主要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贫苦的现状使舒伯特只有在音乐创作中,才能找到前进的动力、生活的希望,音乐成为他的信仰与精神寄托。作品第一乐章,旋律优美动人、简洁流畅,充满了抒情性和歌唱性的气息。
  《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的曲式结构,速度为中庸的快板,节拍为4/4拍。其曲式结构如图1所示:
  主部主题:由两个变化重复的乐段构成,每个乐段由两个四小节的乐句组成,乐段间由一个四小节的乐句连接,其结构为“A+(4小节连接)+A1”。作品由弱拍在A大调Ⅰ级上开始,低音声部以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突出主题旋律温暖柔和、具有歌唱性的特质,但实际上给人以立体的多声部效果。
  谱例一
  “谱例一”是呈示部主部。a乐句,主题旋律在A大调上以“主-属-主”的和声布局进行展开,进一步加强了音乐与调性的稳定性。a1乐句,音乐由A大调不断向下属调D大调的关系小调b小调离调,进入到四小节的连接句后,主题音调又不断在A大调关系小调升f小调上重复。大调到小调的色彩变化,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在13小节,音乐回到A大调,运用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以“侵入终止”的方式结束于A大调主和弦上。随后,音乐进入到连接部。
  20小节的呈示部主部,在多声部的和声进行中,主题音调在右手高声部缓缓奏出,四次对主题旋律的呈现以及连接句中左右手对主题旋律的八度呈现,加深了主题音调,同时也突显了舒伯特在旋律写作中抒情性与声乐性的创作思维。
  谱例二
  “谱例二”为连接部:连接部非常短小,仅有5小节,采用副部主题中三连音节奏型,音乐由之前的四声部变成一个二声部的旋律音调,其和声布局为A大调“主-属-重属-属”,三小节后转到A大调关系小调a小调,以“主-属-重属导七-属”的和声进行发展,a小调的属即为E大调的主和弦,自然地将旋律连接至副部。
  谱例三
  “谱例三”为副部主题:在E大调上开始,由9小节构成,左手声部以三连音为主要音型,增强旋律的动力性。30~31小节,出现了2对3的节奏型,音乐内在的紧张感增强。在不断向A大调离调的过程中,音乐的内涵与表现力也更为突出,旋律的色彩性变得浓厚。最后以“K46-V-I”的半终止和声进行,通过侵入终止的形式结束副部。
  结束部:在一小节低声部单旋律衔接后,以E大调关系小调e小调下属和弦进入到结束部,最后以E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
  2.2 展开部
  展开部是基本乐思进行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音乐形象进一步深入的刻画。如图3式:
  展开部仅有32小节,其作为呈示部的继续部分,对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材料进行展开。
  谱例四
  谱例四为展开部主部主题:运用了模仿的复调织体,主题音调在高声部出现后,又低七度在低声部以八度形式奏响,和声效果非常浑厚,进一步加强了主题音调的印象,营造出激动和紧张的气氛。9小节的主部主题展开,其调性变化与力度变化非常丰富,由“弱(p)-中强(mf)-很弱(pp)-中强(mf)-渐弱(decresc.)-渐强()-加强(fz)-强(f)”。   58小节进入连接部,这里的连接部与呈示部中主题与副题间的连接部非常相似。旋律线条变为上行爬升的八度音程,音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高低声部的八度音程交替,以对话的形式慷慨激昂的推动着音乐的发展,为副题音调的出现做了铺垫与推进。
  谱例五为副部主题展开:强后突弱的力度记号,在音响效果上与连接部强奏音响形成鲜明的对比,副部主题音调由单旋律在高声部奏出,在70小节处,出现了主部主题音调,随后副题音调低八度再一次陈述,与之前高声部副题音调形成了对比。76小节,主题音调反复地出现,不仅具有结构上的功能,自然地将音乐过渡到再现部,而且预示主题音调,在音乐情绪与调性上进行了回归。
  再现部,一方面使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下的展开部的音乐趋向于稳定,为音乐的发展找到了最后的归宿,另一方面将主部与副部调性进行了统一。作品中的再现部主、副题在节奏上保持了呈示部主、副题节奏型,结束在A大调主和弦上。
  四拍休止后,七小节的尾声由“很弱(pp)”的力度再一次奏响,轻柔、悠扬地走进听众的内心。三小节后再一次低八度陈述主题音调,音乐回归于平静,留给人静谧、沉醉之感。
  3 结语
  这首奏鸣曲作为舒伯特创作中期的一部作品,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各部分音乐结构都非常的清晰,主、副题在旋律的创作上充分体现了舒伯特对于旋律写作的抒情性与歌唱性的思维,主题与副题之间,并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音乐动机充分的融入舒展的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线条之中,而不是像古典主义那样,由一个短小的、强有力的发展动机进行作品的创作。此外,舒伯特在和声调式上更为注重实用色彩性和声,古典主义时期对于调式的严格布局,在舒伯特手中变得更为自由。在他的音乐中,音乐的结构常常是要在考虑音乐情绪与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又一奠基人,为古典奏鸣曲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从旋律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79.
  [2] 颜咏.简析舒伯特《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1):52-53.
  [3] 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第2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116.
  [4] 颜咏.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
  [5] 张帆.解读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D].燕山大学,2011.
  作者简介:崔楠楠(1992—),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重点涉及了关于中国画中线条表现艺术的探讨。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是构成中国绘画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语言,它是中国绘画中造型之根本,意蕴之灵魂。通过研究线条的表现,让我们对于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并且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绘画。  关键词:中国画;造型;线条;表现意味  1 中国画线条艺术的产生  中国画线条的产生,大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就已经对线
期刊
摘 要:以对于传统艺术京剧脸谱视觉上分析研究目的,深入探讨了京剧脸谱净角的配色,构图,以净角脸谱研究为例,根据平面设计视觉上的分析,抛去京剧脸谱的传统意义,仅仅从视觉上去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第一,京剧脸谱从色彩上来看是运用颜色的寓意性与象征性,色彩的配色选用颜色的对比,冷暖对比突出角色,黑色的五官勾画,突出人物的性格与特点。第二,在构图上,以对称的构图为主,然后在对称的构图上进行变化,遵循人脸
期刊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本文论述了歙县在城镇化背景下对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做法及经验,并就此指出一些不足以及对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歙县;徽文化;保护;传承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新安江畔,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拥有着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渔梁坝等众多的文化遗存,这些都是徽州先民智慧
期刊
摘 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秦派二胡”流派就得以形成。随着该流派的发展,“秦派二胡”也形成了日渐成熟的艺术风格,吸引了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秦派二胡经典作品《秦风》为例,对“秦派二胡”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秦派二胡”;艺术风格;《秦风》  0 引言  二胡经典作品《秦风》是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金伟教授创作,其乐曲的创作吸收了陕西一带的
期刊
摘 要: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更加频繁,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将随之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空间。在传播媒介多元化的今天,影视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影视传播兼具了独特的视听语言,生动的记录功能真实地还原了少数民族文化,本文将探讨利用纪录片这一有效的传播手段,促进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扩宽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少数民族文化
期刊
摘 要:当今学界,跨学科研究已成“新常态”,学科互涉就要跨越边界,这关乎学术研究创新性与多元化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新艺术史崛起以来,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越来越趋向于以“外围”切入的方式展开研究,且业已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主流方法。  关键词:人文学科;艺术史;跨学科;“外围”;研究方法  在工业社会,人文学科的处境极为尴尬。一方面,科学主义至上、实用主义风靡使人们开始普遍质疑虚无缥缈、纸上谈兵的
期刊
摘 要:一年一度的“超级碗”是美国乃至全球的体育盛事,吸引着亿万观众的目光。而如今的“超级碗”已不仅仅是一场球赛,它凭借突出的商业价值摇身一变成为超强印钞机。其中,“超级碗”广告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它以巨额的广告费用,优质的制作水准以及独特的营销方式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并产生了持续的效应,被观众誉为广告界的“奥斯卡”。  关键词:“超级碗”;超级碗广告;营销策略;全面娱乐模式  美国每年通过电视直
期刊
摘 要:头饰是头上装饰内容的总称,本文以湖南过山瑶中的常宁塔山瑶头饰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塔山瑶族头饰是由发式、头饰、帽子、头饰物四部分组成,研究并分析了塔山瑶头饰运用的颜色与色彩审美、图案与构图审美。  关键词:塔山瑶族;头饰型制;颜色与色彩审;图案与构图审美  头饰是头上装饰内容的总称,民族头饰是民族外部形象的显著标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轨迹。因此,在研究
期刊
摘 要:“图”是世界的语言,其感于眼、悟于心;“图形”简练明了、内涵丰富;“图趣横生”妙趣诙谐、精彩迭出。创意图形带给我们的是视觉的冲击、思维的碰撞、形象的意趣、风格的突破,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图形创意》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懂得创造的乐趣,掌握创造的方法,并教会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关注、去发现、去理解身边的每一件物、每一件什。“图趣横生”则是本课程的中心理念,在此基础上笔者把课程的内容分为八个主题,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美术馆作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在中国蓬勃发展。范迪安以其多重身份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其“以公众为中心”的美术馆新理念。本文以美术馆四项基础职能为切入点,探析范迪安这一新理念的产生过程。同时,提出笔者对该理念具体实施的一些建议,从而丰富相关学者对美术馆研究的角度。  关键词:范迪安;美术馆;职能;新理念;公众  1 美术馆新理念相关概念界定  美术馆是博物馆的一种重要类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