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艺术事物及艺术门类的发展必先经过从萌芽到成长、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它从形成到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业规范和规则。这种规范和规则积淀了人类社会生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它是我们无数艺术先驱们经过长期不断的社会实践和艺术活动的总结,进行不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通过人们的审美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认识的不断提升,最终形成的。这种由规范和规则所形成的特殊品质标志着这一艺术事物的成熟,标志着其艺术价值的社会体现和其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标志着其行业的品评鉴赏和价值尺度的形成。这一品质的形成指引人们在其艺术创作道路上的方向,引导着人们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同时,人们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品质精神不断充实、完善,最终形成一种规范、一种标准,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艺术的这种规范和规则我们可以把它概括理解为“实质”、“本源”,也可以理解为精神、宗旨,还可以理解为语言及形式,同时,它也是经验和技法的总结,更具体来说,它可以是诗歌的音韵节律、舞蹈的伸手步法、绘画的笔墨线条。
艺术事物的这种规范对于艺术作品的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规范,才使艺术经历了风风雨雨,发展到今天辉煌的局面。艺术的规范是保证艺术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如果艺术失去了规范,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失去了其生命之源,艺术的界限也就变得模糊不清,艺术的评价体系也就会变得失去标尺。艺术的规范是为了更好地繁荣艺术,规范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要把规范当成束缚艺术个性、艺术自由发展的障碍。其规范通过师徒传承而薪火相传,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吸取新的营养,丰富其内涵。艺术只有在这样丰富深厚的传统土壤中,才能生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
回到今天,我们看到,这些由先人不断完善、总结所形成的规范和规则被无情地打破了。以“个性张扬”、“先锋实验”、“形式独创”、“风格各异”为幌子,以“观念”、“时尚”、“刺激”为先导的艺术创作倾向充斥着艺术领域,打破了人们所崇尚的美的规范和规则,把艺术置身于无边界、无约束的境地,出现了大量违背艺术发展规律和人们的审美标准的作品,在漫长的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业规范和规则被完全否定,强调绝对自由。这种倾向认为规范和规则制约了艺术的发展,阻碍了艺术的个性自由。
这种认为艺术的规范化制约、束缚着艺术的自由发展的前卫艺术家们,大肆宣传“笔墨等于零”,高举“实验”、“探索”、“前卫”的旗帜,运用前所未有的手段和形式上演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使人们的眼球目不暇接;自嘲、荒诞、戏谑、调侃、玩世、泼皮、噱头、艳俗、刺激等等,使人们的大脑运转不停,使人们的认知从单纯的“真”、“善”、“美”,“假”、“恶”、“丑”变得复杂化、神秘化。没有人敢果断地说出对某一事物的“美”、“丑”的简单判断,每一个人似乎都成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哲学家,不会轻易对事物的两面性作出大胆的判断。绘画似乎要占领哲学的领域,让绘画成为哲学的图解。愚弄者与被愚弄者、艺术家与非艺术家、艺术家与批评家、艺术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处于一个相互利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看似车水马龙,一派繁荣局面,其实,这些摒弃了艺术的本源和规律的艺术家们心里最清楚,他们内心的精神家园在不断地被吞噬,对艺术最初的真挚与纯真在慢慢地消失。失去了根基的当代艺术在摇摇欲坠中被推上重构人类精神家园、召唤纯真年代、找回自我的舞台,也许是人们赋予了艺术过高的历史使命,也许是为了保住艺术这一神圣的领域,大量用“观念”、“哲理”来掩盖其苍白、平庸和缺陷,云山雾绕,使人们看不清艺术的本来面目,艺术似乎在上演着一出“皇帝的新装”,扮演着一个又一个自欺欺人的角色。
在现代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存在的自由使艺术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越来越宽泛。艺术变得无处不在,充斥着世界上的每一个空间。可以说,当今艺术的自由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艺术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艺术风格如细胞分裂一样迅速发展,艺术语言如遍地春芽,一夜之间都崭露头角,艺术流派在互相斥论中而成长。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盛况,人们目不暇接,数字、图像的时代带给人们太多的感官刺激,生活中每一个东西不知哪一天就会变成一件艺术品,堂而皇之地摆入艺术的殿堂,现实中丑陋、叫人作呕的东西不知哪一天也会披上艺术的外衣,看似完美的事物不知哪一天会被艺术家进行的重组“丑化”,成为愚弄和讽刺的牺牲品,在无奈中,一味求新的艺术多了观念,多了奇异,却少了价值,一幕幕的“魔术”,变化莫测,分不清艺术与非艺术、生活与非生活,司空见惯,也就见怪不怪了。
当然,艺术与自由始终是紧密相连的,是在自由之中创造的。没有自由,就谈不上创造,也就没有艺术可言。我们说艺术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其实思维的创造性是建立在思维的充分自由这一基础上的。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自由要有一定的度,一定的界限,超出了度就会成为脱缰之马,放任自流。艺术的发展提倡在一定约束的规范下,发挥自由的空间,但不要自由过度,过度就变成放纵。但是,创造既不是放纵也不是克制,而是一种自然无我的境界,让大自然神秘的创造力来主宰一切——“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真理释放人,使人得自由;同时,真理也必然约束人,使人受管理,自由与约束二者似乎相反,实际却是相成。自由生约束,约束产自由。宇宙一切星体都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才有了日夜轮回,才有了灿烂的星河。透过窗外看季节,春天花开,夏天树茂,秋天叶落,冬天雪飘,大自然总是沿着既定的规律和法则运行着。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在约束中拥有自由,都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被约束着。自由是需要约束的,没有约束的自由,往往会偏离成功的方向,甚至导致失败与灭亡,自由与约束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花鸟画大师徐渭提出:“悦性弄情,工而入逸。”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定的约束,何谈自由。没有一定的规范约束,犹如一条大河没有河堤的约束,放任自流,终将会有干涸的一天,若按照河床的指引和约束,必将汇入大海,走向自由。因此,要想使自己的艺术道路长远发展,使自己的艺术作品“别具一格”,必须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应该踏踏实实地从传统中、从规范中不断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这样一来,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走向自由之路,达到修养和技艺成熟后的自然状态。
所以,艺术的发展过程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在传统的规范中不断创新,获得新鲜的血液,才给我们留下了从遥远的爱琴海、克里特岛到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从中世纪的宗教艺术的禁锢中挣脱出来的高举人文旗帜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从程式化的古典主义到激情的浪漫主义,从虚幻的理想主义到批判的现实主义,从具象的写实艺术到抽象的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从严谨的学院风格到前卫的先锋、观念、达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富画卷,正是这些先锋的艺术家们的勇于开拓,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艺术不断在约束中获得自由,在自由中放荡形骸,在放纵中回归本源,永远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
儒学主张艺术的目的是塑造和陶冶“仁”,即“依于仁,游于艺”,而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于是对艺术的欣赏就不仅是个体的审美实践活动,而是集体“情感形式”的交流与强化,从而在艺术创作中,也表现为对普通认同的表现形式的追求,重视对形式规律的提炼,注重形式的惯性和模本。
艺术的社会性需要作品的公共性、交流性,在“情感形式”的交流中达到艺术的共鸣及目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艺术作品不是作者的孤芳自赏,也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具有一定社会规范和约束的共性特征,符合人们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的审美标准及原则。没有这种规范的约束,艺术将失去其衡量的标准和评判的尺度,最终走向消亡。当人们感到约束时渴望自由,当人们厌倦过于随意的散漫时,又希望约束。
艺术事物的这种规范对于艺术作品的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规范,才使艺术经历了风风雨雨,发展到今天辉煌的局面。艺术的规范是保证艺术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如果艺术失去了规范,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失去了其生命之源,艺术的界限也就变得模糊不清,艺术的评价体系也就会变得失去标尺。艺术的规范是为了更好地繁荣艺术,规范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要把规范当成束缚艺术个性、艺术自由发展的障碍。其规范通过师徒传承而薪火相传,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吸取新的营养,丰富其内涵。艺术只有在这样丰富深厚的传统土壤中,才能生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
回到今天,我们看到,这些由先人不断完善、总结所形成的规范和规则被无情地打破了。以“个性张扬”、“先锋实验”、“形式独创”、“风格各异”为幌子,以“观念”、“时尚”、“刺激”为先导的艺术创作倾向充斥着艺术领域,打破了人们所崇尚的美的规范和规则,把艺术置身于无边界、无约束的境地,出现了大量违背艺术发展规律和人们的审美标准的作品,在漫长的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业规范和规则被完全否定,强调绝对自由。这种倾向认为规范和规则制约了艺术的发展,阻碍了艺术的个性自由。
这种认为艺术的规范化制约、束缚着艺术的自由发展的前卫艺术家们,大肆宣传“笔墨等于零”,高举“实验”、“探索”、“前卫”的旗帜,运用前所未有的手段和形式上演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使人们的眼球目不暇接;自嘲、荒诞、戏谑、调侃、玩世、泼皮、噱头、艳俗、刺激等等,使人们的大脑运转不停,使人们的认知从单纯的“真”、“善”、“美”,“假”、“恶”、“丑”变得复杂化、神秘化。没有人敢果断地说出对某一事物的“美”、“丑”的简单判断,每一个人似乎都成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哲学家,不会轻易对事物的两面性作出大胆的判断。绘画似乎要占领哲学的领域,让绘画成为哲学的图解。愚弄者与被愚弄者、艺术家与非艺术家、艺术家与批评家、艺术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处于一个相互利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看似车水马龙,一派繁荣局面,其实,这些摒弃了艺术的本源和规律的艺术家们心里最清楚,他们内心的精神家园在不断地被吞噬,对艺术最初的真挚与纯真在慢慢地消失。失去了根基的当代艺术在摇摇欲坠中被推上重构人类精神家园、召唤纯真年代、找回自我的舞台,也许是人们赋予了艺术过高的历史使命,也许是为了保住艺术这一神圣的领域,大量用“观念”、“哲理”来掩盖其苍白、平庸和缺陷,云山雾绕,使人们看不清艺术的本来面目,艺术似乎在上演着一出“皇帝的新装”,扮演着一个又一个自欺欺人的角色。
在现代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存在的自由使艺术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越来越宽泛。艺术变得无处不在,充斥着世界上的每一个空间。可以说,当今艺术的自由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艺术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艺术风格如细胞分裂一样迅速发展,艺术语言如遍地春芽,一夜之间都崭露头角,艺术流派在互相斥论中而成长。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盛况,人们目不暇接,数字、图像的时代带给人们太多的感官刺激,生活中每一个东西不知哪一天就会变成一件艺术品,堂而皇之地摆入艺术的殿堂,现实中丑陋、叫人作呕的东西不知哪一天也会披上艺术的外衣,看似完美的事物不知哪一天会被艺术家进行的重组“丑化”,成为愚弄和讽刺的牺牲品,在无奈中,一味求新的艺术多了观念,多了奇异,却少了价值,一幕幕的“魔术”,变化莫测,分不清艺术与非艺术、生活与非生活,司空见惯,也就见怪不怪了。
当然,艺术与自由始终是紧密相连的,是在自由之中创造的。没有自由,就谈不上创造,也就没有艺术可言。我们说艺术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其实思维的创造性是建立在思维的充分自由这一基础上的。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自由要有一定的度,一定的界限,超出了度就会成为脱缰之马,放任自流。艺术的发展提倡在一定约束的规范下,发挥自由的空间,但不要自由过度,过度就变成放纵。但是,创造既不是放纵也不是克制,而是一种自然无我的境界,让大自然神秘的创造力来主宰一切——“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真理释放人,使人得自由;同时,真理也必然约束人,使人受管理,自由与约束二者似乎相反,实际却是相成。自由生约束,约束产自由。宇宙一切星体都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才有了日夜轮回,才有了灿烂的星河。透过窗外看季节,春天花开,夏天树茂,秋天叶落,冬天雪飘,大自然总是沿着既定的规律和法则运行着。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在约束中拥有自由,都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被约束着。自由是需要约束的,没有约束的自由,往往会偏离成功的方向,甚至导致失败与灭亡,自由与约束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花鸟画大师徐渭提出:“悦性弄情,工而入逸。”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定的约束,何谈自由。没有一定的规范约束,犹如一条大河没有河堤的约束,放任自流,终将会有干涸的一天,若按照河床的指引和约束,必将汇入大海,走向自由。因此,要想使自己的艺术道路长远发展,使自己的艺术作品“别具一格”,必须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应该踏踏实实地从传统中、从规范中不断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这样一来,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走向自由之路,达到修养和技艺成熟后的自然状态。
所以,艺术的发展过程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在传统的规范中不断创新,获得新鲜的血液,才给我们留下了从遥远的爱琴海、克里特岛到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从中世纪的宗教艺术的禁锢中挣脱出来的高举人文旗帜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从程式化的古典主义到激情的浪漫主义,从虚幻的理想主义到批判的现实主义,从具象的写实艺术到抽象的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从严谨的学院风格到前卫的先锋、观念、达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富画卷,正是这些先锋的艺术家们的勇于开拓,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艺术不断在约束中获得自由,在自由中放荡形骸,在放纵中回归本源,永远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
儒学主张艺术的目的是塑造和陶冶“仁”,即“依于仁,游于艺”,而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于是对艺术的欣赏就不仅是个体的审美实践活动,而是集体“情感形式”的交流与强化,从而在艺术创作中,也表现为对普通认同的表现形式的追求,重视对形式规律的提炼,注重形式的惯性和模本。
艺术的社会性需要作品的公共性、交流性,在“情感形式”的交流中达到艺术的共鸣及目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艺术作品不是作者的孤芳自赏,也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具有一定社会规范和约束的共性特征,符合人们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的审美标准及原则。没有这种规范的约束,艺术将失去其衡量的标准和评判的尺度,最终走向消亡。当人们感到约束时渴望自由,当人们厌倦过于随意的散漫时,又希望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