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意境,感悟古诗词的魅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83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体会了古诗词的意境,才能感悟到其魅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意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其中一颗闪耀的明珠。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新教材的编撰,古诗词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选编的古诗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然而,就初中生的阅读现状来看,他们比较喜欢一些通俗读物,如卡通漫画、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对古诗词普遍阅读兴趣不高。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以今引古,激发学生兴趣
  选入语文课本的古诗词无一不是流传千秋的名家名作。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古诗词距今的年代较远,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地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是一大难事。时空的阻隔,冗长的文字,深奥的语言等使学生对一些文言文根本提不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系统指导鉴赏
  初中古诗词教学要对古诗词的内容有系统规划,教学目标要总体优化。要继承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进行整合。学生对诗歌阅读与欣赏并不陌生,小学就背过诗句,进行过语言、情感、思维的积累,这为初中古诗词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另外,传统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阅读方法,如吟唱法、评点法、批注法等,都很有价值,应该特别珍惜,好好使用。古诗词学习目标中的人文内涵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渗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三、比较异同,拓宽视野,总结规律
  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许多古诗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孤立地教某一篇,要尽量进行迁移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素养。比如,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引入《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接近,都体现了毛泽东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三是风格上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词。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该词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而是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四、注意情景交融,体味言外之意和意境之美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首先,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复品读关键词句,学生心中就会产生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就水到渠成。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教师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远的普通词句,感受诗人的心境,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五、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表达技巧既包括比兴、铺陈、象征等各种表现手法,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表达方式,还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教学时抓住关键词句,精读精讲。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理解内容
  对于古诗词教学,要根据诗词所描绘的形象,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创设与诗词内容相关或相似的形象、情境或气氛,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营造符合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通过自由的联想与想象感悟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创设法是语文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依照创设情境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古诗词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批情入文、读文出境,进入到古诗词的艺术世界,享受古诗词的精神盛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需要总体提高艺术感受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教学方法,又要运用一些灵活、实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充满生机,让学生真正喜欢古诗词,切实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把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有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满足企业、市场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如何通过加强专业建设适应市场需求值得探索。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及质量评估机制等方面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职机电专业应以培养学生职业实践技能作为专业课程建设的重心,以职业素质为重点进行全面实践型教育。  关键词: 中职机电一体化 专业建设 职业技能  随着我国科技
摘 要: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成了语文教师面对的新课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 教学经验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
韬奋办报思想的核心是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他的为读者服务精神主要体现在思想境界和实际工作两个方面。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对于做好新时期新闻事业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的编排特点,领悟和掌握其内在规律与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在使用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教师应当深刻领悟教材编排方面的特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针对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特点,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拓展信息;针对教材注重能力培养的特点,加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优化;针对阅读写作要求融合的特点,实施联动教学提高教学成效;针对教材编写空间延伸的特
从广电部科技司卫星办获悉,今年2月起全国新上卫垦用转发器传送广播山视节目的省、市右,亚克市、山西省、黑龙江、江苏、安徽等五个省、市各传1套广播电视节目,全采用数字压缩方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即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那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1.教学策略  1.1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
1.引言  一篇好的译作不仅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还需要译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克服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合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廖美珍教授在翻译的杰克·伦敦的《在亚当之前》中,综合运用了增词、转换、切分、释义、减词、加注、归化、合并等多种技巧,使译文再现了原文的风格。笔者就《在亚当之前》的翻译探讨英译汉中增词和转换的技巧。  2
一、乔治梅森大学  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简称GMU)位于美国东海岸维吉利亚州的Fairfax市,紧邻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风景秀丽、宁静雅致,是维吉利亚州州立大学,也是个开放的大学,它以国际交流为特色,校园里随处可见外国学生。学校没有校门和围墙,建筑物都不高,一般2~4层,装修非常朴实,大部分外墙都是裸露的红砖,建筑物内以实用舒适为主,学校设施很人性化,每栋
《圣经》为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提供了大量的原型和素材,从其代表作《红字》中,可以看到“伊甸园”原型、“魔鬼原型”、“亚当—夏娃”原型、“圣母”原型、“替罪羊”原型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课标的实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怎样将语文实践课变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舞台,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语文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带有“人文性”和“社会性”,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过程应重情感的诱发、激励,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