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教材、课件、导学案”融为一体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我校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导学案和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两根“拐杖”,教材是导学案和课件的来源,因此好的导学案和课件与教材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课件、导学案”融为一体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巧设导学案,再根据导学案来制作课件,使它们的思路达到一致,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将“教材、课件、导学案”自然的融为了一体。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导学案 课件 教材
  【分类号】G623.5
  学校走上课改之路后,老师们都在积极的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材、课件外,还多了份导学案。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将“教材、课件、导学案”融为一体呢?对此,我用课例《长方体的认识》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认真研究教材
  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和结论在逐渐的被删掉,这些知识是不是不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是不是可以不讲呢?我认为不是,而是对我们老师在备课时隐性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老师要“吃透”教材,渗透教材的主旨,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概念和知识点,便于我们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同时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需要我们教师在两方面进行挖掘和拓展。一方面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而课本上没有给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的设计问题,将概念性的知识引出来,再来探究他们的特征。另一方面就是在学习长方体的长、宽、高时,注意长方体的长、宽、高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的值是不同的。再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和几组长宽高拓展出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公式。
  二、要巧设导学案
  在我们的课改教学中,视导学案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根“拐杖”。在巧设导学案时,我们设计了四个模块,分别是自主学习或复习旧知、合作探究、课堂检测、课堂评价。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的导学案设计。
  (一)、复习旧知
  1.
  ( ) ( ) ( ) ( ) ( ) ( )
  2.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长方体的面
  (1)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长方体的( ),相对的面完全( )。
  (2)一般的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是( )形。 特殊的长方体有( )个面,有( )个面是( )形,且这几个面( ),还有2个面是( )形。
  2.长方体的棱
  (1)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 )。长方体有( )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 )。
  (2)棱可以分为( )组,且每组棱是( )。
  3.长方体的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 ),长方体有( )个顶点。
  4.长方体的长、宽、高
  (1)相交于( )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长方体有( )组长、宽、高,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1)一间教室是长方体。( )
  (2)长方体有10条棱、8个顶点。( )
  (3)组成长方体的6个面可能都是长方形。( )
  (4)长方体可能有四个面完全相同。 ( )
  2.一个长方体有四个面完全相同,其它两个面是( )
  A.长方形 B.正方形 C.无法确定
  3.长方体的长为2cm、宽为6cm、高为4cm,它的棱长之和是多少?
  (四)、课堂评价
  复习旧知(2分) 探究新知(3分) 课堂检测(3分) 课堂表现(2分) 总分(10分)
  这份导学案中,第一模块的两个问题很好的帮助学生清晰明了的回顾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同时也引出了课题。第二模块把一节课的新知识要点全部巧设成填空的形式。每个问题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答案,再在小组之间讨论答案的正确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意识。第三模块一般是由简到难、分梯度进行设计问题,一方面检验了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考察了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中自己是否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便于课后反思。第四模块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意识,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再一次被认可感。
  三、要精展课件
  如果说导学案是课堂教学中的一根“拐杖”,则课件是我们教学中的另一根“拐杖”。既然它们是一对“拐杖”,则课件的制作过程与导学案的设计思路要一致。课件的精“展”体现在哪儿呢?一方面体现在当学生探究出答案进行展示时,他们说的是抽象的,有時是不具体的,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准备好的课件资源进行动态展示,使得抽象的、不具体的更加形象和具体化。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又帮助了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再现记忆。
  另一方面,在课件中对知识点的拓展及有些简单易错点知识设计及时反馈练习题,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符合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又使得学生课后作业的正确率更高,教师也顺利而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导学案和课件是紧紧围绕我们的教材进行设计的,是对教材的另一种诠释。它们是为我们的课堂进行服务的。导学案是我们将教材形成程序性的,学生可操作性的,可探究性的方案,而课件是教师将教材理念外化的方案,导学案和课件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导学案和课件有机融合到一起,使我们的课堂思路清晰化,课堂结构完整化,从而使我们的课堂达到高效。
  参考文献:
  [1] 戴金秋.导学案与数学课本的联系.新课程(下旬),2013(5).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是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手段,小学语文在小学各类学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衡量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准。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践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精品课程建设 探讨  【分类号】G623.2  语文课程是我国所有小学必须开设的文化基础课,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小学生知识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待于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在此作一简单探讨。  关键字: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 气氛  【分类号】G633.6  一、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个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
杨树炭疽病是杨树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严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杨树上的胶孢炭疽菌和隐秘刺盘孢为靶标菌,研究了其对4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评估了杨树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风险,并初步探究了胶孢炭疽菌对多菌灵的抗性分子机制。该研究结果为林业上科学用药防治炭疽病、制定合理的抗药性策略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为建立抗性菌株的分子检测技术奠定一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保证。大量的观察事实及心理学研究发现,凡是对某一学科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该门功课的成绩则较好;反之,学生如对某门学科缺少应有的学习兴趣,则不大可能在该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关键词: 学科;小学数学;兴趣  【分类号】G623.5  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黄蚜小蜂属(Aphytis),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总科(Chalcidodea)蚜小蜂科(Aphelinidae),是农林作物上介壳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该属种类都是盾蚧科(Diaspididae)介壳虫
[摘要]:全球知识经济高速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显著发展标志。英语已成为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人们沟通的重要工具。高中英语作为学生从英语学科基础掌握阶段到价值运用阶段的重要衔接,其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高中英语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依旧单调、枯燥、低效,己经严重阻碍了髙中学生英语学习和英语能力发展。作为英语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执行者,是否具备精湛高超教学能力水平,是否采用足够的优质高效合适的教学方
摘要: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处于形式和内容深刻变革的时期,教育教学要取得实际效果,就需要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型的教学思维引导教育教学活动。在高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能够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处理手段,丰富学生学习知识范围,给予学生更加有趣的教学活动实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属于新兴科目,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成果,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创新方
摘要:课堂实验是高中生进行化学学习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有着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新课程标准对有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也做出了明确的说明。科技创新是一切学科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将科技创新融入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当中,能够极大的提升化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程度。笔者就科技创新在高中化学中实验教学中的提升作用,进行以下的探讨。  关键字:科技创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提升作用  【分类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这节课的新课教学中运用了小组合作教学,用小组成果展示单来展示和评价小组的成果。下面针对这节课就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课堂教学
【摘要】人在幼年时期形成良好习惯比学到一些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而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家园同步教育,才能使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受益终身。《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