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罗地网的意思尽人皆知,之所以说要织就一张农产品安全的天罗地网,就是因为如今在我国很多地区和农产品领域内还没有这样一张网,且即便是有了这张网,却由于诸多原因,其间还有很多漏洞可钻,所以那些不法分子和无德商家才能恣意妄为,很潇洒地一直当着漏网之鱼。
正是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商务部等部委和各地政府才把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而这一平台的终极目地,就是要在天地之间编织一张巨大的无空可钻的农产品安全网。虽然目前这张网还在继续编织之中,但可以设想,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买到一个农产品,上面有个物品编码或电话号码,手机一拨,网上一查,马上就能知晓其来龙去脉、真伪虚实,如果农产品安全真的有了这样一张有效的网,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我们的农产品安全问题怎么可能还会像今天这么严重。诚如商务部领导在一次讲话中所描绘的那样:“将来,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能够有农产品追溯机制,大家到餐馆吃饭的时候,可以让服务员跟你说这只羊腿子是内蒙古哪个地方产的,他能够说出这个产品的来源。当然,还可以扩大到海产品,可以跟你说,摆在你面前的这个辽参,是辽宁哪个地方产的,多少克的辽参是可以查到的,到了这个地步的话,这个农产品安全网就可以称得上是天罗地网了。”
前景是美好的,关键是如何把“天罗”和“地网”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建设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农产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比较,仍有很大欠缺,这其实也就是这个网的漏洞所在,换句话说就是:“天罗”和“地网”之间不匹配,仍存在着你织你的我织我的、一加一不等于二的尴尬局面。
首先说说“地网”。大家都知道,农产品安全追溯的核心就是“向上一步可溯源,向下一步可追踪”,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可追溯。农产品一旦发现问题,即可通过物品编码及我们看到的商品条码等等,从原料到成品、到上市,最终到消费者的供应链链条所记载的信息,快速缩小问题农产品范围,准确查出问题环节,直至追溯到生产源头。
目前,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的农产品安全追溯解决方案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推出的《全球追溯标准》(GTS),它基于全球应用的商品条码标识体系而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良好农业规范等规范的要求,具有全球统一性、标识唯一性、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已被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欧盟等多个国际组织认可和推荐,广泛应用在欧美、亚太等地区60多个国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当然我们也知道,现行许多行业、部门和技术公司都建立了各自的追溯系统,大部分采用的是内部编码进行农产品安全管理和查询。不能否认,这些系统对企业实现产品可追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标识体系,导致了可追溯信息格式不规范、不统一,信息无法共享和交换等问题,给农产品可追溯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同时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政府和企业的重复投入等问题。
因此,实现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监管,统一物品编码势在必行。通过赋予一个全国唯一的“物品编码”,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真正把农产品生产的上下游,也就是将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物流、销售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协同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可追溯体系,真正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可追溯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来说说“天罗”,其核心就是物联网,将农产品编码技术应用于物联网,就是为所有农产品建立可追溯的“电子档案”,动态收集其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流动信息,实现可追溯,位置可跟踪,从而在发现问题农产品的第一时间实现主动控制,将危害降至最低。这一点从技术上说应该没有问题,以北京奥运食品(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为例,所有指定供应商提供的农产品,自诞生之日都被打上一个“条形码”,并贴上一个带芯片的“电子标签”(RFID),成为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只要经过安有传感器的配送车厢、餐饮消费场所,就会实时传递相关信息给监管人员,在电脑前即可随时查看种养、加工、配送及消费的全过程,精准掌控每份农产品的详细“行踪”。
去年,国家推出了重点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作为“地网”主要编织者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是该项目的主要实施单位。国家重点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内容重点包括国家级、省级及企业级三级平台,重点针对800多家乳制品企业、1000多家白酒企业产品和几家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要产品,完善企业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利用条形码、RFID、传感器等技术,整合质检内部信息资源,基本建成酒类、乳制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形成具有质检特色的食品安全追溯物联网示范工程。但面对我国食品工业行业的50多万家食品企业和数不清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来说,这些示范工程和企业对全行业的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监管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综上所述,可见在我国,不仅天罗与地网的自身还未完全编织到位,而且二者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力也还存在一定差距。奥运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平台虽然是一张严丝合缝的天罗地网,但只是一张袖珍的暂时性的天罗地网,如何把这一袖珍平台和暂时性平台变成巨人平台和永久性的平台,是摆在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从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平台建设者们面前的一道亟须解决的新课题。它需要政府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将国家统一的农产品企业的物品编码技术,与物联网平台更广泛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要求所有的农产品产销企业,都必须在政府指定的物联网农产品追溯平台上发布其产品编码并能够随时查询,从而使得消费者不仅在超市和市场,而且在网购时也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安全保障。
(作者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正是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商务部等部委和各地政府才把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而这一平台的终极目地,就是要在天地之间编织一张巨大的无空可钻的农产品安全网。虽然目前这张网还在继续编织之中,但可以设想,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买到一个农产品,上面有个物品编码或电话号码,手机一拨,网上一查,马上就能知晓其来龙去脉、真伪虚实,如果农产品安全真的有了这样一张有效的网,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我们的农产品安全问题怎么可能还会像今天这么严重。诚如商务部领导在一次讲话中所描绘的那样:“将来,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能够有农产品追溯机制,大家到餐馆吃饭的时候,可以让服务员跟你说这只羊腿子是内蒙古哪个地方产的,他能够说出这个产品的来源。当然,还可以扩大到海产品,可以跟你说,摆在你面前的这个辽参,是辽宁哪个地方产的,多少克的辽参是可以查到的,到了这个地步的话,这个农产品安全网就可以称得上是天罗地网了。”
前景是美好的,关键是如何把“天罗”和“地网”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建设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农产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比较,仍有很大欠缺,这其实也就是这个网的漏洞所在,换句话说就是:“天罗”和“地网”之间不匹配,仍存在着你织你的我织我的、一加一不等于二的尴尬局面。
首先说说“地网”。大家都知道,农产品安全追溯的核心就是“向上一步可溯源,向下一步可追踪”,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可追溯。农产品一旦发现问题,即可通过物品编码及我们看到的商品条码等等,从原料到成品、到上市,最终到消费者的供应链链条所记载的信息,快速缩小问题农产品范围,准确查出问题环节,直至追溯到生产源头。
目前,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的农产品安全追溯解决方案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推出的《全球追溯标准》(GTS),它基于全球应用的商品条码标识体系而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良好农业规范等规范的要求,具有全球统一性、标识唯一性、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已被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欧盟等多个国际组织认可和推荐,广泛应用在欧美、亚太等地区60多个国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当然我们也知道,现行许多行业、部门和技术公司都建立了各自的追溯系统,大部分采用的是内部编码进行农产品安全管理和查询。不能否认,这些系统对企业实现产品可追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标识体系,导致了可追溯信息格式不规范、不统一,信息无法共享和交换等问题,给农产品可追溯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同时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政府和企业的重复投入等问题。
因此,实现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监管,统一物品编码势在必行。通过赋予一个全国唯一的“物品编码”,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真正把农产品生产的上下游,也就是将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物流、销售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协同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可追溯体系,真正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可追溯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来说说“天罗”,其核心就是物联网,将农产品编码技术应用于物联网,就是为所有农产品建立可追溯的“电子档案”,动态收集其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流动信息,实现可追溯,位置可跟踪,从而在发现问题农产品的第一时间实现主动控制,将危害降至最低。这一点从技术上说应该没有问题,以北京奥运食品(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为例,所有指定供应商提供的农产品,自诞生之日都被打上一个“条形码”,并贴上一个带芯片的“电子标签”(RFID),成为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只要经过安有传感器的配送车厢、餐饮消费场所,就会实时传递相关信息给监管人员,在电脑前即可随时查看种养、加工、配送及消费的全过程,精准掌控每份农产品的详细“行踪”。
去年,国家推出了重点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作为“地网”主要编织者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是该项目的主要实施单位。国家重点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内容重点包括国家级、省级及企业级三级平台,重点针对800多家乳制品企业、1000多家白酒企业产品和几家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要产品,完善企业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利用条形码、RFID、传感器等技术,整合质检内部信息资源,基本建成酒类、乳制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形成具有质检特色的食品安全追溯物联网示范工程。但面对我国食品工业行业的50多万家食品企业和数不清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来说,这些示范工程和企业对全行业的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监管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综上所述,可见在我国,不仅天罗与地网的自身还未完全编织到位,而且二者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力也还存在一定差距。奥运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平台虽然是一张严丝合缝的天罗地网,但只是一张袖珍的暂时性的天罗地网,如何把这一袖珍平台和暂时性平台变成巨人平台和永久性的平台,是摆在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从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平台建设者们面前的一道亟须解决的新课题。它需要政府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将国家统一的农产品企业的物品编码技术,与物联网平台更广泛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要求所有的农产品产销企业,都必须在政府指定的物联网农产品追溯平台上发布其产品编码并能够随时查询,从而使得消费者不仅在超市和市场,而且在网购时也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安全保障。
(作者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