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u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主要是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进行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情感教育,获得情感成就,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和学习效果,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内容。
  
  一、充分发挥教师十青感的诱导,以情育情,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
  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不仅要看教师如何讲道理,更要看教师是什么样的情感。首先,老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育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我培养,自我调节,尽可能的进入教材角色,借助移动的步伐、变换的形体、恰当的眼神、饱满的热情,做到言之含情、动之以情,以便更准确、更有效的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过程的内驱力。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满足情感的需要。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息不能满足情感的需要,情绪受到伤害,则学生就不会很好地接受教师的传授信息。如有位教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中的“或”写成“和”,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你写别了一个字。”该教师先是一愣,可能是没有意识到错哪儿,反问一句“老师写别了吗?”学生指出后,老师不愉快地说:“老师怎么会写错呢?我是有意考考你们。”教师随手一改,继续进行新课。我们知道,“或”在这里至关重要,真所谓“一字之差,谬误千里”,不管教师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但教师这种为维护“师道尊严”的辩解是错误的,这种做法缺少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发现错误的学生自讨没趣,其他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教师及时表扬这位学生,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和”与“或”的讨论,因势利导消化知识的要点,那么效果又会怎么样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默契和共鸣,才能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的因素,知情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机体中奔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只有开启感情的闸门,才能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诱导,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从而达到最有效的学习目的。
  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在数学教学中,因为教材中许多内容,学生缺少感受,更缺少切身体会,教师要设法创设情景,相机诱导,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使之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情景: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数,然后把这个数乘以2再减去5,说出你的结果,教师马上能知道你所写的数。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就会琢磨老师有什么诀窍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涨,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努力把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知”促“情”,体验情感。在数学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和情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教师首先通过认识目标的实现来引起注意“一种情感目标”,让学生看到把整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时,只要整数末位添上一个、两个、三个0……,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时,能不能也这样做呢?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注意,此时学生会思考“怎样把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呢?”学生产生了渴望认识这个问题的需求。当学生获得新知后,学生又知道,无论小学还是整数,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时,都可以通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去实现,更新了原有观念,形成了新的知识网络。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替,使学生在情感和认识两个领域和谐地健康地发展。
  3.精神释负,稳定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情感方面的原因。也正是由于障碍,才使学生产生了过重的精神负担,产生了怕学、厌学、被动学的心理。要解决这些精神负担,一方面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去掉学生厌烦的信息,注重学生情感的需求,使学生乐意探究、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困难较大、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精神负担较重,形成心理上的恶性循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常常鼓励他们参与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给予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使他们坚信“我能行”,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以学生的生长为本,以生动的生命为本的生本课堂,让所有的孩子享受美好教育,教育和生命自然地和谐结合在一起。生本课堂——教育的春天使得生命的江水绿色盎然。  一、以生命的快乐为本  走进西宁的生本课堂,我亲眼看到了:上课铃声一响,先由班长上台组织三分钟的课前小喇叭。班长一声令下:“今天的小喇叭开始广播”后,两位小主持人,宣读了一首诗《鹿柴》和一篇习作《我的同桌》。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举手,各抒己见。一
期刊
近些年来,教育资源优化集中,大班额已是学校的普遍现象。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依据学科的特点,就在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构建有序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有序高效教学的保障  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
期刊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对话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社会交往,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一、运用平等策略,尊重学生主体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言语策略上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
期刊
数学教学,教师该如何教,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切入点。    一、从明确意义切入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何联系,对学生今后发展有什么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    二、从提出问题切入  
期刊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资源。它标志着基础教育要实现由以教学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向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转变。就历史课而言,其资源相当丰富。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等人力资源。对教材进行优化和整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现在,我以《鸦片战争》一节为例,讨论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化和整合,以实现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也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落实新课改精神,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焕发活力。教师要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点燃认知的
期刊
古典诗词作为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中始终不可缺少。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查解释,背译文”的教学模式,“低效率,无兴趣”的教学效果,使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尴尬的境地。我认为知人论世、解读诗题、创设情境、理解诗句、指导朗读是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知人论事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认识过程
期刊
当前,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生命得以自主地发展。许多教师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在其课堂设计中总少不了让学生大胆想象、发表见解,提出一些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方觉尊重了孩子的独特体验,尊重了学生的发展。而正是在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某老师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做了如下
期刊
1出总物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1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  由于主观、客观、先天、后天的影响,学生在个性、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原因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学生所变现的学习物理能力有明显的差异也是正常的。  1.2符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触发的教学原则  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学有所长,好的学生
期刊
《错斩崔宁》是宋人话本中的名篇,见《京本通俗小说》(即《宋人词话》)第十五卷。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把这篇话本收编入《醒世恒言》改题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错斩崔宁》以低沉的笔触、黯淡的色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悲剧。一个名叫刘贵的人因家中贫穷,从丈人处借得十五贯钱,晚上回家时因喝醉了酒,又嫌其妾陈二姐开门迟了,就跟陈二姐开了个玩笑,说这十五贯钱是把她典当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