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主要是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进行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情感教育,获得情感成就,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和学习效果,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内容。
一、充分发挥教师十青感的诱导,以情育情,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
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不仅要看教师如何讲道理,更要看教师是什么样的情感。首先,老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育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我培养,自我调节,尽可能的进入教材角色,借助移动的步伐、变换的形体、恰当的眼神、饱满的热情,做到言之含情、动之以情,以便更准确、更有效的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过程的内驱力。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满足情感的需要。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息不能满足情感的需要,情绪受到伤害,则学生就不会很好地接受教师的传授信息。如有位教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中的“或”写成“和”,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你写别了一个字。”该教师先是一愣,可能是没有意识到错哪儿,反问一句“老师写别了吗?”学生指出后,老师不愉快地说:“老师怎么会写错呢?我是有意考考你们。”教师随手一改,继续进行新课。我们知道,“或”在这里至关重要,真所谓“一字之差,谬误千里”,不管教师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但教师这种为维护“师道尊严”的辩解是错误的,这种做法缺少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发现错误的学生自讨没趣,其他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教师及时表扬这位学生,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和”与“或”的讨论,因势利导消化知识的要点,那么效果又会怎么样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默契和共鸣,才能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的因素,知情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机体中奔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只有开启感情的闸门,才能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诱导,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从而达到最有效的学习目的。
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在数学教学中,因为教材中许多内容,学生缺少感受,更缺少切身体会,教师要设法创设情景,相机诱导,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使之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情景: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数,然后把这个数乘以2再减去5,说出你的结果,教师马上能知道你所写的数。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就会琢磨老师有什么诀窍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涨,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努力把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知”促“情”,体验情感。在数学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和情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教师首先通过认识目标的实现来引起注意“一种情感目标”,让学生看到把整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时,只要整数末位添上一个、两个、三个0……,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时,能不能也这样做呢?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注意,此时学生会思考“怎样把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呢?”学生产生了渴望认识这个问题的需求。当学生获得新知后,学生又知道,无论小学还是整数,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时,都可以通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去实现,更新了原有观念,形成了新的知识网络。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替,使学生在情感和认识两个领域和谐地健康地发展。
3.精神释负,稳定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情感方面的原因。也正是由于障碍,才使学生产生了过重的精神负担,产生了怕学、厌学、被动学的心理。要解决这些精神负担,一方面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去掉学生厌烦的信息,注重学生情感的需求,使学生乐意探究、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困难较大、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精神负担较重,形成心理上的恶性循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常常鼓励他们参与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给予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使他们坚信“我能行”,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一、充分发挥教师十青感的诱导,以情育情,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
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不仅要看教师如何讲道理,更要看教师是什么样的情感。首先,老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育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我培养,自我调节,尽可能的进入教材角色,借助移动的步伐、变换的形体、恰当的眼神、饱满的热情,做到言之含情、动之以情,以便更准确、更有效的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过程的内驱力。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满足情感的需要。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息不能满足情感的需要,情绪受到伤害,则学生就不会很好地接受教师的传授信息。如有位教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中的“或”写成“和”,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你写别了一个字。”该教师先是一愣,可能是没有意识到错哪儿,反问一句“老师写别了吗?”学生指出后,老师不愉快地说:“老师怎么会写错呢?我是有意考考你们。”教师随手一改,继续进行新课。我们知道,“或”在这里至关重要,真所谓“一字之差,谬误千里”,不管教师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但教师这种为维护“师道尊严”的辩解是错误的,这种做法缺少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发现错误的学生自讨没趣,其他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教师及时表扬这位学生,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和”与“或”的讨论,因势利导消化知识的要点,那么效果又会怎么样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默契和共鸣,才能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的因素,知情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机体中奔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只有开启感情的闸门,才能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诱导,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从而达到最有效的学习目的。
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在数学教学中,因为教材中许多内容,学生缺少感受,更缺少切身体会,教师要设法创设情景,相机诱导,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使之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情景: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数,然后把这个数乘以2再减去5,说出你的结果,教师马上能知道你所写的数。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就会琢磨老师有什么诀窍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涨,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努力把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知”促“情”,体验情感。在数学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和情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教师首先通过认识目标的实现来引起注意“一种情感目标”,让学生看到把整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时,只要整数末位添上一个、两个、三个0……,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时,能不能也这样做呢?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注意,此时学生会思考“怎样把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呢?”学生产生了渴望认识这个问题的需求。当学生获得新知后,学生又知道,无论小学还是整数,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时,都可以通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去实现,更新了原有观念,形成了新的知识网络。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替,使学生在情感和认识两个领域和谐地健康地发展。
3.精神释负,稳定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情感方面的原因。也正是由于障碍,才使学生产生了过重的精神负担,产生了怕学、厌学、被动学的心理。要解决这些精神负担,一方面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去掉学生厌烦的信息,注重学生情感的需求,使学生乐意探究、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困难较大、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精神负担较重,形成心理上的恶性循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常常鼓励他们参与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给予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使他们坚信“我能行”,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