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的眼光解读文学作品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guiqq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绝大部分学生对语文课“兴趣平淡”或“不感兴趣”,这个其实已经困扰语文教师多年的问题的症结何在?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与课堂阅读文学作品的心态不同。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时,他是轻松自由的,凭自己的知识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凭自己的阅历去体验作品的情感,不必苟同那些非此即彼和似是而非的“标准答案”。而当一篇作品进入课堂后,每个学生都必须跟着老师预先设定的思路走。充溢学生心灵的,不再是美妙的快乐的联想和想像,而是被迫放弃主见的无奈和屈从权威的痛苦。
  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活跃的思想,压制了他们丰富的情感。现在的许多教学改革不是去改变这种现象,而是在还没有改变这种现象的基础上去探讨各种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让课堂“丰富”和“热闹”起来。尽管课堂上老师激情洋溢,社会背景、典型性格、语言特色分析得头头是道,可是这些从作品中分解提取出来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又能发生多大的实际作用呢?尽管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等新形式,但这种旨在完成教材规定内容、完成老师既定教案的教学,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启迪智慧呢?
  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原有经验和新知识相互作用、不断同化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观的、能动的,任何他人都替代不了。而现有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心理规律,把学生当成盛装概念的容器,强迫他们接受各种知识;把学生当作训练条件反射的动物,强迫他们进行枯燥的练习。这样的语文课压制了学生的活力和潜力,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厌恶。
  笔者绝非反对在语文课上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和分析讲解。从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陈述性知识的传授,以及指向陈述性知识的技能训练。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先导,也是情感态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反对的是不顾语文课程性质,特别是不顾语文教材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学作品的性质,将定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阅读教学的模式和知识体系,千篇一律地运用到所有课文的教学中。例如,“介绍背景-识记生词-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总结特色”的陈旧框架至今仍被广泛袭用。遇到实用文,则忘不了记叙六要素、议论三要素、说明顺序与方法等知识的印证;遇到文学作品,则脱不了小说三要素、戏剧冲突与性格、诗歌语言与意境、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窠臼。应该说,它们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上,但任何教学程式和知识体系都有一定的适用域,超出特定的适用域,效率就可能降低甚至丧失。语文教学本该充满诗意、激情和美感,现在却让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便是传统阅读教学法存在缺陷的明证。
  那么,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语文教材应该怎样教才最有效呢?显然,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需要大家共同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在此,笔者试图对新的阅读教学作一点粗线条的勾勒:
  
  一、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突出“感悟”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采用感悟法——朗读、背诵、书写,谈不上什么内容与写法的系统分析,也谈不上多少语文知识的传授,但学生学到了语文,以至培养出了屈原、杜甫、苏东坡、曹雪芹等一代代灿若银河的文学巨匠和文章大师。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来说,关键在于返璞归真,重新重视感悟教学法的运用。作为感悟教学法重要形式的朗读,有必要大力提倡。朗读的心理机制不同于默读。默读利于思考和记忆,却不利于情感体验和产生共鸣。而朗读虽不利于深入思考和广泛联想,却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最缺乏而恰恰是语文学习中最宝贵的语言直觉,即语感。
  
  二、阅读教学的中间阶段,突出“质疑”
  
  质疑就是在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的方法。但多数老师还不敢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质疑。学生的质疑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疑,而是在老师牵引下,被老师限定了范围的质疑。这种质疑往往“质”而不“疑”,不能真正激发探索的热情和开启智慧的大门。我们常见语文课堂出现这样的冷场:学生无问题,老师拼命地问有什么问题。这种尴尬的场面其实是老师自己造成的。要“质”而有“疑”,“疑”而有“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彻底解除“标准答案”对心灵的束缚,让学生放胆去质疑。
  
  三、阅读教学的终结阶段,突出“迁移”
  
  迁移是指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的一面,要求老师在一个类型的技能学习之初,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白该项技能的构成要素;然后凭借课文进行该项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它。当然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在对课文的加工上,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主要起着示范任用。要使某项技能内化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还必须到课外反复迁移。
  (责任编辑 李 晔)
其他文献
1地下防水地下防水与广场和屋顶防水不同,下面简要介绍地下防水系统以及所用材料、施工要点、质量保证与渗漏维修。1.1地下防水系统1)内防水在结构内侧干燥的面上,使用聚合物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农村中学的教学硬件设施已有很大改观,不过与城市中学相比,条件还是相对落后的,尤其是农村籍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等各方面还相对贫乏。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一些误区,下面是对这些误区的分析和应采取对策的陈述。  一、作文教学的误区  1.题材老套,甚至假、大、空  很多材料显然是不真实的。如明明是农村学生却在文中写去年搬家上海
如何进行数学问题的设计,我觉得正如《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练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注重设计实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或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有数学建模问题;有来自生产、生活实际或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数学课题;有应用数学于实践的问题等,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设计悬念型问题  人都有好奇的天性,一旦有了疑虑,
分析了地铁工程渗漏的类型及产生原因,从在建地铁防水施工存在的问题、设计如何完善、防水选材如何满足施工和工期要求以及加强现场管理等方面作了论述,供在建地铁工程防水设
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应同今天的教育改革同步进行。现在中学政治课程常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这一点,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政治课程的发展方式,让学生爱上政治课程。而能否爱上这个课程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的相统一。当今的教育体系更多的强调了理论
为引导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健康发展,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13年4月10-14日,国家建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040)鉴定站联合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开展了首期“防水行业标准实验室暨化验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培训班首次将行业标准化实验
当前国内车载导航市场,由于方案趋同、硬件模块化,“拿来主义”十分严重,产品品牌五花八门,质量和运行稳定性良莠不齐,市场非常混乱。这种情况导致消费者在选择一些产品的时候心有
屋面涂料有助于降低建筑物碳排放据化学学会国际委员会的资料,屋面保温性能的提高和屋面涂料的使用,可以降低北美、欧洲和Et本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高达70%。陶氏化学全球气候负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31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折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