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男子,青史李卓吾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限制。即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他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眈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军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悲剧性地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李贽也曾说:“天道好还,文极必开动乱之机,由乱复归于治。”一语成谶,李贽提出这一理论时,努尔哈赤刚创立了八旗制度,继而开创了自己的文字。他和他的后代将征服一个庞大的帝国,这是落后对先进,野蛮对文明的征服。历史上的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由此可见,盲目推崇已“变味”的儒学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亡。推究根源,明朝中后期,在众多封建卫道士的撺掇扭曲下,儒学走向了极端,沦落为王朝统治者稳固权位的锋刃,仁义礼智信畸形化,嬗变为皇权的利斧,残杀正义扼灭思想的獠牙。
  伟大的思想往往诞生于矛盾,超前的哲人往往衍生于苦痛。愈是黑暗,愈会生出绝望的哭歌,历史的幔卷因而愈加生辉。面对扭曲化的儒学,李贽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痛斥理学圣教不过“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的圣教仅剩空壳,而仁礼中庸之内核,谙熟之士寥寥。
  由于生于福建泉州沿海之地贸易之都,思想较于北方禁锢稍松,而祖辈又大多为从商的伊斯兰教徒,因而李贽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也为其思想带上了些许异端色彩。而因家道中落青年时期十余年奔走南北为谋营生,起落的人生经历也为其反对君主暴虐埋下了种子。于是李贽挥毫“穷莫穷于不闻道,乐莫乐于安汝止”,异端的种子生根发芽,其以蔑然之态,开始对社会系统,帝王佞臣,贪官污吏,朽恶礼教猛烈抨弹,势要同社会比个高低。
  李贽在《焚书·答耿司寇》批判程朱理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也;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讲学,便说尔为自己,我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受王阳明的学说影响,李贽坚信“知行合一”,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而程朱理学流传至明末清初,为统治者所用,风气所染,造就了一大批外中信仰内中枯竭的伪卫道者,无知无畏又愚昧透顶,自私而伪善,披着仁义礼智的外壳,行男盗女娼之举。悲哀的是,这些人头脑空空,不会自主思考,正中封建统治者的下怀,朝廷需要这些人重复经纶道德,以便更有效地假借孔儒之外衣安定万民平定四方。明清以来多陋儒,多腐儒,盖源于此。
  孔夫子首创儒学,北宋五子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贯通宇宙自然,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治理国家。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开创了理学,即新儒学。不得不说理学相当精妙地继承了孔儒,又有合理发展,将孔子思想核心的仁蕴藏在天理之中,南宋朱熹的仁德观更是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而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析仁:“温和有礼,慷慨大方是初级阶段,在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又必须把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统统纳入它的规范之内,经过不断的积累以达到无私,最终达到无我。这样,仁,就是一种强迫性的力量,行为的最高准则,超越人世间的质量,也是生活的唯一意义之所在,简直和道家的‘道’殊途同归。”可见,最初的程朱理学中的仁与《万历十五年》中剖析的儒家的仁是不谋而合的,从中可见,李贽所抨击的理学是后期畸形化的理学,这一点从程朱等人的仁德观就可见一斑。
  对于孔子,李贽虽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但也提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认为自私是人的天性,在这一点上,他宽恕了孔子:“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卓吾的辩证的怀疑观,意不在全盘否定孔子,其意在乎肯定独立思考的意识而已。
  林语堂曾说:“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和后来被统治者利用的程朱理学,把传统文化都弄拧了劲儿,好像一提传统文化,就要和封建流毒划等号,其实真正的传统文化是广博精深,互包互容的。”李贽先生对儒学的态度也是富有一定包容性的。当然,少数过激的、不合理的程朱思想,例如“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观,或者朱熹首倡的“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和奴隶道德,或是在哲学本源方面,李贽是与其有所偏差,有所抛弃的,但李贽之于儒学,必然是继承者,而非胡乱否认。
  由是观之,李贽的悲剧来自于其自身。他毕生没有叛离他所皈依的儒家宗旨,不过更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相较于圣者,似乎更“人化”一些,因此表现出的言行不一就授人以柄。其思想的非主流化一定程度冲击了儒学正统,锋芒毕露,也因此招致了祸根。
  袁中道《李温陵传》述:“体素癯,澹于声色,又癖洁,恶近妇人。故虽无子,不置妾婢,既无家累又断俗缘。而奏章胡乱指责称:肆行不检,与无良辈游于庵,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入庵讲法,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同于禽兽而不知恤。完全是欲加之罪。”
  《观音问》一书,记录李贽讲学时与梅澹然等女弟子讨论佛学的言论,众人骇之,竟成罪状。李贽不仅不避,反而书佯狂乖张诗《题绣佛精舍》,以驳世人“妇女见短,不堪学道”之谬论,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妇女学道、男女同等讲话。“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人有男女之别,但求学问道,人人平等。如今看来,再寻常不过的道理,但在极蔑视女性的封建王朝,石破天惊,黑暗之时,必有一人,如仗剑而豪气万丈,山鸣虎啸,訇訇然而有声,令人长号不自禁,有热泪盈眶。
  明朝末年,封建王朝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苗头,统治者于是愈发警惕,八股大行其道,文字狱荒谬透顶,这样的时代,反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后思想界又一活跃时期,不可谓不是封建王权加强重压钳制之下思想斗争的果子,是相当矛盾的产物,因此比其他时期思想的碰撞更为激烈,更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功绩。
  细究当时背景,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促使李贽的思想带有民主启蒙的色彩,促使他追求自由与解放,渴望突破礼教束缚,渴望人生,但其所处的社会性质又注定了他不能根本背叛他的时代,他难以挣脱封建社会的网罗,无法同孔教桎梏彻底决裂,他批判儒家,被戴上“敢娼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可他又确确实实是儒学的捍卫者,他不过土生土长的封建思想家,血脉中承着孔夫子的行为准则,而当时的理学偏离真儒,于是斥之非之,当时的君主昏庸滥刑,于是骂之责之,反杂儒而崇真儒,抑君主而扬封建,其思想的历史的局限性,现实和理想的差距,造成了他的悲剧。
  自然,后人不能过于苛责,毕竟难以超越时空条件之限,作为封建社会中成长出来的思想家,李贽足够大胆,足够超逸。历史给予他莫大的赞誉。
  1602年,李贽于狱中自刎,死前与侍者对话。
  侍者:“和尚痛否?”
  曰:“不痛。”
  侍者:“和尚何自割?”
  曰:“七十老翁何所求!”
  豁然一句何所求,先生仙去矣!
其他文献
最真实的情感共鸣,可能是人人都浸淫其中的血缘亲情。借由女儿依力的出生,及成长过程中一次惊险的生病经历,梁晓阳在其文中架起了一条情感的共享通道,以浸入式的体验,将为人子、为人父的感情和盘托出。其散文的叙述内蕴非常符合周作人在一九二一年《美文》中提出的“美文”概念,重叙述,重抒情。更难能可贵的是,梁晓阳强调的“情感共享的通道”,不仅是文中的一个中心话题,在另一层面,也就是文章之外,与讀者之间,梁晓阳也
期刊
蔡智敏  出小区正门西走一百米,从天桥过滨河东路,就进了滨河公园。那是我常常散步的地方。也是太原市的很多市民散步和活动的地方。  散步是再平常不过的活动。大部分情况下,我什么也不想,只是想去走走了,于是就出了家门走过大街走上天桥,于是就瞟一眼桥下不停飞驰的钢铁洪流过了桥走进了公园,于是就在园子里散漫地向前走去,直走到不想再走的时候,就返回来,再出公园的门,再过了桥,回家。这种散步,只是起于一念的散
期刊
余学用  蒋廷黻先生是近代学者,史学家,外交家,湖南邵东人。  退休后他口述了一个回忆录,先是在台湾出版,后来岳麓书社也版了。  十年前我在青山书店买了这本《蒋廷黻回忆录》,却在这两天才读完。里面有一些印象深的地方,我记了下来。1  蒋先生的家世并不很好,只是邵东一个普通人家。祖辈也没有出过读书人,更没有出过达官显贵。不过,和一般农家不同的是,到他祖父辈这一代,开始经商,做铁器生意。之后,他的父辈
期刊
弋舟1  同机落地的葛水平说得有点儿犹豫:高粱应该还没红吧。  她有经验,她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判断的,在我眼里,此刻她就是权威,就是教科书。  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我几近无知。我唯一的高粱知识来自于文学,没错,就是莫言那著名的《红高粱家族》。而且,“我爷爷”“我奶奶”的形象也植根于心,于是高粱在我的知识谱系里,除了穗从风动、红接霞光,还差不多有着姜文与巩俐的人形。这就是一个不事农耕的现代人贫瘠的知
期刊
張华  近期的《文学报》微信公众号,连续两篇“主推”文章皆与“死”有关。2019年12月28日一篇,标题是:在“文学的不朽”这个问题上,那些名垂青史的作家都是怎么想的?刊发内容是美国华裔作家哈金(金雪飞)在美国休斯顿发表的题为《文学与不朽》的演讲稿;紧接着,2019年12月29日一篇,标题是:我们以每月失去一位名家的遗憾度过了2019。刊发内容是青年评论家张熠如对2019年欧美文学的盘点。  尽管
期刊
真题回放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郑学勤,天然橡胶研究专家,热带作物科学家。六十多年前他来到海南,立志为祖国摘下“无胶国”的帽子。为了这一梦想和使命,郑老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责任和担当,虽历经千辛万苦,但初心不改,信念从未动摇,为中国跻身于世界产胶大国的行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了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如
期刊
古文开卷  古者庖牺2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3,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4,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5。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6其事。庶7业其繁,饰伪萌生8。黄帝史9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10,知分理可相别异也11,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12。“夬,扬于王庭” 13。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14,“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15。  仓颉之初
期刊
前文说过协和大院经历了四次大折腾,本章讲述大院16栋小洋楼里住过的五代人。1921—1949年,第一代1949 年以前的协和大院内景  1921年,马路对面的协和医学院竣工,14幢绿色琉璃瓦大屋顶宫殿式建筑错落有致,亮瞎了老北平人的双眼。花园别墅的协和大院也同时交付使用,16栋小洋楼就像把美国小镇搬到了北平市中心。当时住进了第一批住户,都是协和聘请的外国医学专家,以美、英为主。那时大院里的规矩大了
期刊
我是念旧的——毫无疑问。  旧时风物,总有迷人之处。  一爿凋敝老店,只消驻足片晌,我就能睹见它迎来送往之热闹前世;一枚未曾撞见主人的明信片,读那三五字句,我亦能为它谋划出一段刻骨情爱,或是至亲别离;哪怕是从二手市场上淘来的带字的旧书,我都能被那些或娟秀或潦草的笔记,揪到九霄云外去游荡好些时候——相较于书籍内容本身,遥想曾经捧阅此书之人之情形,是更叫人着迷些的。所以,以至于但凡观览带笔记之二手书,
期刊
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 顾闳中  顾闳中(910-980)五代十国时期江南人,南唐国家画院的专业画家(翰林待诏),以擅长人物画而称于世。其实最让人佩服的是顾先生强大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宣和画谱》中记载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入夜潜伏进韩熙载府邸,窥探韩先生奢华放浪,大宴宾客的夜生活后,仅凭其记忆而绘制出煌煌巨制《韩熙载夜宴图》(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画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