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j978879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代咏茶诗蔚为大观,杨万里的四十篇写茶诗意味深厚,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嗜茶如命的心境,另一方面也将饮茶过程中体会到的“味外之味”融入到自己读书治学的态度上,更表现了其对崇高精神人格的追求。因此,了解杨万里的茶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宋代茶民俗和隐藏在其内心深处的“味外之味”,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杨万里 茶诗 味外之味
  作为南宋中兴四大家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一生著作颇丰,写下了两万多首诗作,《全宋诗》收录了大约四千多首流传于世。据统计,出现“茶”字的诗歌大概有五十多首,虽然只是全部诗篇的冰山一角,但却拥有重要的意义。这些茶诗有写饮茶的规矩,有写烹茶的技巧,有以茶喻人,托茶言志,也有表达自己对茶的喜爱之情。总之,杨万里关于“茶”的诗文,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嗜茶如命的心境;另一方面也将饮茶过程中体会到的理思,表现在自己的身体力行中,融会在自己的诗论中。因此,了解杨万里的茶诗,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宋代的茶文化有多方面的了解,更有利于我们研究杨万里的诗论,以及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人生体悟。
  一
  茶,作为一种传统的饮品,其风雅、淡泊的品格为历代文人所重视,杨万里自然也不例外。但读杨万里的茶诗,可以发现,他和常人的喜爱有所不同,他似乎是发自先天的喜爱,达到了一种嗜茶如命的境地。这一方面是因为杨万里喜欢大自然,而茶作为“南方之嘉木也”,其本身清雅的特性,更符合其审美追求。陆羽《茶经·九之略》写道:“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若援跻岩,引绠入洞,于山口炙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1}杨万里的茶诗中也有体现这方面的内容的,如《酌惠山泉瀹茶》:
  锡作诸峰玉一涓,麴生堪酿茗堪煎。诗人浪语元无据,却道人间第二泉。{2}
  正是源于对大自然的喜爱,杨万里对茶——这一自然之生灵——尤为钟爱。他的一首词这样写道:“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骨瘦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身体状况是“骨瘦如柴”。是什么原因导致诗人身体如此之差呢?诗人在词的小序中进行了说明:“老夫茗饮小过,遂得气疾。”也就是因为过度饮茶,得了气疾,所以骨瘦如柴。可是他仍然不愿意和茶分道扬镳。在《和张功父桤木巴榄花韵》一诗中,写宁可不吃美味佳肴,也要饮茶的爱好,“桂隐主人见骨,不餐酥酪却餐茶。”这和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爱好,可谓不分伯仲了。
  二
  除了表达自己嗜茶如命的爱好外,杨万里的茶诗,还写自己喝到过的许多茶,如白山茶、武夷茶、黄檗茶、鹰爪茶、双井茶,诗人对家乡的双井茶尤为喜爱。在其诗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写道:
  鹰爪新茶留眼场,松风呜雪兔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
  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干阁,自看风炉自煮尝。{4}
  这首诗写诗人在煎家乡双井茶时,联想到同乡黄庭坚咏双井茶的诗句,又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的景色,不禁想念起家乡来,感觉家乡双井茶同日铸、建溪名茶一样,都是好茶,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阁上亲自煎饮双井茶。不仅如此,诗人还写了茶芽、新茶、分茶、煎茶以及饮茶等一系列的茶诗。诗作《晚兴》写的是茶芽甘甜爽口。
  双井茶芽醒骨甜,蓬莱香烬倦人添。蜘蛛政苦空庭阔,风为将丝度别檐。{5}
  《山茶》则写了茶树从生长到丰收的全部过程:
  树子团团映碧岑,初看唤作木犀林。谁将金粟银丝脍,簇饰朱红菜碗心。
  春早横招桃李妒,岁寒不受雪霜侵。题诗毕竟输坡老,叶厚有棱花色深。{6}
  《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则记述他观看显上人玩分茶时的情景,详尽而生动。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云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遇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势字嫖姚。{7}
  经过显上人魔术般的调弄,兔毫盏中的茶汤幻化出了各种物象,时而像乱云飞渡,时而像寒江照影,那游动的线条又像龙飞凤舞的铁画银钩和书法杰作,为欣赏者开拓出了一片想象的空间。而《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其七):
  迟日何缘似个长,睡乡未苦怯茶。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8}
  这首小诗写春天的暖风送来幽幽清香,不是草木也不是鲜花的香味,可这种香味闻入诗人的鼻中,烦恼就会顿时消解,将茶的茶香、韵味描绘得淋漓尽致。
  其实,杨万里的茶诗还侧面反映了饮茶之风在宋代的盛行。如果说《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中的显上人分茶是一种茶艺的展示,那么,乡村野店、僧庙寺人的饮茶,则充分显示饮茶之风在整个社会阶层的盛行。如《题水月寺寒秀轩》:
  小寺深门一迳斜,绕身萦面总烟霞。
  低低檐入低低树,小小盆盛小小花。
  经藏中间看佛尽,竹林外面是人家。
  山僧笑道知侬渴,其实迎宾例沦茶。{9}
  写山僧待客时,一定会备好茶。
  三
  杨万里的茶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茶的喜爱之深,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茶味”的强烈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体现在饮茶上,同时也表现在其对诗歌创作的理论中。在其小诗《将睡四首》中曾这样写道:“已被诗为崇,更添茶作魔。端能去二者,一武到无何。”{10}诗人就是将“茶”和“诗”并举,称其为生活中的祟魔,可见在诗人心中,“茶”和“诗”占据着同种重要的地位,这也无怪乎诗人常把茶味和诗味联系在一起了。他在《诚斋诗话》曰:“《金针法》云:‘八句律诗,落句要如高山转石,一去无回。’余以为不然。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11}就道出了律诗不能“一去无回”,而要有一去犹回的“余味”,这种“余味”和饮茶过后口齿留香的余味是相似的。同样,在《诚斋诗话》中诗人说“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遗卒奴,五也。‘大瓢贮月归春,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分江二字,此尤难下。‘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即少陵‘红稻吸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枯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吃到七碗,坡不禁三碗。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12}详细而生动地评价了怎样写诗才能做到余味无穷。不仅作诗如此,作者对读书治学同样追寻的也是这种“味外之味”。
  杨万里在《习斋论语讲义序》中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读书’者,否也。《国风》诗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吾取以为读书之法焉。”{13}在古代“荼”即为茶。可见杨万里不止一次把饮茶之味当作读书之味。而在《颐庵诗稿序》又将吃糖、作诗、饮茶讨论一番。他说吃糖开始觉得甜,可是吃多了,就没有味,反而有害;而饮茶却是起初有些苦涩,不久则不胜其甘。可见好的诗歌,文章必定不是流于表面,而是必须有深邃丰富的内涵,使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回味无穷。
  杨万里追求的“味外之味”不仅仅表现在其读书治学上,还表现在其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古人视茶为“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圣洁之物”,文人们也希望自己成为茶一样的“洁性不污”之人。杨万里将个体的心灵感受物化于茶,在他心中,茶已不仅仅是茶,而是其对理想人格的重塑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杨万里在《谢木韫之舍人赐茶》诗中谓友人:“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丰骨茶样明。”他把故人和清明雅致的茶相提并论,可见其对故人的推崇与喜爱。
  杨万里的四十篇写茶诗意味深厚,一方面体现了他对茶的喜爱,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社会的茶民俗和个体的心灵体悟,尤其是他对“味外之味”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其读书治学的态度上,更是其对崇高精神人格的追求。因此,了解杨万里的茶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宋代茶民俗和隐藏在其内心深处的“味外之味”,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1} (唐)陆羽著,志文注译:《茶经》,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2}{7} 刘枫主编:《历代茶诗选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第634页。
  {3} 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4}{5}{8}{9}{10} 赵方任辑注:《唐宋茶诗辑注》,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634页,第635页,第635页,第634页,第634页。
  {6} (元)方回选评,(清)纪昀刊误,诸伟奇、胡益民点校:《瀛奎律髓》,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724页。
  {11}{12}{13} (宋)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5页,第1798页,第1250页。
其他文献
摘 要: 乔吉的杂剧《金钱记》,全名《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是一部爱情剧。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有研究分析的价值。韩飞卿是一个经典的风流才子形象,柳眉儿是温婉可人又多情的小姐,王府尹是封建家长的代表,贺知章是知心的朋友。  关键词:《金钱记》 人物形象 乔吉  乔吉编写有十一种杂剧,其中《扬州梦》《金钱记》《两世姻缘》三种被明人收入一些杂剧选本,得以传世。《金钱记》是一部爱情剧,写风流才子韩飞
胡同外,交通繁忙,人声鼎沸,充满着现代和繁华的气息。   胡同里,幽深静谧,晨曦若现,氤氲着历史与文化的香味。   胡同,是许许多多的老北京人迎接游客的地方,时不时徘徊着三轮车的铃铛声。一些不愿离开胡同,不愿抛弃老北京文化的人们坚持蹬着三轮车,带领游客们领略北京胡同旖旎的风景。“这儿是鲁迅故居,我跟您讲,原来这一片可是……”蹬车的人们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口音,向游客们讲述着令人神往的往事
摘 要: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入手,分析了梦产生的机制,并从梦的工作机制和特征两方面探讨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过程中的认知特征,以期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梦的解析》 认知特征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产生和梦的工作并不是盲目、非理性的,而是带有很大的目的性和思考性。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潜意识里压抑已久的欲望,这个欲望需要通过凝缩、润饰等伪装方式实现。它可能表
摘 要: 梁祝传说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它是由几个省共同申报的。作为梁祝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浙江,以其具有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形成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梁祝文化在浙东文化中处处可窥见其缘起,本文对梁祝传说中的浙东文化原型做了梳理,对梁祝文化内涵结合浙东地域文化进行阐述。本文以宁波镇海地区的梁祝下凡(挖花调)为主要文本进行人类学的原型分析。通过梁祝故事构建经验追溯出其原
摘要:禅宗追求“梵我合一”“我心即佛”,混融一切物我界限的世界观、时空观,追求自然适意,内心自我解脱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以及以直觉观照、顿悟、凝练、含蓄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王维一生参禅悟佛,写了众多禅诗,其诗中的幽冥、恬适而又空灵的境界处处体现出一种对于存在与虚无的思考。  关键词:存在 虚无 禅  王志清教授在《王维诗选》中曾说:“庄子是以哲学来表现诗的意蕴,而王维则是以诗来表现哲学的内
摘 要:丁玲是左联中的重要一员,又是从国统区进入延安最早的女性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同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莎菲女士在延安”,丁玲同时又作为一名个性的女性作家,呈现出同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不同程度的背离。这篇文章旨在从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入手,通过三组关系——群众与革命者、群众与革命、革命者与革命的层层深入,分析丁玲小说创作的复杂性。  关键词:革命 群众 革命者 丁玲  丁玲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
摘 要: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创作与文言小说作品十分密切。在阅读史视野下,汤显祖对文言小说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汤显祖对这类阅读材料的阐释和态度,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仔细梳理《牡丹亭》的具体文本,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汤显祖文言小说阅读行为及阅读效果的认识。  关键词:汤显祖 阅读史 文言小说 《牡丹亭》  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的创作与阅读开始逐渐兴盛起来。文学家汤显祖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
摘 要: 法律和文学的交叉地包括“法律与文学”和“文学与法律”两个方面。“法律与文学”研究有“文学中的法律”、“作为法律的文学”“通过法律的文学”、“关于法律的文学”等四个分支,但“文学与法律”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法律和文学两个站点出发,相互对视,分别研究“法律与文学”和“文学与法律”,试图对这两个学科的交叉地全面探索。  关键词:“法律与文学” “文学与法律” 跨学科  法律的傲慢和文学的偏见,
摘要:丁酉战争初期,邢玠在出往朝鲜的路上就开始着手这场战争的军事调度。面对明军缺兵缺粮的窘境,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一切能够争取到的筹码,为这次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胜利的基调。最初他就面临着粮饷问题和兵员问题,因此邢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两件事。关键词:邢玠 丁酉战争 运粮方案 征兵方案  万历二十年(1592),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自五月开战以来,朝鲜军队望风皆溃。九月,宋应昌担任经略
摘 要: 伴随着新世纪以来的“阳明热”,文化界涌现出一大批王阳明传记作品。其中,历史学者方志远教授的《千古一人王阳明》一书运用史论结合和文献考证的方法,破除了长期以来对王阳明的“神话包装”,尽力还原了王阳明真实的历史形象。  关键词:《千古一人王阳明》 传记 人物形象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阳明热”的出现,文化界创作出一大批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作品。这些传记对传主王阳明都有着不同的描述角度,有的着力于